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7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分析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2002年1月-2009年2月间我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70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术中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体外循环组和非体外循环组.并对两组患者的术后临床资料、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非体外循环组发生并发症1例,体外循环组6例;非体外循环组住院死亡1例,体外循环组死亡3例.结论 在多支病变中,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再血管化的应用上无差别;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低,但是合并瓣膜病或严重的3支血管病变、左主干病变、室壁瘤形成的患者更适宜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不能取代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相似文献   

2.
背景:研究表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无明显差别.导致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桥血管病变和心律失常.目的:评价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相比是否具有优越性.方法:检索2000/2009国内关于检索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后疗效的临床对比研究,收集相关数据并用RevMan 4.2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检索并纳入本次研究的文献共16篇,其中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的病例1 392例,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的病例1 252例.Meta分析结果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的手术效果优于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在ICU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住院时间、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并发症上都明显低于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P<0.05),但在移植血管数上低于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P<0.05),而两组在年龄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近期观察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状动脉病变比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治疗效果更好,但远期效果如何,尚未形成定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到2014年1月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患者200例,按照术式分为两组,治疗组100例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移植术和对照组100例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及并发症。结果治疗组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ICU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移植术,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传统意义上将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分为体外和非体外两种。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相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风险更低[1]。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一种比较复杂且难度比较高的手术,但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生手术水平的提高,现已成为比较普遍的手术[2-3]。本研究通过对60位进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后伤口引流量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5.
背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逐渐取代传统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而成为冠心病外科治疗的发展方向,但两种手术方式对肝肾功能的影响仍有待观察。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肝肾功能的变化规律。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5-06/11在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完成。 对象:选择2005-06/2005-11在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50例进行择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所有患者术前肝肾功能均正常,无严重急性肝、肾功能不全。 方法:根据患者意愿及病情匹配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30例)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20例),分别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术前射血分数、术前肝肾功能及手术危险因素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 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d,1及2周抽血测定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尿素氮及肌酐值评价患者肝肾功能。 结果:纳入患者5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肝功能变化: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患者术后第1天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天冬氨酸转氨酶明显低于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差异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于术后2周内恢复至术前正常水平。②肾功能变化: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患者术后第1天血尿素氮及肌酐值明显低于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差异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尿素氮及肌酐值于术后2周内恢复至术前正常水平。 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肝肾功能均有一定的损害,但在术后早期均可恢复;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较之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对肝肾功能的不利影响更小,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肝肾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30例随机分为体外循环组和非体外循环组,每组各65例。体外循环组在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组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4 h,非体外循环组的cTnⅠ、CK-MB、BUN和Scr水平均明显低于体外循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LVEF水平均明显上升,LVEDD水平均明显下降,与同组术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前和术后3个月时的LVEF和LVEDD水平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循环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4.62%,明显高于非体外循环组的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降低对冠心病患者心肌及肾脏的损伤,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高龄患者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麻醉管理。方法≮对27例非体外循环下高龄患者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麻醉实行,维持心肌氧供需平衡,监测并预防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发生,安全诱导维持麻醉深度,维护血流动力学平稳,加强心肺脑’肾和血液五大保护。结果: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麻醉手术过程均顺利,无麻醉并发症。结论:加强麻醉管理是降低非体外循环下高龄患者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死率和并发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引流及凝血功能的变化,分析其相关因素,为护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0年6月~2011年7月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96例,其中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6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0例.两组患者分别记录心包及纵隔引流量,两组间进行比较;术前及术后返回监护室即刻抽血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国际标准化比值并进行比较.结果 术前凝血功能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术后总引流量多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术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国际标准化比值增高,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降低更为明显(P<0.01);两组术后FB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引流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相比较多,密切注意两种手术术后引流及凝血功能的变化规律,给予针对性监护,可保证病人顺利度过术后危险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心肌桥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4月-2009年1月狭窄程度Noble分级在3级以上的13例心肌桥患者,均接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采用Genzyme心脏血管稳定器,心脏不停跳下切开心肌桥远端(冠状动脉钻出心肌处)心肌表面脂肪组织,取左内乳动脉搭桥至心肌桥远端.结果:1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6~50个月,均无心绞痛发作,患者生活质量满意.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Noble3级以上心肌桥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体外循环(OPCAB),与传统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相比,具有创伤小、手术简单、费用低、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特别适合高危患者及不能耐受体外循环的冠心病病人。我院2001年5月~2003年11月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3例,手术顺利,无一例死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疗效及围术期处理方法。方法:对63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1~4支[(2.2±0.9)支]。非体外循环手术时间为2.0~5 h[(3.6±1.2)h];术中无改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成功率100%,无手术死亡。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死亡原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患者术后心绞痛、胸闷、气短等均有明显缓解,心肌缺血明显改善,随访6~60个月,均恢复良好,心功能Ⅰ~Ⅱ级。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安全有效,严格掌握手术指证、熟练的外科手术技巧、妥善细致的围手术期处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Enclose主动脉近端吻合器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住院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1 mg/kg肝素钠抗凝下,应用Enclose主动脉近端吻合器实现吻合器内膜和动脉壁之间形成无血环境,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750例患者均未出现Enclose主动脉近端吻合器方面并发症,有2例患者在手术结束后突发室颤,1例于术后恢复期突发脑梗栓塞,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经过对症治疗后预后较好,其余患者恢复均较好,痊愈出院,无手术死亡,围手术期和术后无心绞痛及心肌梗死发生。结论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Enclose主动脉近端吻合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13.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技术对患者的心功能及内环境影响小,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近几年在全国多家医院开展。但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较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而言,技术难度大,操作要求高。美国St Jude公司1999年9月份研制开发了主动脉近段吻合器,它的应用使手术操作变得简单,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我科于2002年8月~2003年2月共应用此吻合器进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9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9例中,男7例,女2例,年龄48~72岁,平均62.3岁。既往史有:心绞痛6例,心肌梗死3例,脑梗死1例,高血压病5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护理配合技巧。方法收集2005年8月~2007年1月33例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手术护理配合资料。结果33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无手术死亡。结论针对本组病例手术的特点做好相关的术前访视,术中备物充分,理顺各个环节,与手术医生密切合作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20例护理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20例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并给予密切护理配合.结果患者术中均血流动力学稳定,无一例改为体外循环手术;术后除1例因左心功能不全、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死亡之外,其余均痊愈出院.认为做好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护理配合,可缩短手术时间,预防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6.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不仅减少了体外循环对机体的损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创伤小、手术简化、费用低的需要,疗效与常规体外循环搭桥无显著差别。本文总结28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麻醉体会。  相似文献   

17.
背景:近年来,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后桥血管通畅率是否与传统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相同存在争议。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后桥血管时间通畅率的差异性。方法:选取同一操作者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100例,按其临床特征及桥血管病变危险因素匹配抽取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137例。采用64排多螺旋CT血管造影分析冠脉搭桥后1个月,1年,2年,3年,4年的桥血管通畅情况。结果与结论:共对641条桥血管进行评价,两组中左侧乳内动脉桥血管时间通畅率均高于大隐静脉桥,两组左侧乳内动脉桥和大隐静脉桥血管时间通畅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说明非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后患者桥血管时间通畅率相似,对于某些适当的患者来说,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不失为一个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比较采用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患者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福建省立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入住心血管外科行CABG的82例患者,按是否采用体外循环方式进行CABG分为体外循环组(41例)和非体外循环组...  相似文献   

19.
背景:近年来,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后桥血管通畅率是否与传统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相同存在争议.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后桥血管时间通畅率的差异性.方法:选取同一操作者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100例,按其临床特征及桥血管病变危险因素匹配抽取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137例.采用64排多螺旋CT血管造影分析冠脉搭桥后1个月,1年,2年,3年,4年的桥血管通畅情况.结果与结论:共对641条桥血管进行评价,两组中左侧乳内动脉桥血管时间通畅率均高于大隐静脉桥,两组左侧乳内动脉桥和人隐静脉桥血管时间通畅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说明非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后患者桥血管时间通畅率相似,对于某些适当的患者来说,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不失为一个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美兰 《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1):1011-1012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有效方法。经典手术是在体外循环(CPB)下进行的。近年来,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因能避免体外循环带来的一系列病理生理紊乱,减少对病人的创伤,扩大手术适应证,越来越得到心脏外科医生的关注和临床应用[1]。我院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