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主动脉瓣环窄小的二尖瓣和主动脉瓣联合置换术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总结37例主动脉瓣环细小患者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置换术的经验。方法 所有患者均先置换主动脉瓣,再置换二尖瓣,瓣膜均为机械瓣,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34例。结果 术后早期并发症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肾功能不全2例,频发性室性早搏6例,无早期死亡;术后随访3个月~3.5年,平均1.61年,无远期死亡。结论 对需行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置换的主动脉瓣环细小患者,先行主动脉瓣置换可放置相对较大口径的主动脉瓣,其早期和晚期效果均较满意。  相似文献   

2.
合并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置换术62例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总结合并巨大左心室瓣膜病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疗效,探讨影响手术疗效的主要因素及手术适应证选择。方法:1991年5月至2002年7月共为62例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室病人施行了心脏瓣膜置换术,其中主动脉瓣与二尖瓣双瓣置换术56例,二尖瓣置换术5例,主动脉瓣置换加三尖瓣成形术1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43例,左房折叠术12例。结果:术后早期并发症28例(45.2%)。早期死亡11例(占17.7%),晚期死亡4例(6.5%)。影响瓣膜置换术早期疗效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严重左室扩大[收缩末直径(ESD)≥6.0cm和舒张末直径(EDD)≥8.0cm]、严重左室收缩功能下降、射血分数(EF)≤O.40和短轴缩短率(FS)≤0.25,围术期室颤和术后严重低心输出量综合征以及多脏器功能衰竭;影响远期疗效的主要因素是室颤和术前严重左室扩大伴收缩功能下降。结论:提高此类病人手术疗效的关键是选择合适手术时机,妥善处理围术期和术后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3.
儿童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及其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及治疗效果。方法1990年1月至2002年12月,45例14岁以下儿童施行了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其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3—14岁,平均10.8岁;≤10岁15例,10~14岁30例。包括先天性心脏瓣膜病32例,风湿性瓣膜病6例,心内膜炎3例,部分型房室管畸形修补术后二尖瓣关闭不全3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主动脉关闭不全1例。行二尖瓣置换23例,其中2例为矫正型大动脉转位行解剖位三尖瓣置换,主动脉瓣置换9例;二尖瓣与主动脉瓣双瓣置换4例;三尖瓣置换9例。5例使用生物瓣膜或同种主动脉瓣,余40例均采用机械瓣膜,包括进口双叶瓣34枚,进口单叶瓣3枚,国产单叶瓣7枚。结果本组手术死亡(术后30d内)2例,死亡率4.4%,均死于手术当日,1例因顽固性心律失常,1例术后低心输出量综合征。生存者随访8个月-12年,平均4.9年。4例晚期死亡,晚期死亡率9.3%。置入机械瓣膜者均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未发生血栓栓塞及抗凝相关并发症,病儿术后心功能均Ⅰ-Ⅱ级。结论儿童瓣膜病病人,大多数可以置入合适的成人型号人工瓣膜,保证其术后生长发育,减少二次手术。采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经过平均4.5年随访,无血栓栓塞或抗凝有关的出血并发症发生,治疗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70岁以上老年患者心脏瓣膜病的特点及手术效果.方法 2005年1月到2011年11月,115例70岁以上老年患者接受心脏瓣膜手术,占同期心脏瓣膜手术的8.4%( 115/1366例),其中男65例,女50例;年龄(74.3±3.1)岁.风湿性心脏瓣膜病68例(59.1%),非风湿性瓣膜病47例(40.9%).术前心功能Ⅲ~Ⅳ级75例(65.2%).行二尖瓣置换术(MVR) 55例(47.8%),主动脉瓣置换术(AVR) 33例(28.7%),AVR+ MVR 16例(13.9%),二尖瓣成形术(MVP)3例(2.6%),AVR+ MVP 5例(4.3%),三尖瓣置换术3例(2.6%).同期行左心房血栓清除术18例(15.7%),三尖瓣成形术71例(61.7%),Bentall手术6例(5.2%),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5例(13.0%).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1例(0.87%).术后早期主要并发症包括重度低心排血量综合征6例,新发房颤17例,呼吸机延迟拔管12例,急性肾功能衰竭3例,脑部并发症3例.术后6个月复查,112例(97.4%)生存,心功Ⅲ~Ⅳ级8例(7.14%).结论 老年患者心脏瓣膜手术虽然手术风险较高的,但仍可以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风湿性心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的发病特点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2月至2004年11月期间收治的546例风湿性心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二尖瓣置换术383例,主动脉瓣置换术5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158例。在心脏不停跳下手术459例,常规体外循环心脏停搏下手术87例;术中同期行改良Cox迷宫型手术13例,左心房折叠术45例,三尖瓣成形术245例。结果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体外循环时间59~219min。术后早期死亡10例(1.83%,10/546),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术后早期发生血色素尿11例,早期二次开胸探查止血7例,瓣周漏2例,均经相应的处理治愈。术后随访387例,随访时间1年,随访结果:窦性心律自动转为心房颤动17例,未接受迷宫手术由心房颤动转为窦性心律12例,13例接受迷宫手术患者术后心房颤动均转为窦性心律。远期死亡2例,分别死于出院后18个月和23个月。其余患者无严重的出血和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结论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较二尖瓣狭窄更易引发心房颤动,但发生左心房血栓的几率减小,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瓣膜置换术结合双心房迷宫手术可作为治疗心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的一种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提高合并心脏恶病质瓣膜病患者外科治疗的成功率,探讨其围术期处理的特点。方法:符合心脏恶病质综合征诊断标准的21例心瓣膜病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中二尖瓣置换术14例,主动脉瓣及二尖瓣置换术7例,同时三尖瓣成形术16例,结果:发生并发症13例,分别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室性心律失常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死亡6例,主要死亡原因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合并心脏恶病质瓣膜病患者的外科治疗应注意围术期处理,术中应重视三尖瓣功能纠正及左、,右心房折叠:术后注意低心排血量治疗,积极防治多器官功能衰竭,加强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7.
心脏瓣膜病再次手术2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eng QJ  Yi DH  Yu SQ  Chen WS  Li T  Wang HB  Cai ZJ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8):1235-1237
目的总结既往有二尖瓣闭式扩张术、瓣膜成形术、瓣周漏及生物瓣失功能等的患者再次瓣膜手术的经验。方法自1998年1月至2005年8月,实施心脏瓣膜病再次手术221例,其中急症手术8例。其中二尖瓣闭式扩张后再狭窄105例,二尖瓣或主动脉瓣成形术后复发性瓣膜病变37例,瓣周漏29例,生物瓣衰败18例,其他瓣膜再发病变11例,人工瓣膜机械功能障碍9例,Ebstein畸形矫治术后三尖瓣关闭不全7例,人工瓣膜心内膜炎5例。再次手术方式包括二尖瓣置换、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置换、主动脉瓣置换、三尖瓣置换。两次手术间隔时间1~21年。结果全组术后死亡19例,占8.6%。早期死亡主要原因为术后低心排综合征、恶性心律失常、多脏器功能衰竭与肾功能衰竭,其中急症手术8例中死亡3例,术前心功能Ⅳ级者手术死亡9例,病死率为14.5%(9/62例)。结论瓣膜病再次手术危险因素包括急症手术、术前心功能差、合并其他重要脏器功能不全、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长等。针对这些因素积极防治,可以进一步降低这类患者手术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合并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替换术的疗效。方法:从2000年9月至2002年10月,共13例合并巨大左心室的心脏瓣膜病行人工瓣膜替换术,其中主动脉瓣置换术9例,二尖瓣置换术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二尖瓣置换术3例,二尖瓣置换术均保留二尖瓣后瓣及瓣下结构,三尖瓣成形术1例,左心房血栓清除术1例,主动脉窦瘤修补术2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2例。结果:术后无死亡,无严重低心排、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并发肾功能不全1例,术后并发大量心包积液,行二次心包开窗引流术1例,13例均康复出院。结论:提高这类病人手术疗效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时机、妥善的围术期处理。  相似文献   

9.
二尖瓣狭窄分离术后晚期复发病人瓣膜置换术278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风湿性二尖瓣狭窄闭式扩张分离术后晚期复发瓣膜的病理改变 ,及其再次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1978年 12月至 2 0 0 1年 12月共收治风湿性二尖瓣狭窄闭式扩张分离术后晚期复发性瓣膜病 2 78例。二尖瓣复发性病变均以狭窄为主合并不同程度的关闭不全。其中合并三尖瓣功能性关闭不全 12 7例 (4 5 7% ) ,合并复发性主动脉瓣病变 33例 (11 9% ) ;二尖瓣与主动脉瓣双瓣膜病变合并三尖瓣病变 6 1例 (2 1 9% )。二尖瓣复发性病变的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 (1)交界硬化融合型 4 6例 (16 5 % ) ;(2 )后瓣钙化卷缩型 18例 (6 5 % ) ;(3)交界钙化融合型 177例 (6 3 7% ) ;(4 )瓣膜与瓣下结构钙化型 37例(13 3% )。所有病人均行二尖瓣置换术 ,其中二尖瓣与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 33例 ;三尖瓣功能性关闭不全作改良DeVega成形术 137例、Kay二瓣化环缩术加用成形环固定 5 1例。 结果 早期死亡 19例(6 8% ) ,主要死因为心力衰竭与多脏器功能衰竭。长期生存 2 5 9例 ,随访率 95 7% ,随访 6个月~ 2 2年 ,累计随访时间 116 2 2年。晚期死亡 15例 ,累计生存率 5、10、15年分别为 85 5 %、71 2 %、6 5 1%。抗凝过量出血的发生率为 1 11%病人·年。结论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闭式扩张术后晚期瓣膜复发性病变 ,再次  相似文献   

10.
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心瓣膜手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为了提高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与心瓣膜手术的疗效 ,降低死亡率 ,总结手术及围术期处理的经验。 方法  2 4例患者中 ,二尖瓣病变 11例 ,主动脉瓣病变 3例 ,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病变 10例。 1支冠状动脉病变 1例 ,2支 11例 ,3支 6例 ,另 6例为心瓣膜手术中发现左冠状动脉开口有阻塞 ,急症行 CABG。全组行二尖瓣成形术 2例 ,二尖瓣置换术 9例 ,主动脉瓣置换术 3例 ,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 10例 ;移植 1支血管 7例 ,2支 11例 ,3支 6例。 结果 术后早期 (30天内 )死亡 2例 ,分别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衰竭。随访 2 2例 ,随访时间 8个月~ 7年 ,晚期死亡 1例 ,其余 2 1例心功能明显改善 ,心功能 (NYHA分级 ) 级 15例 , 级 5例 , 级 1例 ,心绞痛消失 7例。 结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心脏瓣膜疾病并存时 ,应同期施行CABG和心瓣膜手术 ,彻底纠正心脏病变。术中加强心肌保护 ,尽量缩短心肌缺血时间 ;术后妥善处理心、肾等器官功能衰竭 ,是提高手术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的患者,在行瓣膜置换的同时联合进行双极射频消融术时,在围术期各阶段所采取的护理措施。方法我科从2012年6月至2013年4月对80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的患者,实施了心脏瓣膜置换联合双极射频消融术,其中二尖瓣置换+双极射频消融术17例,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术+双极射频消融术31例,主动脉瓣置换+二尖瓣置换+双极射频消融术9例,主动脉瓣置换十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术+双极射频消融术23例。结果本组共11例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其中7例为室上速,4例口服可达龙后心率维持在100~/min左右,3例经静脉泵入后心率维持在100~120~/min,上述患者出院时心率基本正常,嘱患者出院后继续口服可达龙;另有4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0~60次/min,经过停用可达龙,1例心率恢复正常,2例给予异丙肾上腺素0.01—0.05斗∥(kg·min)微量泵泵入,2~7d后心率恢复正常,1例使用心表临时起搏器,2周后顺利停用,恢复正常心率。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出院时维持窦性心律。出院后随访3—12个月,均维持窦性心律,未见心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结论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的患者,在行瓣膜置换的同时联合进行双极射频消融术,具有安全、疗效显著、远期复发率低等优点。在围术期各阶段采取正确、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利于促进患者更快的恢复,并有效防止远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治疗效果,总结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11年1月至2014年5月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47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28例,年龄60~79岁;风湿性心脏病35例,退行性心脏瓣膜病10例,先天性主动脉瓣二叶畸形2例;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23例,Ⅲ级19例,Ⅳ级5例。体外循环下行心瓣膜置换术,或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TVP)、左心房血栓清除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观察手术早期病死率、并发症及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全组行二尖瓣置换术(MVR)27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15例,MVR+AVR5例,同期行TVP4例,左心房血栓清除术3例,CABG6例。全组手术时间138~412(196±52)min,体外循环时间48~301(108±33)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4~196(87±21)min,住院时间12~31(19±5)d。无术中死亡病例,术后早期死亡2例(4.3%),死亡原因为左心功能衰竭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术后发生并发症23例(51.1%),包括呼吸功能不全6例,肺部感染5例,心律失常5例,切口感染2例,胸腔积液2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2例,肾功能不全1例。通过电话、网上视频、来院复查等方式随访生存患者45例,随访时间1~32个月,随访率100%,心功能改善至I级11例、Ⅱ级32例、Ⅲ级2例。结论针对老年瓣膜疾病的特点,提高手术技巧,改善围手术期处理,可有效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初步评价微创直视心脏手术治疗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0年4月~ 2012年12月,单组共完成微创直视先天性心脏病手术52例.建立闭式体外循环,做右胸前外侧切口3 ~~5 cm,经肋间入胸腔,剪开心包,进入心腔完成畸形矫治.实施手术包括房间隔缺损(ASD)修补术29例,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15例,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PECD)矫治术2例,Ebstein畸形矫治术2例,二次二尖瓣置换术(redo-MVR)1例,主动脉窦瘤修补1例,主动脉窦瘤修补联合主动脉瓣置换术(AVR)1例,二尖瓣成形术(MVP)1例.同期手术包括三尖瓣成形术(TVP)5例,射频消融术2例,肺动脉瓣狭窄(PS)球囊扩张术1例,MVR术1例.结果 手术均在闭式体外循环下完成,无转为传统胸正中切口开胸手术.手术时间(3.7±0.8)h.体外循环时间36 ~209 min,(76.9±31.3)min.心脏不停跳下完成手术25例;心脏停跳下完成手术27例,主动脉阻断时间13 ~ 138 min,(57.6±18.2)min,术后自动复跳23例.气管插管时间3~30 h,(10.9±4.0) h;ICU时间9~41 h,(16.7±4.4)h;术后住院时间3~14d,(5.4±4.1)d;切口长度3~5 cm,(4.5±0.6)cm;术后第1天引流量(349.5±294.2)ml;34例(65.4%)未输血.无围术期及出院后死亡,无二次开胸探查止血和切口感染.出院时心功能Ⅰ级45例,Ⅱ级6例,Ⅲ级1例.25例随访时间1 ~ 24月,(7.0±4.5)月,无明显并发症发生,心功能均为Ⅰ级.结论 微创直视手术在成人先心病应用的近期手术效果良好,适用范围相对广泛,具有创伤小、切口美观、无胸骨感染并发症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左侧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远期出现孤立性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腔镜辅助不停跳三尖瓣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11例心脏瓣膜疾病患者行左心瓣置换术后远期发生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并右心衰竭,8例出现心脏恶病质综合征及肝肾功能不全,予行再次三尖瓣手术,包括人工瓣环成形术2例,行三尖瓣置换术9例,其中置换生物瓣5例,双在叶机械瓣4例;在腔镜辅助下行心脏不停跳再次手术5例,常规再次心脏停搏手术6例。结果 2例围术期死亡,均为停跳组瓣膜置换病人。术后心包引流液量心脏不停跳组明显少于停跳组(P<0.05)。停跳组术后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4例,不停跳组1例。两组术后1月复查超声心动图,右心房、室均明显缩小,三尖瓣无或少量反流,两组间无明显差异。获长期随访5例、随访时间25~86月、心功能Ⅱ级3例、Ⅲ级2例。结论 左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孤立性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右心衰的再次手术死亡率高、合理掌握手术指征、手术时机、积极开展微创不停跳手术和良好的围术期治疗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对于终末期病例,手术死亡率高,应积极开展针对右心系统的心脏超声及磁共振检测指标,综合评估手术风险,常规换瓣手术指征需慎重,必要时可考虑微创经皮导管瓣膜植入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机械瓣膜功能障碍的原因、外科手术方法,总结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1996年10月至2008年10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共施行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12276例,其中有32例因机械瓣瓣膜功能障碍而进行再次手术治疗,男12例,女20例;年龄16~61岁,平均年龄43.8岁。再次手术均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方式为二尖瓣置换术16例,主动脉瓣置换术8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术3例,三尖瓣置换术2例,瓣膜角度矫正术2例,异物清除术1例;急诊手术13例,择期手术19例。结果全组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为5.1~144.0h,中位时间15h;行气管切开2例。全组再次手术后死亡6例,病死率18.8%(6/32);死亡原因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恶性心律失常1例。发生并发症3例,分别为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顽固性呃逆1例、切口感染1例,均治愈出院。结论机械瓣膜功能障碍是机械瓣置换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应早发现、早诊断,尽早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适合我国东北人群特点的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强度标准。 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13年6月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外科完成的856例 [男406例、女450例,年龄(45.2±13.3) 岁] 置换人工机械瓣膜的东北人群患者,采用了低强度的抗凝标准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1.5~2.2,主动脉瓣置换术(AVR):1.5~1.8;二尖瓣置换术 (MVR):1.8~2.2],通过术后随访,分析该抗凝标准下人工机械瓣膜术后与抗凝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本组患者随访时间1~78 (18.3±12.2) 个月,总随访率为75.4%,发生血栓栓塞12 例(1.86%)。发生与抗凝有关的出血10例(1.55%)。随访口服华法林剂量(3.4±0.8) mg/d,随访INR 1.94±0.54。 结论 在我国东北患者中采用低强度抗凝治疗(INR 1.5~2.2:AVR 1.5~1.8,MVR 1.8~2.2)标准,可以获得满意的预防血栓栓塞,减少与抗凝有关的出血等并发症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1993年1月至1996年12月,作者等对120例患者施行了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联合置换术,占同期瓣膜手术的41%。其中117例为风湿性心脏病,3例为瓣膜退行性病变。45例患者同时接受了三尖瓣成形术(44例De Vega成形、1例Carpentier环成形),2例患者接受了三尖瓣置换术,1例患者接受了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后早期死亡3例(死亡率2.5%),低于同期瓣膜置换术的总体死亡率(3.8%)。其余117例患者中虽然也出现了一些并发症如出血、脏器功能不全、感染等,但术后恢复相对平稳,术后平均21天痊愈出院。为了降低手术死亡率,除了重视术前准备、加强围术期管理和改善体外循环灌注和心肌保护技术以外,强调在术中要尽量保持二尖瓣与左心室的连续关系、积极处理三尖瓣病变、必要时积极扩大主动脉瓣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再次心脏手术的处理方法及手术风险,研究制定相应对策。方法对30例心脏病患者行再次手术治疗。按首次手术类型分两组:介入手术组13例均行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外科手术组17例,包括二尖瓣闭式扩张术8例、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5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4例。再次手术方式为:单纯二尖瓣置换术17例,二尖瓣并主动脉瓣置换术4例,二尖瓣二次置换术2例,二尖瓣口血栓清除术1例,单纯三尖瓣成形术2例,室缺残余漏修补4例。两次手术间隔时间1月~15年,平均(6.8±7.9)年。结果介入手术组再次术后无严重并发征及死亡发生;外科手术组再次术后出现低心排综合征4例、术后出血3例、严重心律失常3例,其中2例死亡。首次手术为介入组的转机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均短于外科手术组(P〈0.05);而两组在低心排综合征、术后出血、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等方面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首次心脏外科手术病例,其再次手术风险高、难度大。应充分认识心脏再次手术的危险性,术前应对危险因素、手术指征及手术时机分析评估,制定相应对策,运用良好心肌保护、灵活有效的技术手段及减少出血等措施,有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我院70岁以上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70岁以上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共232例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其中行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208例,加做二尖瓣置换或二尖瓣瓣环成形手术11例,加做主动脉瓣置换手术6例,加做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手术1例,加做纵隔或心包肿物切除手术5例,加做室壁瘤切除手术1例。结果手术后出现呼吸功能衰竭8例、伤口愈合不良6例、手术后出血行二次开胸止血4例,围手术期心肌梗死2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心包填塞1例。死亡2例。结论70岁以上老年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总体效果满意,手术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