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评价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急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急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D-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手术资料。CTA图像采用遮盖容积重建(SVR)、最大密度投影(MIP)、彩色表面阴影显示法(SSD)和CT仿真内窥镜(VE)4种处理技术。所得图像分别由两位神经外科医生、两位放射科医生、两位介入科医生评价。结果 3D-CTA检出动脉瘤31个,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及颅骨的关系清晰、确切。DSA检出动脉瘤28个,漏检1个大脑前动脉瘤、1个前交通动脉瘤和1个后交通动脉瘤。CTA的检出率为100%,DSA的检出率为90%。两者检出率经χ^2检验无显著性差异(χ^2=1.61,P=0.42)。29例患者中,17例接受手术治疗,12例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3D-CTA测得瘤体最大直径19.7mm。最小直径1.2mm,与DSA测量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1.52,P=0.33)。结论 对急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D-CTA检出动脉瘤敏感性高、快速、无创,可以作为首选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
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三维CT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 computedtomographic angiography,3D-CTA)在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临床应用及其价值。方法2003年6月至2005年2月间,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破裂的128例患者,在CT平扫确定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使用GELightspeed pro16层螺旋CT扫描仪行3D-CTA检查(时间在发病后2h到4d)。其中6例在3D-CTA之前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111例在3D-CTA之后行DSA检查。3D-CTA后处理图像与DSA图像由2位放射科医生用双盲法进行分析。结果经3D-CTA和DSA共同证实发现112例患者有130个动脉瘤,动脉瘤大小为1·1~28mm,其中单发动脉瘤97例,多发15例33个动脉瘤(12例2个动脉瘤,3例3个动脉瘤)。在112例动脉瘤患者中,3D-CTA发现111例125个动脉瘤,其中多发12例26个动脉瘤(10例各2个动脉瘤,2例各3个动脉瘤)。在DSA检查的117例中,动脉瘤患者107例(5例未行DSA,3D-CTA后直接手术),DSA发现其中104例122个动脉瘤,显示多发动脉瘤15例(12例2个动脉瘤,3例3个动脉瘤)。112例患者在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3D-CTA检查过程中,病情无加重或无其他意外发生。结论3D-CTA对颅内动脉瘤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具有快捷、经济和相对无创等优点,可以完全替代DSA作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瘤过程中的可靠性。方法对240例CT检查怀疑为动脉瘤破裂出血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行3D—CT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者直接进行显微手术,未发现动脉瘤者进行重复造影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检查,并将CTA图像与术中所见及DSA图像进行对比。结果240例患者检出动脉瘤者227例,发现动脉瘤239个;首次检出率为94.6%(227/240);8例重复CTA与DSA检查发现动脉瘤,5例两种检查均未发现动脉瘤;CTA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为100%,诊断符合率为100%[(235+5)/240×100%]。假阴性率和假阳性率均为0%(0/235)。术中所见动脉瘤的部位、数量、大小、瘤体指向、瘤体上有无穿支血管、与栽瘤动脉及周围骨性结构的关系均与CTA影像相一致。结论多层螺旋CT结合CTA可以替代DSA作为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可靠方法,CTA能为手术计划提供详实的影像学资料,对颅内动脉瘤的术后效果评价、随访复查以及流行病学调查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3D—CTA在基层医院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临床实用性。方法通过3D—CTA检查自发性SAH患者36例,结合DSA,开颅手术、介入栓塞术、保守治疗结果证实3D—CTA检查结果及临床实用性。结果通过3D-CTA技术检查SAH患者36例,4例为非动脉瘤性SAH。32例动脉瘤阳性患者共发现34个动脉瘤。13例行介入栓塞治疗。5例开颅动脉瘤夹闭。6例放弃手术,要求保守治疗。8例要求转上级医疗中心。结论3D-CTA较DSA具备快速、便捷、微创、安全、敏感性高、家属认同度高、基层临床医生易于掌握和开展等优点,在基层医院具有很强的临床实用性。患者可在第一时间得到准确合理的救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分析CT血管成像(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结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本院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60例,均接受C T A与D S A检查,对比C T A与D S A检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结果,统计分析CTA与DSA检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直径、动脉瘤口直径的结果、图像质量。结果:160例患者中,CTA检查阳性59例,阴性101例;DSA检查阳性61例,阴性99例。与DSA检查对比,CTA检查的敏感度为95.1%(58/61),特异度为99.0%(98/99),准确度为97.5%(156/160),阳性预测值为98.3%(58/59),阴性预测值为97.0%(98/101)。C T A与D S A检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直径、动脉瘤口直径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C T A与D S A检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图像质量优良率98.8%(158/160)、97.5%(156/160)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CTA与DSA检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结果类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脑血管成像(CTA)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27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64排螺旋CT脑血管成像检查,采用VR、MIP、MPR等技术重组成像,部分病例同DSA或手术所见对照。结果 2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检出动脉瘤25例,1例脑动脉畸形,1例脑血管未见异常改变,CTA表现与经过DSA检查或经过手术的患者对照,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64排螺旋CT脑血管成像可清楚显示颅内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能够迅速、准确、无创地诊断颅内动脉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CT检查阴性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CT检查阴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及DSA或M RA检查。结果:发现5例动脉瘤、1例AVM,分别行血管内栓塞术和开颅手术治疗。所有患者随访1~3 a,均无复发。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CT检查阴性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DSA或M RA检查阳性率低,预后呈一良性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应用放射影像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择取在本院就诊的104例疑似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接收时间段介于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间。所有患者依次进行三维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检查、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检查,观察比较两种放射影像的诊断结果。结果:3D-DSA检查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检出率(91.35%)、敏感度(94.00%)、准确性(93.27%)、阴性预测值(33.33%)均高于3D-CTA检查,3D-DSA检查的动脉瘤总检出率(94.92%)亦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射影像应用于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高,其中3D-CTA技术相比较,3D-DSA技术的检出率与诊断效能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宝石CT在急性脑卒中急诊处理的应用价值。方法:64例怀疑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病3.5h内行CT颅脑平扫,发现颅内出血则立即行CTA扫描,未发现颅内出血则立即行全脑CTP灌注扫描。所得结果与MRI和(或)DSA比较。结果:完成CTA或CTP共57例,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20例,脑实质出血18例,大面积脑梗塞15例(基底动脉闭塞1例,单侧颈内动脉远段闭塞3例,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11例),腔隙性脑梗塞4例。检出颅内动脉瘤22例(23个动脉瘤),19例经DSA或手术治疗证实,证实病例中,CTA动脉瘤诊断符合率100%;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经MRI追踪复查证实,CT平扫诊断符合率26.67%,CTP阳性诊断符合率100%;腔隙性脑梗塞患者,CT平扫诊断符合率25%,CTP阳性诊断符合率50%。结论:CT对于3.5h内的腔隙性脑梗塞诊断能力不佳,结合CTA和(或)CTP扫描,能准确诊断颅内动脉瘤、脑血管闭塞,且扫描操作简单、成像速度快,是急性脑卒中急诊处理的有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颅内动脉瘤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怀疑为颅内动脉瘤患者行64排CTA检查。观察其结果并与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对比。结果颅脑CTA检查检出动脉瘤64例,其中6例为可疑动脉瘤,未检出动脉瘤8例,动静脉畸形3例。DSA检查检出动脉瘤60例,未检出动脉瘤12例,动静脉畸形3例。与DSA检查比较,64排CTA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检出动脉瘤的敏感度为93.7%(60/64),特异性为63.6%(7/11),准确性为85.3%(64/75),漏诊率为5.3%(4/75)。CTA检出动脉瘤的病例中,动脉瘤多发9例,单发55例;其中位于颈内动脉颅内段10例,前交通动脉段20例,大脑中动脉段16例,后交通动脉段23例,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段10例,大脑前动脉及其他段10例。结论64排CTA诊断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动脉瘤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MIP和VR后处理技术对动脉瘤的形态、大小及正常颅脑血管分布有确切及良好的显示。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1.
多层螺旋CTA后处理技术在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血管造影(MS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5月—2009年6月对CT检查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及高度怀疑动脉瘤的病人共计96例,其中男48例、女38例、年龄14~73岁。进行了MSCTA检查,利用多层CT的三维功能,包括MPR、MIP、VR等多种成像技术进行成像。96例中有70例与DSA对照,73例与介入治疗、手术对比。结果:96例共检查出动脉瘤98例,5~10mm12例,11~20mm34例,21~30mm32例,3cm以上26例。其中45例经手术和DAS证实,3例CTA显示4个,DSA显示5个。另3例CTA显示可疑动脉瘤,DAS显示正常。结论:多排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运用三维重建显示能力,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与三维重建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15例经手术或血管造影(DSA)证实的脑动脉瘤患者术前行螺旋CT血管造影容积扫描,运用最大密度投影(M IP)、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T)、表面遮掩法(SSD)三维重建进行诊断。结果 215例病例成像清晰,DSA或手术(病例均行DSA检查、207例行手术)证实,215例共238个动脉瘤,其中CT血管成像(CTA)及三维重建正确诊断230个动脉瘤,漏诊8个动脉瘤,误诊1个动脉瘤,手术发现DSA漏诊3例共3个动脉瘤。其中M IP、MPR正确显示230个、VRT显示221个、SSD显示219个。本组CTA敏感性为96.6%,阳性预测值99.6%。CTA检查与DSA检查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与三维重建技术能较准确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合理利用不同三维重建技术能提高脑动脉瘤诊断准确率,对临床术前评估及术后复查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临床高度怀疑有颅内动脉瘤或非外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54例均行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进行图像后处理:采取容积重建(VRT)、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组法(MPR)。同时与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作对比。结果:CTA的图像后处理方法:中,VRT方法:对动脉瘤的检出率最高,<10mm的容积重建术相比DSA动脉瘤的检出率,经检验比较,t=1.998,P>0.05,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3D-CTA对动脉瘤的检出方面相比DSA,经检验比较,t=1.998,P>0.05,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结论:3D-CTA为一种微创伤的颅内动脉瘤诊断方法:,可较好对颅内动脉瘤特征及其与周围组织解剖结构的三维关系清晰显示,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与治疗中有显著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张俊玲  李勇  张乐国  李阔  杜国良 《临床荟萃》2011,26(12):1019-1021,1025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因动脉瘤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住院患者102例,男52例,女50例。均行CTA及DSA检查;CTA及DSA检查均为阴性的患者,4周后复查CTA。比较CTA与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辅助治疗方面的差异。结果 102例患者中确诊动脉瘤108个。其中CTA检出动脉瘤107个,2个为假阴性,1个为假阳性;DSA检出动脉瘤107个,1个为假阴性。CTA提示可行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者100个,由于动脉瘤基底过宽或发出大分支而采取保守治疗者7个;DSA提示可行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者100个,保守治疗者7个;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SA作为颅内动脉瘤传统的诊断方法仍是诊断的"金标准"。CTA作为简便的非损伤性血管检查方法,可作为SAH的首要诊断依据,对术后复查患者更具实用价值,而对于SAH急性期病因诊断更加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照研究磁共振血管造影(MRA)、CT血管造影(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34例经DSA检查和(或)临床证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均行DSA检查,并同时行CTA和(或)MRA检查.分析MRA、CTA及DSA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并观察分析动脉瘤的形态特征,测量动脉瘤瘤体直径及囊状动脉瘤瘤颈宽度.结果 34例患者共检出动脉瘤41个,DSA、MRA及CTA的检出率分别为97.6%(40/41)、86.4%(19/22)和75.0%(15/20).以DSA为诊断金标准,CTA与MRA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与DSA、MRA与DSA所测瘤体直径及瘤颈宽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仍为检出颅内动脉瘤最敏感的方法,但MRA和CTA对于动脉瘤形态特征的显示可达到与DSA相同的水平,且MRA和CTA因无创、经济、快捷方便应作为首选检查方法,尤其MRA无需注入对比剂,使得检查更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研究容积重建成像三维CT血管造影与三维DSA(3D-DSA)在颅内微小动脉瘤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广东省人民医院2007年5月至2008年11月收治的17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首先采用采用GE公司的Light Speed Plus 64排容积螺旋CT机获得原始图像,采用容积重建成像技术(VR)进行三维重建.并辅助运用多轴面重建(MPR),然后再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并行3D-DSA成像.结果 本组17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断为颅内微小动脉瘤11例,均经开颅手术证实;其中CTA诊断11例,3D-DSA诊断10例.容积重建成像CTA清晰显示颅内微小动脉瘤、载瘤动脉、动脉瘤的形状和大小及其与邻近结构的解剖关系,与3D-D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容积重建成像CTA是一种可靠、无创的快速诊断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方法,为急症手术提供了详实的影像学资料,可帮助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以及急诊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行CTA检查,确定动脉瘤位置、大小、指向后行经急诊夹闭手术,根据于术结果对照CTA检查的准确性。结果CTA显示后交通动脉瘤12例,前交通动脉瘤6例,脉络膜前动脉瘤5例,大脑中动脉瘤3例,胼周动脉瘤1例,1例CTA未发现动脉瘤后经DSA检查为前交通动脉瘤。结论CTA在动脉瘤急性破裂出血的诊断中具有快速无创准确的优点,并对手术处理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100例脑动脉瘤手术患者的CTA检查结果,其中20例同时行DSA检查,并与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100例患者CTA所见除1例假阳性动脉瘤和漏诊1例外,与DSA及手术结果完全吻合。CTA可显示动脉瘤的三维解剖结构,为诊断和治疗提高依据。结论:CTA可以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可疑动脉瘤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完全可依据CTA制订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9.
64层螺旋CT血管分析软件在脑动脉CTA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r血管分析(VA)软件在脑动脉CTA的应用的可行性与局限性。材料与方法:32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完成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CTA增强扫描后选取钙段病变或可疑病变脑动脉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常规CTA图像(VII、MIP、MPR)和常规CTA图像+VA图像作诊断,诊断结果以DSA或手术结果为准,比较2组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常规CTA结合VA对脑血管性病变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高于单独的常规CTA。VA对脑动脉瘤及脑动脉斑块的显示、软硬斑块的鉴别和血管腔狭窄程度的测量,效果优于常规CTA。结论:VA软件适用于脑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具有很大的临床价值。多种重建方法综合应用是CTA正确诊断脑血管性病变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