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兰烨  张鑫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23):3127-3128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是发生心脏事件的高危对象,及时治疗可防止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1]).笔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合贝爽静脉点滴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8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合贝爽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9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随机分为合贝爽治疗组(n=48)和硝酸甘油治疗组(n=44),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静脉滴注合贝爽和硝酸甘油,疗程为14d,结果:合贝爽减少了心弱痛发作次数,缩短了心绞痛持续时间和Holter监测心肌缺血的时间,与硝酸甘油比较有显性差异(P<0.01),合贝爽治疗组需要接受介入性治疗的病例数(12/48)较硝酸甘油组(18/44)少(P<0.05),结论:合贝爽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较硝酸甘油优越,且能改善患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合贝爽治疗难治性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难治性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0例,在常规强化治疗基础上加用合贝爽静脉泵入3d~5d.结果 合贝爽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6%,且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合贝爽治疗难治性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合贝爽治疗自发型心绞痛的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服用合贝爽对自发性心绞痛的近期疗效以及对心率、血压、P-R间期的影响。方法 对 3 1例患者进行了观察 ,其中男 2 0例 ,女 11例 ,平均年龄 60 .1岁 ,混合型心绞痛 2 3例 ,自发性心绞痛 8例。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方法共 4周 ,后 2周加服合贝爽 ,第 2、4周未查心率、血压、心电图并观察胸痛发作次数及硝硝酸甘油的使用量。结果 观察结果表明 ,加服合贝爽后胸痛发作次数及含服硝酸甘油量明显减少 ,总有效率 96.43 % ,缺血性心电图改变明显改善。除收缩压有较明显降低外 ,舒张压、心率、P-R间期无明显改变。结论 对于自发型心绞痛患者 ,合贝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5.
不稳定型心绞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稳定型心绞痛荣烨之,朱向阳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Angina,UA)亦称为梗塞前综合征、急性冠状动脉机能不全或冠脉中间状态综合征,一般包括初发型心绞痛、恶化型心绞痛、卧位型心绞痛、梗塞后心绞痛和变异型心绞痛。UA是一种严重并具有潜在危险的...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 ( L MWH)在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 ( U A)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8例老年 UA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 ( n=2 2 ) :阿斯匹林 160 mg/d;B组 ( n=2 3) :阿斯匹林 160 mg/d,普通肝素 40 0 IU· kg- 1· d- 1 ,静滴 ;C组 ( n=2 3) :阿斯匹林 160 mg/d,LMWH 0 .4ml,皮下注射 ,2次 /d;疗程均为 7d。观察治疗前后 :( 1)临床疗效 ;( 2 )凝血指标的变化 ;( 3)治疗后 30 d和180 d内心绞痛再发率、急性心肌梗死 ( AMI)发生率。结果  A、B、C三组总有效率分别为 5 4.5 %、90 .9%和 95 .7% ;B、C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 B、C两组与 A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0 1)。 B组有 2例出血并发症。观察 30 d内心绞痛再发率及 AMI发生率分别是 A组 45 .5 %和 9.1% ;B组 36.7%和 4.5 % ;C组 13.0 %和 0。 C组与 A、B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 P<0 .0 5 )。180 d内心绞痛再发率及 AMI发生率分别是 A组 5 0 .0 %和 13.6% ;B组 40 .9%和 13.0 % ;C组 15 .5 %和 4.3%。 C组与 A、B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 )。C组各项凝血指标在治疗前后均无显著差异 ( P>0 .0 5 )。结论 联合应用阿斯匹林及 L MWH抗凝治疗对老年 UA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可明显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和心绞痛的再发率  相似文献   

8.
本文复习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病理生理学进展,阐述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形成术(PTCA)对UAP的疗效及安全性,提出UAP的PTCA,强化药疗,搭桥手术以及其他辅助疗法的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9.
异舒吉联合尿激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异舒吉与尿激酶合用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方法:观察组30例给予异舒吉静点10天,前3天给予30万单位尿激酶,每日1次静点,而后给予口服阿斯匹林和潘生丁;对照组30例给予酸甘油和肝素静点10天;两组均常规给予钙离子拮抗剂。结果: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次数,疼痛程度,心电图ST-T改变,血液动力学情况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有显差异(P<0.05),结论:异舒吉与尿激酶合用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高氧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静脉滴注高氧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118例UA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60)和对照组(n=58)。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心脏性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心脏性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高氧液能显著改善UAP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Zeng W  Ma H  Liang Q  Dong Y  Ye H  Zhang Y 《中华内科杂志》2001,40(12):809-810
目的观察抗抑郁治疗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伴抑郁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伴抑郁的患者随机分为抗郁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在常规心脏药物治疗基础上予心理治疗及加服抗抑郁药氟西汀20 mg 1/d,共12周;对照组只给予单纯常规心脏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心肌缺血明显改善,心绞痛复发率及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比例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抗抑郁治疗能明显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伴抑郁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探讨激光打孔联合适当升压从而提高激光孔道血流量的方法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效果。方法 本文 6例严重不稳定心绞痛患者 ,Braunwadd评分 7分 4人 ,8分 2人 ,冠造发现多支冠脉严重病变 4例 ,弥漫血管病变 2例 ,不适合PTCA拒绝搭桥术 ,经同意在冠脉造影术后行激光心肌血管重建术 (PTMR) ,术后通过适当提高血压的办法提高灌注区 ,通过多项指标观察来评价重建血管对不稳定心绞痛的治疗作用。选择前壁及高外侧壁进行激光打孔 ,术后随机分为两组 ,升压组给高盐饮食 ,麻黄素滴鼻与口服 ,血压升高 10 %~ 2 0 % ,未升压为对照组。结果 术后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 ,由 3~ 5次 /2 4h ,减少为 1~ 3次 /月 ,升压组基本上停止发作 ,对照组仍有发作 ,时间缩短 ,未超过 5min ,次数明显减少 ,Braunwadd评分 ,3分、4分 ,加压组运动耐量由术前 (2 80± 30 )s增加到术后 (46 0± 40 )s,对照组升高 (380± 35 )s,两组间有明显差异 (P <0 0 1) ,心电图显示ST段由压低 2mm以下 ,恢复至 1mm内 ,升压组 2例完全恢复正常 ;M型超声示狭窄血管支配区域活动增强 ;EF值 :升压组 (18± 6 ) % ,对照组升高 (12± 4) % (P <0 0 1) ;左心显影心肌染色显示术后造影较局限 ,密度较高 ,于第 12周显示面积增大 ,升压组比对照组  相似文献   

13.
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树突状细胞(DC)的功能及阿托伐他汀对其的影响。方法 将27例UAP分为常规治疗组(12例)和常规加阿托伐他汀治疗组(15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取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含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细胞介素(IL)4的培养条件下制备DC。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6(B7-2)的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DC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刺激能力;ELISA法测定MLR上清液中的细胞因子;探讨CD86表达与冠心病危险因素及C反应蛋白(CRP)的相关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UAP者DC表面CD86的表达明显增高;对T淋巴细胞刺激的能力增强;经DC刺激的淋巴细胞分泌致炎细胞因子(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增多,抑炎细胞因子(IL-10)减少;用药前CD86的表达与血LDL-C水平正相关;阿托伐他汀抑制DC功能的同时显著降低血CRP水平;且CD86与CRP水平正相关。结论 (1)UAP者DC的功能亢进,由此启动的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可能是UAP者动脉斑块不稳定的原因,(2)LDL-C可能是其刺激因素;(3)阿托伐他汀抑制斑块炎症的机制之一是其对DC的抑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应激性血糖浓度变化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且有糖耐量异常患者236例,按入院时随机血糖数值分为两组:糖耐量减低组138例,糖尿病组98例;观察两组患者血糖的变化、一个月病情进展和死亡率。结果:治疗一个月过程中,糖耐量减低组心肌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糖尿病组(1.4%比7.1%,x2=5.06,P〈0.05),死亡率无明显差异(x2=0.23,P〉0.05)。结论:应激性高血糖一方面反映了机体的应激程度,另一方面可加重缺血心肌的损害;通过对患者的血糖监测,可在一定程度上评估患者的预后,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PAI 1)与一氧化氮 (NO)在老年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病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测定 172例老年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PAI 1与NO水平 ,并与 16 5例健康对照者比较。 结果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的PAI 1水平〔(6 8 2 6± 13 5 3)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37 71± 7 39) μg/L,P <0 0 5〕 ;NO的水平〔(75 2 8± 12 31) μmol/L〕则显著低于对照组〔(12 5 36± 2 5 36 ) μmol/L〕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结论 老年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与血清PAI 1的水平升高和NO的水平降低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水平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关系。方法:心内科住院患者9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分成两组,冠心病(CHD)组65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0例;非CHD组33例。均采用2,4-二氯苯胺重氮盐(DCA)比色法测定血清胆红素水平。结果:UAP组血清总胆红素(15.17±4.10)μmol/L、间接胆红素(11.31±3.12)μmol/L水平明显低于SAP组[(18.69±5.48)μmol/L,(14.27±4.06)μmol/L]和对照组[(17.86±3.53)μmol/L,(14.08±2.58)μmol/L,P0.01],而SAP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胆红素水平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有关,有可能成为评价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生化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炎症因子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肌钙蛋白(cTnI)的影响。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05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126例UA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2例,常规药物治疗(抗凝、硝酸酯类、β受体阻断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钙拮抗剂等)16周;阿托伐他汀干预组6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每日80mg,治疗16周。分别于药物治疗前、治疗后16周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hs-CRP、TNFα、cTnI浓度及血脂。结果药物治疗后,阿托伐他汀干预组血清hs-CRP、TNFα和cTnI浓度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降低UA患者血清hs-CRP、TNFa和cTnI浓度,从而降低ACS患者急性期病死率,改善心肌缺血症状,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凝血系统在老年人不稳定型心绞痛(UA)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一组抗纤维蛋白单克隆抗体(SZ-58、64、65)酶免疫分析法测定26例老年UA患者、24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和20例健康老年人(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Fg)、可溶性纤维蛋白复合物(SFC)及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的浓度。结果UA患者心绞痛发作时血浆Fg、SFC及血清FDP浓度(分别为3.7±0.6g/L、49.6±19.3mg/L、325.6±79.4μg/L)显著高于SA患者心绞痛发作时(分别为3.2±0.6g/L、20.9±10.4mg/L、224.4±47.4μg/L)和健康对照组(均为P<0.01),后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UA发作终止后血浆Fg和血清FDP浓度高于健康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血栓形成是老年人UA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低剂量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低剂量与常规剂量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 方法 将20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低剂量氯吡格雷(50 mg/d)106例(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75 mg/d)102例,治疗12个月,观察心绞痛缓解程度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 结果 低剂量组(106例)显效、有效、无效和恶化分别为56例(52.8%)、22例(20.8%)、11例(10.4%)和17例(16.0%),低剂量组分别为52例(51.0%)、20例(19.6%)、12例(11.8%)和18例(17.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07,P>0.05).低剂量组死亡3例,非致命性心肌梗死2例,常规剂量死亡4例,非致命性心肌梗死2例,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20,P>0.05). 结论 低剂量与常规剂量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疗效无差异,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明胶酶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0年9月住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对照组(n=40)和姜黄素治疗组(n=40),分别测定两组治疗前及治疗30d后血清明胶酶[包括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MMP-9]的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姜黄素治疗组治疗后血清明胶酶水平明显下降[MMP-2:(52.64±6.77)ng/ml:(32.65±1.67)ng/ml,MMP-9:(56.75±7.34)ng/ml:(35±1.88)ng/ml],P〈0.01。姜黄素治疗组治疗后血清明胶酶水平明显低于常规治疗对照组治疗后[MMP-2:(32.65±1.67)ng/ml:(37.78±2.76)ng/ml,MMP-9:(35±1.88)ng/ml:(40.23±1.95)ng/ml],P〈0.05。结论:姜黄素能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明胶酶水平,起到稳定粥样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