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与答     
问:鼻硬结病有哪些临床表现?(山东省栖霞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姜洪波主治医师)答:鼻硬结病为一种慢性进行性传染性肉芽肿性炎症,可累及鼻、咽、喉、软腭、鼻窦及气管等处,其中最常侵犯的部位是鼻部。常见症状为:①局部干燥。发生于鼻硬结病的各期,早期可出现鼻、咽、喉黏膜干燥,以后萎缩和结痂  相似文献   

2.
呼吸道硬结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呼吸道硬结病(respiratory sclerorna)是由鼻硬结杆菌(klebsiella rhinoscleromatis)引起的一种慢性进行性肉芽肿性疾病。常先发于鼻前庭与皮肤交界部位,可向下、向后侵至鼻咽、口咽、喉咽、喉及气管等处,导致相应部位的结构和功能损害,因为约98%的患者鼻部受累,又称鼻硬结病(rhinoscleroma)。笔者从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因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对呼吸道硬结病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硬结病有多种不平常的表现,Handousa与Elwi(1958)报告5例似鼻内肿瘤而无任何硬结病征象,Badrawy(1966)见7例骨受累,Yassin等(1971)报告6例局限性鼻硬结病,Malik等(1974)见1例仅为中鼻甲肥大。喉硬结病少见,Shaw与Martin(1961)只找到5例。本文报告1例仅发于喉而无鼻病变的孤立性喉硬结病,作者认为是文献中前所未见的。患者女性41岁,声嘶2个月,6天来有进行性呼吸困难,并见两声带广泛水肿,即在局麻下行紧急气管切开术。鼻、鼻咽或口咽及全身均无特殊发现,经青霉素注射、防腐剂漱口及内服多种维生素治疗无效。5天后行直接喉镜见两声带与声门下区水肿,声门  相似文献   

4.
对80例鼻硬结病人用内窥镜检查上颌窦、咽鼓管咽口和下呼吸道,旨在确定这些部位的继发性硬结病的发病率。当临床检查及放射学诊断怀疑上颌窦、咽鼓管咽口或下呼吸道可能伴发硬结病变时,用Storz内窥镜在局麻或全麻下进行检查及活检,结果证实18例(22.5%)鼻窦有病变;22例(27.5%)咽鼓管咽口周围有病变;21例(26%)喉部有病变;16例(20%)气管有病变;6例(7.3%)支气管有病变。显示鼻硬结病人在鼻窦、咽鼓管、喉、气管等部位的发病率相当高;内窥镜检查在诊断罕见部  相似文献   

5.
鼻硬结病(rhinoscleroma)是由鼻硬结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进行性肉芽肿性疾病。我们自2002年1月~2006年6月采取鼻内镜下手术联合药物治疗肉芽肿期鼻硬结病9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硬结病是一种慢性特异性肉芽肿,用CT扫描可准确地估价硬结累及的范围。作者对37例硬结病病人行CT检查,均侵犯鼻部,17人有鼻窦及鼻咽部的损害,5人侵犯喉和上部气管,其中23人为肉芽肿期,其他病人为萎缩及纤维化期。其CT表现为:鼻、鼻窦和鼻咽部损害表现为小的粘膜结节或膨大的软组织肿块。害损为均匀一致,影象不增强且边界清楚。损害的多样性和鼻部受侵是上呼吸道硬结病的特征。在鼻咽部尽管肿物突出、鼻咽腔畸形但咽颅底筋膜不受累,即使有肌肉受累咽旁间隙仍正  相似文献   

7.
鼻硬结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肉芽肿性疾病,常发生于鼻部,可逐渐向后、向下蔓延至鼻咽、口咽、喉咽、喉、气管等处,又称呼吸道硬结病。本病较少见,发病隐匿,病程长,临床症状表现不一,极易漏诊和误诊。现将我院1982~2006年经病理检查确诊的15例鼻硬结病患者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本组15例患者中,男11例,女4例;年龄19~56岁,平均36岁。病程2个月~3年。主要症状:鼻塞14例,涕多5例,鼻出血2例,鼻干燥1例,鼻臭1例,头痛2例,视力下降1例。经前鼻镜、鼻内镜或电子鼻咽镜检查:中、下鼻道菜花状或息肉状新生物10例,下鼻甲表面结节状肿物6例,鼻道脓性分泌…  相似文献   

8.
目的 鼻硬结病是一种少见的慢性感染性肉芽肿疾病,通过回顾性观察鼻硬结病的临床病理学和组织学特点,初步探讨鼻硬结病的发病、发展及转归。方法 以43例鼻硬结病患者的组织标本为研究对象,用HE及组织化学Warthin-Starry(W-S)染色,其中13例组织分别用CD43(T淋巴细胞)、CD20(B淋巴细胞)、CD68(巨噬细胞)、溶菌酶抗体免疫组化ABC法染色。结果 全部标本均检测到鼻硬结杆菌,W-S染色和电镜观察均在Mikulicz细胞内检测出大量鼻硬结杆菌。全部患者采用抗生素治疗,13例辅助手术治疗,3例辅助放疗。随访1~26年,11例复发,31例一次治愈,1例未控。结论 临床和组织学特征分析有助于鼻硬结病早期诊断。宿主细胞免疫功能障碍是潜在致病机制。以抗生素为主包括放疗和手术的综合治疗可以有效清除鼻硬结杆菌感染。  相似文献   

9.
硬结症除常发生于鼻、咽、喉外,在文献中还可见到原发于上颌窦及继发于咽鼓管和中耳腔、上颌窦、经鼻泪管侵犯泪道及颅内扩散者,硬结症侵及淋巴结,在既往的英文文献中尚未见有报导,本文报告两例: 例一:女,50岁。鼻堵8个月,3个月来双侧颈部有渐进性、无痛性肿块,曾经12次鼻窦部位的短波疗法。检查可见双鼻腔(鼻底、侧壁、中隔)有粉红色、软、易出血的肉芽肿浸润。双侧颈上深淋巴结增大,硬,局部皮肤正常。鼻部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鼻硬结病的组织病理学和临床特点,探讨鼻硬结杆菌对宿主造成组织损伤的机理。方法以24例鼻硬结病患者的组织标本为研究对象,用HE及组织化学W-S(Warthin-Starry)染色,其中11例组织分别用CD43(T淋巴细胞)、CD20(B淋巴细胞)、CD68(巨噬细胞)、溶菌酶抗体免疫组化ABC法染色,2例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肉芽肿期15例,纤维瘢痕期9例。W-S染色和电镜观察均在Mikulicz细胞内检测出大量鼻硬结杆菌,细胞外偶见。电镜下Mikulicz细胞内出现大量吞噬体,将细胞器挤到一侧,粗面内质网及溶酶体很少。在病变组织内T淋巴细胞很少,Mikulicz细胞的溶菌酶抗体表达较弱。结论鼻硬结病患者显示细胞免疫功能障碍的特点,宿主的免疫反应是导致组织损伤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鉴于臭鼻症和萎缩型鼻硬结、臭鼻症和慢性萎缩性鼻炎在临床上有相似之处,尤其是在疾病的早期,其鉴别诊断较为困难。为对上述疾病早期诊断寻找可靠的方法,作者们用细菌学和血清学方法对上述疾病共1,349例患者进行检查,并以955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表明:臭鼻症患者大多(87.3%)可检出Klebsiella氏臭鼻杆菌,鼻硬结患者有46.7%可检出Klebsiella氏鼻硬结杆菌;而健康人和慢性萎缩性鼻炎患者则很少能检到此类杆菌。在血清学方面,臭鼻症患者的补体结合试验阳性率为79.4%,鼻硬结患者的阳性率为93 9%。而在慢性萎缩性鼻炎和健康人上述两种检查法的阳性率极低。此外,作者们对上述三种疾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2.
鼻硬结病是一种慢性肉芽肿性传染病,多发生在鼻腔及上呼吸道。最初是维也纳皮科医生Hebra在1870年首先描述了该病,氏当时名之为硬鼻病。随后,1876年Mikulicz发表了他的组织学研究,报告了具有诊断意义的巨大泡沫状细胞,定名为Mikulicz氏细胞(以下简称M细胞)。1882年Frisch发现了本病的病原菌,即鼻硬结杆菌,定名为Frisch杆菌。至今一百年来,对本病发现和研究的文献陆续报道,全世界五大洲都有病例报告。  相似文献   

13.
硬结病是1870年vonHebra在鼻腔内发现并加以描述命名为鼻硬结病。后来又有许多学者相继发现其他部位的硬结病,例如喉、气管和支气管。下面对20名未治疗的鼻硬结病病人进行支气管镜检查和分析,这些病人境检查前均经过门诊检查、胸部及颈部X线检查,所有病人均有确切的鼻硬结病病史,年龄大多数在20~40岁,男女分别为12例和8例,其中6例为萎缩期,7例为肉芽肿期,另外7例为纤维化或狭窄期。结果发现8例(40%)病人病变侵及声门下结构,病理改变有肉芽肿或肿物(3例)、愈合疤痕增厚或狭窄(2例)、萎缩(2例)、浅表溃疡(1例),与其他…  相似文献   

14.
鼻硬结病(rhinoscleroma)是由鼻硬结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进行性肉芽肿性疾病。目前以抗生素治疗为主,但治疗时间较长,患者症状缓解较慢,且长期用药易产生不良反应。我们自2002年1月-2006年6月采取鼻内镜下手术联合环丙沙星治疗肉芽肿期鼻硬结病9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鼻硬结病是鼻与呼吸道的一种慢性传染性肉芽肿性疾病。Toppozoda等(1983)总结欧洲、亚洲、非洲及中美洲的25个国家,都有地方性的鼻硬结病发病区。从查到的国外文献资料来看,全世界的病例已达万例以上,实际发病数还要多。中国的鼻硬结病截止到1983年,全部病例已近2000例。目前,鼻硬结病的临床诊断、组织病理学及细菌学这三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临床诊断方面是鼻硬结病的早期萎缩期与臭鼻症的鉴别诊断问题。临床医生在非流行病区发现早期萎缩期的鼻硬结病例,往往不容易识别。在组织病理学  相似文献   

16.
鼻硬结症,是一种进行性肉芽肿性疾病,病变从曼部开始,最后扩展到鼻咽、口咽、喉和气管、支气管。过去认为扩展到上颌窦很少见,文献中仅有散在病例报道。该作者对20例鼻硬结症病人进行上颌窦镜检查,发现确60物的硬结症累及同侧上颌窦。未经治疗的20例硬结症病人,男12例,女8例,年龄20一40岁,在充分临床检查之后,进行曼窦摄片,所有病人均有累及上颌窦的体征。检查用4.smmStorz套针和针管,4mm70”HoPkins固体杆望远镜,在局麻下通过尖牙窝径路。4例活检3例阳性。12例镜检有上颌窦损害,在上颌窦内看到各种类型的硬给病病变:浅表…  相似文献   

17.
硬结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特殊性感染肉芽肿,常先发于鼻部,亦可发展至上呼吸道各处,但咽鼓管受侵者,文献报道并不多见。对20例鼻硬给病人;男12,女8;年龄18~43岁;其中萎缩期6例,肉芽肿及硬结期各7例,通过硬管鼻咽镜检查,必要时并作活检及声导抗测听检查。结果有14例咽鼓管正常,有6例病变累及咽效管咽四周围,计:浅表炎症1例(鼓定功能曲线正常),粘膜萎缩被结厚病2例(鼓室功能曲线B、C型各1例),肉芽肿2例(鼓室功能曲线B型)。粘膜癫痕增厚1例(鼓室功能曲线C型)。病变病期以鼻硬结的肉芽肿期为常见(4/7)。咽鼓管受侵…  相似文献   

18.
鼻硬结病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观察鼻硬结病的组织理学和临床特点,探讨鼻硬结杆菌对宿主造成组织损伤的机理。方法 以24例鼻硬结病患者的组织标本为研究对象,用HE及组织化学W-S(Wa rthin-Starry)染色,其中11例组织分别用CD43(T淋巴细胞)、CD20(B淋 巴细胞)、CD68(巨噬细胞)、溶菌酶抗体免疫组化ABC法染色,2例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肉芽肿期15例,纤维瘢痕期9例。W-S染色和电镜观察均在Mikulicz细胞内检测出大量鼻硬结杆菌,细胞外偶见。电镜下Mikulicz细胞内出现大量吞噬体,将细胞器挤到一侧,粗面内质网及溶酶体很少。在病变组织内T淋巴细胞很少,Mikulicz细胞的溶菌酶抗体表达较弱。结论 鼻硬结病患者显示细胞免疫功能障碍的特点, 的免疫反应是导致组织 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人类对鼻硬结病的认识由来已久,但却充满着曲折和坎坷.随着鼻硬结病的发病有着不断减少的趋势,多年来这种疾病已被淡忘.近年来,学者们注意到鼻硬结病并未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和营养状况的改善而消失,该病的治疗也越来越富有挑战性,鼻硬结病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20.
现已查明,鼻硬结症的病变乃系鼻硬结Klebsiella rhinoscleromatis杆菌或Friedlander氏杆菌所引起。共传染媒介为蝇。盖因此类昆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