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检测猪同种异体小肠移植后受体的血浆N-乙酰氨基已糖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前凝血质活性,血清肿瘤坏死因子,血清白细胞介素2和白细胞介素6,并与同期的粘膜活检结果对照,发现它们在排斥早期即有显著升高,其是单个核细胞前凝血活性和白细胞介素2的变化早于反排斥反应的病理变化,提示术后检测这些指标将有助于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神经型(n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在大鼠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AR)中作用.方法 行大鼠原位小肠移植.实验分为2组.1组:同系移植组(Lewis→Lewis,12例);2组:同种移植组(DA→Lewis,12例).观察术后生存时间.再灌注30 min、术后1、3、5、7d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浓度;开腹行麦芽糖吸收实验;切取移植肠管,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光镜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移植肠nNOS和iNOS的活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移植肠nNOS mRNA和iNOS mRNA的表达.结果 A组生存时间>30 d.B组生存时间为(6.83±0.75)d.再灌注后A组nNOS染色与mRNA表达明显减弱,此后nNOS染色和mRNA表达分别于术后3、7d恢复正常.再灌注后A组iNOS染色与mRNA表达增强,此后逐渐减弱.与A组比较,术后3~7 d,B组nNOS染色减弱,iNOS染色增强,血清NO水平明显升高(P<0.05),血糖吸收值显著降低(P<0.01);术后5、7d,B组nNOS mRNA表达显著下降(P<0.001),iNOS mRNA表达明显增强(P<0.01).结论 在AR过程中,nNOS可能调节了iNOS的表达;nNOS的活性和表达与移植肠管的结构和吸收功能密切相关;iNOS的激活是加重组织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rhIL-10对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和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将移植后的大鼠随机分为同基因组、对照组和3种不同剂量的rhIL-10治疗组,各组n=6。术后3、5、7d取移植肠管,行病理检查,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术后7d肝、肾功能的重要参数:天冬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肌酐(Crea)和血尿素(BUN)。结果对照组术后3d发生轻度排斥,5d发生中度排斥,7d发生重度排斥;中、高剂量组除部分标本在术后5、7d发生轻度排斥外,无排斥征象;低剂量组与对照组改变相似,但排斥的病理改变发生较晚、较轻。术后3、5、7d,低、中、高剂量组外周血CD3^+T细胞数及CD4^+/CD8^+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AST、ALT、Crea和BU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小肠移植急性排斥的抑制,低剂量作用是明确的,但疗效有限。中、高剂量作用较明显;与同基因组、对照组比较,不增加肝、肾毒副作用;(2)动态检测外周血CD3^+T细胞数及CD4^+/CD8^+比值可作为器官移植术后监测排斥反应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6.
移植排斥是临床小肠移植遇到的最大困难,本文对小肠移植排斥的特点、临床分级、诊断及监测控制排斥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实验性小肠移植早期排斥标志物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寻找小肠移植(SBT)早期排斥标志物,本实验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对小鼠SBT术后12小时受体T细胞表面白细胞介素-2受体α链(IL-2Rα)编码基因进行定性检测,并对移植小肠行同期病理学检查。结果发现:同种异体移植小鼠体内IL-2α cDNA阳性例数均明显高于非手术、同系移植及加环孢素A(CsA)治疗的同种异体移植小鼠;移植小肠病理学检查无异常变化。提示:T细胞表面IL-2Rα基因的活 相似文献
8.
9.
小肠功能衰竭病人经全胃肠外营养(TPN)后可长期存活.然而.持续TPN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TPN相关性终末期肝病、静脉通道丧失以及反复性败血症,往往导致病人在半年内死亡。因此,小肠移植成为惟一能够选择的治疗手段。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探索,临床小肠移植疗效得到很大改善。迄今最长1例小肠移植病人已存活达17年之久。1985年4月至2003年3月期间。全球61个医学中心共计对923例病人进行了989例次小肠移植,移植小肠1年生存率达64%。但是,与其他实质性脏器移植比较,小肠移植的效果仍不尽如人意。移植后急性排斥的发生率高(57%)是阻碍小肠移植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综述了小肠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和免疫抑制方面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0.
输血诱导免疫耐受对大鼠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供体特异性输血(DST)诱导免疫耐受对大鼠小肠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采用SD至Wistar大鼠异位小肠移植模型,实验组分别予以DST,环孢素(CsA)及DST联合CsA干预,Wistar大鼠同系间移植作为对照,于3、5、7 d观察移植肠管病理变化及受体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干扰素(IFN)-γ表达程度.结果 病理显示CsA干预组在7 d出现轻度移植排斥反应;DST联合CsA干预组与对照组结果相似,在3、5、7 d均无明显的移植排斥反应发生.并且DST联合CsA干预组TNF-α表达程度低于单独CsA干预组,在第7天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FN-γ表达程度低于单独CsA干预组,在第5、7天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基因大鼠间小肠移植在CsA配合应用的情况下,进行DST可诱导其产生一定的免疫耐受,预防及减轻大鼠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及反应程度. 相似文献
11.
12.
临床小肠移植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志伟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1997,18(2):125-126
小肠移植早在1959年就进行了动物实验研究,但其在临床上却较晚获得成功[1]。其中主要的障碍有:排斥反应、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感染等[2]。直到1988年11月Grant等[3]为1例41岁妇女进行的肝肠联合移植,才真正地实现了首例功能性小肠移植的成功,至报道日已存活1年多,口服饮食维持营养良好。美国匹滋堡大学从199O年5月开始将FK506应用于小肠移植,至1993年1月共行34例单独成肝肠联合移植术,除7例死亡外,在存活的27例患者中,25名已摆脱静脉营养(TPN)疗法5个月至3年,效果良好[4j。一、移植肠的获取与保存供体一般选择脑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有核血细胞共同抗原CD45分子重要异型CD45R0分子mRNA表达水平在小肠移植排斥反应中的预报作用。方法 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制作Wistar大鼠自体小肠移植模型、Wistar→SD大鼠异体小肠移植模型,异体移植模型依不给免疫抑制剂、予小剂量环孢A CsA、予全量CsA而分为3组。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和毛细管电泳技术测定移植术后4d移植小肠中CD45R、CD45R0分子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bcl-2及bax的异常表达与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选用近交系F344/N和封闭群Wistar/A大鼠建立同种异基因小肠移植模型,并随机分为同基因移植组、异基因移植组、异基因加普乐可复(FK506)治疗组和对照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36只大鼠术后移植肠组织中bcl-2及bax在移植肠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异基因组术后第3天,bcl-2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并随着移植天数的增加,差异更加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bax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FK506治疗组bcl-2及bax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移植肠组织内bcl-2表达水平可作为早期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一个有参考意义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已进一步了解到免疫反应中有一个令人感兴趣的方面,那就是它能使受体破坏来自体外的组织或移植器官。急性排斥反应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细胞、体液因子间相互作用,最终导致移植物死亡。本文对有关这一现象的一些新观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小肠移植的动物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小肠移植 (SBT)是治疗终末期肠功能衰竭 ,如短肠综合征的唯一确切方法[1] 。虽然从 196 4年Detterling开始临床第 1例活体和第 2例尸体供肠移植[2 3] 起的小肠移植已有 35年历史 ,但由于技术和免疫排斥等原因 ,SBT一直没有成为标准的外科手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因此建立可靠的动物模型进行实验研究极其重要。SBT实验动物模型常用的动物有大鼠 ,小鼠 ,猪和犬等。一、大鼠大鼠作为SBT模型较其他动物有显著的优点 ,如 :购买和饲养的花费低 ,免疫学的构成更可控和对感染相对较强的抵抗力等[4 ] 。因此 ,在SBT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探讨大鼠异位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期移植小肠病理学特点及意义。方法 实验分 4组 ,每组 6只。A组为非手术对照组 ;B组为异系移植组 ;C组为同系移植组 ;D组为异系移植加环孢霉素A治疗组。术后 3 ,5 ,7,10d取移植小肠进行病理学检查 ,测量黏膜厚度 ,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 ;并检测 3 ,5 ,7d移植小肠黏膜细胞凋亡。结果 A组小肠黏膜正常 ;B组移植小肠炎性细胞浸润、黏膜结构破坏程度和黏膜细胞凋亡数目明显高于C ,D组 ,随移植时间的延长黏膜细胞凋亡数目增加 ,黏膜结构破坏程度加重 ;C组移植小肠黏膜结构损伤程度较B组轻 ;D组仅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 ,间质轻度水肿 ,未见黏膜结构破坏。结论 炎性细胞浸润、黏膜细胞凋亡和黏膜结构破坏是移植小肠急性排斥反应损伤病理学变化的主要特点。动态观察移植小肠病理学变化和细胞凋亡 ,对诊断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和估计损伤程度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NO)在大鼠小肠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和急性排斥反应(AR)中作用.方法 建立同种大鼠原位小肠移植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鼠分为4组.移植对照组、左旋精氨酸(L-Arg)组、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Ⅰ组(Ⅰ组)和L-NAMEⅡ组(Ⅱ组)受鼠于手术当天开始分别每天给予生理盐水、L-Arg 150 mg·kg-1 ·d-1、L-NAME 4和8 mg·kg-1·d-1.术后观察各组受鼠的存活时间,行HE染色观察移植小肠的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移植小肠一氧化氮合酶(NOS)的活性,以及检测血糖吸收功能和血清NO浓度.结果 移植对照组、L-Arg组、Ⅰ组及Ⅱ组受鼠的存活时间分别为(11.7±1.2)d、(10.2±1.0)d、(12.3±1.5)d和(17.3±1.9)d,Ⅱ组受鼠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P<0.01).与移植对照组相比,L-Arg组和Ⅰ组IRI的Park评分下降,IRI减轻;Ⅱ组Park评分显著升高(P<0.01),IRI加重,但AR明显减轻.与移植对照组相比,IRI期间,Ⅰ组iNOS染色减弱,Ⅱ组iNOS和nNOS染色均减弱;AR期间,Ⅱ组iNOS染色明显减弱.各组血清NO浓度于再灌注后30min逐渐升高.与移植对照组相比,Ⅱ组血 NO浓度的升高延缓.与移植对照组相比,L-Arg组血糖吸收值于再灌注30 min至术后3d明显增高(P<0.01);Ⅰ组和Ⅱ组血糖吸收值术后处于较低水平.结论 NO在大鼠小肠移植IRI中起到了细胞毒和细胞保护的双重作用;在AR中加重了组织损伤.术后早期补充L-Arg可促进移植肠管对糖类的吸收.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