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腔T型管"在肝胆管结石再次胆道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肝胆外科2011年4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80例复发性胆管结石再次胆道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将80例再次胆道手术患者依据手术方式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均采用开腹胆道探查术,治疗组术中放置多腔T型管;对照组术中放置普通T型管。记录两组病人术后胆汁丢失量、术后补液量;采集每个病人术前及肠内营养后3 d、7 d的转铁蛋白、前白蛋白及视黄醇结合蛋白的生化参数指标;记录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包括胃肠道并发症、胆道感染、胆漏)及术后2月结石残留率情况。结果治疗组术后胆汁丢失总量(846±112 ml)、术后输液量(13.75±3.68 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5 470±450 ml)、(25.63±4.32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064、-13.240,P<0.05)。治疗组肠内营养后3 d前白蛋白(260±37.58 mg/L)及视黄醇结合蛋白(45.53±8.69 mg/L)均高于对照组的(193±33.12 mg/L)、(35.72±6.72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58、5.648,P<0.05)。并且治疗组肠内营养后7 d转铁蛋白(314±44.72 mg/ml)、前白蛋白(304±40.34 mg/L)及视黄醇结合蛋白(51.23±10.34 mg/L)均高于对照组的(203±33.62mg/ml)、(256±37.46 mg/L)、(39.53±8.49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48、5.514、5.531,P<0.05)。两组行肠内营养期间,治疗组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为5.0%,对照组为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13,P<0.05)。两组行胆道冲洗期间,无一例出现胆漏,治疗组胆道感染率为2.5%(1/40),对照组胆道感染率为7.5%(3/4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3,P>0.05)。治疗组结石残留率10.0(4/40),对照组结石残留率40.0%(16/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67,P<0.05)。结论在肝胆管结石再次胆道手术后,经多腔T型管行胆汁回输联合肠内营养及胆道冲洗,可减少术后胆汁丢失及补液量、改善术后营养状况并降低术后结石残留率,其制作简单、使用方便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回输外引流的胆汁和胰液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09年3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5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回输外引流的胆汁和胰液分为回输组(32例)和非回输组(19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胆汁和胰液日均引流量,手术情况,肠内营养耐受性,肝脏功能及营养状态等指标.应用x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两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术后回输组患者肺部感染率为3% (1/32),低于非回输组患者的26%( 5/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输组患者自术后4~10 d胰液日引流量显著低于非回输组(t=7.143,9.244,8.808,7.915,6.461,14.097,15.038,P<0.05),而两组患者胆汁日均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营养支持治疗后,回输组患者腹泻发生率为9%(3/32),低于非回输组的37%(7/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输组达到全量肠内营养支持的平均时间为3d,短于非回输组的4 d(U=145.000,P<0.05).回输组和非回输组患者术前TBil、DBil、IBil分别为(261±108)、(132±55)、(129±55) μmol/L和(239±92)、(124±46)、(116 +46) μmol/L;营养支持治疗12 d后,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分别为(39±19)、(20±10)、(19±9) μmol/L和(55±22)、(29±12)、(26±11) μmoL/L,回输组患者上述指标下降程度高于非回输组(t=7.324,8.437,5.827,P<0.05).回输组和非回输组患者术前血清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转铁蛋白分别为(0.261±0.021)g/L、(34.3±2.8) mg/L、(3.08±0.26) g/L和(0.263 ±0.021 )g/L、(33.8±3.5) mg/L、(3.10±0.27)g/L;术后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迅速下降,营养支持治疗3d后各项指标逐步回升,12 d后,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分别为(0.238±0.025)g/L、(30.7±2.0)mg/L、(2.78±0.19)g/L和(0.222±0.025) g/L、(29.3±2.1)mg/L、(2.63±0.21)g/L,并且回输组患者的上述指标明显高于非回输组(t=4.615,6.097,4.913,P<0.05).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回输外引流的胆汁和胰液可提高患者对肠内营养耐受性,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促进血清胆红素水平降低,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具有较高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腔营养管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肠内营养(EN)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0例SAP患者随机分成双腔组和对照组各40例,双腔组置入双腔营养管,一腔置于trail′s韧带20 cm以下进行肠内营养,一腔置于胃内引流胃液;对照组置普通胃肠营养管进行EN,观察两组临床指标。结果:双腔组1周APACHEⅡ评分为8.8±1.9,2周Balthaza CT评分为3.5±1.2,2周血清清蛋白水平(28.6±1.6)g/L,严重并发症发生率12.5 %(5/40),严重腹胀发生率30 %(12/40),血淀粉酶降至正常时间(5.6±2.4)d,住院时间(53.2±11.6)d,对照组对应指标分别为10.2±2.5, 4.2±1.6, 29.3±1.5, 35 %(14/40), 77.5 %(31/40),(6.9±1.6)d,(60.6±8.6)d,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5,P<0.01,P<0.005,P<0.001)。结论:对SAP患者行EN,应用双腔营养管,既能使肠内营养有效,又能让胰腺休息,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胆汁回输联合早期肠内营养(early enteral nutrition,EEN)对良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57例术后行胆汁外引流的良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随机分为胆汁回输组(A组)、EEN组(B组)、胆汁回输联合早期肠内营养组(联合组,C组),分别于术前1 d,术后第1、3、7天晨同一时间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10 mL,测定CRP、C3、C4、IgA、IgM、IgG、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值).观察患者病情转归情况,统计术后感染发生率.结果 联合组患者术后血清CRP水平低于EEN组及胆汁回输组(P<0.05).联合组与EEN组相比较,其T淋巴细胞功能恢复更迅速、恢复程度更高(P< 0.05),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系统术后恢复较快(P<0.05);联合组与单纯胆汁回输组比较,两组术后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系统的恢复,在速度和程度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联合组术后感染发生率低于EEN组及胆汁回输组(P< 0.05).结论 胆汁回输联合早期肠内营养能有效改善良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体液及细胞免疫功能,减轻术后炎症反应,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促进术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控制性降压联合自体血回输在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9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行后路矫形术时均进行术中控制性降压,其中12例未进行自体血回输,作为对照组(A组),全部输异体库存血;另外27例均采用自体血液回输,包括术前预存自体血及术中自体血回输,作为研究组(B组)。观察两组患者失血量及输血情况。结果:A组失血量为763±164ml(400~1000ml),B组为852±386ml(350~2100ml),两组间相比无差异性(P>0.05)。A组输入库存血量为1045±362ml(500~1800ml),B组为511±337ml(0~1300ml),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控制性降压可减少术中出血量,同时采用自体血回输可明显减少异体库存血的需要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联合营养支持疗法对轻中度营养不良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改善的效果。 方法运用患者总体主观评分法(PG-SGA)筛选轻、中度营养不良食管癌患者172例,并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6例。观察组术前3 d进行肠内营养治疗,术后第1天给予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术后第3天给予肠内营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营养状态(术后第7天)、胃肠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 结果术后第7 d,观察组血清前白蛋白和白蛋白水平分别为(34.33±3.32)g/L和(33.68±4.12)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1.23±3.41)g/L和(31.32±3.37)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61.53±6.37)h和(66.69±9.47)h,显著短于对照组的(82.31±8.24)h)和(113.24±12.38)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4% vs 9.30%,P>0.05);观察组术后患者满意度优秀率为89.5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术前营养干预联合术后早期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能显著改善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的营养状态,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肝切除术后早期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对比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比较肝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在患者营养支持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59例肝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手术后分别接受肠内和肠外营养1周,观察两种营养支持方法对患者基础营养状况、肝功能、胃肠功能、术后白蛋白用量、死亡率、并发症率和营养支持的费用等方面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日均热卡及氮摄人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支持耐受性较好。术后第8天时,肠内营养组的白蛋白、体重、上臂围未恢复至术前水平,而肠外营养组只有前白蛋白恢复至术前水平。肠内营养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29±12)h较肠外营养组(38± 14)h短,营养支持的日均费用(235±46)元较肠外营养组(344±65)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肝切除患者而言,肠内营养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将回盲肠间置幽门替代术应用于胃肠道重建中的可行性。方法将21例成年健康小型猪分为3组:假手术对照组、BⅠ式组和远端胃大部切除带蒂回盲肠间置幽门替代手术组(回盲肠间置组),在术后60和120d时口服葡萄糖后在0、30、60、90和120min用快速血糖试纸法测血糖浓度,比较胃对流质的排空情况,观察术后动物恢复情况。结果术后2个月,峰值血糖浓度BⅠ式组为(7.8±1.0)mmol/L,回盲肠间置组为(7.1±0.8)mmol/L,假手术对照组为(4.1±0.4)mmol/L;前两组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4个月后,回盲肠间置组峰值血糖浓度为(5.2±0.8)mmol/L,对照组(4.2±0.5)mmol/L,BⅠ式组(6.9±1.0)mmol/L。回盲肠间置组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这两组与BⅠ式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回盲肠间置幽门替代术重建消化道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联合应用大承气汤对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2月入住我院肝胆胰外科并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3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8例与试验组20例,所有患者术后早期均给予肠内营养,试验组加用大承气汤200 mL/d。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及肝功能等恢复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试验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缩短[(50.24±3.39)h vs(67.35±5.45)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天的前白蛋白、术后第7天的白蛋白与总胆红素指标恢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联合应用大承气汤能促进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更有效促进患者营养状况恢复,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 方法:以164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均分为观察组(82例)和对照组(82例),观察组患者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道探查取石术治疗,对照组患者行开腹取石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镇痛百分率以及术后结石残余、胆瘘、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为(75.43±12.28)min,高于对照组的(62.41±11.35)min(t=7.05,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22.13±6.34)mL,术后胃肠道恢复时间为(46.30±4.76) h, 术后住院时间为(5.72±1.82)d,均低于对照组的(120.38±22.43)mL,(78.59±6.38)h, (9.91±2.32)d(t=33.17,36.73,12.87,均P<0.05)。观察组患者中术后镇痛患者所占百分率为25.61%,低于对照组(74.39%)(χ2=39.02,P<0.05);两组患者无术后结石残余和术后胆瘘;观察组中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为2.44%,低于对照组(29.27%)(χ2=22.12,P<0.05)。 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创伤较小,术后并发症少,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