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李建英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0):1329-1330
目的:探讨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CSEA)下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产程、母婴的影响。方法:R在蛛网膜下腔隙注入罗哌卡因3 mg和B布比卡因3 mg;然后PCEA用0.125%布比卡因+芬太尼0.125%罗哌卡因(R组)或0.125%布比卡因(B组)加芬太尼2μg/m l,持续给药(8~10 m l/h)。同期未接受PCEA分娩镇痛自然顺产的90例初产妇为对照组。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下肢运动神经阻滞评分(MBS)评估镇痛阻滞效果。结果:麻醉后15 m in观察组产妇VAS、MBS镇痛前后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观察组活跃期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第2产程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SEA罗哌卡因用于分娩镇痛较布比卡因对运动神经阻滞轻,不影响产程及新生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硬膜外阻滞镇痛对分娩的影响。方法将200例足月妊娠产妇,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小剂量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硬膜外阻滞镇痛,对照组未进行无痛分娩。结果观察组第二产程平均时间、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经阴道顺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与对照组无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盐酸氢吗啡酮联合甲磺酸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可行性。方法:将100例剖宫产手术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应用盐酸氢吗啡酮硬膜外麻醉,观察组50例应用盐酸氢吗啡酮联合甲磺酸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对比两组术毕及术后不同时间产妇疼痛评分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4、8、12h产妇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4、12、24、48h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呕吐、皮肤瘙痒、嗜睡、尿潴留发生率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剖宫产手术中应用盐酸氢吗啡酮联合甲磺酸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盐酸罗哌卡因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在阴道分娩镇痛中的应用及其对母婴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3月~11月使用盐酸罗哌卡因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进行镇痛分娩的产妇151例。选择其中初产妇137例作为镇痛组。随机选择同期、同条件、未采取镇痛措施者10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产程、产后出血、催产素使用情况及新生儿阿氏评分。结果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有效率100%,两组第二产程均在正常范围内,但镇痛组第二产程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镇痛组更多使用催产素(P〈0.05)。两组阴道助产、产后出血、新生儿阿氏评分、产后尿潴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罗哌卡因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应用于镇痛分娩,镇痛效果确切、安全,对母婴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5.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分娩镇痛对产妇血糖及β-内啡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跃先  任利容  范静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4):2199-2200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分娩镇痛对产妇血糖及β-内啡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150例罗哌卡因分娩镇痛的健康初产妇并分为3组,每组50例;选择50例未行分娩镇痛的健康初产妇为对照组。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分娩镇痛产妇于宫口开大3~5 cm时分别接受0.1%、0.15%、0.2%罗比卡因加芬太尼1μg/ml行L2-L3硬膜外穿刺置管,首次8 ml负荷量,并采用PCEA电子泵以5 ml/h的速度持续输注。各组分别于临产前、宫口开大3 cm、宫口开大10 cm及分娩后24 h抽外周静脉血查血糖及β-内啡肽水平。结果:产妇临产后、镇痛前血糖及β-内啡肽水平较临产前增高(P<0.05);在实施硬膜外镇痛后,血糖及β-内啡肽水平下降到临产前状态,与临产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罗哌卡因镇痛组间血糖及β-内啡肽水平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1%罗哌卡因硬膜外镇痛可减少内源性β-内啡肽释放,稳定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6.
闫新波  李淑琴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8):4466-4468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对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效应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单胎头位、足月初产妇60例,无椎管内麻醉禁忌证及产科并发症,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A组)、芬太尼组(B组)、对照组(C组),每组20例。A组蛛网膜下腔注入0.1%罗哌卡因(2.5 mg)+舒芬太尼4μg共2.5 ml,硬膜外腔配置0.1%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4~μg/ml行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B组蛛网膜下腔注入0.1%罗哌卡因(2.5 mg)+芬太尼20μg共2.5 ml,硬膜外腔配置0.1%罗哌卡因+芬太尼2μg/ml行PCEA;C组蛛网膜下腔注入0.1%罗哌卡因2.5 ml,硬膜外腔配置0.1%罗哌卡因行PCEA。观察并记录镇痛前后产妇生命体征变化、镇痛效果、Bromage评分、分娩方式、不良反应。结果:镇痛前后3组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蛛网膜下腔注药后的显效时间,A组和B组优于C组(P<0.05);A组蛛网膜下腔注药维持时间长于B组和C组(P<0.05),B组蛛网膜下腔注药维持时间长于C组(P<0.05);A组和B组的罗哌卡因用药量少于C组(P<0.05)。结论:舒芬太尼可增强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阻滞产妇分娩的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7.
《临床医学工程》2018,(3):349-350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硬膜外阶梯式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295例产妇,分为观察组(147例)和对照组(148例)。对照组采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常规分娩镇痛,观察组采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阶梯式分娩镇痛。分析比较两组的镇痛效果、产程时间、产妇Bromage评分、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总镇痛时间长于对照组,潜伏期产程短于对照组,缩宫素使用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Bromage评分为0分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新生儿1 min、10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硬膜外阶梯式分娩镇痛,可明显缩短产妇的产程潜伏期,并改善其下肢阻滞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体温、炎性细胞、C反应蛋白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长宁区妇幼保健院分娩的190例孕36~40周、无剖宫产指征的孕产妇为研究对象。所有产妇按是否要求分娩镇痛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对照组为同期阴道分娩、非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的产妇。分别在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前24 h、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前2 h、分娩后2 h离开产房前和分娩后24 h 4个时间点对两组产妇分别进行疼痛评分,测量体温,同时在上述4个时间点采静脉血测定炎性细胞及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观察组分娩后2 h产妇体温比分娩前2 h明显升高(P0.01),而对照组分娩后2 h产妇体温比分娩前2 h无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组硬膜外分娩镇痛后2 h和24 h产妇体温均比对照组产妇体温明显升高(P0.01)。观察组硬膜外分娩镇产后2 h产妇白细胞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硬膜外分娩镇后24 h产妇白细胞计数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观察组硬膜外分娩镇产后2 h产妇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硬膜外分娩镇后24 h产妇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观察组硬膜外分娩镇后2 h和24 h C反应蛋白分别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根据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中中性粒细胞比例,对产妇中使用抗生素与不使用抗生素之间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分娩镇痛下产时发热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非感染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炎性细胞及C反应蛋白的升高并非一定与感染相关,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并不能控制硬膜外分娩镇痛下产时发热。  相似文献   

9.
罗哌卡因芬太尼自控镇痛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松  李颖  李富馨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9):2731-2732
目的:观察低浓度罗哌卡因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40例自愿行无痛分娩的产妇为观察组,40例自然分娩的产妇为对照组,记录镇痛效果,新生儿Apgar及两组分娩对产科质量的影响和不良反应。结果:低浓度罗哌卡因芬太尼镇痛效果好,无运动神经阻滞,降低剖宫产率,而对产妇和新生儿无影响。结论:低浓度罗哌卡因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王燕 《中国妇幼保健》2023,(12):2160-2164
目的 探究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罗哌卡因在首次、多次行剖宫产分娩麻醉中镇痛效应。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永康市妇幼保健医院接诊的200例剖宫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首次组(100例)和多次组(100例),两组剖宫产麻醉方法分别为罗哌卡因麻醉和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罗哌卡因麻醉。观察并比较两组产妇麻醉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应激反应指标及镇痛效果。结果 与首次组、多次组罗哌卡因麻醉产妇相比,首次组、多次组中联合麻醉产妇麻醉起效时间、麻醉至手术开始时间均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首次组、多次组罗哌卡因麻醉产妇相比,首次组、多次组中联合麻醉产妇术后4 h、12 h、24 h VAS评分,分娩时、术后8 h心率(HR)、皮质醇(COR)、C-肽(C-P)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首次组、多次组罗哌卡因麻醉产妇相比,首次组、多次组中联合麻醉产妇胎儿分娩时、术后8 h平均动脉压(MAP)和麻醉产妇优良率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罗哌卡因麻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分析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在不同时机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产妇选择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将嘉兴市妇幼保健院2005年1月-2011年12月间临产后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产妇11 250例,按镇痛实施时间不同分为2组:Ⅰ组宫口开至1~3cm(n=8 270),Ⅱ组宫口开至3cm以上(n=2 980)。分别观察产程时间、手术助产率、新生儿体重和Apgar评分情况,产后24小时随访。结果:各组镇痛效果确切,产程时间、新生儿体重和Apgar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对镇痛效果满意,硬膜外镇痛对自然分娩有帮助。结论: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用于分娩镇痛安全、有效,可以在第一产程早期施行,能促进产妇选择自然分娩,从而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产程活跃期患者自控硬膜外分娩镇痛(patient-ontrolled pidural nalgesia,PCEA)的应用效果及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004年2月至2006年2月要求分娩镇痛的190例单胎、足月临产的初产妇,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镇痛Ⅰ组采用0.2%罗哌卡因(98例),镇痛Ⅱ组采用0.1%布比卡因(92例),均辅以芬太尼2μg/ml,首次负荷量为10ml,采用电子镇痛泵调节维持给药量为5ml/h,宫口开全后停用麻醉剂,选取同期未采用任何镇痛方法分娩的100例为对照组(分组征得患者本人的知情同意)。结果镇痛Ⅰ组、镇痛Ⅱ组的孕妇分娩镇痛效果均良好,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分娩镇痛能缩短产程活跃期时间,降低剖宫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镇痛Ⅰ组与镇痛Ⅱ组相比,使用阴道器械的助产率低(P〈0.05),对产妇产后出血无影响(P〉0.05),对胎儿和新生儿无不良影响。结论患者自控硬膜外分娩镇痛对母亲及胎儿安全有效,罗哌卡因不影响子宫收缩力和其他产力,更有利于阴道分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硬膜外低浓度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行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健康足月头先露初产妇,随机分成3组A组为自然分娩产妇,不施行任何镇痛措施,作为对照组;B组和C组在宫口开至2~3cm时开始硬膜外注药,采用首量+持续背景量+PCA(LCP)模式。镇痛药B组采用0.125%罗比卡因,C组为0.125%罗比卡因+芬太尼(2μg/ml)。结果硬膜外镇痛对产妇的生命体征无影响。硬膜外镇痛组产妇疼痛感明显减轻,活跃期时间明显缩短,下肢活动能力存在不同程度减退。C组产妇镇痛效果明显好于B组。结论0.125%罗比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起效快,镇痛时间长,而且不增加副作用,操作简单,对产妇和胎儿生理影响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硬膜外分娩镇痛中罗哌卡因+舒芬太尼规律间断给药与恒速持续给药对体温升高的影响.方法 选取宣城市中心医院在2015年1至12月期间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行硬膜外分娩镇痛初产妇200例.根据给药方式的不同,分为间断组(n=100)和持续组(n=100).间断组单次给予10mL剂量,持续组按10mL/h恒速持续给药,药物剂量为0.08%罗哌卡因8mg+0.4μg/mL舒芬太尼4μg.记录两组在镇痛前、镇痛后60、120、180、240、300min、分娩时及分娩后60min时的产间发热例数、感觉平面阻滞、白细胞介素-6、鼓膜体温等情况;对比两组产妇及其新生儿产程时间、镇痛时间、新生儿体重、阿氏评分等硬膜外阻滞各项指标.结果 两组产间发热及感觉平面阻滞在各时段均无明显差异(F值分别为1.52、0.79,均P>0.05);与镇痛前相比,两组在镇痛后240、300min、分娩时及分娩后60min时的鼓膜体温均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48,P<0.05);两组在所有镇痛后时段的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较镇痛前高,且持续组升高更为明显(F值分别为3.42、4.00,均P<0.05);持续组在镇痛后180、240min时的VAS评分较间断组高(F=3.23,P<0.05);持续组罗哌卡因及舒芬太尼的用量较间断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63、6.16,均P<0.05).结论 硬膜外分娩镇痛中规律间断给药与恒速持续给药产生的产间发热例数无明显差异,体温升高可能与白细胞介素-6有关.规律间断给药使用药物剂量较小,镇痛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5.
金龙妹  陈亚萍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5):4995-4997
目的:探讨IL-6、IL-8、TNF-α在胎膜早破早产孕妇血清及羊水中的含量与胎膜早破早产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胎膜早破早产孕妇(早产组)20例与正常孕妇(对照组)20例血清及羊水中的IL-6、IL-8、TNF-α的含量。结果:早产组母血清及羊水中IL-6、IL-8、羊水TNF-α水平均较对照组高(P<0.05)。早产组绒毛膜羊膜炎者血清、羊水中IL-6、IL-8水平高于非绒毛膜羊膜炎者(P<0.05)。结论:孕妇血清、羊水中IL-6、IL-8水平与感染引起的早产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及其绒膜羊膜炎时孕妇血和脐血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的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对30例胎膜早破孕妇血和脐血进行IL-8的测定,并以正常足月妊娠孕妇20例做对照。组织绒膜羊膜炎通过产后胎盘病理确诊。结果:胎膜早破孕妇血和脐血IL-8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0.02),随着破膜时间延长IL-8升高,且时间超过30小时IL-8明显升高,绒膜羊膜炎患者孕妇血和脐血IL-8与非绒膜羊膜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孕妇血和脐血IL-8的变化与产力无关(P>0.05),两组孕妇血和脐血IL-8水平呈正相关(P<0.001)。结论:孕妇血IL-8的浓度可作为足月胎膜早破组织绒膜羊膜炎筛选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7.
罗宝蓉  吴优  李玲  雷波  左娟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9):1514-1516
目的:探讨硬膜外分娩镇痛转行硬膜外剖宫产麻醉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中途转行剖宫产的产妇186例。硬膜外分娩镇痛采用背景输注加病人自控镇痛,镇痛效果不满意的产妇可求助麻醉医师补救镇痛。转行剖宫产时,直接经硬膜外镇痛导管行硬膜外麻醉,若麻醉效果不能完成剖宫产手术,需辅助局麻或全麻则定义为硬膜外麻醉失败。将产妇分为硬膜外麻醉成功组和失败组。结果:硬膜外麻醉失败率为15.6%。两组镇痛前及镇痛30 min后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成功组比较,失败组要求补救镇痛的次数增加、分娩镇痛持续时间延长(P<0.05)。结论:硬膜外分娩镇痛期间产妇要求补救镇痛的次数增加以及分娩镇痛持续时间延长是转行硬膜外剖宫产麻醉失败的危险因素,识别危险因素以便采取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对于减少母婴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析硬膜外分娩镇痛在不同产程期对分娩结局的不同影响。方法取本院产科2018年6月-2019年9月间接受产检且分娩产妇120例相关临床数据进行分析,根据产妇的不同产程进行分为甲组、乙组以及丙组,对应为潜伏期硬膜外分娩镇痛、活跃期硬膜外分娩镇痛以及无镇痛自然分娩,每组产妇均为40例,通过数据对比不同产程硬膜外分娩镇痛对分娩结局的不同影响。结果通过研究对比数据得出,不同产程硬膜外分娩镇痛在VAS评分上以及顺产率与产后出血量,甲组孕妇数据均优于乙、丙组孕妇评分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产程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于分娩结局有着不同影响,其中潜伏期硬膜外分娩镇痛可显著降低产妇疼痛感,为母婴安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血清白介素-10(IL-10)的表达与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广西玉林市妇幼保健院自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收集的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110份宫颈分泌物及组织,其中25例浸润性宫颈鳞癌,21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22例CINⅡ及20例CINⅢ、22例正常女性宫颈组织,采用第二代杂交捕获法对几组HPV感染情况,同时采用反转录酶-聚合酶链锁反应(RT-PCR)法对宫颈组织中IL-10 mRNA表达进行测量.结果宫颈癌组HPV感染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组、CINⅠ组及CINⅡ-Ⅲ组,CINⅡ-Ⅲ组HPV感染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组、CINⅠ组,CINⅠ组HPV感染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67~12.32,均P<0.05).宫颈癌组IL-10阳性表达量均明显高于CINⅠ组及CINⅡ-Ⅲ组,CINⅡ-Ⅲ组IL-10阳性表达量均明显高于CINⅠ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7.25~8.11,均P<0.05);宫颈癌组IL-10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CINⅠ组及CINⅡ-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0.55、7.12,均P<0.05),CINⅡ-Ⅲ组IL-10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CIN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0,P<0.05),IL-10的表达水平在CINⅠ、CINⅡ-Ⅲ及宫颈癌组织中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进一步分析血清IL-10的表达与HPV表达的相关性,结果提示IL-10的表达与HPV感染呈正相关(r=0.702,P=0.001).宫颈组织IL-10表达不仅和HPV感染密切相关,而且与宫颈病变的严重程度也相关.结论宫颈癌前病变的发生发展与IL-10相关,IL-10的表达与HPV和子宫颈癌疾病阶段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吗啡和曲马多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对卵巢癌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影响。方法卵巢癌患者40例,均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下行卵巢癌根治术,术毕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Ⅰ组为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Ⅱ组为吗啡复合罗哌卡因,分别于麻醉前、手术2h、术后24、48h、术后72h采集外周静脉血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NK细胞。结果 2组CD4+、CD4+/CD8+、NK细胞在手术2h降低(P<0.05),CD3+在术后24h降低(P<0.05),术后48hⅡ组上述指标仍较低,而Ⅰ组已恢复至麻醉前水平,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72h2组上述指标均恢复至麻醉前水平,2组CD8+术后各时点与麻醉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对卵巢癌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影响较吗啡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