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冠状动脉分叉区域是动脉粥样硬化容易累及的部位,分叉病变约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15%~20%。尽管如今处在药物洗脱支架时代,但对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治疗仍然是一个挑战。心血管介入医师通常会根据分叉病变的解剖学特征(斑块分布、分叉角度、主支/边支血管直径)选择相应的PCI处理策略。与其他病变相比,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PCI治疗具有更高的并发症和再狭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正>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指冠状动脉狭窄毗邻和(或)累及重要分支血管的开口。血管分叉处由于血流涡流及切变力的增加,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分叉病变占所有介入治疗的8%~20%。分叉病变分型的不同,决定了介入治疗策略选择和技术应用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药物洗脱球囊(DEB)在再狭窄病变、支架内闭塞病变、分叉病变及小血管病变中的应用情况。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选择不同型号的DEB,严格按照DEB使用要求进行操作。结果 DEB在支架内再狭窄病变中应用26例(27处病变),使用28个DEB,其中左主干(LM)1个、左前降支(LAD)12个、右冠状动脉(RCA)12个、回旋支(LCX)1个、钝缘支(OM)2个,出现1例冠状动脉夹层,给予裸金属支架置入;DEB在分叉病变中应用27例(28处病变),使用28个DEB,其中LM至LCX开口6个、LM至LAD开口1个、LAD与第一对角支(D1)开口17个、LCX至OM 2个、RCA至左心室后支(PL)2个;DEB在小血管病变中应用13例(13处病变),使用13个DEB,其中LCX 6个、LAD 3个、D1 2个、OM 1个、PL 1个;DEB在支架内闭塞病变中应用10例(10处病变),使用12个DEB,其中LAD 8个、LCX 2个、OM 1个、中间支1个。术中及术后未见并发症发生,随访至今未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论 DEB在再狭窄病变、支架内闭塞病变、分叉病变及小血管病变介入治疗过程中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支架术对相关分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支架置入术对冠状动脉分叉处病变相关分支的影响。方法  12 0例病人 ,132处分叉病变使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和支架术治疗 ,观察介入治疗对分叉病变相关分支的影响。结果 术中有 2 4根分支血管受压迫 ,分支受累发生率为 14 2 8%。以具有分支开口狭窄的Ⅰ型和Ⅳ型分叉病变的分支受累发生率为高。结论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操作和分叉病变本身的解剖特征均是影响分支血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国产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DE(SFirebirdTM)]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47例冠心病患者的53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行介入治疗,共置入FirebirdTM68枚。结果46例介入治疗成功,失败1例。分叉病变部位:左主干远端前降支和回旋支分叉病变2处,前降支和对角支分叉病变23处,回旋支和钝缘支分叉病变17处,左心室后侧支和后降支11处。术中发生边支血管闭塞4例,边支血管狭窄加重6例,边支血管发生慢血流3例。住院期间发生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例,心绞痛5例,1例于术后2天死于心源性休克。随访6个月,7例复发心绞痛而再次住院治疗,无其余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结论DE(SFirebirdTM)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应用是可行、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发生支架脱载或嵌顿、导丝断裂、血管破裂的并发症十分少见。主要原因有操作技术,病变的特点如慢性闭塞病变、扭曲、钙化、成角、分叉病变等[1]。本病例对左主干(LM)、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分叉病变处行经典微裤裙支架术(classic mini-culotte stenting)。在LM-LCX置入支架一枚,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指导对于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植入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分析2005年10月至2010年3月DK—Crush系列随机对照研究入选735例原位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植入DES患者,应用倾向评分匹配临床和造影特征,165例IVUS指导和165例冠状动脉造影指导患者纳入研究,比较两组患者的长期预后。结果两组临床基线资料和造影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VUS指导组更常见选择双支架策略(P=0.007),IVUS指导组主支血管(MV)和分支血管(SB)的最大支架直径和支架总长度以及分支血管支架个数显著超过常规造影指导组;介入治疗后QCA分析显示,IVUS指导组分支血管参考血管直径(RVD)和即刻获得以及主支血管近端和分支血管最小管腔直径(MLD)显著超过造影指导组。12个月随访发现两组心脏死亡、靶病变重建(TLR)和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IVUS指导组晚期支架内血栓和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低于造影指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6% vs.4.8%。P=0.04;1.8% vs.6.7%,P=0.03)。结论IVUS指导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植入DES可以显著减低晚期支架内血栓和由此引起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发生率而改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8.
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中应重视实际临床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技术的发展和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分叉病变的治疗越来越受到临床介入医生的重视。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约占整个介入治疗的15%~20%,但总体治疗效果不如非分叉病变,操作成功率较低,并发症发生率和靶病变的再治疗率(target leison revascularization,TLR)也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指导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入选漯河市第六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诊治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90例。根据入院顺序不同(随机)分成造影指导组(n=44)和IVUS指导组(n=46)。造影指导组接受冠状动脉动脉造影确定病变血管,IVUS指导组接受IVUS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即刻成功率、术后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及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ISR)的发生率。MACE事件包括:心绞痛、再次住院、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及心源性死亡。结果:两组患者支架数、支架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VUS指导组支架直径(3.5±0.23)mm大于造影指导组(P<0.05)。IVUS指导组患者术前的主支血管最大狭窄程度(84.9±3.1)%、边支血管开口狭窄程度(73.9±3.2)%大于造影指导组(P<0.05)。IVUS指导组患者主支血管介入治疗(即刻)成功...  相似文献   

10.
<正>冠状动脉分叉处由于受血液涡流及剪切力的影响,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显著增加,可累及冠状动脉主支和(或)分支血管,约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15%左右[1]。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简称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难度大,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且具有一定特殊性[2]。因此,对分叉病变各种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快速识别并予以及时处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及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用血管内超声(IVUS)与冠状动脉造影(CAG)对照研究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主支支架跨越分支技术(Cross-over技术)对直径≥2mm的分支的影响,分析分支狭窄加重和急性闭塞的机制以及斑块和血管的形态学对分支转归的影响。方法对32例患者的35处分叉病变全部进行介入治疗前后IVUS检查,对比分析术后IVUS和量化冠状动脉造影(QCA)下分支受影响情况,利用IVUS目测术后分叉处斑块移位,多因素分析术前分叉处主支和分支开口的病变形态学特征对分支转归的影响。结果术前IVUS和QCA测得的分支开口直径狭窄率(D%)为18.67%±16.29%和29.06%±23.15%(P〈0.05),面积狭窄率(A%)为31.17%±25.54%和42.22%±31.81%(P〉0.05);术后IVUS和QCA测得的分支急性闭塞率均为2.86%,原有狭窄加重发生率分别为14.29%和48.57%(P=0.012),新出现狭窄发生率分别为11.43%和14.29%(P=0.294);IVUS测定术前、术后分支开口的管腔横截面积(L-CSA)分别为5.780±3.677 mm2和6.143±3.545 mm2,t=0.405,P=0.687。而QCA测得的D%和A%较术前明显加重(术前比术后,D%为29.06%±23.15%比42.24%±20.38%,t=2.482,P=0.016;A%为42.22%±31.81%比60.22%±27.33%,t=2.492,P=0.015)。IVUS分析分支开口狭窄加重的原因包括斑块移入、血管壁皱缩,其他可能的原因包括血管痉挛和血管变形(椭圆形趋势)。术前分叉处主支软斑块与术后分支狭窄有关。结论与IVUS相比,QCA高估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支开口的狭窄程度。冠状动脉分叉病变Cross-over技术后,CAG高估分支受影响的程度;造成分支开口狭窄加重的可能原因包括斑块移入、血管壁皱缩、痉挛和血管变形。术前分叉处主支软斑块是预测分支狭窄受影响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一、概述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最常见和极具挑战性的病变之一,根据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SCAI的诊断标准,凡是同时累及主干和分支血管,并造成两侧血管开口狭窄程度≥50%时,就可定义为分叉病变。分叉病变的发生率10%~30%。荷兰鹿特丹心血管病医院一项关于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的研究(RESEARCH)报道,1年内入选的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PCI)术的分叉病变的比例8%~16%。分叉部位狭窄多发的主要原因,在于分叉部位存在涡流和较高的剪切力,因此该部位是粥样硬化“着床”的最佳位置。几项统计分析证实,冠状动脉造影常常低估分叉病变的发生率,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分支血管开口被主干血管遮盖、2支血管相重叠、分叉前成角及极度扭曲和术者有时只注意主干血管病变而忽视分支血管等。实际工作中,另外两个常见的问题是:“假性”分叉病.变一般只累及一侧血管,可是在球囊扩张和/或植入支架后,由于斑块铲雪(又称斑块迁移)便转化成真性分叉病变;有时虽然属于“真性”分叉病变,但由于分支血管直径“太小”(〈2.0mm),在处理完主干血管和注射硝酸甘油后,才发现原来分支血管直径是较大的(≥2.5mm)。对于“假性”分叉病变,球囊膨胀或支架植入后造成的斑块铲雪是导致其转化成为真性分叉病变的原因。但截至目前,尚无可靠的方法来预测斑块轴向再分布的规律。因此,即使是“假性”分叉病变,常使术者掉入意外的陷阱之中。凡此种种,表明分叉病变介入治疗具有十分复杂和难以确定结果的特征,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如何保证分支血管通畅和降低分支血管再狭窄是介入治疗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型中的价值。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定的53例患者,共62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除常规CAG检查外,均行IVUS检查,根据主支(MV)和分支(SB)开口的斑块特点和分布进行病变类型的归纳与分类。结果分叉部位93.55%的MV斑块和98.39%的SB血管开口病变为偏心性斑块,斑块最大厚度呈相向存在或外侧壁分布的比例为77.42%。分叉部位共有6种主要病变类型:A型,MV偏心斑块位于SB开口对侧,SB开口的偏心斑块位于分叉脊对侧,占90.32%;B型,MV有向心斑块但未累及SB开口,SB开口的对侧主支上有斑块,占1.61%;C型,MV有向心性斑块并累及SB开口,SB开口的偏心斑块位于分支侧分叉脊的对侧,占1.61%;D型,MV有向心性斑块并累及SB开口及分叉脊的主支侧,占3.23%;E型,MV的偏心斑块位于SB开口对侧,SB血管开口有向心性病变,占1.61%;F型,MV的偏心斑块最大厚度位于SB侧,且斑块累及SB开口及分叉脊的主支侧,占1.61%。累及到分叉脊处的病变仅6.45%。结论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IVUS分型不同于传统的CAG分型。病变的偏心性和外侧壁分布以及分叉脊的低病变率是IVUS分型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年来对63例冠状动脉复杂病变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并发症及预后。结果:61例复杂病变(包括慢性闭塞、分叉病变、长病变和再狭窄)病人成功置入支架(96.82%),无残余狭窄或残余狭窄〈10%。2例病人放置支架后出现侧支血管阻塞,3例出现动脉夹层,2例支架内形成再狭窄。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研究表明,介入治疗对于冠状动脉复杂病变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正>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约占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的20%,是常见的临床问题,同时也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最具挑战性的病变之一~([1])。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治疗操作难度大,手术成功率低,并发症发生率高,远期效果差~([2])。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策略和术式选择仍存在较多争议。药物涂层球囊(DCB)是一种新的介入治疗器械,其以球囊为抗细胞增殖药物载体,通过球囊扩张时向冠状动脉血管壁释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行经皮介入治疗(PCI)患者的临床及造影特点,为冠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参考. 方法:分析150例搭桥术后行PCI患者的临床及造影特点. 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2.3±9.3)岁,左室射血分数(59.1±6.6)%.150例患者均为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共处理罪犯病变197处,其中自身血管153处,动脉桥血管2处,静脉桥血管42处.所有患者均行PCI治疗,无再流发生率为12.7%,其中16例为桥血管病变,3例自身冠状动脉病变,桥血管介入治疗较自身血管介入治疗后其心肌标志物升高明显,无术中死亡病例. 结论:PCI是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心肌缺血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心功能和血管病变造影特点是成功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随着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介入设备的不断发展,冠状动脉分叉病变(coronary bifurcation lesion,CBL)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所占的比例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据欧洲分叉病变学会2016年统计显示,CBL占介入治疗的15%~20%[1]。CBL解剖结构复杂,与非分叉病变相比,CBL介入治疗手术难度大,手术即刻成功率低,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血管内再狭窄、靶血管血运重建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率较非分叉病变高很多。  相似文献   

18.
临床上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占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5%~20%,一直是该治疗领域的难点。进入药物支架时代,新器械的发明和新技术的应用显著降低了急性并发症及中、远期的靶血管重建率、再狭窄率。该文简要介绍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现状。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一个难点。尽管药物洗脱支架的广泛使用提高了介入治疗分叉病变的疗效,但选择双支架还是单支架、单支架分支开口狭窄是否对吻后扩张、单支架分支血管术中及术后闭塞风险和支架内血栓问题仍值得研究。现就单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支血管是否对吻后扩张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日渐增多,占总介入治疗的15%。其治疗结果不令人满意,主要是分叉的闭塞或难以通过支架扩张分支血管。最近研究报道分叉病变的主支和分支均置入支架比仅在主支置入支架的临床事件发生率高,因此主张对于分叉病变仅在主支的置入支架,在分支的则用球囊或切割球囊或斑块旋磨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