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创伤及感染后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病率逐年增高,目前其病死率居外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SICI)中的首位。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的结果表明,肠缺血/再灌注(I/R)损伤是严重创伤、烧伤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脓毒症及MODS发生发展的重要诱因。其中中性粒细胞(PMN)在肠内的激活、趋化、聚集、释放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等系列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肠缺血-再灌注(I-R)损伤后腹腔注射小剂量酵母多糖对全身炎症反应和远隔器官的影响。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二次打击组(M组)先阻断肠系膜上动脉血流60min,于恢复肠道血流12h腹腔注射小剂量酵母多糖(125mg/kg);对照组分别实施单纯肠缺血-再灌注损伤(I-R)或腹腔注射酵母多糖(Z)。观察3组动物炎症介质,脏器功能及死亡率的变化。结果:3组动物均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M组动物血肿瘤坏死因子,内毒素含量以及肺和小肠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高于I-R组和Z组,二次打击组72h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48%和68%,显著高于两个单次打击组。结论:小剂量酵母多糖能诱发肠缺血-再灌注后全身炎症反应和MODS。  相似文献   

3.
目的 复制肠道部分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损伤诱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ILS)的动物模型。方法 大耳白兔50只,分为失血性休克组、肠部分I/R组和假手术对照三组。根据失血性休克组肠系膜上动脉(SMA)血流量的变化,用自行设计的血流阻断器阻断SMA血流量50%-70%,维持4h,制作肠道部分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观察脏器功能、炎症反应以及病理形态学的改变。结果 肠部分I/R组,伤后24hALT、Q、CK-MB、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显著升高,心、肝、肺等均显示严重病理学损害,动物72h死亡率40%,MODS发生率55%。结论 本模型在致伤因素、器官功能、病理形态、发病率和死亡率等方面均符合MODS模型的标准,是较理想的模拟临床创伤后肠I/R损伤诱发MODS的模型。  相似文献   

4.
不同年龄段患者均可出现肠缺血再灌注损伤这一共同的病理生理过程 ,尤其是早产儿和老年人。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结局往往不佳并可造成肠道免疫和屏障功能受损 ,同时引起远隔器官损伤。肠缺血的有效治疗手段是进行广泛肠切除 ,但会造成婴儿发育迟缓和老年人营养不良。过去 10年中 ,我们已经对肝素结合表皮生长因子 (HB EGF)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潜在治疗作用进行了研究。其基本理论依据是 HB EGF的促有丝分裂和化学引物作用。此外 ,HB EGF是一种有效的抗凋亡蛋白 ,可使细胞和组织在遭受组织缺氧、氧化应激和营养不良等不同凋亡刺激…  相似文献   

5.
肢体缺血再灌注致肠损伤及甘露醇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动物实验观察甘露醇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所致肠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80只Wistar大白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缺血3小时和缺血3小时用甘露醇3个组。实验组于缺血、再灌注1、2、3和24小时取材光镜对比观察和组织学评估。结果肢体缺血和再灌注后,实验组肠粘膜固有层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大量多核白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大鼠全肠道缺血再灌注(I/R)对肠道局部组织、肠道外器官的损伤和对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影响。方法:采用夹闭肠系膜前动脉(时间60min)技术复制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GIRI)大鼠模型,观察:(1)门脉血和动脉血pH的变化;(2)检测血浆内毒素水平(鲎试剂定量试验法)和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变化;(3)检测不同组织的细菌移位量;(4)组织湿干重比值的变化。结果:成功复制了大鼠全肠道缺血再主损伤模型,肠道I/R损伤可引起:(1)I/R后3h,门脉血和动脉血pH明显下降(P均<0.01),再灌注后24h后基本恢复正常;(2)TNF-α在再灌注后3h达峰值,明显高于缺血前水平(P均<0.01);(3)肠系膜各组淋巴结和肺、肝、肾组织匀浆均培养出大量细菌,与缺血前比较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4)组织湿干重比值均显著高于缺血前水平。结论:全肠道缺血再灌注可损伤肠道黏膜屏障,引起细菌/内毒素移位,血浆TNF-α水平明显升高,肠道外器官损伤。  相似文献   

7.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对Leptin浓度变化影响的初探   总被引:5,自引:7,他引:5  
目的 :研究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血清及脂肪组织 L eptin水平的影响 ,探讨 L eptin在急性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采用高灵敏鼠类 L eptin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量血清及脂肪组织 L eptin浓度变化。结果 :肠缺血 6 0 min、再灌注损伤 30 m in后血清 L eptin水平为 (1 0 .82± 0 .83) μg/L,相对于实验前的 (1 6 .4 6± 3.2 1 ) μg/L 有显著下降 (P<0 .0 5 ) ,而血清 L eptin浓度高于脂肪组织水平 (4 .4 6±2 .6 3) m g/1 0 0 g,并且两者的 L eptin水平都有随损伤时间延长而逐步升高的趋势 (P=0 .0 4 7)。结论 :L eptin可能具有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 ,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等急性炎症反应中可能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缺血再灌注损伤在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解汝娟  李慧霞 《中国急救医学》1998,18(6):28-28,W001
缺血性急性肾功不全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死亡率高、并发症多。肾缺血再灌注研究仍是当前的重大课题。我们对犬进行了肾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作,并分组测试了肾皮质的CAT、MDA及Ca含量,探讨肾脏缺血再灌注情况下不同时相肾组织病理及CAT、MD...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模型,对创伤休克后多系统器官衰竭中肺损伤的发生机制进行研讨。方法:用动脉夹夹闭肠系膜上动脉根部,造成肠道缺血,于再灌注后取材。测定肺巨噬细胞分泌的一氧化碳(NO)与肺组织一氧化碳全酶(NOS)水平。并抽取左心室抗凝血测O2分压和CO2分压。结果:模型组动物肺泡巨噬细胞分泌的N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模型组肺内NO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模型组动脉血O2分压明显低于对照组,而CO2分压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肠道缺血再灌注后引起的肺内巨噬细胞过度活化,大量合成并释放NO,可能是创伤休克后导致肺组织损伤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肝、肾功能的变化 ,并探讨不同类型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a FGF)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肝、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 78只 Wistar大鼠分成假手术组 (C)、生理盐水治疗组 (R)、改构型 a FGF治疗组 (rh F)和野生型 a FGF治疗组 (wt F) ,后 3组根据再灌注时间又分为 2、6、12和 2 4 h4个时间点。阻断肠系膜上动脉 4 5 m in后松夹制备肠缺血再灌注模型。于不同时间点腹主动脉抽血 5 ml,检测肝、肾功能的变化。结果 与 C组比较 ,R组、rh F组和 wt F组肝、肾功能都有明显下降 ,以 R组下降更明显 ,rh F组次之 ,wt F组肝、肾功能恢复得最好。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 ,3组动物均有小肠绒毛脱落、黏膜下层炎细胞浸润等改变 ,其严重程度与肝、肾功能指标水平一致。结论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多脏器功能损伤 ,野生型、改构型 a FGF对脏器功能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缺血后处理抗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缺血后处理(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o)抗大鼠肠缺血-再灌注(intestinal ischemic/reperfusion injury,IL/R)损伤后肠黏膜的蛋白质变化,探讨其可能的肠保护机制.方法 1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IL/R组和IPo组.IL/R组阻断肠系膜上动脉60 min后再开放60min,IPo组在阻断肠系膜上动脉60 min后行三个循环灌注30 s/,阻断30 s,余同IL/R组.再灌注结束即刻在距回肠末端5 cm处取20 cm小肠刮取肠黏膜,利用高分辨双向电泳对肠黏膜组织进行蛋白质分离,Image Master 2D Elite 5.0图像软件进行分析,应用基质辅助电离解析飞行时间质谱获取肽质量指纹图谱,检索数据库鉴定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明确其生物学功能.结果 研究发现10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其中6个在IPo组中表达上调,4个表达下调.9个通过鉴定及功能分析,其中醛糖还原酶、醛脱氢酶与抗氧化应激和抑制凋亡相关.结论 建立了重复性较好的IPo与IL/R损伤后肠黏膜组织的双向电泳图谱.IPo的肠保护机制可能与其上调醛糖还原酶和醛脱氢酶的表达,从而抑制氧化损伤及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中性粒细胞粘附与肠缺血再灌注肺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肠梗阻、低血压休克、严重多发性创伤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病程及治疗中都会有肠缺血再灌流(Ischemia┐Reperfusion,I/R)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小肠I/R在临床上也不少见,常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低血压和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文...  相似文献   

13.
英国学者最近对中度低温疗法(28-32℃)治疗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效果进行了研究。他们采用雄性SD大鼠,按前瞻性、随机对照原则设计实验。常温36-38℃缺血1h后,进行5h的常温或中度低温再灌注,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和存活率,并处死动物取组织和血液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所有常温再灌注组动物由于严重的心动过速和低血压在197min内死亡;而低温组全部存活,并且血流动力学稳定。常温再灌注组肠组织病理损害,肝功能衰竭和肺脏炎性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14.
肠道不完全性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远位免疫器官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肠不完全性缺血再灌注(I/R)损伤对远位免疫器官的影响。方法55只大耳白兔分为肠不完全性I/R组、假手术组、正常对照组。依据失血性休克过程中肠血流量变化规律,不完全性阻断肠系膜上动脉(SMA),复制肠不完全性I/R损伤模型,观察脾脏、肠系膜淋巴结(mesenteric lymph node,MLN)细胞增殖力变化,及细胞凋亡和caspase-3的改变,并行静脉血、脾脏、MLN细菌培养。结果肠缺血期,脾脏、MLN凋亡细胞略增加,再灌注后,凋亡细胞增加明显,3 d时仍见较多凋亡细胞;脾脏、MLN细胞caspase-3表达与凋亡改变趋势相同;肠不完全性I/ R损伤后脾脏、MLN细胞增殖力明显降低;静脉血、脾脏、MLN细菌培养阳性率明显增加。结论脾脏、MLN等免疫细胞功能障碍可能是肠I/R损伤后细菌移位的重要原因,其发生发展与肠I/R损伤后caspase-3激活所致的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5.
背景;细胞凋亡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和修复中起主要作用,参附注射液对肠缺血再灌注时肠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有待观察。目的;分析肠上皮细胞凋亡与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和修复特征的关系一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湖北省咸宁市中心医院普外科及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普外科。材料:实验于2005-03/08在咸宁市中心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择54只健康雄性大鼠.体质量200~250g.购自武汉大学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方法:随机摸球法将大鼠分为对照组6只.肠缺血再灌注组24只及参附处理组24只。①麻醉大鼠.分离其肠系膜上动脉.肠缺血再灌注组、参附处理组用无损伤血管夹阻断肠系膜上动脉血流1h,再灌注1,24,72h.参附处理组于阻断前30min经静脉输注参附注射液8mL/(k&;#183;h),20mL/(k&;#183;d),由人参和黑付子组成(雅安三九药液公司.批号:030302):对照组不阻断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对照组与肠缺血再灌注组于阻断前30min经静脉输注等量生理盐水.整个实验过程对大鼠进行面罩给氧。②肠缺血再灌注组和参附处理组分别于缺血后1h、再灌注1.24,72h取材.对照组于造模后取材.每组各6只。观察各组大鼠肠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下列评分系统:0分,绒毛和腺体正常;1分部分绒毛顶端上皮轻度受损;2分.上皮下腺体轻度受损;3分.上皮下间隙扩大.毛细血管充血;4分,上皮与固有层中度分离.腺体受损;5分。部分绒毛顶端脱落;6分.绒毛明显脱落;7分.固有层绒毛脱落;8分.固有层开始消化分解;9分,出血、溃疡形成)和有丝分裂活性:③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未端标记实验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情况,测定细胞凋亡指数,即每张切片随机取10个高位视野,每100个细胞中凋亡阳性细胞数。④在苏木精一伊红染色的肠黏膜上皮细胞间观察有丝分裂相.10个相邻肠黏膜上皮细胞间具有有丝分裂相的细胞数作为有丝分裂活性指数。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组肠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变.细胞凋亡指数和有丝分裂活性的测定。结果:纳入大鼠54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参附处理组大鼠肠缺血1h、再灌注1,24h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变评分分别为[(0.65&;#177;0.35),(3.87&;#177;0.86),(0.65&;#177;0.35)分.低于肠缺血一再灌注组[(7.11&;#177;1.01).(8.05&;#177;1.34),(1.53&;#177;0.48)分.P〈0.05]。②参附处理组大鼠肠缺血1h、再灌注1,24,72h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17.24&;#177;7.05),(24.20&;#177;9.87),(11.49&;#177;4.71),(6.02&;#177;2.16)个,低于肠缺血-再灌注组[(51.09&;#177;13.76),(54.89&;#177;15.58),(23.54&;#177;9.64),(12.47&;#177;5.52)个,P〈0.05],缺血1h、再灌注1h有丝分裂活性分别为(10.37&;#177;2.03),(11.72&;#177;2.07)个.高于肠缺血一再灌注组[(8.24&;#177;1.69).(9.95&;#177;1.93)个,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能够降低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并增强肠黏膜上皮细胞有丝分裂活性.从而促进肠黏膜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16.
背景:细胞凋亡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关键性作用。细胞凋亡的发生与凋亡抑制基因Bcl-2和凋亡促进基因Bax蛋白表达程度密切相关。目的:探讨亚低温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肠组织缺血再灌注后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湖北省咸宁学院医学院外科学教研室与生物化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2-04/12在咸宁学院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用Wistar健康雄性大鼠32只,术前禁食24h,自由饮水。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预处理组、亚低温预处理组,8只/组。方法:除假手术对照组外,其余3组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①假手术对照组仅暴露肠系膜上动脉而不夹闭,共2h,结束实验后取材;缺血再灌注组夹闭肠系膜上动脉60min后松夹60min再取材;缺血预处理组夹闭肠系膜上动脉5min和松夹5min作为预处理,余同缺血再灌注组;亚低温预处理组实施缺血预处理前在小肠周围充填碎冰造成小肠亚低温(33-35℃),余同缺血预处理组。②各组大鼠取中段小肠4cm,分为两段,分别置于甲醛和戊二醛中固定,制作电镜标本。免疫组化后显微镜下用图像分析系统检测各组吸光度值,每组选10个视野进行测量,计算平均值,肠黏膜损伤按Chiu标准进行分级。0级:正常黏膜绒毛;Ⅰ级:上皮下间隙增大,通常在绒毛的尖端,常伴有毛细血管淤血:Ⅱ级:上皮下间隙扩张伴随上皮层同固有层中度分离;Ⅲ级:绒毛两侧上皮层大量的同固有层分离,部分绒毛顶端破损;Ⅳ级绒毛破损伴随固有层毛细血管暴露,可能观察到固有层的细胞成分增多;Ⅴ级:固有层破坏和不完整、出血和溃疡。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肠缺血再灌注后Bcl-2与Bax蛋白吸光度值的变化。②各组肠黏膜损伤分级。③各组肠黏膜组织学变化。结果:32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中途无脱落。①各组肠缺血再灌注后Bcl-2与Bax蛋白吸光度值的变化: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均明显升高(4.03&;#177;1.02,9.56&;#177;1.32,P〈0.01;5.67&;#177;1.34.19.07&;#177;1.63,P〈0.01);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缺血预处理组Bcl-2表达升高(9.56&;#177;1.32,15.03&;#177;1.44,P〈0.01),Bax表达降低(19.07&;#177;1.63,14.11&;#177;1.21,P〈0.01);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亚低温预处理组Bcl-2表达仍有所升高(15.03&;#177;1.44,18.17&;#177;2.03,P〈0.05),Bax表达仍降低(14.11&;#177;1.21,11.58&;#177;1.04,P〈0.05)。②各组肠黏膜损伤分级情况:假手术对照组肠黏膜基本正常,损伤均为0级;缺血再灌注组肠黏膜损伤Ⅱ级2只,Ⅲ级3只,Ⅳ级3只,明显高于假手术对照组(P〈0.01);缺血预处理组肠黏膜损伤Ⅰ级2只,Ⅱ级4只,Ⅲ级2只,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亚低温预处理组肠黏膜损伤0级1只,Ⅰ级3只,Ⅱ级4只,低于缺血预处理组(P〈0.05)。③各组肠黏膜组织学形态电镜观察结果:假手术对照组肠黏膜上皮微绒毛排列整齐,各细胞器形态正常;缺血再灌注组肠黏膜上皮微绒毛稀疏、变短、脱落,线粒体明显肿胀,空泡变性,内质网排列紊乱、肿胀;缺血预处理组肠黏膜上皮微绒毛排列基本整齐,线粒体内质网轻度肿胀;而亚低温预处理组肠黏膜上皮微绒毛排列整齐,线粒体内质网肿胀不明显。结论:肠缺血再灌注前进行缺血预处理可以上调Bcl-2蛋白的表达,并下调Bax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肠缺血再灌注诱导的细胞凋亡以保护缺血再灌注肠损伤。亚低温状态能增强缺血预处理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陈建常  王乐农 《急诊医学》2000,9(3):163-164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观察肢体缺血再灌流损伤对肠粘膜形态学结构的影响。方法 11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三个组:缺血2h,缺血3h和对照组。缺血、再灌注1、2、3和24h取材行光镜观察和组织学评估。结果 肢体缺血和再灌流期间,大肠和小肠粘膜固有层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多核白细胞浸润,粘膜厚度和隐窝深度明显减少(P〈0.01)。小肠绒毛高度相对增加,隐窝细胞变性、坏死。结论 肢体缺血再灌流可引起肠结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缺血预处理加川芎嗪对肠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肺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Ⅰ组)、肠缺血-再灌注组(Ⅱ组)、川芎嗪治疗组(Ⅲ组)、缺血预处理组(Ⅳ组)和川芎嗪+缺血预处理组(Ⅴ组)5组.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肺组织Bcl-2和Bax蛋白表达,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化脱氧尿嘧啶缺刻标记技术(TUNEL)检测心、肺细胞凋亡,并测定心、肺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Ⅴ组心、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低于除Ⅰ组外的其他各组,Bcl-2蛋白表达明显增多,肺组织Bax蛋白表达明显减少,心肌细胞Bax蛋白表达明显比Ⅱ组降低,同时Ⅴ组心、肺组织SOD活性增高,MPO活性和MDA含量降低.结论:缺血预处理与川芎嗪联合应用对抑制肠缺血-再灌注所致的心、肺细胞凋亡具有显著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9.
虎杖甙对兔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虎杖甙(PD)对兔肠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兔IRI模型与经PD处理的兔IRI模型和正常对照组作比较。结果:PD处理组动物血压降低的程度比IIRI组轻,平均存活时间明显延长。再灌注后2.5小时,PD处理组动物红细胞压积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IIRI组;PD还可以防止小肠壁和粘膜重量减轻,使其中丙二醛含量升高程度降低。结论:PD可减轻肠缺血再灌注时肠道的损害和血液浓缩,进而防止血压降低,延长动物的平均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20.
高压氧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肝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肝脏创伤或肝脏手术 ,以及各种导致肝脏完全或部分缺血再灌注中 ,可以引起肝脏的缺血 ,再灌注损伤[1] 。在此期间 ,肝细胞的功能和结构均会受到损害。为了保护肝脏的功能和结构 ,设计了本实验 ,报道如下。材料和方法  健康的Wister大鼠 2 4只 ,体重 30 0~ 4 0 0g的封闭动物 ,均购于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室 ,雌雄各半 ,随机分为高压氧组 (HBO)和对照组。术前 12h禁食 ,随意饮水。应用硫喷妥钠 30mg/kg ,作腹腔内注射麻醉。剖腹后游离第一肝门、用血管夹完全阻断第一肝门 6 0min后 (未关腹腔 ) ,去掉血管夹立即进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