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改良胸骨旁阻滞在纵隔占位正中开胸手术中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择期行正中开胸手术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组(对照组)和Ⅱ组(胸骨旁阻滞组)各30例。入室后,I组第三及第五肋软骨左右侧各给予0.9%生理盐水10 ml;Ⅱ组同I组位置各点给予0.375%罗哌卡因10ml。全凭静脉诱导后插入气管导管,术中静脉麻醉维持;比较两组患者入室时静息状态下(T0)、气管插管时(T1)、切皮时(T2)、拔管前(T3)心率及平均动脉压变化。两组均在术毕连接静脉自控镇痛泵。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拔管后即刻及拔管后2、6、12、24、48 h Ramsay评分和NRS评分,镇痛泵首次PCA时间、术后有效PCA次数、口服镇痛药补救人次及麻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Ⅱ组患者T2、T3心率血压变化小于I组,拔管后即刻、拔管后2 h及拔管后6 h的NRS评分,拔管后即刻Ramsay评分显著小于I组;首次PCA时间长于I组,且术后PCA次数、补救次数均少于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麻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全身麻醉中复合应用改良...  相似文献   

2.
七氟醚与丙泊酚在输尿管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比较七氟醚与丙泊酚麻醉在输尿管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探讨七氟醚在临床麻醉应用中的特点.方法:将60例ASAⅠ~Ⅱ级行择期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手术的患者分为两组,分别行七氟醚(Ⅰ组)及丙泊酚(Ⅱ组)麻醉.比较两组患者从诱导至意识消失时间、插气管导管时间、手术结束至知觉恢复时间、清醒后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及两组患者诱导期间MAP、HR和SpO2的变化.结果:(1)两组患者从诱导至意识消失时间、插气管导管时间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手术结束至知觉恢复时间、清醒后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2)诱导期间Ⅰ组MAP在插入气管导管时,插管后1 min及插管后3 min与诱导开始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Ⅱ组MAP在插入气管导管时及插入后3 min与诱导开始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Ⅰ组MAP在插管后1 min、3 min及气腹后3 min与Ⅱ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Ⅱ组MAP在气腹后3 min与气腹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Ⅰ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Ⅱ组HR在插入气管导管时与诱导开始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两组其他各时间点的HR及两组SpO2与诱导开始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七氟醚吸入麻醉与丙泊酚静脉麻醉均能较好地在输尿管腹腔手术中应用,丙泊酚静脉麻醉诱导更快,而七氟醚吸入麻醉维持更平稳.  相似文献   

3.
微量输液泵控制麻醉在腹腔镜妇科手术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静脉微量泵麻醉、静吸复合麻醉和单纯静脉麻醉对患者气管插管及苏醒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和拔管条件的影响。方法美国麻醉学会手术前分级标准原则(ASA)Ⅰ~Ⅱ级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的病人180例,随机分为微量泵麻醉组(Ⅰ组)、静吸复合麻醉组(Ⅱ组)和单纯静脉麻醉组(Ⅲ组),每组60例。记录术毕停药后病人清醒时间、拔管时间,记录病人拔管后即刻、离开手术间。观察恶心、呕吐等副作用。结果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1~5min内血流动力学变化幅度Ⅰ组明显小于Ⅱ、Ⅲ组(P〈0.05);术后清醒时间及拔管时间Ⅰ组早于Ⅱ、Ⅲ组(P〈0.05),并且恶心、呕吐发生率低。结论微量泵静脉控制麻醉在气管插管和麻醉苏醒期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拔管条件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师爱青 《中国临床研究》2013,(10):1063-1064
目的观察食管引流型喉罩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麻醉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麻醉诱导后插入食管引流型喉罩,对照组采用麻醉诱导后插入气管导管,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入室、插入喉罩(气管导管)前、插入即刻、拔除喉罩(气管导管)前、拔除即刻的血压(SBP、DB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记录两组患者插管即刻、气腹后10 min、解除气腹后10 min的气道峰压(Ppeak)、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 ET CO2)。术中由同一组手术医生评价胃膨胀的程度及对手术操作的影响。记录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观察组患者插入即刻、拔管前、拔除喉罩即刻的DBP、HR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术中Ppeak比较两组无统计学差异。各时点P ET CO2比较两组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各时点SpO2均〉98%,对照组有2例气腹后SpO2〈95%。观察组无1例发生胃胀气,对照组发生11例胃胀气,其中3例因影响手术操作中途置入胃管。观察组术中、术后的呛咳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食管引流型喉罩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麻醉,通气效果确切,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轻微,术后并发症少,可安全应用。  相似文献   

5.
雷雨中 《医学临床研究》2006,23(9):1468-1469
目的 利用在经鼻快诱导气管插管中,通过改良面罩在插管中能同步行支纤镜明视下插管的特点,以缩短气管插管操作时间,减少鼻黏膜损伤及困难插管的机会,减少发生缺氧性意外的机会。 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40例择期行口腔颌面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即普通麻醉面罩组(Ⅰ组)和改良面罩组(Ⅱ组)。两组病人入室后用呋麻滴鼻液收缩鼻黏膜。Ⅰ组使用常规麻醉面罩加压通气下进行快诱导,在无呼吸情况下将气管导管穿过鼻腔经声门插入气管。Ⅱ组在气管导管通过后鼻孔后,不退出导管,使用改良麻醉面罩加压通气下进行快诱导,诱导后再在支纤镜明视下将气管导管经声门插入气管。记录插管开始及插管结束时SBP、DBP、HR。 结果 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 在通过改良面罩经鼻快诱导同步行支纤镜明视下插管,提高了在快诱导下经鼻腔气管插管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李沁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1):142-144
【目的】比较全身麻醉及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乳癌根治并即时应用带蒂背阔肌皮瓣进行乳房再造术的应用效果、安全性和实用性。【方法】24例择期行乳腺切除+乳房再造术患者,年龄32~61岁ASAⅠ~Ⅱ级,随机分为:Ⅰ组:单纯全麻组(n=12)。Ⅱ组: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n=12)。观察记录两组麻醉前、全麻诱导时、气管插管时、体位变换时、拔管前后的SBP、DBP、HR、SPO2变化。记录两组患者全麻药用量、术毕至拔管时间、拔管时躁动、苏醒后再入睡及并发症发生等情况。【结果】Ⅱ组气管插管及术毕拔管时的循环波动明显小于Ⅰ组(P〈O.05),Ⅱ组全麻药用量、术毕苏醒时间、拔管躁动和再入睡例数与Ⅰ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O.01)。【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较单纯全麻术中循环功能稳定,麻醉苏醒较快,苏醒后再入睡发生率低,有利于术后呼吸管理,提高麻醉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食管气管双通道喉罩(PLMA)和气管插管在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中的应用,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及相应并发症,为临床安全有效使用喉罩提供参考。方法:妇科腹腔镜择期手术154例,ASAⅠ~Ⅱ级,分为两组,即喉罩组(P组)76例和气管插管组(T组)78例,记录两组注药前,注药后,插管(罩)后1、5、10min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及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值,两组插管(罩)的成功率;记录插管(罩)期、拔管(罩)期、术后24h的相关并发症。P组病人均在插入成功后放置14~16号胃管。结果:(1)插管(罩)后1、5min的HR、SBP、DBP变化差异有极显著性,T组明显高于P组。注药前、注药后、插管(罩)后10min两组的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两组SpO2均能保持在99%以上。(2)P组中一次插入成功68例(89.5%),二次成功4例(5.3%),改插管4例(5.3%),有2例(2.6%)手术结束时喉罩自然脱出。T组一次成功74例(94.9%),二次成功4例(5.1%)。(3)拔管时T组有35例(45.0%)出现呛咳、挣扎等反应,术后24h咽喉痛、咽喉不适及声音嘶哑28例(35.9%);P组病人拔喉罩时无呛咳、挣扎等反应,术后24h咽喉痛、咽喉不适及声音嘶哑等16例(21.1%)。P组手术中有4例病人胃管中有胃内容物反流。结论:PLMA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与气管插管通气效果一样满意,且并发症少、安全性和有效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连表麻气管导管对缓解全麻手术患者拔管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择期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连表麻气管导管组(Ⅰ组),普通气管导管组(Ⅱ组)(每组30例)。观察2组拔管前后血压、心率的变化以及呛咳发生率。结果:整个苏醒和拔管期观察血压、心率与手术结束时比较,Ⅰ组无明显变化,Ⅱ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拔管后5 min恢复到基础值;组间比较,拔管前5 minⅠ组与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5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前5 min和拔管时呛咳的发生率Ⅰ组低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连表麻气管导管气管内应用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可有效抑制麻醉苏醒拔管期气管导管对气管刺激所引起的反射性呛咳、躁动和血流动力学的过度波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帕瑞昔布钠对气管插管全麻手术患者术后声音嘶哑与咽喉痛的影响。方法:择期气管插管全麻手术患者12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年龄20~60岁,体质量45~80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帕瑞昔布钠组和对照组。帕瑞昔布钠组在麻醉诱导过程中给予帕瑞昔布钠40mg;对照组在麻醉诱导过程中给予等容量0.9%氯化钠液。两组均静脉注射咪达唑仑、舒芬太尼、丙泊酚和罗库溴铵诱导麻醉,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分别于术后1、2、6、8h评估患者术后声音嘶哑与咽喉痛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帕瑞昔布钠组术后1、2、6h声音嘶哑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声音嘶哑程度明显降低(P0.05);术后8h,两组声音嘶哑发生率及声音嘶哑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帕瑞昔布钠组术后1、2、6、8h咽喉痛发生率及程度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帕瑞昔布钠可有效降低气管插管全麻患者术后短期声音嘶哑与咽喉痛的发生率及程度。  相似文献   

10.
ProSeal喉罩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ProSeal喉罩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00例行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患者术前情况评估为ASAⅠ~Ⅲ级,年龄〉18岁,体重指数〈30kg/m^2,随机分为气管导管组(T组)和ProSeal喉罩组(P组),各50例。行常规监测及麻醉诱导,气管导管或ProSeal喉罩插入成功后,设置相同的呼吸参数和麻醉维持。记录生命体征和呼吸参数,并进行胃张力评分,记录整个气腹时间和麻醉时间及术毕拔管时有无并发症,术后随访患者有无咽喉疼痛。结果两组患者术中通气情况及胃张力变化均无明显差异。P组拔管时呛咳发生率明显低于T组(8%vs86%,P=0.000),且术后咽痛发生率也低(28%vs50%,P=0.045)。结论ProSeal喉罩可安全和有效地用于非肥胖患者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七氟醚-异丙酚静吸复合麻醉用于婴儿眼科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行眼科手术患儿60例,性别不限,年龄3~12个月,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I组患儿采用静吸复合麻醉,Ⅱ组患儿采用全凭静脉麻醉。I组患儿七氟醚4~6%吸入诱导,术中七氟醚吸入浓度调至1.5~2.5%,持续静脉注射异丙酚4mg/(kg·h)维持麻醉。Ⅱ组患儿肌肉注射氯胺酮6mg/kg,开放静脉,眯达唑仑0.1mg/kg、芬太尼2μg/kg、阿曲库铵0.5mg/kg诱导后气管插管,术中异丙酚4-6mg/(kg·h)持续静注维持麻醉。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O)、麻醉诱导后(T1)、气管插管时(T2)、停药时(T3)、气管拔管时(T4)、拔管后10min(T5),记录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的变化,并记录苏醒时间、苏醒延迟发生率、呼吸再抑制发生率、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结果与麻醉诱导前比较,I组T1时HR降低(P〈0.05);与Ⅱ组比较,I组苏醒时间缩短,苏醒延迟发生率、呼吸再抑制发生率、术后躁动发生率均降低(P〈0.01)。结论七氟醚复合异丙酚用于眼科手术患儿麻醉可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少,术后苏醒迅速,适合婴儿眼科手术。  相似文献   

12.
右美托咪定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围术期心肌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围术期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择期行全髋置换手术的老年高血压患者30例,年龄〉65岁,高血压Ⅱ级,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5例。两组均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诱导方式相同,D组在麻醉诱导前给予负荷剂量右美托咪定1μg/kg,注射泵缓慢静脉注射,输注时间超过10min,维持剂量以0.7μg/(kg·h)持续静脉注射。记录麻醉前、诱导后、气管插管后、拔管后即刻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在麻醉前、气管插管后、拔除气管导管后即刻三个时点记录患者心电图ST段水平。结果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后心率、血压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气管插管后、拔除气管导管后即刻,心率、收缩压、舒张压D组明显低于C组(P〈0.05);气管插管后、拔除气管导管后即刻,ST段出现心肌缺血性改变,C组5例明显多于D组1例(P〈0.05)。结论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能减轻老年高血压患者围术期心肌损伤,对心肌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食管引流型喉罩(PLMA)和气管插管(IT)在婴幼儿疝囊高位结扎术麻醉中通气情况、血流动力学影响及并发症。方法选择6月至3岁行疝修补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PLMA组(n=30)和IT组(n=30),PLMA组诱导后使用软插管探条辅助插入1.5~2号喉罩,IT组诱导后插入普通气管导管。以压力模式行正压通气,丙泊酚和七氟烷维持麻醉。观察喉罩密闭性,比较两组潮气量(VT)、呼气末CO2浓度(EtCO2)、插管及拔管时的血压、心率,拔管后喉痉挛的发生率。结果在相同气道压下潮气量(VT)、EtCO2两组无显著性差异;插管及拔管时喉罩组血流动力学稳定.而气管插管组血压、心率升高较明显,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喉痉挛发生率IT组明显高于PLMA组(P〈0.05)。结论食管引流型喉罩用于婴幼儿疝修补术的麻醉优于气管插管。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2%利多卡因溶液喉头和声门下喷雾及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联合应用在开颅手术中抑制气管插管及拔管时应激反应的效果。方法择期行开颅手术的患者90例(ASAⅠ级),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患者。A组患者用2%的利多卡因溶液行咽喉黏膜喷雾表面麻醉、然后用喉麻管给予生理盐水2 ml进行声门下喷雾、气管导管前部涂上水溶明胶进行气管插管;B组患者在2%的利多卡因咽喉黏膜表麻之后,用喉麻管给予2%利多卡因溶液2 ml进行声门下喷雾、气管导管前部涂上水溶明胶进行气管插管;C组患者在2%的利多卡因咽喉黏膜表面麻醉之后,用喉麻管给予2%利多卡因2 ml进行声门下喷雾、气管导管前部涂上复方利多卡因乳膏2 g后进行气管插管,术中行机械通气。记录气管插管前(T0)、插管即刻(T1)、插管后3 min(T2)、拔管即刻(T3)、拔管后3 min(T4)以及拔管后5 min(T5)各时点患者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的变化,同时采集静脉血测各时点肾上腺素(AD)、去甲肾上腺素(NE)、血浆皮质醇(CORT)的含量。记录手术时间、麻醉时间、麻醉苏醒期患者躁动及拔管后24 h咽喉疼痛的发生情况。结果 C组各时点患者HR、SBP、DBP的变化以及静脉血AD、NE、CORT的含量均明显低于A、B两组(P<0.05),且苏醒期躁动及拔管后24 h患者咽喉疼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B两组(P<0.05)。结论三种表面麻醉方法联合应用可提高患者对导管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后气管导管拔除时气管导管连接负压直接拔管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效果。方法选择无呼吸系统疾病史、无困难气道和通气困难、ASAⅠ-Ⅱ级(无或有轻度系统性疾病,但对日常工作和生活无影响)、18-65岁择期气管内全身麻醉患者86例,随机分成A、B2组各43例。拔管前A组:不用吸痰管,直接连接负压于气管导管体外端;B组:用吸痰管插入气管导管内吸引。观察2组拔管前后MAP、HR、ECG、SpO2,记录拔管后咳嗽咳痰情况及心电图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自身拔管前比较A组拔管后MAP、HR稍有升高,SpO2稍有下降,ECG无异常,但无显著差异;B组拔管后MAP、HR、SpO2较自身拔管前比较有显著差异,且与同期A组比较也有显著差异。结论连接负压拔管能有效减轻心血管反应,避免缺氧,减少气管、支气管损伤及肺部并发症,实用性强,是气管导管拔除法中值得推荐的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循证护理的方法,建立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咽喉疼痛的围术期防治策略,为患者康复及舒适化医疗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循证护理方法学为指导,系统检索UpToDate、BMJ、JBI、Cochrane Library、NICE、SIGN、ASA、AORN、RNAO、PubMed、CINAHL、医脉通、中国知网、万方、中国麻醉官网,筛选后共纳入文献18篇,经专人评价提取汇总后形成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咽喉痛围术期防治策略,并将该策略应用临床。采用前后对照的方式,选取我院2020年9—11月142例患者为对照组,2021年1—2月共121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拔管后即时、拔管后24 h末术后咽喉痛的严重程度、术后24 h的舒适度及对气管插管患者围术期防治环节中执行规范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在拔管后即时及拔管后24 h末术后咽喉痛的严重程度均下降(P<0.05),患者术后24 h舒适度提升(P<0.05),对气管插管患者围术期防治环节中执行规范情况得以改善(P<0.05)。结论 基于循证的围术期咽喉疼痛防治策略能降低术后咽喉疼痛严重程度,提高气管插管患者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复合利多卡因气雾剂表面麻醉对声带显微手术患者苏醒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声带息肉摘除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单纯气管内全身麻醉组(C组)20例,气管内全身麻醉联合表面麻醉组(B组)20例。C组给予咪达唑仑0.04mg/kg,异丙酚1.5mg/kg,阿曲库铵0.5mg/kg,芬太尼4μg/kg快速麻醉诱导,插入6.5号加强型气管导管。B组在C组基础上,于插管前沿舌面、会厌至声门及咽后壁喷入质量分数为7%利多卡因4揿(4.5mg/揿),并在气管导管套囊表面均匀喷洒质量分数为7%利多卡因。比较2组麻醉、手术、苏醒时间,麻醉药用量,手术前、插管后1min、术始、术始5min、术毕、自发呼吸恢复、警觉/镇静评分4分及拔管后1min平均动脉压、心率,自发呼吸恢复、警觉/镇静评分4分、拔管后1min呛咳评分及拔管后30min麻醉不适评分。结果:B组警觉/镇静评分4分、拔管后心率较C组降低(P〈0.05);自发呼吸恢复时间、警觉/镇静评分4分、拔管后呛咳评分较C组降低(P〈0.05),患者麻醉不适评分低于C组(P〈0.05)。结论:全身麻醉复合质量分数为7%利多卡因气雾剂表面麻醉用于声带显微手术效果优于单纯气管内全身麻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气管导管套囊压力的变化对患者气道黏膜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妇科肿瘤手术患者共80例,年龄18-65岁,身高155~165cm,体质量指数(BMI)18-23kg/秆,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I~II级,随机分为2组:持续压力组(A组)和压力变化组(B组),每组40例。A组气管插管后维持气管导管套囊压力于25mmHg直至手术结束。B组气管插管后维持气管导管套囊压力于25mmHg,每隔1h套囊放气至10mmHg压力,维持10min后,再次充气至25mmHg。拔管后记录气管导管套囊有无带血,患者有无咽喉痛、刺激性咳嗽、气道痉挛及发声困难。结果:2组患者术后各项气道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过程中气管导管套囊间断放气不能减轻气管黏膜的损伤,也不会减少咽喉部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喉罩(proseal-laryngealmask airway,PLMA)静脉吸入复合全身麻醉与气管插管(endo-tracheal intubation,ET)静脉吸入复合全身麻醉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心钠素和皮质醇的影响。方法4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Ⅰ组为喉罩静脉吸入复合全身麻醉,Ⅱ组为气管插管静脉吸入复合全身麻醉。观察记录麻醉插管或置入喉罩前后和拔管或拔除喉罩前后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钠素(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及皮质醇(cortisol,COR)的变化。结果Ⅰ组置入喉罩前后HR、MAP、ANP、COR变化不明显,Ⅱ组气管插管前后HR、MAP、ANP、COR明显升高。Ⅰ组拔除喉罩后HR、MAP、ANP、COR的变化较Ⅱ组拔除气管导管后明显减轻,而且Ⅱ组拔除气管导管前后HR、MAP、ANP、COR又进一步升高。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中使用喉罩静脉吸入复合全身麻醉可显著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有利于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经鼻盲探气管插管患者异丙酚复合芬太尼的麻醉效果。方法全麻患者60例,ASAⅠ或Ⅱ级,男52例,女8例,年龄18—52岁,体重52~75kg,随机分为两组:常规镇静组(Ⅰ组)30例和异丙酚复合芬太尼组(Ⅱ组)30例。静注芬太尼2彬kg、异丙酚2mg/kg麻醉诱导,然后以6mg,/(kg·h)速率持续榆注异丙酚,3~5min后经鼻行盲探气管插管,连续监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心电图、动脉血氧饱和度,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时(TI)、气管插管后5min(T2),记录SBP、DBP、MAP、HR、RR,计算气管插管一次性成功率,观察诱导过程中呼吸抑制发生情况。结果与T0比较,T1时Ⅱ组患者SBP、DBP、MAP、HR、RR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组患者均明显升高(P〈0.05),并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时Ⅰ组上述指标略降低,与T0比较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Ⅰ组比较,Ⅱ组患者经鼻盲探气管插管一次性成功率高,气管插管完成时闻较快(P〈0.05),但呼吸暂停时间和呼吸抑制发生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丙酚2mg/kg复合芬太尼2ug/kg麻醉诱导,然后输注异丙酚6mg/(kg·h)用于经鼻盲探气管插管,麻醉效果良好,血流动力学稳定,气管插管一次性成功率高,但存在一定程度的呼吸抑制发生率,术中应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