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颈性眩晕是指颈椎及相关软组织病变,压迫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受到刺激而致椎动脉痉挛所引起的症候群。随着现代生活、工作方式的变化,该病发病率呈上升及低龄化趋势,2009年1月-2011年12月,笔者采用电针颈九针配合牵引、刺络拔罐治疗颈性眩晕108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颈性眩晕为临床常见病症,是由于颈椎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病变后压迫、刺激椎动脉和颈交感神经,引起椎动脉收缩、管腔变窄而造成供血不足,最终导致前庭迷路缺血,产生眩晕症状。病人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颈部疼痛或酸楚不适,重者伴恶心、呕吐、耳呜、视物模糊,甚至突然摔倒等一系列症状。本病属中医的“眩晕”范畴。笔者近年来以推拿手法为主,配合牵引拔罐治疗本病155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颈性眩晕为临床常见病症,是由于颈椎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病变后压迫、刺激椎动脉和颈交感神经,引起椎动脉收缩、管腔变窄而造成供血不足,最终导致前庭迷路缺血,产生眩晕症状.病人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颈部疼痛或酸楚不适,重者伴恶心、呕吐、耳鸣、视物模糊,甚至突然摔倒等一系列症状.本病属中医的"眩晕"范畴.笔者近年来以推拿手法为主,配合牵引拔罐治疗本病155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治疗颈性眩晕58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们从1996年以来采用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治疗颈性眩晕58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刺络拔罐治疗颈性眩晕56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刺络技罐疗法是中医传统治疗方法之一,在临床中我们将此法应用于治疗颈椎病性眩晕,自1997年6月-1998年9月通过对56例病人的治疗观察,疗效比较满意,观介绍如下:1一般资料共治疗56例,其中男24例,女32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68岁,平均42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2年余。本组病例全部经X线拍片检查,显示有不同程度骨质增生,颈椎生理弯曲消失,变平直甚至后突,部分病人经颈颅多普勒检查示有不同程度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改变。临床主要表现为推-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见头痛头晕,视物不清,听力障碍,心悸,恶心欲呕,常因头部…  相似文献   

6.
刺络放血配合拔罐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刺络放血配合拔罐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收集门诊或住院曾出现晕针或对针灸有强烈的恐惧感的颈性眩晕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梅花针在双侧内关、足三里、太冲穴上叩刺,然后沿着督脉、双侧足少阳经和足太阳膀胱经叩刺,均以局部鲜红渗血为度,叩刺后立即在颈项部加拔火罐治疗。对照组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刺络放血配合拔罐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确实是晕针或对针灸有强烈的恐惧感的颈性眩晕患者的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牵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19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其治愈率和有效率。结果和结论电针牵引治疗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43.75%和95.73%。西药对照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29.17%和80.21%。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电针配合牵引治疗颈性眩晕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小针刀配合牵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19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其治愈率和有效率。结果和结论:小针刀治疗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43.75%和95.73%。西药对照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29.17%和80.21%。进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小针刀配合牵引治疗颈性眩晕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颈性眩晕指因颈椎病造成椎动脉受压,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致的眩晕。当今治疗颈性眩晕的方法颇多,但传统的推拿疗法仍是理想的治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颈性眩晕是一种中老年疾病。经临床观察,颈椎骨质增生、退行性病变、椎间盘突出、继发性椎管狭窄可造成推动脉供血不足。表现为颈肩部不适及疼痛、头痛、头晕、恶心、四肢感觉减退和肌力下降,以及大小便功能障碍等,严重者可导致瘫痪。在治疗中推拿组、推拿配合牵引组对比,显示推拿配合牵引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颈性眩晕是指由颈部疾病引起的眩晕症候群,是指由颈椎病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一类中枢性眩晕,又称“椎动脉缺血综合征”。由于颈部长期劳损,椎间盘组织或骨与关节发生退行性变,影响邻近的神经、脊髓、椎动脉,症状以眩晕为主,伴有恶心、呕吐、颈项背疼痛、麻木、活动受限、耳鸣、视觉障碍、出汗、心悸、血压升高、肩背痛、潮红及上肢麻木等,其表现又可呈多样化组合形式。该病往往在颈部活动时突然发作,特别是在猛然转头或过度向后仰头时更容易发生。临床上极为多见。  相似文献   

12.
1临床资料 本组35例中,男17例,女18例;年龄33~76岁;病程最长的为2年,最短的2天.均有头晕,13例伴有恶心,10例伴有呕吐. 诊断标准:①每当头部在过伸位或转向某一方位时,即出现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②经X线摄片,颈椎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③大都与受寒和疲劳有关;④颈椎眩晕一般没有耳鸣.  相似文献   

13.
活血接骨胶囊配合手法及拔罐治疗颈性眩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性眩晕是由颈椎病导致的牵张和压迫造成椎 -基底动脉缺血而引起。笔者临床应用活血接骨胶囊配合手法治疗本病患者 80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 80例中男性 48例 ,女性 32例 ;年龄 2 3~ 76岁 ,平均 49岁 ;病程 1个月~ 1 6年。晕眩伴头痛者 38例 ,伴上肢麻痛者 36例 ,伴颈僵直者 49例 ,伴交感神经症状者 1 2例 ;X光示胸椎关节增生者 36例 ,环枢关节不对称 1 6例 ,椎间隙狭窄 32例 ,生理弧度异常 37例 ,椎间盘突出 54例 ,椎管狭窄 1 4例。 TCD检查示椎动脉供血不足 46例 ,椎动脉血管痉挛 31例 ;已除外各种占位性及血管性病…  相似文献   

14.
颈性眩晕症是由于颈椎骨质增生 ,椎间隙变窄 ,椎间孔缩小或颈椎肥大性改变等原因压迫或刺激椎 -基底动脉而造成的脑供血不足[1 ] ,引起的以眩晕、恶心、呕吐等为表现的症候群。近年来笔者运用颈部牵引与推拿结合治疗该病 ,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 6 5例 ,均为门诊病例 ,均经X线摄片或CT扫描 ,排除内耳眩晕及其他原因造成脑供血不足 ,而确诊为颈性眩晕[2 ] 。其中单纯椎动脉型 2 3例 ,混合型 42例。男性 2 9例 ,女性 3 6例 ,年龄最大者 6 5岁 ,最小者 2 7岁 ,平均年龄 5 4岁 ,病程最长者 1 2年 ,最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牵引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牵引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手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6.00%,对照组总有效率87.50%,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中医推拿联合牵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临床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6.
颈性眩晕又称椎动脉型颈椎病 ,约占所有颈椎病患者的70 %。多见于 45~ 60岁人群 ,并随年龄的增长 ,发病率有平行上升的趋势[1 ] 。其发病机理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颈椎骨质增生或关节突关节、钩椎关节错动或增生等病变 ,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引起供血不足。1 病例资料1.1 病例 10例中男性 6例 ,女性 4例 ;年龄 40到 60岁 ,平均年龄 5 3岁 ;初发眩晕症状最短 1d前 ,最长 10余年前 ,其中伴枕、颈、偏头痛者 8例 ,手臂麻木者 2例 ,恶心者 3例。1.2 诊断依据症状主要表现为慢性或突发性头昏、目眩、耳鸣、头痛、恶心甚或猝倒、持物落地等症状。…  相似文献   

17.
拔罐加TDP治疗颈性眩晕16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性眩晕是因颈椎退行性病变导致椎动脉受压 ,大脑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晕 ,临床多见。由于本病为机械压迫 ,药物治疗尚难奏效。近 3年来笔者应用拔罐加TDP治疗本病 16 2例 ,疗效尚可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6 2例 ,其中男 74例 ,女 88例 ;年龄 35~ 4 4岁 2 6例 ,4 5~ 5 4岁 82例 ,5 5~ 6 4岁 30例 ,6 5岁以上 2 4例 ;病程最短 10d ,最长 3年。1.2 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眩晕呈发作性 ,以转动体位 ,特别是转动头部时易诱发 ,尚伴颈项强痛或恶心欲吐 ;X线检查 :颈椎生理曲度改变 (变直或反向 ) ,有不同程度的骨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杵针配合牵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确诊为颈性眩晕的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杵针配合牵引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与牵引进行治疗。治疗15 d后,观察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疗效和功能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6%)优于对照组(81.7%)(P0.05);2组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杵针具有疏通气血,调节阴阳的作用,配合牵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9.
手法加牵引配合中药治疗颈性眩晕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症状,病因及机理十分复杂,我们认为颈椎退变所致的节段性失稳及由此产生的颈部慢性软组织损害、无菌性炎症对椎动脉周围的神经刺激是发病的主要原因(排除非颈源性眩晕).据临床统计因颈椎病而致眩晕患者颇为常见,50岁以上的头晕患者约50%为颈性眩晕,近年来从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角度对本病的发病机理有了深一步的认识.自1997年以来,我们按潘之清氏诊断标准,对50例患者采用颈椎牵引,正骨手法复位,配合使用口服中药进行对症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输刺加梅花针叩刺治疗颈性眩晕17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自2000年2月~2005年2月,采用输刺加梅花针叩刺治疗颈性眩晕178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