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慧敏  易村犍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0):3070-3072
目的:探讨宫颈癌ⅠB~ⅡB期淋巴结转移的高危险因素以及转移途径,了解盆腔淋巴结的转移规律,为选择性淋巴结切除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对湖北省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0年1月~2007年10月的子宫颈癌ⅠB~ⅡB期291例住院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291例患者中,盆腔淋巴结转移64例,淋巴结转移率为22.0%。转移部位以闭孔最多,占18.2%(53/291),其余依次为髂内4.8%(14/291)、髂总3.4%(10/291)、髂外3.1%(9/291)、腹股沟深淋巴结1.7%(5/291),宫旁淋巴结0.7%(2/291)。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分期、间质浸润深度相关,而患者组织学病理分级、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与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闭孔淋巴结是子宫颈癌最常见转移部位,可能是宫颈癌的前哨淋巴结。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分期、间质浸润深度是影响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而对宫颈癌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应充分考虑这些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宫颈癌术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在我院行宫颈癌根治术的1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盆腔淋巴结转移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采用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宫颈癌术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108例宫颈癌患者术后盆腔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21.30%。发生组的肿瘤直径≥4 cm、病理类型为腺癌、脉管浸润比例均显著高于未发生组(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4 cm、病理类型为腺癌、脉管浸润均为宫颈癌术后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OR>1, P <0.05)。结论 肿瘤直径≥4 cm、病理类型为腺癌、脉管浸润为宫颈癌术后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吴甜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2):3591-3593
目的:探讨与宫颈癌淋巴转移相关的危险因素,预测宫颈癌淋巴转移风险,找出影响预后因素.方法:以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一、二、三医院确诊的96例宫颈癌患者的资料进行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宫颈癌的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浸润深度及肿瘤直径等方面有直接关系.结论:肿瘤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浸润度、肿瘤大小等方面是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张婧  李俊华  刑辉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6):4056-4057
目的:探讨盆腔孤立性淋巴结转移对宫颈癌患者预后影响,并寻找影响盆腔孤立性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宫颈浸润癌患者153例,其中有1枚淋巴结转移者为孤立转移组,无淋巴结转移为无转移组。对比两组患者年龄、临床分期、肿瘤大小、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脉管浸润、宫旁浸润、宫体转移等情况。结果:153例患者中142例接受4~92个月的随访,孤立转移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53.1%(17/32),无转移组为83.6%(92/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中,临床分期、浸润深度、脉管浸润、宫旁浸润为孤立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中显示,临床分期、浸润深度、脉管浸润为影响宫颈癌孤立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发生孤立淋巴结转移时预后相对较差,临床分期较晚、宫颈浸润深度≥1/2肌层及有脉管浸润的宫颈癌患者易发孤立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E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0年4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妇科收治,并经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确诊为 EC 的358例患者的完整临床病历资料。其初治为系统分期手术,并进行盆腔及腹主动脉旁各组淋巴结计数。对本组EC患者进行临床病理特点分析,并进行随访,对EC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可能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本组358例 EC 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52岁(20-78岁)。对本组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8个月,其中位生存期为18个月(7-43个月),3年总体生存(OS)率为90.1%(323/358)。本组盆腔淋巴结病理学检查结果呈阳性和呈阴性患者的3年 OS率分别为76.2%(16/21),97.3%(327/33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423,P〈0.01)。子宫内膜样癌和非子宫内膜样癌患者的3年 OS率分别为:96.2%(306/318)与95.0%(38/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8)。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不同患者的3年 OS 率分别为:Ⅰ期为97.1%(304/313),而Ⅱ期为91.7%(11/12);Ⅲ期为85.2%(23/27)。本组患者随访期内 EC 的相关复发率为3.9%(14/358),死亡率为3.1%(11/358),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5.9%(21/357)。对导致21例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可能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IGO 分期[OR=4.169,95%CI(2.693-6.454),P=0.000],肿瘤体积(肿瘤直径〉2 cm)[OR=7.175,95%CI(2.590-19.876),P=0.000],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OR=6.277,95%CI(2.410-16.348),P=0.000],宫体肌层浸润深度[OR=3.598,95%CI(1.651-7.841),P=0.001]和宫旁浸润[OR=9.382,95%CI(3.349-26.284),P=0.000]是导致 EC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对以上单因素 logical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盆腔淋巴转移有影响的因素(P〈0.05),进行多因素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IGO 分期[OR=3.787,95%CI (2.113-6.786),P=0.00]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FIGO 分期晚、肿瘤体积大(直径〉2 cm)、LVSI呈阳性、宫体深肌层浸润及宫旁浸润是导致 EC患者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其中, FIGO分期,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1.5T磁共振不同序列对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以期寻找出最佳的扫描序列条件。方法:选择2021年3月~2022年1月在本院确诊为宫颈癌的80例患者进行研究,均实施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并在术前进行T1WI、T2WI、增强扫描、DWI MRI检测,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不同MRI序列检出盆腔淋巴结数量及其分布情况。结果:80例患者共检出123枚肿大淋巴结,其中55枚为转移性淋巴结,68枚为非转移性淋巴结。DWI序列诊断盆腔转移性淋巴结的灵敏度、准确率显著高于T1WI、T2WI、增强扫描序列(P<0.05)。在DWI序列中,转移性淋巴结的ADC值、rADC值显著低于非转移性淋巴结(P<0.05)。且经ROC曲线分析显示,DWI序列中应用ADC值诊断盆腔转移淋巴结的灵敏度、特异性高于rADC值。结论:1.5T磁共振DWI序列对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有较高检出率,且应用ADC阈值法能够有效鉴别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子宫颈癌伴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9月在湘雅附二医院行广泛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除手术治疗30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有盆腔淋巴结转移者55例,转移率为17.9%,其中闭孔淋巴结转移33例,髂内淋巴结转移31例,髂外淋巴结转移15例,髂总淋巴结转移10例.盆腔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分期、病灶大小及术前予以新辅助化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病理类型、组织学类型、病灶形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盆腔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受临床与病理多种因素的影响,闭孔淋巴结是子宫颈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可以认为前哨淋巴结,是否能对早期子宫颈癌患者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宫颈癌的病理因素和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和分析,为提高宫颈癌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参考意见。方法:随机从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宫颈癌患者中抽取26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她们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讨论宫颈癌病理因素和淋巴结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组有80例患者被检出发生淋巴结转移,所占比例为30.77%。通过研究发现,宫颈癌患者的病例分级、病理分期、肿瘤直径等因素和淋巴结转移有密切联系,且各因素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率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的病理因素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密切,而且转移率会受到疾病分期、分型、肿瘤直径等因素的影响,需要妇产科医生引起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MRI)对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作为转移组,另选取同期于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宫颈癌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作为未转移组。所有患者均行DW-MRI检查,比较两组T2信号强度、最小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及平均ADC值;以病理检查结果为诊断金标准,分析DW-MRI对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另分析DW-MRI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及DW-MRI对转移淋巴结的检出情况。结果两组T2信号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最小ADC值及平均ADC值均低于未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W-MRI的诊断灵敏度为77.94%,特异度为91.67%,准确度为84.38%,阳性预测值为91.38%,阴性预测值为78.57%。Kappa检验显示,DW-MRI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尚可(Kappa值=0.689,P=0.000);DW-MRI共检出152个淋巴结,检出率为92.12%(152/165),包括67个非转移型淋巴结及85个转移型淋巴结。结论DW-MRI对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较高,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性尚可,能够明确淋巴结转移类型,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赵国宏 《现代养生》2014,(20):273-274
目的:对宫颈癌的病理因素和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和分析,为提高宫颈癌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参考意见。方法:随机从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宫颈癌患者中抽取26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她们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讨论宫颈癌病理因素和淋巴结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组有80例患者被检出发生淋巴结转移,所占比例为30.77%。通过研究发现,宫颈癌患者的病例分级、病理分期、肿瘤直径等因素和淋巴结转移有密切联系,且各因素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率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的病理因素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密切,而且转移率会受到疾病分期、分型、肿瘤直径等因素的影响,需要妇产科医生引起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ⅠB2、ⅡA2期宫颈癌根治术中联合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共收治106例ⅠB2、ⅡA2期宫颈癌患者,其中仅行宫颈癌根治术55例患者为对照组,行宫颈癌根治术同时联合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51例患者为观察组;两组术后均辅以放化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复发率,并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复发率为15.7%(8/5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2%(2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并发症发生率[27.5%(14/51)比30.9%(17/55)]、术中出血量[(326.1±59.1)ml比(316.1±51.2)ml]及盆腔淋巴结阳性率[56.9%(29/51)比58.2%(32/5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阳性率为17.6%(9/51),盆腔淋巴结转移个数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1)。结论在宫颈癌根治术中联合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同时术后辅以放化疗,可降低其复发率,且不增加并发症,同时宫颈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数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Ia2~IIa2期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方法对337例Ia2~IIa2期宫颈癌住院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结果盆腔淋巴结总转移率为11.87%,转移部位以闭孔区淋巴结和髂内淋巴结最为常见。多因素分析提示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大小、脉管癌栓和宫旁浸润是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值(95%CI)分别为3.464(1.502~7.985)、4.316(1.164~7.833)、6.167(2.592~14.674)和8.507(1.966~36.808)。结论肿瘤浸润深度≥2/3、肿瘤大小≥4 cm、脉管癌栓阳性和宫旁浸润阳性易发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宫颈癌宫旁组织转移患者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太和医院收治的900例ⅠA2~ⅡA2期早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广泛性子宫切除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统计宫颈癌宫旁组织转移例数,总结患者临床特点,分析早期宫颈癌患者宫旁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1)900例早期宫颈癌患者发生宫旁组织转移55例,转移率为6.11%,以宫旁软组织转移率最高(3.11%),宫旁脉管次之(1.67%);(2)单因素分析发现:宫颈癌患者发生宫旁组织转移与患者临床分期、肿瘤最大直径、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水平、肿瘤浸润深度、脉管浸润、手术切缘、淋巴结转移、累及宫体、累及阴道均有其相关性(P0.05);(3)多因素分析发现:浸润深度、脉管侵犯、手术切缘、淋巴结转移是早期宫颈癌患者发生宫旁组织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中淋巴结转移相关度最高。结论早期宫颈癌患者宫旁组织转移发生率较低,肿瘤浸润深度、脉管侵犯、手术切缘阳性、淋巴结转移均为宫颈癌患者发生宫旁组织转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宫颈植入缓释氟尿嘧啶后17、18天盆腔淋巴结药物浓度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6年11月~2007年5月在吉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初治宫颈癌患者共3例,临床分期为Ⅰb1~Ⅰb2期,给予宫颈植入氟尿嘧啶缓释剂500 mg,同时全身静脉化疗,采用FP方案,即:氟尿嘧啶750 mg/m2静点第1~5天,持续静点>8 h/d,顺铂20/m2静点第1~3天。于治疗开始后第17、18天行宫颈癌根治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检测盆腔淋巴结组织中氟尿嘧啶药物浓度。结果:宫颈植入氟尿嘧啶后17、18天盆腔淋巴结药物浓度平均值为0.52μg/g。结论:宫颈植入氟尿嘧啶缓释剂后17、18天盆腔淋巴结组织中药物浓度平均值为0.52μg/g,在氟尿嘧啶药物治疗有效浓度以上。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与开腹手术下行广泛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比较,探讨腹腔镜治疗早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6例早期宫颈癌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组,开腹手术治疗者16例为开腹组,行腹腔镜治疗的20例患者为腹腔镜组。观察两组手术情况及术后随访1年癌症总体评价量表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淋巴结摘除数、术后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总体评分量表评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与开腹广泛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早期宫颈癌比较,腹腔镜疗效优于开腹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单发病灶的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淋巴结转移及术后总生存期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5-01-01-2020-12-30在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接受外科手术治疗且病理分期为Ⅰ、Ⅱ期的381例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对其随访,主要观察指标为淋巴结转移和总生存期。采用χ2检验、Cox比例风险模型、Kaplan-Meier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淋巴结转移及总生存期的危险因素。结果 381例患者中,淋巴结转移66例,中位随访时间为39个月(10~85个月)。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性别(OR=2.098,95%CI为1.073~4.103,P=0.030)和术前癌胚抗原(CEA)≥3.47μg/L(OR=3.024,95%CI为1.713~5.339,P<0.001)为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HR=3.165,95%CI为1.827~5.483,P<0.001)、肿瘤最大径≥2.25 cm(HR=2.081,95%...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ⅠA~ⅡA期宫颈癌患者髂外末端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2月在余姚市人民医院行广泛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的宫颈癌ⅠA~ⅡA期患者214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髂外末端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214例患者中,44例发生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20.6%。其中,31例(14.5%)闭孔淋巴结转移,23例(10.7%)髂内淋巴结转移,12例(5.6%)髂外淋巴结转移,7例(3.3%)髂总淋巴结转移,6例(2.8%)髂外末端淋巴结转移。6例髂外末端淋巴结转移患者中,ⅠB1期、ⅠB2期及ⅡA2期各2例,5例合并盆腔淋巴结转移,伴闭孔淋巴结转移4例,1例为孤立性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组织分化程度及盆腔其他淋巴结转移是ⅠA~ⅡA期宫颈癌患者髂外末端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组织学分化程度、盆腔其他淋巴结转移是ⅠA~ⅡA期宫颈癌患者髂外末端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ⅠA~ⅡA期宫颈癌患者髂外末端淋巴结转移率低。如果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淋巴结转移、肿瘤组织学低分化或术中快速冷冻病理检查提示盆腔淋巴结转移,应系统清扫盆腔淋巴结,包括髂外末端淋巴结。如果ⅠA期患者或术中快速冷冻病理检查提示盆腔淋巴结未转移,可考虑保留髂外末端淋巴结。  相似文献   

18.
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为合理性治疗子宫内膜癌提供依据。方法:将3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作为研究组,随机选取同期术中未作淋巴结清扫术1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期别、病理(类型、分级)间比较,P>0.05;两组患者手术范围比较,P<0.01;5年生存率研究组为76.67%(23/30),对照组为72.72%(8/11),两组比较,P>0.05。盆腔淋巴结转移者的5年生存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结论:病理分化程度低,深肌层及宫颈或附件浸润、远处转移、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阳性是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有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平扫联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对宫颈癌临床分期、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宫颈癌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行MRI平扫和DWI技术诊断,分析MRI平扫、MRI平扫联合DWI技术诊断宫颈癌的影像学特点、与临床分期的符合率及对盆腔淋巴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采用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抽签选取2010年7月—2012年7月88例早期宫颈癌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以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腹腔镜手术。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并未延长,并且术中平均出血量(92.3±23.5)ml、淋巴结数(21.5±1.6)个、术后排气时间(1.5±0.2)h、术后疼痛分级(1.3±0.3)级,程度低于对照组,住院天数(7.2±1.4)d较对照组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镜下完成广泛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成功率较高,治疗早期宫颈癌的效果肯定,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