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将28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患者均分为A、B两组,每组14例。A组为开颅夹闭组,B组为介入组。通过对两组住院时间、术后瘤颈残余度、术后并发症以及经过对患者进行1~18个月术后随访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A组住院天数7~30(平均25)d,治疗出院恢复良好6例,死亡1例,出现并发症6例,术后瘤颈残余1例;B组住院天数7~20(平均15)d,治疗出院恢复良好7例,死亡1例,出现并发症2例,手术后瘤颈残余为4例。B组较A组手术后住院时间较短,恢复较快,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但术后瘤颈残余率高。  相似文献   

2.
罗伟坚  陈东 《新医学》2015,(1):32-35
目的比较大脑中动脉动脉瘤(MCAA)介入栓塞与手术夹闭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选择45例MCAA动脉瘤患者,随机分成A、B组,A组患者采取介入栓塞,B组采用开颅夹闭,观察2组疗效,评价预后。结果术后第3日,A组患者GCS评分高于B组、血管痉挛程度低于B组(P<0.05),第7、14日2组患者的GCS评分、血管痉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0日,2组患者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介入栓塞与手术夹闭治疗MCAA远期疗效相近,但介入栓塞起效较快。  相似文献   

3.
胡永光 《华西医学》2011,(6):882-884
目的 探讨伴有动眼神经麻痹的后交通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伴随动眼神经麻痹的后交通动脉瘤患者52例的临床资料,观察动眼神经麻痹的恢复情况,总结临床经验.术后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16个月.结果 发病至手术时间<14 d患者34例,22例(64....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和手术夹闭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湖南省脑科医院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间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86例,将其随机分为介入栓塞组和手术夹闭组,每组43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致残率、致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介入栓塞组治疗后致残率为9.3%,致死率为2.3%,手术夹闭组分别为32.6%、1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栓塞组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4.0%,手术夹闭组为3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与手术夹闭比较,可有效降低患者致残率和致死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交通动脉瘤并发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诊断明确伴有动眼神经麻痹的后交通动脉瘤42例进行动眼神经功能测定,并对治疗时机、治疗方式与动眼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42例全部行手术治疗,经随访动眼神经功能全部恢复28例(66.6%)。部分恢复14例(33.3%),其恢复状况与治疗时机,麻痹程度以及手术方式密切相关。结论后交通动脉瘤并发的动眼神经麻痹诊断上要注重其瞳孔改变。神经功能的恢复,取决于麻痹程度和早期的直接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夹闭及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瘤破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收治的大脑中动脉瘤破裂患者96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显微手术夹闭组(n=46)和血管介入栓塞组(n=50)。比较住院时间、术后1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术后3个月Barthel指数(BI)评分结果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血管介入栓塞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10.3±2.9 d)明显短于显微手术夹闭组(13.5±4.1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321,P 0.001)。两组患者术后1周平均GOS评分(3.26±0.43分vs.3.34±0.54分)和预后良好的患者比率(93.48%vs.94.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3个月BI得分(46.31±10.32分vs.48.91±11.31分)和生活依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手术夹闭组患者总的并发症发生率(10.00%)与血管介入栓塞组(8.6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8,P=0.827)。结论采用显微手术夹闭和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均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而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的患者住院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瘤破裂的疗效及对延迟性脑缺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96例大脑中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5例行显微手术夹闭治疗者设为显微手术组,31例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者设为介入栓塞组。比较2组手术前后的免疫功能指标、炎性指标、围术期指标、延迟性脑缺血发生率、预后等。结果 与显微手术组相比,介入栓塞组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低,治疗费用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2组术后3 d的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及免疫球蛋白A(IgA)水平降低,且显微手术组的IgG、IgM及IgA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 d的纤维蛋白原(Fib)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较术前升高,且介入栓塞组术后3 d的Fib及TNF-α水平均低于显微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延迟性脑缺血发生率、脑缺血死亡率、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栓塞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术后复发率高于显微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脑动脉瘤采用介入栓塞或开颅夹闭治疗,比较相关指标,探讨两种方法治疗脑动脉瘤的效果差异因素.方法 将收治的42例脑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对照组(夹闭组)21例患者进行开颅夹闭术,对研究组(栓塞组)21例患者施行介入栓塞术,从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总有效率、术后并发症等方面比较两组临床诊疗效果.结果 ...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总结经开颅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栓塞两种方法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统计近两年我科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24例的临床资料、治疗方式及结果,其中前循环动脉瘤22例,后循环动脉瘤2例。结果:24例患者中,手术夹闭6例,栓塞18例。恢复良好21例,轻残2例,重残1例。结论:两种方法均行之有效且可互补,治疗时应全面客观综合分析选择。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显微夹闭与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对脑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177例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夹闭组79例和栓塞组98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脑血管痉挛情况。结果:栓塞组预后良好明显高于夹闭组,致死率、致残率明显低于夹闭组(P<0.05);夹闭组轻度、中度、重度血管痉挛发生率均高于栓塞组(P<0.05)。结论:介入栓塞手术治疗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致残率、致死率,减轻术后脑血管痉挛,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研究介入栓塞与开颅瘤颈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效果。方法: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86例,依据治疗方式分为介入栓塞组与动脉夹闭组各43例,比较2组平均住院时间、术后4周MRS评分、中重度致残率、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手术4周后,2组恢复良好率、平均住院时间、中重度致残率以及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栓塞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动脉夹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栓塞与开颅瘤颈夹闭术治疗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疗效均较佳,但介入栓塞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颅瘤颈夹闭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时机,技术要点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11年1月经翼点入路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或介入栓塞的82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微手术夹闭动脉瘤38例,2例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术后患者痊愈或恢复良好26例,偏瘫8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2例.介入栓塞动脉瘤44例,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术中血管痉挛2例,恢复良好38例,偏瘫4例,死亡2例.结论: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术中暴露清楚,瘤颈夹闭可靠;栓塞治疗对于多发性动脉瘤、宽颈动脉瘤和术中显露困难的动脉瘤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前交通动脉瘤栓塞治疗的经验。方法 2008年1月-2011年8月,23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行动脉瘤内栓塞治疗。其中4例在导丝或导管保护动脉瘤颈情况下行栓塞治疗;1例术中导丝刺破动脉瘤,继续快速填塞至动脉瘤完全栓塞;1例栓塞后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行A1-A2段支架后置入。结果 23例患者手术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即刻造影,动脉瘤完全栓塞11例,>90%栓塞8例,<90%栓塞4例。支架后置入患者术后出现脑梗死,经治疗1个月后康复出院。所有患者临床随访6~24个月,未见再出血。16例患者行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复查,动脉瘤未见复发,其中3例>90%栓塞、2例<90%栓塞患者动脉瘤完全闭塞。结论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但其技术难度相对较大,需要细致操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开颅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就诊于我院的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开颅显微手术夹闭治疗,研究组采用血管内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预后情况、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住院时间、动脉瘤残留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后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适应证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113例血管内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 .应用弹簧圈单纯栓塞82例,支架辅助26例,双导管技术2例,球囊辅助1例.结果 113例中111例成功栓塞,术中死亡1例,术中栓塞失败1例,术后死亡3例.术后DSA造影结果 按Raymond分级:I级83例,II级19例,III级9例.出院时无神经功能障碍96例,轻度神经功能障碍9例,重度障碍3例.全部病例随访3~40个月,均病情稳定,无再出血及新发神经功能障碍.38例伴动眼麻痹症状,23例完全恢复、15例部分恢复.结论 血管内栓塞是治疗后交通动脉瘤的一种微创、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开颅夹闭术与血管栓塞介入术对脑动脉瘤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94例脑动脉瘤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开颅组(开颅夹闭术)和介入组(血管栓塞介入术),各47例。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介入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开颅组(P<0.05)。治疗后,介入组的NIHSS评分、Hunt-HessⅠ~Ⅱ患者级占比及Rankin评分均优于开颅组(P<0.05)。介入组的预后优良率高于开颅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升高,且介入组高于开颅组(P<0.05)。结论血管栓塞介入术治疗脑动脉瘤患者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预后及神经功能,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介入栓塞术和开颅夹闭术治疗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将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32)和对照组(n=30),对照组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观察组行血管内介入动脉瘤栓塞术,术后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均完成研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脑血管造影结果和恢复状况、手术相关指标,术前及术后7 d血清MMP-9含量。结果观察组死亡、植物生存、重度残疾、轻度残疾、恢复良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造影检查栓塞/夹闭是否完全、恢复状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费用、术后恢复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含量均较术前降低(P<0.05),且术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均优于开颅夹闭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急性期破裂出血后交通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术中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效果和安全性,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急性期破裂出血后交通动脉瘤患者128例,介入栓塞治疗术中均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即刻应用Raymond分级评价动脉瘤栓塞程度;术后3个月应用格拉斯哥结局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评估临床疗效;随访观察复发情况。结果 12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6~121 min,住院时间11~42 d。术后即刻Raymond分级Ⅰ级97例,Ⅱ级31例;围术期死亡5例;无支架内血栓形成、支架移位、支架塌陷发生。随访至2022年1月,123例患者中失访9例;16例RaymondⅠ级者行脑磁共振血管成像无复发;13例RaymondⅠ级者行CT血管成像复查无复发;85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50例RaymondⅠ级无复发,31例RaymondⅡ级转为RaymondⅠ级,4例RaymondⅠ级术后6个月出现支架覆盖处内膜过度增生反应但无缺血症状,终生口服阿司匹林;疗效良好(GOS评分4~5分)105例,疗效不佳(GOS评分1~3分)9例。...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