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比较腰椎后外侧融合术和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河北大学附属医院2009年9月~2011年8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手术方案分为两组,采用腰椎后外侧融合术治疗的52例作为A组,采用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的54例作为B组.比较两种手术方案的治疗情况。结果A组的总有效率为84.6%,明显低于B组的98.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椎间高度、节段角度恢复情况均明显优于A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8%,B组为3.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获得更佳的临床效果且安全性可靠,能更有效地改善椎体间融合情况,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腰椎后外侧融合术(PLF)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1月-2012年12月骨科收治的腰椎滑脱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给予后外侧融合术的PLF组、经后路椎体融合术的PLIF组,观察手术相关指标、近期疗效情况及远期疗效情况。结果①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PLIF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低于对照组;②手术后,二组患者腰部疼痛评分低于手术前,椎间隙高度高于手术前,且PLIF组患者的腰部疼痛评分低于PLF组,椎间隙高度高于PLF组;③术后3,6,9,12个月时,PLIF组的ODI评分均低于PLF组。结论经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PLIF)能够缩短手术时间、促进临床症状缓解、改善远期机体功能,并取得与后外侧融合术(PLF)相当的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腰椎斜外侧椎体间融合术(OLIF)与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创伤反应。方法 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2月于某院治疗的52例腰椎滑脱症患者进行临床对照研究,其中OLIF手术(A组)治疗者17例,PLIF手术(B组)治疗者35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等相关围手术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1 d及术后12、24、48 h抽取末梢静脉血检测的C反应蛋白(CRP)及肌酸激酶浓度(CK),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于术后第1、2、3天评估两组患者术后切口疼痛情况,并同时评估术前及术后1、2、3 d腰腿痛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腰腿痛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方面A组患者均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间段血清CRP及CK浓度均较术前不同程度的增高;两组间比较,A组升高幅度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3 d切口疼痛VAS评分均不同程度下降,两组间比较A组评分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LIF与PLIF治疗腰椎滑脱症均可获得满意疗效,但OLIF有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机体创伤应激反应更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杜杰  袁春晓  张嵩 《河南医学研究》2022,(22):4117-4119
目的 探讨改良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邓州市中心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接受改良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的3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改良组;另收集医院同期接受传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的3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传统组。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腰椎功能[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6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椎体间融合情况。结果 改良组手术时间短于传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传统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ODI指数低于术前,且改良组低于传统组(P<0.05);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椎体间融合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相比,改良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可缩短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促进患者术后腰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杜卓姝  倪冬贝  张仑 《河北医学》2021,27(4):556-562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改良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疗效及并发症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24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简单随机分组,将予以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手术治疗的患者设为对照组(n=121),将予以改良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用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下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分析治疗下腰椎不稳症的最佳方法。方法:将近两年我院收治的50例下腰椎不稳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患者,为实验组患者进行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锥间高度和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情况等。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术中平均出血量为600ml,平均手术时间为155min,术后的平均锥间高度为9.2mm,其中有3例患者在手术后出现腹胀(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为12%)。对照组患者的术中平均出血量为720ml,平均手术时间为220min,术后的平均锥间高度为9.0mm,其中有5例患者出现神经根牵拉症状(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为20%)。发生并发症的患者在进行治疗后症状均好转。结论:用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下腰椎不稳症的疗效均较好,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9.
目的研究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6年11月于灵宝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7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PLIF组[39例,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MIS-TLIF组(39例,MIS-TLIF)。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疼痛程度、腰椎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周、术后3个月、术后1 a,MIS-TLIF组VAS、ODI评分低于PLIF组(P<0.05)。PLIF组和MIS-TLIF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51%(8/39)、5.13%(2/39),MIS-TLIF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LIF组(P<0.05)。结论采用MIS-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促进腰椎功能改善,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杨智贤  谢泰安 《广西医学》2002,24(12):2063-2064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目前后路手术治疗仍是最常用的治疗手段 ,包括后路显微手术和后路椎间盘镜手术 ,术后大多数病人的主要症状能得到缓解 ,但仍有部分症状在相当一段时间都未能完全消除 ,如脚底麻木、腰部酸胀不适。我院 1 995~ 2 0 0 1年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行后路手术 487例 ,现对其远期疗效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 995~ 2 0 0 1年收住腰椎间盘突出症 487例 ,行后入路髓核摘除术 ,其中男性 40 6,女性 81例 ,年龄 2 5~ 75岁 ,平均 5 2岁。突出部位 L3~ 479例 ,L4~ 52 1 3例 ,L5~ S11 62例 ,S…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和对比经腰椎间孔人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TLIF)与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黑龙江省大庆市龙南医院骨科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的患者,将其分为TLIF组和PLIF组,每组各40例。TLIF组给予TLIF术治疗,PLIF组给予PLIF术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椎体间融合率、融合时间、VAS和ODI评分、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TLIF组手术时间与术巾出血量均少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OD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TLIF组VAS、ODI评分与改善率与PLIF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LIF组总有效率为90.0%,PLIF组总有效率为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LIF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与PLIF相比更有效、更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路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联合可膨胀脊柱融合器(B-Twin)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失稳性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11月~2009年11月我院收治的退行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患者22例,均采用后路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联合B-Twin椎间融合治疗。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应用JOA评分进行评价,并计算改善率,复查时X线片和CT观察椎间融合及椎间隙高度变化情况。结果 2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70~110 min,平均83 min;出血量为200~400 mL,平均280 mL;术后随访16~40个月,平均34.3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14.8分,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平均27.6分,改善率达75%~100%。复查X线片、CT示椎间高度丢失率为18%(4/22),椎间隙植骨融合率为86%(19/22),无感染、血肿、神经损伤及融合器脱落等并发症。结论采用后路内窥镜下髓核摘除联合B-Twin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失稳性椎间盘突出症创伤较小,出血量少,近期随访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腰椎后路椎间植骨和后外侧植骨两种植骨方式在成人腰椎滑脱中的骨融合率和临床疗效.方珐:对100例腰椎滑脱患者根据病情分别采取后路腰椎椎间植骨内固定(56例)和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44例)两种植骨方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植骨方式的骨融合率、临床疗效、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结果:后路椎间植骨的手术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0例退行性腰椎间盘病变患者采取后路椎间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术后予1~2年随访,并比较术前、术后及随访时脊柱形态、功能恢复情况(JOA评分)。结果术后与术前患者脊柱后凸、侧凸角度和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行行性腰椎间盘病变效果显著,有进一步研究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腰椎正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ID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LIDP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急性期正骨组、亚急性期正骨组和恢复期正骨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电针和中药热雾治疗,急性期正骨组、亚急性期正骨组和恢复期正骨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在LIDP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恢复期给予正骨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疗效。结果亚急性期正骨组患者治疗后LDIP评分和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急性期正骨组和恢复期正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急性期正骨组和恢复期正骨组LDIP评分和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和中药热雾治疗LIDP疗效确切,中医正骨治疗LIDP的最佳时机是亚急性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峡部裂腰椎滑移单纯前路与后路植骨融合术的疗效,评估单纯前路植骨融合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行单纯后路植骨融合术与29例单纯前路植骨融合术的峡部裂腰椎滑移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植骨融合时间、融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并采用Zdeblick疗效评价标准确定临床满意率.结果两组间融合时间、融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但前路组临床满意率高于后路组(P<0.05).结论前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峡部裂腰椎滑移的临床疗效优于后路植骨融合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定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拟实施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定患者76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单侧组(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PLIF)和双侧组(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PLIF),每组38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腰椎功能恢复、疼痛程度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单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分别为(95.8±11.7)min、(304.8±55.7)mL,均低于双侧组患者的(110.4±17.0)min、(482.6±84.5)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单侧组患者的ODI指数分别为(22.04±6.95)%、(12.87±4.03)%、(13.16±4.76)%,均低于双侧组的(25.59±7.80)%、(16.48±5.52)%、(16.42±5.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组患者术后骨性融合平均时间为(7.9±1.7)个月,与双侧组的(8.2±1.9)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单侧组患者完全骨性融合率为100.00%,双侧组97.3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定患者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治疗效果更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23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与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治疗效果。方法:对23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MRI或CT检查特征及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36个月,平均随访11.4个月。优216例,良17例,可0例,差3例,优良率为98.7%。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及MRI检查对于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掌握腰椎间盘突出的分型及手术的适应证,确保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骶棘肌间隙腰椎单侧TLIF治疗腰椎间盘病变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亳州市人民医院自2010年1月—2011年9月期间21例术前均有下腰痛症状且为单侧肢体麻木、疼痛的腰椎间盘病变行上述术式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欧氏失能指数(ODI)、改良Prolo评分变化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随访分析改良Prolo评分优良率和腰椎术后半年融合率。结果术中出血(265.7±59.2)ml、手术时间(110.3±21.5)min、住院天数(11.3±3.2)d、术后VAS评分(3.5±0.9)分、ODI评分(15.1±1.6)分、改良Prolo评分(14.9±2.7)分,与术前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总优良率90.5%,术后半年三维CT重建显示融合率达90.9%。结论肌间隙人路单侧TLIF钉棒固定术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小、手术和住院时间短、对侧正常结构无破坏、早期下床、功能恢复好、融合率高的优点。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长期疗效还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