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霉酚酸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是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目前已被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异基因骨髓移植。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其免疫活性成分霉酚酸(mycophenolic acid MPA)对小鼠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体外成熟和免疫学功能的影响,以期进一步探讨MPA防治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免疫抑制作用的机理。在小鼠DC体外培养时加入两种剂量(0.01μmol/L和0.1μmol/L)的MPA处理,观察DC的生成情况,以流式细胞仪分析各处理组细胞的免疫表型,以^3H-TdR掺入值来反映DC的抗原呈递功能,并作体外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观察其对同种T细胞的刺激增殖能力,用ELISA方法测定其分泌的IL-12水平及与同种T细胞共同培养时IL-2,IFN-γ,IL-4和IL-10等细胞因子水平。结果表明:经MPA培养后,DC的生成和形态没有影响,表达低水平的共刺激分子CD40,CD80和CD86,其分泌的IL-12水平明显下降,DC的抗原呈递功能和刺激同种T细胞的功能显著下降,并促使T细胞分泌的Th1细胞因子IL-2和IFN-γ下降,而Th2细胞因子IL-4,IL-10上升。结论:霉酚酸能使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停留在未成熟状态,对其免疫学功能起负性调节作用,并促使Th1细胞因子向Th2细胞因子转移。  相似文献   

2.
目的:阐明白细胞介素(IL-6)对小鼠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 mcmphage,AM)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SR)及CD14表达的直接调节作用及探讨IL-6提高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小鼠AM,以不同剂量(0,0.01,0.1,1,10,100μg/L)IL-6刺激细胞16h或以100μg/L IL-6在不同时间(0,2,4,8,12,16h)刺激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及RT-PCR方法观察SR,CD14表达变化。结果:IL-6刺激AM能增强CD14蛋白表达并抑制SR蛋白表达,低至0.01μg/L IL-6刺激16h或100g/L IL-6刺激6h后就能显增强CD14 mRNA并明显抑制SR mRNA表达,与此同时,CD14蛋白表达也明显增强而SR蛋白表达显下降。结论:IL-6刺激AM能在mRNA及蛋白水平显增强CD14表达并抑制SR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免疫介导再障小鼠骨髓T细胞CD28、CTLA4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建立免疫介导再障小鼠模型,取再障和正常组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BMNC),在终浓度为15μg/mL植物血凝素(PHA)条件下培养,于0h和48h分别用双色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对T细胞CD28、CTLA4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 PHA刺激培养48h后正常组和再障组T细胞CD28、CTLA4的表达较刺激前均明显升高(P〈0.01);而且再障组刺激培养前后T细胞CD28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同期正常组(P〈0.01),但CTLA4的表达与同期正常组相比虽略有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再障T细胞激活及其激活潜能增强,免疫分子CD28、CTLA4在骨髓中的表达异常可能参与了再障T细胞的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4.
无血清体外培养树突状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对外周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无血清培养方案。以含胎牛血清(FCS)、人AB血清的培养液作为对照。分离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在不同培养液中分别加入GM—CSF(100ng/ml)、IL-4(500U/ml)培养6天,再分别加入钙离子载体A23187(100ng/ml)继续培养24小时,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型,MTT比色法检测各组DC刺激同种异体外周血T细胞增殖的能力和DC刺激的T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表明:无血清培养组培养出典型形态的DC,其表面CD14分子的表达明显减少,CD83、HLA—DR、CDw123分子的表达明显增高,具有明显的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和DC刺激的T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作用。无血清组与两个含血清的对照组比较,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无血清培养液培养的DC与含血清的培养液培养的DC相比,无显著性差异。DC无血清培养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γ-线照射对人树突状细胞表型及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了解γ-线照射是否影响体外培养的树突状细胞的表型与功能,利用含rhGM-CSF(800U/ml)和rhIL-4(500U/ml)的RPMI1640培养基从多发性硬化症病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中诱生树突状细胞(DC)。在培养的第6天加入5μg/ml的脂多糖继续培养24小时促使DC完全成熟。于第7天收获DC并等分成几部分,一部分未经γ-线照射的DC用作对照组,其他部分的DC分别用25Gy和30Gy剂量的γ射线照射。流式细胞术分析DC的表面分子并测定DC细胞刺激同源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表明,γ-线照射减少树突状细胞CD86,CD80和HLA-DR表达,尤其是CD86分子的表达(P=0.0072)。人DC能有效地刺激同源T细胞的增殖,但是同未经照射的DC相比,照射的DC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显降低。结论:γ-线照射不仅影响DC的表型,而且影响它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诱导成熟树突状细胞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体外诱导和扩增人脐血树突状细胞(DC)的方法,并进行生物学鉴定。方法脐血细胞经免疫磁珠法分离纯化为CD34^+细胞,加入细胞因子(GM-CSF和TNF-α培养约2周,光镜观察培养的DC形态学特征;通过与同种T细胞混合培养,采用MTT比色分析法测定不同浓度的DC激发同种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培养的DC胞浆突起大而长,呈树突状,具有DC的典型形态,并且具有强烈的激发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论从脐血细胞分离纯化CD34^+细胞,加入细胞因子(GM-CSF和TNF-α培养,能获得大量、较高纯度的DC。DC具有强烈的激发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亚硒酸钠(Na2SeO3)及K562细胞裂解物致敏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衍生的树突状细胞(DC)的形态及免疫表型的影响。方法采集健康人抗凝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贴壁细胞用含rhGM-CSF、rhIL-4、TNF-α的RPMI-1640+10%FBS培养基体外诱导培养产生DC,4d收获细胞并将细胞分四组:Ⅰ组:单独DC培养组;Ⅱ组:加入亚硒酸钠0.5μmol/L与DC共培养组;Ⅲ组:加入K562细胞裂解液致敏DC组;Ⅳ组:同时加入亚硒酸钠0.5μmol/L和K562细胞裂解液致敏DC组。9d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成熟DC免疫表型。结果经细胞因子联合体外诱导,各组均呈现典型的树突状细胞形态。经K562细胞裂解液致敏DC的CD83、CD86的表达率明显升高(P值均〈0.01),而加入亚硒酸钠并没有提高DC的CDIa、CD40、CD83、CD86的表达率(P值〉0.05)。结论用GM-CSF、IL-4以及TNF-α诱导培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可以得到成熟的DC,且经K562细胞裂解液冲击致敏可以促进DC粘附分子和共刺激分子的表达。用小剂量亚硒酸钠诱导对DC的体外扩增及粘附分子和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无影响,同时也未影响抗原致敏上调DC粘附分子和共刺激分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背景:树突状细胞具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成熟树突状细胞激活免疫应答,而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则倾向诱导免疫耐受。目的:探讨鼠CD1d分子在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以及在此过程中细胞因子的参与机制。方法:利用vIL-10转染的BALB/c小鼠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在体外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基因、脂多糖刺激成熟,经抗CD1d(anti-CD1d)干预。观察培养后的细胞表型、细胞因子表达。为探明CD1d分子在异体T细胞存在下的免疫作用,进行不同实验条件的初次、再次混合淋巴细胞培养(1stMLC、2ndMLC),观察T细胞增殖、细胞因子表达。结果与结论:Anti-CD1d的干预降低了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增殖异体T细胞的能力,anti-CD1d干预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致敏异体T细胞后其免疫功能低下;anti-CD1d干预在异体T细胞存在时影响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在功能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抑制白细胞介素12的分泌,加强白细胞介素10的分泌。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通过阻断致敏小鼠的B7/CD28及CIM0/CD154共刺激信号途径,探讨其免疫功能的变化,为应用于异基因骨髓移植的免疫耐受提供实验依据。将致敏的BALB/c小鼠分成4组:①CTLA4Ig+anti—CD154鼠源性同型对照抗体;②anti—CD154单克隆抗体+CTLA4Ig鼠源性同型对照抗体;③CTLA4Ig+anti—CD154单克隆抗体;④CTLA4Ig及anti—CD154单克隆抗体的鼠源性同型对照抗体。正常BALB/c小鼠应用CTLA4Ig及anti—CD154单克隆抗体的鼠源性同型对照抗体。给予每只小鼠CTLA4Ig和anti—CD154单克隆抗体或相对应的同型对照抗体各500μg,于移植前7天尾静脉输注,每组小鼠各5只。移植当天处死各组小鼠,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脾细胞中CD19+CD69+B细胞数量、CD44high/CD62Lhigh/及CD44high/CD62Llow-T细胞数量。用流式细胞仪或ELISA法检测血清中抗体及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小鼠致敏后CD19+CD69+B细胞数量与正常小鼠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阻断B7/CD28或/和CIM0/CD154共刺激信号通路后可见抑制效应(P〈0.01),两者同时阻断具有协同作用(P〈0.01)。小鼠致敏后记忆性T细胞CD44high/CD62Lhigh及效应性T细胞CD44high/CD62Llow/-与正常相比亦明显增多(P〈0.01)。阻断共刺激信号通路后可使其明显抑制,CTLA4Ig和anti-CD154单克隆抗体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效应(P〈0.01)。各组小鼠细胞因子及IgG、IgM抗体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血清中致敏抗体检测显示致敏后特异性抗体升高,阻断共刺激信号通路后其明显被抑制(P〈0.01)。结论:阻断B7/CD28或CD40/CD154共刺激信号途径均能抑制致敏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及体液免疫功能;同时阻断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白介素21对树突状细胞诱导的CTL抗白血病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探讨白介素21(IL-21)对树突状细胞(DC)诱导的CTL抗白血病的体外作用。以不同细胞因子诱导培养急性白血病(AL)患者缓解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DC,自体AL细胞RNA作为抗原负载DC,与自体T淋巴细胞共培养诱导白血病特异性CTL产生;用LDH释放法检测CTL杀伤自体AL细胞的作用,并检测CTL产生IFN-γ和TNF-α的变化。实验共分2组:实验组,在DC—CTL共培养过程中加用IL-21(200ng/ml);对照组,不加IL-21。同时对IL-21单独作用培养后成熟DC,检测其表面抗原表达变化以及诱导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能力。结果表明:对照组和实验组的CTL产生率分别为:(56.73±10.21)%,(73.43±18.01)%(P〈0.01);培养上清中IFN-γ和TNF-α分别为:(154.91±67.20)ng/L,(310.62±141.15)ng/L(p〈0.01)和(8.77±5.09)μg/L,(15.25±6.56)μg/L(p〈0.01)。在效靶比为20:1时,两组对自体AL细胞的杀伤作用分别为(50.22±5.07)%,(75.38±9.47)%(P〈0.01);IL-21作用后的成熟DC的CD1a、CD83、CD86、CD80和HLA—DR表达没有明显变化;诱导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能力亦没有明显不同。结论:IL-21可促进DC诱导的CTL增殖、增加IFN--γ和TNF—α产生从而增强其抗白血病作用;IL-21对成熟DC表面抗原表达及其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提示IL-21在白血病免疫治疗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IL-4对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DC细胞)表面分子CD11c、CD80、CD86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对照组(n=5只,30孔)应用20 ng/ml GM-CSF,实验组(n=5只,30孔)应用20 ng/ml GM-CSF+20 ng/ml IL-4分别刺激小鼠骨髓细胞生长,隔日进行细胞换液,观察并对比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测定DC细胞表面相关分子表达。结果实验组诱导小鼠骨髓细胞第7日观察可见DC细胞形态,对照组第7日未发现明显DC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测定实验组CD11c(0.546±0.289)、CD80(0.506±0.085)、CD86(0.562±0.260)表达分别较对照组CD11c(0.236±0.058)、CD80(0.279±0.096)、CD86(0.237±0.070)表达明显增高(P<0.05)。结论 IL-4可以促进小鼠骨髓DC细胞表面分子CD11c、CD80、CD86表达,促进DC细胞分化成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EB病毒(EBV)感染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EBV转化的"永生细胞"(CD23+细胞)抑制途径.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测定34例EBV感染的IM患儿急性期、恢复早期、恢复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膜CD23、CD19、CD95、Bcl-2及CD23CD95和CD19CD23共表达情况,并与24名同龄健康儿童对照组比较.结果①急性期、恢复早期CD23+、CD23+CD19+细胞率明显下降,CD95+、CD95+CD23+、Bcl-2+细胞率明显升高[急性期CD95+、CD95+CD23+、Bcl-2+细胞率分别为(19.43±8.46)%,(1.81±1.71)%,(23.41±26.47)%;恢复早期分别为(12.94±5.05)%,(1.05±1.20)%,(10.54±9.68)%;而对照组分别为(10.39±2.90)%,(0.50±0.46)%,(7.25±2.88)%].病程越早,变化越明显,恢复期各参数均恢复到正常水平.②CD95+CD23+细胞与CD23+、CD23+CD19+细胞在急性期、恢复早期均呈正相关;Bcl-2+、CD3+细胞在急性期与CD23+、CD23+CD19+细胞呈正相关;急性期CD95+CD23+细胞与Bcl-2+细胞呈正相关;恢复期CD95+CD23+细胞与CD95+细胞呈正相关.结论在EBV感染儿童IM发病过程中,CD95L-CD95介导的凋亡途径对于EBV转化的"永生细胞"在体内的有效抑制起着主要的作用,而Bcl-2对CD95L-CD95介导的凋亡起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表面CD55、CD59抗原表达在其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ITP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血小板表面CD55、CD59抗原表达。结果 ITP患者血小板表面CD55、CD59抗原表达率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血小板膜上CD55、CD59的缺陷在ITP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细胞黏附分子CD44变异型外显子‐6(CD44‐v6)、整合素β1与根治性胰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对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5例胰腺癌患者,比较CD44‐v6、整合素β1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胰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及其与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死亡组患者CD44‐v6、整合素β1阳性表达率和CEA、CA19‐9,CA125水平明显高于生存组,且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0.5);年龄较大、分化程度低、有远处转移、侵犯血管的胰腺癌患者CD44‐v6和整合素β1阳性表达率较高( P <00.5),而不同性别、肿瘤直径和是否有淋巴结侵犯的患者术后CD44‐v6,整合素β1阳性表达率无明显差异( P >0.05);胰腺癌患者 CD44‐v6、整合素β1阳性表达率与 CA19‐9、CA125、CEA呈显著正相关( P <00.5)。【结论】CD44‐v6、整合素β1在预后较差的胰腺癌患者中高表达,且与肿瘤标志物水平正相关,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美国COULTER流式细胞仪试剂国产化问题。方法将自配鞘液及清洗液的理化性质、精密度、准确度、稳定性与原装试剂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自配试剂与原装试剂理化性质一致,采用自配试剂测定15份患者标本CD55、CD59水平并与原装试剂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呈高度正相关(r〉0.95)。自配试剂稳定性好,放置1年后,用原装试剂分别测定15份标本,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呈高度正相关(r〉0.95)。结论自配美国COULTER流式细胞仪试剂完全可以代替原装进口试剂进行CD55、CD59的检测。  相似文献   

16.
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D44和CD54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健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13):2460-2461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D44、CD54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40例大肠癌患者及20例良性病变组、20例正常对照组外周血CD44、CD54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D44、CD54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良性病变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D44和CD54的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相关;良性病变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外周血CD44及CD54的表达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为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D133、CK19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12例鼻咽癌及20例正常对照组中CD133、CK19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CD133在鼻咽癌组织中表达高于正常组织,在原发癌与转移癌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理分型及是否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均无统计学差异。CK19在鼻咽癌组织中表达与正常组织无明显差异,但在原发癌组与转移癌组之间、伴和不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组之间表达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CD133可能在诱导鼻咽癌转移方面起重要作用,可作为鼻咽癌干细胞较特异的表面标记物;CK19表达与肿瘤转移有关,但不宜作为鼻咽癌干细胞特异标记物。  相似文献   

18.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是一种获得性造血干细胞基因突变引起的溶血性疾病,其溶血机制主要是由于红细胞表面抑制补体通路活化蛋白CD55、CD59缺失,导致红细胞对补体的敏感性增加,进而发生补体介导的血管内溶血.鉴于此,抑制补体通路活化成为控制PNH发生的治疗策略之一.笔者拟就PNH的病因及溶血机制,以及新型补体通路抑制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明确双歧三联活菌对硫代乙酰胺(TAA)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形成是否具有预防作用,并探讨可能机制.方法 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预防组,每组10只.采用TAA皮下注射制备肝纤维化模型,预防组在此基础上同时给予双歧三联活菌制剂灌胃.检测内毒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和丙二醛(MDA).HE染色、天狼猩红染色观察肝组织形态学改变及胶原纤维沉积状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肝组织内毒素受体CD14的表达.结果 模型组肝损伤最重、胶原面积百分比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预防组(P均<0.01).与模型组比较,预防组内毒素、ALT、AST、LDH和MDA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肝组织CD14阳性细胞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 双歧三联活菌可以预防TAA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形成,机制可能与其减轻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下调肝组织CD14的表达,减弱内毒素介导的继发性肝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20.
CD55、CD59在健康者红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上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CD55和CD59在健康者的红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上的表达。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红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膜上CD55和CD59表达的百分率及平均荧光强度。结果 CD55在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上的表达率(99.50±1.987,98.63±1.629)及平均荧光强度(11.14±2.927,13.37±4.127)均高于在淋巴细胞和红细胞上的表达(P0.01);CD59在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上均高表达(大于98.21±1.857)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淋巴细胞上的表达及平均荧光强度均低于其他组(P0.01),CD59在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上表达的荧光强度(8.65±1.655,8.595±2.091)高于其他两组(P0.01)。结论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55、CD59表达时应选取中性粒细胞及成熟红细胞作为靶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