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24例老年AMI患者,按梗死前48h有无心绞痛分为缺血预适应组(IPC,n=68)、无缺血预适应组(NIPC,n=56),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IPC组比NIPC组的心肌梗死范围小(P<0.05),血清心肌酶学峰值低(P<0.05),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室壁瘤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具有保护心肌、缩小梗死范围,减少并发症及改善老年患者近期预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观察脑缺血预适应(BIP)对脑梗死近期预后的影响,作者收集急性脑梗死162例,根据发病前1周内有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病史分为观察组(有TIA史)64例,对照组(无TIA史)98例,观察梗死后24h CT显示的梗死灶范围、CT值和15d后的肌力恢复情况等3项指标。结果表明,1周内脑缺血预适应可增加脑梗塞时脑组织对缺血损害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IPC)对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57例AMI患者按梗死前7d内有无心绞痛分为两组,且57例患者均进行了溶栓治疗,IPC组35例,NIPC组2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心肌梗死部位及既往病史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IPC组的心肌酶的峰值、峰时,溶栓再通率,梗死后的并发症及住院期间的死亡情况与NIPC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IPC对AMI的心肌保护、提高溶栓再通率、减少梗死后并发症及降低住院期间死亡率有重要的临床及预后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冠脉介入治疗(PCI)、静脉溶栓与传统常规治疗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112例AMI患者分别接受直接PCI治疗、静脉溶栓与传统常规治疗,比较3组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通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住院死亡率。结果 直接PCI组IRA再通率、LVEF均明显高于另外2组,住院死亡率显著低于另两组;溶栓组IRA再通率、LVEF显著高于传统治疗组,住院死亡率低于传统治疗组。结论 AMI患者在IRA再通率、LVEF及住院死亡率方面,直接PCI优于溶栓和传统常规治疗,溶栓治疗优于传统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对临床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49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心肌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分为心绞痛和无心绞痛2组,观察其心肌梗死范围、心肌酶峰值、严重心律失常、Kollip Ⅱ级以上泵衰竭、左室射血分数(LVEF)、梗死后心绞痛和病死率。结果:心绞痛组小面积心肌梗死发生率和LVEF高于无心绞痛组,而肌酸磷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峰值、Kollip Ⅱ级以上泵衰竭、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均明显低于无心绞痛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对AMI的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缺血预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缺血预适应(I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209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梗死前有无心绞痛症状分为IP组和P组,对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IP组小面积心肌梗死发生率高于P组,而CPK和CPK同工酶-MB(CPK-MB)峰值、Killip Ⅱ级以上心功能衰竭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住院期间病死率均明显低于P组,但两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梗死前IP对AMI具有保护作用,主要表现为能限制梗死面积的扩大,维护梗死后心功能,降低心功能衰竭发生率和住院期间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2例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46例,康复组实施系统的早期康复护理和院外恢复期康复指导,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指导,对两组患者活动情况、脑卒中和再梗死发生率等进行分析。结果溶栓治疗后康复组活动情况优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01);在体力健康、精神健康和总体功能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01);康复组脑卒中和再梗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可促进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体能恢复,降低脑卒中和再梗死发生率,提高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静脉内滴注谷酰胺(Gln)对急性重症胰腺炎(ASP)后肠源性细菌/内毒素易位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健康长白种猪21头,体重16-22kg,雌雄不限,随机分为四组,1组:假手术对照组(n=5);Ⅱ组:ASP对照组n=5);Ⅲ组:ASP+甘氨酸(Gly)组(n=5);Ⅳ组:ASP+Gln组(n=6)。在麻醉状态下,进腹向胰管内注入5%牛磺胆酸钠混合液1ml/kg(内含8000-10000BAE  相似文献   

9.
“缺血后适应”和“缺血预适应”均是人体天然的内源性保护机制,均可以减轻再灌注损伤的多种触发因素,从而减轻心肌细胞的损伤,减少凋亡,缩小梗死体积。研究表明,其他脏器的“缺血预适应”可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保护作用,即“远距离缺血预适应”[1-2]。本研究旨在寻找一条临床上简单易行的“缺血后适应”方法,提高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再通患者的生存质量。一、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选取2004年8月~2006年3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首次AMI并成功实施溶栓治疗的住院患者60例。男44例(占73.3%),女16例(占26.7%)。平均年龄(63.9±8.8)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尿激酶(UK)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ACI)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UK静脉溶栓治疗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疗效,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相关参数的差异,并对影响其预后的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预后良好组患者年龄、房颤患病率、CT缺血改变发生率、发病时间、溶栓前血糖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组,UK剂量、溶栓前EES评分、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UK剂量、发病时间、溶栓前EES评分和血糖是ACI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UK剂量、发病时间、溶栓前EES评分和溶栓前血糖是影响UK溶栓治疗ACI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急性前循环梗死合并中重度脑白质疏松患者超早期静脉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预后及相关因素,为患者的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6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接诊的88例急性前循环梗死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48例给予rt-PA溶栓治疗。对照组36例患者未给予溶栓处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脑白质疏松情况、梗死面积以及预后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基线NIHSS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24 h NIHSS评分、7 d NIH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入院FMS评分(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无明显差异。研究组患者的90 d FM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中重度脑白质疏松是影响静脉溶栓患者90 d预后的危险因素(OR=4.565 2,95%CI=1.200 1~67.725 1,P=0.032 7)。结论急性前循环梗死合并中重度脑白质疏松患者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发生率提高,中重度脑白质疏松可作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2.
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7月-2008年7月间的74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7例,分别采用常规治疗和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对比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肌酸激酶(CK)、心肌磷酸肌酶(CKMB)水平变化。结果治疗24h后,治疗组的显著进步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24h后,CK,CKMB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治疗后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CK,CKM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李志君 《现代保健》2009,(28):19-20
目的探讨影响急件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为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03-2008年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中医院41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003-2008年笔者所在医院共收治41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抢救无效死亡19例,病死率为4.53%。高龄、心肌梗死面积大、未及时溶栓、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是影响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462、3.205、2.390、2.401、2.133和1.650。结论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原因很多,及时给予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血糖和血脂浓度,可以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预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有无梗死前心绞痛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免疫标志物的测定,研究梗死前心绞痛诱发的免疫炎症反应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观察梗死前心绞痛组(48例)和无梗死前心绞痛组(40例)在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的发生情况及住院期间的病死率;比较两组心肌梗死面积、心室功能、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测定两组免疫炎症反应标志物水平。结果梗死前心绞痛组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功能不全发生率、住院期间病死率明显低于无梗死前心绞痛组;梗死前心绞痛组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左室收缩末容量(LVESV)、左室舒张末容量(LVEDV)明显低于无梗死前心绞痛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无梗死前心绞痛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梗死前心绞痛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多,梗死区周围侧支循环丰富;梗死前心绞痛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明显低于无梗死前心绞痛组,IgE明显高于无梗死前心绞痛组。结论梗死前心绞痛诱发的免疫炎症反应对心肌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炎性细胞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细胞(WBC)计数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与未溶栓治疗中的差异,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将229例AMI患者按是否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分为溶栓组(131例)及未溶栓组(98例),分别于入院即刻、入院后6h、入院后24h抽血测定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于入院次日晨抽血测定CRP、IL-6、TNF-α、WBC计数.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预后的差异.结果 溶栓组失访27例.溶栓组6个月内死亡1例,病死率为1.0%(1/104),未溶栓组死亡6例,病死率为6.1%(6/98),两组6个月内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CK、CK-MB峰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TNF-α、IL-6水平较未溶栓组升高,与未溶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RP、WBC计数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溶栓组中再通104例,再通率为79.4%( 104/131),再通患者TNF-α、IL-6水平显著高于未通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溶栓患者TNF-α、IL-6水平升高可能与再灌注损伤相关,亦提示为心肌坏死本身的炎性反应,检测CRP、IL-6、TNF-α、WBC计数对AMI患者预后的判断有临床意义,抗炎、抗氧化治疗对改善AMI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183例梗塞前心绞痛发作对急性心肌梗塞缺血预适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塞(AMI)前心绞痛发作对AMI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梗塞前一周内心绞痛发作的AMI183例与梗塞前无心绞痛发作的AMI136例的梗塞面积,近期并发症及院病死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有心绞痛发作组塞面积较沁(P〈0.05),梗塞后一周内严重心律失常,急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等心血管事件及住院病死率均低于梗塞前无心绞痛发作组(P〈0.05)。结论:P梗塞前心弱痛发作对心肌产生的制血预适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9年3月于本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开展静脉溶栓、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具体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死亡率、颅内出血率、NIHSS评分较低(P<0.05)。结论: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有利于降低其颅内出血率、死亡率,对提高患者NIHSS评分改善幅度、保障其疗效及预后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碎裂宽QRS波(fragmented wide QRS,f WQRS)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0例,根据入院12导联同步心电图是否出现f QRS波群分为f QRS组(205例)及非f QRS组(9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情况、心电特征值及超声结果。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并对12导联同步心电图出现f QRS波群的患者分为宽f QRS组与窄f QRS组行亚组分析,探讨宽f QRS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f QRS组与非f QRS组心电各项特征值比较,QRS时限延长[(93.12±11.74)ms vs(89.15±11.15)ms,P0.05]、QTc间期延长[(448.39±35.18)ms vs(439.93±29.79)ms,P0.05]。心脏超声结果显示,f QRS组EF值更小[(47.41±9.12)vs(50.44±7.84),P0.05],心功能较差。随访期间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并未表现出明显的统计学差异。亚组分析显示,宽f QRS组与窄f QRS组比较,宽f QRS组心源性死亡发生率高于窄f QRS组(P0.05),宽f QRS组生存时间明显短于窄f QRS组[(13.02±5.00)个月vs(16.81±4.31)个月,P0.01]。结论宽f QRS波在体表心电图中出现,对远期再发心血管事件有较高的预警价值,可以做为预测心源性死亡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尿激酶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时间窗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将医院急诊收治的60例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接受溶栓治疗的时间分为观察组(3 h内接受溶栓)和对照组(3-6 h接受溶栓),检测心肌细胞坏死指标及心室舒缩功能指标,并分析与溶栓时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的cTnT、LDH及CK-M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与溶栓时间呈正相关,E峰、E/A值、LVEF及LVEDD均高于对照组,且与溶栓时间呈负相关。结论:心肌梗死发生后溶栓治疗时间越短,治疗后心肌细胞坏死越少、心室功能恢复越好,临床价值也越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