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糖皮质激素对狼疮性肾炎患者骨代谢影响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狼疮性肾炎患者长期强的松治疗后骨矿含量及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变化。方法 研究对象包括对照组 (A组 ) 2 0例 ,强的松治疗前组 (B组 ) 2 5例 ,强的松治疗后组 (C组 ) 31例 ,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相关部位的骨密度 ,同时测定血钙、磷、碱性磷酸酶、甲状旁腺激素(PTH M )、骨钙素 (BGP)、2 4小时尿钙及尿肌酐。结果 ( 1)C组病人各部位骨密度较A组和B组明显下降 (P <0 .0 1、P <0 .0 5 ) ;( 2 )C组病人血PTH、尿钙 /肌肝 (Ca/Cr)分别高于A组和B组 (P <0 .0 1) ,血BGP分别低于A组和B组 (P <0 .0 1) ;( 3)C组病人中骨量减少发生率随强的松应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多元逐步法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腰L2~L4、大转子、ward’s三角区的骨密度仅与强的松应用时间相关 ,与病情活动、CTX冲击、血总蛋白、尿Ca/Cr无关。结论 狼疮性肾炎患者长期强的松治疗后可引起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 ,随时间的延长发生率渐增 ,血BGP和PTH是反映继发性骨量减少的敏感性生化指标 ,较骨形态学改变早。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狼疮肾炎(LN)长期泼尼松治疗后骨矿含量及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变化。方法 研究对象为女性,健康对照A组20例,患者组25例(肾功能正常),于泼尼松治疗前(B),治疗后2个月,4个月分别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相关部位骨密度,同时测定空腹血钙,磷,碱性磷酸酶,甲状旁腺激素(PTH-M),骨钙素(BGP)及其他生化指标。结果:(1)LN治疗前组除腰2外各部分骨密度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泼尼松治疗后2个月骨密度无明显变化,治疗4个月时桡骨骨密度较治疗前下降(P<0.01)。(2)患者治疗后2个月,4个月血钙,磷,碱性磷酸酶无明显变化,血PTH均较治疗前上升(P<0.01),血BGP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结论 (1)狼疮肾炎长期泼尼松治疗后各部位骨密度逐渐下降,桡骨骨密度较早发生改变。(2)泼尼松治疗后血BGP下降,PTH上升,血BGP和PTH是反映继发性骨量减少的 敏感性生化指标,较骨形态学改变早。 相似文献
3.
狼疮性肾炎小管间质病理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LN)中肾小管间质病变(TIL)病理分级与临床的关系。方法按照TIL的评分标准对65例活动性LN患者肾活检组织进行分级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TIL0级占231%,以WHOⅠ、Ⅱa型为主;1级占277%,可有Ⅱ~Ⅵ型;2~3级各占246%,均以Ⅳ型为主。TIL0级者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胺酶与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均高于正常;与0级比较,1~3级尿蛋白量较多,低补体血症发生率较高,尿Lys与β2MG水平也较高;与0~1级比较,2~3级表现为年龄较大,病程较长,尿渗量明显降低,治疗有效率较低;与0~2级比较,3级血抗dsDNA阳性率较低,复发率较高;随着TIL分级升高,高血压的发生率与肾活检时血肌酐水平也逐渐升高。此外,1~2级血尿的发生率较高。结论活动性LN中TIL发生率高,小管功能改变较早,发生率相对更高。小管间质病变分级对LN肾小球病理、临床表现、治疗、疗效及复发的判断均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狼疮性肾炎病人存活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调查狼疮性肾炎(LN)患者的长期存活率并分析影响存活率的预后因素。方法对1983年12月至1996年12月住院的588例LN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非参数乘积限估计法分析生存率,采用COX模型分析预后因素。结果LN病人1、5、10、13年存活率分别为880%、742%、591%及534%。影响生存的预后因素有血清肌酐≥120μmol/L,尿细胞管型,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指数(SLEDAI)≥20分,年龄≤15岁,合并感染及肾脏病理WHO分型Ⅳ型,其中,血清肌酐升高及狼疮活动指数≥20分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激素加环磷酰胺治疗能提高存活率。结论肾脏受损及狼疮活动程度是影响LN预后的重要因素,积极的免疫抑制治疗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6.
狼疮性肾炎(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导致的肾损害,是其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内脏并发症,约40%~80%的SLE患者会转化为LN。LN的临床表现多样化,常见于青壮年女性,老年人较少见,但是老年人免疫力低下,感染病菌的概率大,容易引发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并发症,临床上对于老年LN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分析长期使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对膜性狼疮性肾炎(MLN)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肌酐(SCr)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确诊为MLN的患者。根据CNI使用情况,分为长期治疗组、短期治疗组及未使用CNI组。观察CNI诱导期疗效,并比较三组患者基线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期间SCr变化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56例MLN患者。平均随访78月,累积411例(90.1%)患者获得肾脏缓解,有297例患者使用CNI诱导治疗,缓解率84.2%。长期治疗组患者肾病综合征患者占比(P<0.001)、尿蛋白定量(P<0.001)、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P<0.001)及血红蛋白(P=0.033)及总胆固醇(P=0.001)高于其他组,而年龄(P<0.001)、血清白蛋白(P<0.001)及球蛋白(P<0.001)更低;未使用CNI组的肾小球球性硬化比例(P=0.011)及慢性指数(P=0.016)更高,三组患者其他基线特征无统计学差异。至随访末,SCr较基线增高30.4%,三组SCr分别升高2...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LN)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胎盘生长因子(PIGF)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选择LN患者(LN组)34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28例,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VEGF、PIGF的水平,同时常规检测ESR、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性指数(SLEDAI)评分和补体C3等,并分析血清VEGF、PIGF水平与各指标的关系。结果 LN组患者血清VEGF、PI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相关分析显示,LN组血清VEGF、PIGF水平与ESR、SLEDAI评分、24 h尿蛋白定量均呈正相关(rVEGF分别为0.518、0.340、0.029;rPIGF分别为0.381、0.177、0.034,P均〈0.05);血清PIGF水平与补体C3呈负相关(r=-0.347,P〈0.05),与肌酐水平呈正相关(r=0.543,P〈0.05);血清VEGF和PIGF水平亦呈正相关(r=0.305,P〈0.05)。结论 VEGF、PIGF参与了LN的起病和发展,VEGF、PIGF可作为监测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和活动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狼疮性肾炎治疗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狼疮性肾炎(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该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尽管LN患者和肾脏的存活状况在过去的20年中已经有了显著改善,但LN的最佳治疗仍然面临着挑战.狼疮性肾炎的治疗策略与进展是建立在不断累积的循证医学证据之上,但也更需要根据患者状况给予个体化治疗.本文就目前LN的治疗现状以及临床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做一述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激素维持治疗时骨密度(BMD)的变化及激素维持治疗的最低剂量。方法 94例SLE患者均应用泼尼松维持治疗,其中21例采用2.5 mg/d维持治疗,24例采用5 mg/d维持治疗,18例采用7.5 mg/d维持治疗,19例采用10 mg/d维持治疗,12例采用15 mg/d维持治疗。ELISA法测定各组骨保护素(OPG)水平,发射免疫法测定血清骨钙素(OC)、降钙素(CT)水平,化学发光法测定甲状腺旁素(iPTH)水平。并行腰椎及股骨不同部位BMD测定。结果血清OPG水平在泼尼松5 mg维持治疗时即降低(P〈0.01),并随剂量升高而进一步降低。血清iPTH从泼尼松5 mg维持治疗时即升高(P〈0.01),且随剂量升高而进一步升高。腰椎、股骨颈、股骨沃德三角BMD均随激素剂量升高而降低(P〈0.01)。OPG水平与血清钙、磷、CT及腰椎、股骨颈、股骨沃德三角BMD呈正相关。股骨沃德三角BMD与OPG、血清钙、碱性磷酸酶、CT及腰椎、股骨颈BMD呈正相关。结论维持期SLE患者骨代谢生化指标与BMD均随激素剂量的升高而出现明显异常。激素用量在5 mg/d以上即需要予以保护BMD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12.
13.
高血压对狼疮肾炎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高血压对狼疮肾炎 (LN)肾功能损害发展的影响。方法 对 5 33例成年LN病人采用回顾性群体研究。以LN发展到终末期肾病 (ESRD)的时间为衡量指标。采用寿命表分析研究高血压对LN患者肾功能发展到ESRD的影响。结果 5 33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 7 8年 ,12 6例 (2 3 6 % )发展至ESRD。起病时伴随着高血压与ESRD的发展相关联。所有病例发展到ESRD的中位数时间分别为 ,重度高血压 (DBp >10 5mmHg) 8个月 ,轻度高血压 (DBp 90~ 10 4mmHg) 4 5个月 ,血压正常 112个月。多变量分析表明高血压独立影响着患者的预后 ,而患者的一般人口因素特点对ESRD的发展并无影响。结论 高血压是影响狼疮肾炎预后的重要的、潜在的可变因素。 相似文献
14.
巨噬细胞局部浸润和增殖在狼疮性肾炎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人类狼疮性肾炎肾组织巨噬细胞浸润和增殖及其与肾脏病理和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采用微波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的方法,观察正常肾和狼疮肾组织巨噬细胞浸润和增殖与狼疮肾组织活动指数,肾脏病理和功能损害的相关关系。结果:狼疮性肾炎肾组织有多量的巨噬细胞及浸润和增殖,肾组织中的巨噬细胞数目,尤其是表达PCNA的巨噬细胞数目与狼疮肾组织活动指数,肾脏病理与功能损害明显相关。结论:巨噬细胞浸润和增殖在介导狼疮性肾炎的病理损害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17.
目的 了解弥漫增生型狼疮肾炎(LN)患者趋化因子MCP-1、CCL19、CXCL9、CXCL10和趋化因子受体CCR2、CCR7、CXCR3的表达,探讨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LN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①同步收集12例弥漫增生型LN患者肾组织和外周血,抽提总RNA并反转录为cDNA,以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 检测趋化因子基因MCP-1、CCL19、CXCL9、CXCL10和趋化因子受体基因CCR2、CCR7、CXCR3的表达水平.②应用免疫荧光抗体标记、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观察患者肾组织趋化因子MCP-1、CCL19、CXCL9和CXCL10的表达.结果 弥漫增生型LN患者趋化因子基因MCP-1、CCL19、CXCL9和CXCL10 mRNA在肾脏组织和外周血的表达呈同步增高趋势,4种趋化因子蛋白在肾小球的表达显著增高.趋化因子受体CCR2和CXCR3在LN患者外周血高表达.结论 趋化因子MCP-1、CCL19、CXCL9和CXCL10外周血表达水平可能做为评估狼疮患者肾脏病变的生物学标记.阻断趋化因子与其相应受体的结合将可能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外周血单核细胞载脂蛋白E(apoE)mRNA表达,初步探讨apoE在狼疮肾炎(LN)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19例,其中LN患者13例:LN-Ⅳ型(弥漫性LN)8例、LN-Ⅱ型(系膜增生性LN)5例,非LN的SLE患者组6例,健康对照组8名。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单核细胞apoEmRNA表达量。结果LN-Ⅳ型组apoE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LN-Ⅱ型组(脚.006)和其他两组(均为P=O.000)。与正常对照组和非LN的SLE组比较,LN-Ⅱ型组表达也上调,P值分别为0.018和0.031,正常对照组和非LN的SLE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276。19例患者apoEmRNA表达量与外周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之间无直线相关关系,P值分别为0.697,0.647。LN-Ⅳ型组、LN-Ⅱ型组、非LN的SLE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无差异,P=0.764,3组TG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525。LN-Ⅳ型组肾脏病变活动指数高于LN-Ⅱ型组,P=0.006。结论LN患者单核细胞apoE表达水平可能与体内免疫反应和活动性炎症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19.
终末期狼疮性肾炎患者的肾移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肾功能衰竭是狼疮性肾炎的严重并发症 ,近年来 ,虽然新型免疫抑制剂相继应用于临床 ,治疗方案也不断改进 ,但是 ,狼疮性肾炎患者最终不可避免的进入终末期肾衰。长期以来 ,对于狼疮性肾炎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的患者是否进行肾脏移植 ,一直存在着争论 ,焦点是狼疮复发是否影响术后移植肾的存活 ,国内尚未见相关文献报道。本文总结我院狼疮性肾炎患者肾移植及术后随访资料 ,报道如下。1 对象和方法回顾 1989年 7月至 1999年 7月在本院接受尸体肾移植的狼疮性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符合 198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系统性红斑… 相似文献
20.
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是由免疫复合物介导的炎症性疾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在狼疮肾炎的作用研究甚少,我们于2000年7月至2003年3月通过观测老年狼疮肾炎患者血浆NO水平及糖皮质激素与环磷酰胺冲击治疗后的变化,旨在探讨NO在老年狼疮肾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临床意义及糖皮质激素与环磷酰胺治疗老年狼疮肾炎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