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鉴别诊断子宫肌层病变的价值。方法 40例子宫肌瘤患者和20例子宫腺肌瘤患者均在术前接受常规超声检查及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分析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瘤的弹性图像特征及应变力比值(SR)。计算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SR多次测量的重复性。结果 子宫肌瘤患者的正常肌壁与病变的SR为1.52±0.69;子宫腺肌瘤患者正常肌壁与病变的SR为0.91±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9,P=0.013)。实时超声弹性成像示子宫腺肌瘤以红与绿色为主;子宫肌瘤以较均匀一致的蓝色为主。结论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是鉴别诊断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皮纳米刀消融实验用小型猪肾脏后肾血流灌注的变化。方法 实验用巴马小型猪6头,随机选取每头猪一侧肾脏作为实验组,另一侧作为正常对照组。实验组采用CT导向经皮穿刺技术将纳米刀消融探针置入肾实质内预定治疗区域,正常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采用CT灌注成像技术,对实验组行不可逆电穿孔消融后,分别于消融术后即刻、2、4、8、16周行双侧肾脏CT灌注成像,分析计算各个时间点肾血流灌注参数,包括肾实质血流量(BF)、血容量(BV)、最大增强值(PE)、达峰时间(TTP)。对不同时间点两侧肾脏实质灌注参数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6头实验猪均穿刺并消融成功,且在各时间点均成功完成CT灌注成像。消融后即刻实验组BV、BF、PE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TTP值则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消融后2、4、8、16周两组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经皮纳米刀肾脏消融术后,急性期可降低消融区肾脏血流灌注,消融后2周消融区血流灌注即可恢复。纳米刀消融肾脏对肾血流灌注的影响暂时且可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根据MR T2WI信号强度预测微波消融子宫肌瘤所需能量的可行性。方法 于超声引导对143例子宫肌瘤患者(共197个病灶)行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对其中42例(49个病灶)于微波消融术前、术后进行盆腔平扫+MR增强扫描。微波消融功率为50 W,微波天线型号均为T11a。术前根据MR T2WI中子宫肌层信号强度为标准,将子宫肌瘤分为高、等、低信号3组;消融后测量增强MRI中无灌注区体积作为消融体积,对子宫肌瘤微波消融能效因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低、等、高信号组子宫肌瘤微波消融平均能效因子分别为(685.01±206.27)J/cm3、(702.70±254.25)J/cm3和(945.12±321.83)J/cm3,高信号组与低信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结论 根据MR T2WI中子宫肌瘤的信号强度可初步预测微波消融所需能量;微波消融中,T2WI呈高信号的子宫肌瘤所需能量高于呈低信号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实时静态超声弹性成像在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PMAT)子宫肌层病变后即刻评价消融范围及形态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行PMAT的150例患者中随机抽取18例(10例子宫肌瘤及8例子宫腺肌症),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即刻行实时静态超声弹性成像和静脉超声造影(CEUS)检查,并以术后1~2 d内增强MR为金标准,对比分析术后即刻静态超声弹性成像及CEUS评价消融范围的准确性.结果 PMAT后即刻静态超声弹性成像显示消融区呈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的蓝色(质硬),CEUS显示有效消融灶无造影剂增强.静态超声弹性成像、CEUS及增强MR测得的消融区均径分别为(4.90±1.12)cm,(4.64±0.93)cm,(4.89±1.02)cm.静态超声弹性成像测值略大于CEUS测值(P=0.02),与增强MR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结论 静态超声弹性成像可较准确地反映PMAT后即刻组织凝固坏死的范围,有望成为消融后即刻无创评价有效消融范围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磁共振电影成像技术(cine MRI)探讨子宫肌瘤患者子宫蠕动异常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对60例子宫肌瘤患者及30名健康志愿者于排卵期行盆腔常规T1、T2轴位,T2矢状位及cine MRI扫描;医师A、B分别对cine MRI图像行双盲法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子宫是否存在正常蠕动、蠕动方向及频率,医师B记录肌瘤患者子宫及最大肌瘤体积、肌瘤位置及数量;比较肌瘤患者与健康志愿者正常蠕动存在率及蠕动频率,比较肌瘤患者中正常蠕动存在者与不存在者子宫平均体积及肌瘤特点.结果 与健康志愿者比较,子宫肌瘤患者正常蠕动存在率及蠕动频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存在正常蠕动肌瘤患者子宫平均体积及最大肌瘤平均体积均小于不存在正常蠕动肌瘤患者,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0.129).结论 子宫肌瘤患者排卵期子宫蠕动明显降低,不利于排卵期精子快速运输至输卵管,可能是其不孕的原因之一;该类患者子宫蠕动异常可能与肌瘤引起子宫体积明显增大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助力式及声力式弹性成像技术在宫颈癌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助力式弹性成像技术(ETE)及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VTQ)检测44例宫颈癌患者病灶及50例正常宫颈,记录图像及测量相关数值进行分析统计.结果 ETE诊断宫颈癌的敏感度88.6%,特异度94%;宫颈癌VTQ均值(2.68±0.49) m/s,明显大于正常宫颈VTQ均值(1.53±0.47) m/s (P<0.05).结论 ETE及VTQ检查均显示宫颈癌病变的硬度明显增加,且随着宫颈癌分期越高硬度越硬,说明弹性超声成像技术在协助宫颈癌的诊断上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3.0TMR增强颅脑容积成像扫描诊断脑发育性静脉异常的价值。方法 分析24例临床诊断为脑发育性静脉异常患者的MRI资料。所有病例均接受常规MR平扫、增强及增强颅脑容积成像(BRAVO)。结果 24例中,22例可见单发脑发育性静脉异常,2例多发;平扫病灶呈长T1短T2信号;常规增强扫描可见病灶强化,增强BRAVO扫描均清楚显示病灶内强化血管影;MIP、VR及MPR可多方位显示病灶的髓静脉及引流静脉。结论 3.0TMR增强颅脑容积成像显示脑发育性静脉异常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T宝石能谱成像(GSI)在射频消融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早期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NSCLC患者20例,其中腺癌12例,鳞癌8例。于射频消融治疗前和治疗后早期(< 1个月)进行能谱CT扫描,获得肺动脉期图像,并进行图像重建,得到碘基物质图像、水基物质图像、70 keV水平的单能量CT值及能谱曲线斜率,并对治疗前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0例患者病灶射频消融治疗后的碘(水)基含量、70 keV水平CT值、能谱曲线斜率明显低于治疗前,水(碘)基含量略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 GSI可反映NSCLC射频消融治疗前后病灶的血供特点及灌注程度变化,有助于评价射频消融治疗NSCLC的早期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CEUS诊断宫颈癌及评估宫颈癌浸润范围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宫颈浸润癌患者27例(Ⅰ、Ⅱ和Ⅲ期分别为12例、14例和1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Ⅲ患者13例,另选13例慢性宫颈炎患者,进行经阴道CEUS检查,观察并存储宫颈病变的增强过程,并对时间-强度曲线进行分析。结果 注射造影剂后,慢性宫颈炎、CIN Ⅲ及宫颈浸润癌的血流信号较造影前均明显增多。慢性宫颈炎与子宫体呈同步增强与消退。宫颈浸润癌病灶迅速增强,达峰时间明显缩短(P<0.05),可清晰显示病灶的范围、边界;之后缓慢消退。CIN Ⅲ宫颈灌注早于子宫肌层,呈弥漫性高增强,后与宫体同步消退。结论 CEUS可直观显示宫颈病变的血流灌注。宫颈浸润癌的CEUS具有典型声像图表现,可为诊断及评估浸润范围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声触诊组织量化(VTQ)技术诊断和鉴别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价值。方法 用常规超声及VTQ对2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及33例甲状腺腺瘤患者进行检查,观察甲状腺乳头状癌的VTQ特征,绘制ROC曲线寻找判断指标,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比。结果 VTQ测得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癌内最大(Vmax)、最小(Vmin)及平均剪切波速度(Vm)均明显高于甲状腺腺瘤患者(P均<0.01)。比较ROC曲线下面积,发现Vmax、Vmin及Vm的诊断价值明显高于簇状钙化斑。结论 VTQ技术对诊断和鉴别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1.
灰阶超声、弹性成像及二者联合应用鉴别诊断甲状腺肿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灰阶超声和弹性成像及二者联合应用对良、恶性甲状腺肿块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3例甲状腺肿块患者共97个病灶的术前灰阶超声和超声弹性成像特征,将肿块分为良性、可能良性、不能确定、可能恶性和恶性5级,分别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灰阶超声、超声弹性成像和两者联合应用的诊断效果。结果 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甲状腺肿块ROC曲线下面积(0.81)小于灰阶超声(0.89,P<0.01),而两者联合诊断甲状腺肿块ROC曲线下面积(0.95)大于单独灰阶超声(2.51,P<0.05)及超声弹性成像(4.43,P<0.01)。结论 超声弹性成像有助于灰阶超声对良、恶性甲状腺肿块的鉴别诊断,二者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甲状腺癌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常规MRI在子宫肌瘤超声消融疗效评价及随访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常规MRI在评价超声消融治疗子宫肌瘤疗效及随访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8例经超声消融治疗后6个月内接受MR检查的子宫肌瘤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FS TSE T2W序列及增强前后T1W VIBE FS序列成像。分析超声消融后肌瘤的MR平扫图像信号改变,并与增强图像进行比较,观察信号变化规律,计算信号变化区域的体积及其相关性。结果 超声消融治疗后, VIBE FS T1WI上子宫肌瘤高信号区域与增强后所测坏死区域一致,二者间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变量分析发现平扫VIBE FS T1WI上高信号区域的体积与增强图像上坏死区域的体积呈高度相关(r=0.99,P<0.001)。FS TSE T2WI可以确定子宫肌瘤的边界、大小。结论 常规MR平扫可准确评价超声消融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T2WI可确定子宫肌瘤的边界、大小,T1WI可准确测量肌瘤坏死区域的体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子宫肌瘤超声消融后子宫浆肌层损伤早期MRI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2020年9月在本院接受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消融术治疗的150例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手术前后接受MR检查,影像学资料完整。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MRI信号改变情况,根据MRI图像特征确定术后患者子宫浆肌层损伤情况,将患者分为损伤组(n=43)和无损伤组(n=107),观察损伤组患者的MRI形态特征,比较两组患者的超声消融情况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前,子宫肌瘤在T1WI上表现为低、等或高信号,在T2WI上表现为低或高低混杂信号、等信号或高信号,增强扫描均显示强化;术后肌瘤T1WI信号增高,T2WI信号变化无明显规律,增强扫描均显示无强化。超声消融后,子宫浆肌层损伤率为28.67%(43/150),子宫浆肌层损伤的MRI表现为:T2WI序列显示肌瘤周边肌层信号连续,边界清晰;动态增强扫描显示子宫浆肌层呈环状强化,局部灌注缺损,前壁肌瘤的宫浆肌层损伤率最高为31.40%。损伤组的辐照时间、消融总剂量和肌瘤体积消融率均高于无损伤组(P < 0.05),术后两组患者均出现一定不良反应,且损伤组患者阴道排液发生率高于无损伤组(P < 0.05)。结论子宫肌瘤患者接受HIFU消融术治疗后,早期会出现子宫浆肌层损伤,治疗期间的辐照时间长、消融总剂量及肌瘤体积消融率高会增加患者子宫浆肌层损伤的风险,使患者术后出现不良反应,通过MRI检查可有效评估患者的子宫浆肌层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与传统二维高频超声及术中超声的对比,探讨超声自动全容积扫查系统(AVSS)预测瘢痕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厚度的价值。方法 对24名预行剖宫产的晚孕期瘢痕子宫孕妇,于手术前一天分别进行AVSS成像及二维高频超声(2DHF)扫查,记录图像并分别测量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厚度;次日,将术中高频超声直接放置于子宫瘢痕区域测量肌壁厚度,并与术前AVSS及2DHF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AVSS系统可以显示孕妇腹壁下段的皮肤、皮下脂肪及腹直肌结构;同时可以清晰显示子宫浆膜层、肌层与黏膜层的结构关系。AVSS的测值与术中超声测值呈正相关(r=0.76, P<0.01),与术中超声的测量差值集中在≤0.5 mm范围内。结论 AVSS测量晚孕期瘢痕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厚度重复性好,其测值更接近术中实际厚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二维超声(2D-US)、实时组织弹性成像(UE)及声触诊组织量化(VTQ)技术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88例患者共213个乳腺病灶术前分别行2D-US、UE及VTQ检查,对各病灶2D-US声像图表现进行超声乳腺影像报告数据系统(BI-RADS-US)分类,UE采用5级评分法判断结节性质,VTQ技术定量测定结节内剪切波速度(SWV)。绘制ROC曲线,比较2D-US、UE、SWV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2D-US诊断IDC的敏感度为82.35%(126/153),特异度为71.67%(43/60),准确率为79.34%(169/213)。UE诊断IDC的敏感度为86.27%(132/153),特异度为73.33%(44/60),准确率为82.63%(176/213)。良性及恶性结节的SWV别为(3.09±1.26)m/s、(6.83±2.18)m/s(P<0.05);以3.59 m/s作为诊断恶性病灶的最佳截断值,VTQ诊断IDC的敏感度为86.93%(133/153),特异度为76.67%(46/60),准确率为84.04%(179/213)。2D-US、UE、SWV诊断乳腺IDC的AUC分别为0.811、0.843、0.8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US、UE及VTQ均有助于鉴别诊断乳腺良性结节及乳腺IDC,UE优于2D-US,VTQ可获得客观的量化指标,重复性好,优于UE和2D-U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CEUS时相及时间-强度曲线(TIC)鉴别诊断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阴道不规则出血或排液患者,其中23例为子宫内膜癌(恶性组),24例为良性病变(良性组),分析其CEUS表现及TIC参数,并进行统计学比较。 结果 灌注时相:恶性组中52.17%(12/23)早于肌层灌注,47.83%(11/23)同步或晚于肌层灌注;良性组中16.67%(4/24)早于肌层灌注,83.33%(20/24)同步或晚于肌层灌注,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洗出时相:恶性组中82.61%(19/23)早于肌层洗出,良性组62.50%(15/24)早于肌层洗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7)。良性组与恶性组子宫内膜的造影剂到达时间(A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达峰时间(TTP)及达峰强度(P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CEUS时相与TIC参数具有一定特征性,联合应用二者能够为临床提供丰富的信息,有助于鉴别良恶性子宫内膜病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直视下射频消融(RFA)治疗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HAE)的疗效。方法 对30只成功接种泡状棘球蚴病的Wistar雌性大鼠模型分别暴露HAE病灶,开腹直视下穿刺病灶,行单极针穿刺及RFA,计算穿刺及消融成功率。结果 27只穿刺成功(27/30,90.00%)。病理显示19只HAE病灶消融完全,完全消融成功率70.37%(19/27),病灶呈现凝固性坏死。结论 开腹RFA治疗HAE大鼠技术简单易行,消融后病灶凝固性坏死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回顾性分析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的超声表现特点。方法 收集29例术后病理确诊的ESS患者,采用经阴道或经腹超声检查,观察子宫、双侧附件、包块部位和回声等。对照分析超声表现、手术所见与病理结果。结果 病变主要位于子宫腔2例,位于子宫肌壁27例。不均质斑片状稍强回声9例,不均质斑片状弱回声20例。19例囊实混合性占位,10例实性占位。25例可见正常子宫形态,4例子宫形态失常。病理结果:低级别ESS 26例,其中6例伴广泛出血坏死;未分化ESS 2例;高级别ESS 1例。结论 ESS超声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易导致误诊,特别是误诊为子宫肌瘤。  相似文献   

19.
超声造影在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56例子宫肌瘤及23例子宫腺肌病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结果子宫肌瘤表现为假包膜内血管首先灌注呈环状高增强,并分支进入瘤体内部,随后整个瘤体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高增强,变性坏死区无增强。造影后期,瘤体内部造影剂消退较正常肌层快呈低增强,而假包膜消退相对较慢始终呈稍高增强,有明显包膜感。子宫腺肌病表现为多条血管呈不规则分支状进入病灶内,整个病灶区肌层呈不均匀高增强。造影后期呈不均匀稍低增强,边界不清,无包膜感。结论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超声造影表现明显不同,将为两者的鉴别诊断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采用CEUS观察肝外胆管癌(ECC)的灌注过程及增强特点。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55例ECC患者。先行常规超声检查,再启动实时CEUS成像技术模式,评估分析病灶的增强方式、始增时间,并与常规超声比较诊断准确率。结果 CEUS的诊断准确率(52/55,94.55%)高于常规超声(44/55,80.00%;χ2=5.24,P<0.05)。不同类型病灶造影增强方式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94.12%(16/17)厚壁型病灶为均匀增强,63.16%(12/19)团块型病灶为周边环形增强。不同类型病灶的始增时间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94.12%(16/17)厚壁型病灶始增时间晚于肝脏/胆管壁始增时间,63.16%(12/19)团块型病灶始增时间早于肝脏/胆管壁始增时间。结论 采用CEUS可以提高ECC的诊断准确率,不同类型ECC的始增时间和增强方式有其特征性,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