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胆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甘草组成,具有燥湿化痰,清热除烦之功效,用以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现为治疗胆胃不和、痰热内扰的良方。  相似文献   

2.
温胆汤新用     
李新存 《新中医》1994,26(1):56-56
温胆汤新用李新存温胆汤首见于唐·孙思邈之《备急千金要方》,“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现临床多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之温胆汤,由半夏、竹茹、积实、陈皮、甘草、茯苓、生姜、大枣组成,较《备急千金要方》原方多茯苓、大枣而减生姜之量。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而致...  相似文献   

3.
林雁  唐本春 《陕西中医》2005,26(10):1104-1105
温胆汤是从《备急千金要方》温胆汤衍化而来,其药物组成:半夏、陈皮、竹茹、枳实、茯苓、炙甘草。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功。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之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或惊悸不宁、癫痫等症。笔者用此方治疗疑难杂症,疗效满意,现举验案3则。  相似文献   

4.
杨堤林 《家庭中医药》2004,11(10):52-52
温胆汤首见于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用以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之症。现今临床多用《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之温胆汤,方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生姜、甘草、大枣组成,较孙氏原方多茯苓、大枣而减生姜之用量,功能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而致的虚烦不眠、呕吐呃逆、惊悸不宁、癫痫等症。许多医生认  相似文献   

5.
《集验方》《备急千金要方》中温胆汤以生姜为君,温胆和胃,燥湿行气,用于胆胃虚寒、湿郁气滞证,体现了"温胆"之意。《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的温胆汤以半夏为君,清胆和胃,理气化痰,用于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体现了"清胆"之意。结合《金匮要略》痰饮病篇中"温"的理解,提出三种温胆汤之"温"并非均是温胆之义,而是令胆"和",复胆之清静温和之性,以求胆之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温胆汤首见于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用以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之症。现今临床多用《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之温胆汤,方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生姜、甘草、大枣组成,较孙氏原方多茯苓、大枣而减生姜之用量,功能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而致的虚烦不眠、呕吐呃逆、惊悸不宁、癫痫等  相似文献   

7.
温胆汤治疗失眠症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才钟秀 《山西中医》1998,14(1):51-51
温胆汤治疗失眠症的体会才钟秀关键词温胆汤失眠症疏肝解郁清热化痰养心安神温胆汤源于《备急千金要方》,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功,多用于治疗失眠症。原书谓“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笔者临床上多应用温胆汤加减治疗肝郁气滞型失眠症,现将体...  相似文献   

8.
温胆汤,首见于《备急千金要方》。言其“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其方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甘草组成。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之温胆汤在此方基础上增茯苓、大枣,而减生姜之量。其主治“虚烦不得眠”与之同。目前,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方剂学》之温胆汤(许济群主编),系选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述其功用为“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上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证。”《医方集解》释义:温胆汤“乃以凉肺经之热,非以温胆经之寒也,以胆欲不寒不燥常温为侯耳。”并且,《方剂学》  相似文献   

9.
秦琬玲教授从医30余年,治学严谨,经验颇丰。善于运用黄连温胆汤加减辨治胸痹、眩晕、中风等病,现将秦教授化裁运用黄连温胆汤之部分临证验案整理如下。 目前就温胆汤的方源大致有两种看法:其一,认为该方首载于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胆虚寒门》,此为较传统的看法;其二,认为该方出自南北朝名医姚僧垣的《集验方》,理由是唐·王焘《外台秘要·卷十七·病后不得眠方二首》有云:“《集验方》‘温胆汤,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汤法……’出第五卷。”而《外台秘要》与《备急千金要方》两书所载之温胆汤组方相同、主治相似,故认为温胆汤应出自《集验方》[1],而黄连温胆汤则出自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目前中医内科学教材里的黄连温胆汤主要由半夏、陈皮、竹茹、枳实、茯苓、炙甘草、大枣7味药物组成,具有清热化痰、除烦定惊、和胃止呕之功效,黄连增加了其清心泻火之功效,主要用于肝脾不和,脾失健运,湿聚成痰,郁而化热,痰热内扰之证。  相似文献   

10.
<正>温胆汤源于南北朝时期北周姚僧垣《集验方》;最早载于唐《备急千金要方》。陈言的《三因极—病证方论》中的温胆汤减生姜之量,增添了茯苓、大枣,功用为理气化痰、清胆和胃,用于治疗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而致的虚烦不得眠,或呕吐呃逆,惊悸不宁,癫痫等症。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师其方义,结合辨证施治的原  相似文献   

11.
温胆汤始见于《千金要方》,为清胆和胃化痰的基础方。本方虽名为温胆汤,非以胆寒而温之,实则此温为“和”义,不是真正温胆,而是“和胆”、“清胆和胃”。《医宗金鉴》曰:“命名温者,乃谓温和之温,非谓温凉之温也,若谓胆家真畏寒而却温之,不但方中无温胆之品,且更有凉胃之药也。”《中国医学大辞典》亦云:“……虽不治胆而胆自和,盖所谓之痰热去故也。”  相似文献   

12.
<正>温胆汤出自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该方由半夏、枳实、竹茹、橘皮、生姜、甘草组成,具有温养胆气,和胃化痰之功,现在临床多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之温胆汤,组方在原方基础上加入利水渗湿的茯苓,调和脾胃的大枣,减少生姜用量而治痰热,使得本方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的功效。用于治疗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之虚烦不眠、呃逆呕吐、惊悸不宁、眩晕、癫痫等病证。本人用该方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眩晕,效果显著,现举例如下。1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杨某某,72岁,脑梗塞病史,时常眩晕发作,表现为眩晕突然发  相似文献   

13.
温胆汤源于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甘草组成。有清热化痰,和胃止呕之功。主治胆虚痰热上扰,虚烦不得眠。笔者以本方随证化裁,治疗精冲分裂症、顽固性头痛及甲状腺  相似文献   

14.
岂止“温”胆,并“温”五脏──也谈古方温胆汤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100005)张纲关键词温胆汤,方剂出处,作用机理,临床应用一、方剂出处今言温胆汤者,每习于其名前冠以《千金》,而称为“《千金》温胆”,盖以其方为首出于唐·孙思逸之《备急千金要方》[1]...  相似文献   

15.
温胆汤出于唐·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之温胆汤的药物组成为:半夏二两、生姜四两、桔皮三两、枳实二两、竹茹二两、甘草一两,共六味药物。宋以后医家减率温元生姜,加甘淡之茯苓和甘平大枣而成。既能宁心安神,又可健脾化痰。原方之功能主治,《千金·胆腑·胆虚寒》谓“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胆寒的临床表  相似文献   

16.
温胆汤最早记载于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功,原方谓"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温胆汤"。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后世临证广泛应用于头痛、心悸、胃痞、失眠等证属痰热内扰,气机紊乱,平衡失调者。笔者临床应用温胆汤加减治疗痰热内扰型失眠症,疗效显著,现将体会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温胆汤临床新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胆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 ,具有温胆散寒、理气化痰的功能 ,乃为胆寒所致诸症而设。后世医家多视其为清化痰热之剂 ,用以治疗痰热内扰证。笔者运用温胆汤加减治疗胆寒证 ,取桴鼓之效 ,兹举例于下 :1 失眠案刘某某 ,女 ,4 0岁 ,干部 ,1998年 8月 10日初诊。平素胆怯 ,遇事善  相似文献   

18.
温胆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是清化痰热的代表方剂,孙思邈认为其病机为“胆寒”。其实,“胆寒”与“痰热”并不矛盾,通过对温胆汤方证的脏腑病位分析、方荆寒热属性讨论,揭示“胆寒”与“痰热”的因果关系。并列举临床运用温胆汤治疗的多种病证及其症候特征、病机要点、方剂加减配伍规律及医案一则。  相似文献   

19.
温胆汤源于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一书。该方由半夏、生姜、橘皮、枳实、竹茹、甘草六味药组成,具有温养胆气、和胃化痰功能,主治胆虚痰热上扰引起的虚烦不得眠等证。近年来,有些人论及温胆汤不查出处,以讹传讹,常把温胆汤释为二陈汤加减作以论述,殊不知温胆汤是唐代之方剂,而二陈汤则  相似文献   

20.
温胆汤出自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由陈皮、半夏、竹茹、枳实、生姜、甘草六味药组成。具有理气化痰、清痰和胃之功,此方虽日温胆,实无温胆之药。本方所治诸证,均属痰热为患,胆为木,为清净之府,喜温和而主生发,失其常则木郁不达,胃气因之不和进而化热生痰,治以治痰,治热,治气。作者用温胆汤化裁辩证治疗痰湿郁结致梅核气;痰热郁久化热致头痛;痰热内阻,上蒙清窍致耳鸣;痰热内扰致失眠疗效颇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