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方法观察临床疗效。方法总结46例贲门失弛缓症的治疗经验,行单纯改良Heller手术3例,附加抗反流及保护手术38例,其中行改良Heller手术附加胃底覆盖术(简称胃底覆盖术)10例,行改良Heller手术附加带蒂膈肌瓣反转修补术(简称膈肌瓣反转术)28例。行贲门切除食管胃主动脉弓下吻合术5例。结果术后优良率81.6%,改善率13.2%,无效5.3%。术后胃食管反流13.2%,其中单纯改良Heller手术33.3%,胃底覆盖术20.0%,膈肌瓣反转术7.1%。结论经胸膈肌瓣反转术手术操作简便、并发症少,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张舰  冉鹏  肖家荣  刘文  袁世璋 《贵州医药》2007,31(4):345-346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原发性食管运动功能异常疾病,其基本缺陷是神经肌肉异常,食管肌层神经节细胞变性、缺如或数目减少.目前手术仍然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最有效的方法.我科采用经胸小切口改良Heller手术(食管前壁肌层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13例,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我院自1993年以来应用带血管蒂膈肌瓣移植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8例,经术后随访,疗效满意,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女性5例,男性3例,年龄18~23岁。X线表现分期:Ⅱ期2例,Ⅲ期4例,Ⅳ期2例。 1.2 手术方法 食管肌层切开术加带血管蒂膈肌瓣移植术,取左胸后外侧切口入路,充分显露贲门及食管下段,纵行切开贲  相似文献   

4.
陈萍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2):3480-3481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病因不明的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以食管缺乏蠕动和食管下括约肌松弛不良为特征.Heller手术是目前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最确切方法.但是单纯行Heller手术后并发反流性食管炎高达15%~30%,因而需要附加抗反流手术.我科自2008年3月~2010年3月对16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施行了贲门肌层切开加胃底折叠术,均获得较好的疗效,不仅能起到抗反流作用,而且还能避免瘢痕愈合引起的再度狭窄.  相似文献   

5.
肉毒素A局部注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3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志锋  赵琪 《医药导报》2005,24(10):919-920
目的探讨肉毒素A内镜下注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方法对33例患者行内镜下肉毒素A局部注射,并于第1,12个月进行随访,通过对临床、X线钡餐检查、胃镜检查和食管测压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3例行肉毒素A注射患者治疗前,下食道括约肌静总压(LESP)为(8.34±1.62)kPa,松弛率(LESRR)为(30.45±3.36)%,治疗后1个月LESP降至(4.13±0.42)kPa,LESRR为(50.87±3.47)%;治疗后12个月LESP为(4.53±0.38)kPa,LESRR降至(48.47±3.32)%。近远期治疗前后两者比较运动学参数改变差异均有显著性,并仅有少量渗血等并发症。结论肉毒素A内镜下注射术可简便、安全、有效地治疗贲门失弛缓症。  相似文献   

6.
贲门失弛缓症的主要特征是食管蠕动功能的丧失和食管下括约肌不能松弛或者松弛不完全,是一种比较少见的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还不确定,但有研究显示贲门失弛缓症不是食管下段括约肌(LES)本身的病变,而是支配LES的肌间神经丛中松弛LES的神经减少或缺乏引起。目前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内镜下治疗、手术治疗及综合方法治疗,本文对近年来贲门失弛缓症的治疗进展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7.
贲门失迟缓症是指吞咽时食管体部无蠕动,贲门括约肌松弛不良,多见于20~50岁的女性.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且易复发.Pellegrini等[1]首先开展了电视胸腔镜(VATS)食管肌层切开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我院于2010年2月起采用VATS下食管下段贲门肌层切开术治疗贲门失迟缓症10例,取得较好的效果,手术配合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许西娥  邓响 《河北医药》2010,32(4):493-494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原发性食管神经肌肉病变所致的动力障碍性疾病,以食管下括约肌(LES)松弛障碍、食管体部缺乏蠕动性收缩为特点,其发病率约为(0.5~1.0)/10万^[1]。贲门失弛缓症原因不明,多数认为是一种神经源性疾病,与食管壁肌间神经丛变性有关。临床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反流、胸痛等症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括约肌内肉毒素注射、气囊扩张、支架置入和Heller手术等。  相似文献   

9.
黄惠妍  周力  杨杰  陈晓琴  熊英 《贵州医药》2012,36(6):518-520
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AC)是一种以吞咽时下食管括约肌(LES)不能正常松弛为特征,并伴有食管蠕动障碍和LES静息压增高的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是最早被人类认加的食管动力性疾病之一,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一[1].食管测压在AC中具备特异性表现,如:食管体部非推进性的同步收缩、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升高、LES松弛障碍、继发性收缩波增多等[2].AC的治疗主要针对LES,有药物、内镜下注射肉毒碱、球囊或探条扩张、硬化疗法、手术等,目前尚无公认疗法.近年来,胸腔镜或腹腔镜下LES肌层切开术受到重视,其充分的肌层切开长度及深度、严格限制胃壁肌层切开长度是减少并发症、保证疗效的关键之一[3-4].食道测压能提供准确的LES长度,可为手术切开长度提供依据,并可通过手术前后测压参数的改变,评估手术的疗效.我院对AC患者开展了胸腔镜下LES肌层切开术,并在术前术后行食管测压,对手术疗效作出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寻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合理手术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胸Heller术附加膈肌瓣成形术19例,经腹Heller术附加胃底折叠并幽门成形术14例.分析两种手术方式疗效间的差异.结果 经胸Heller术附加膈肌瓣成形术19例,其中治愈17例,好转1例,差1例.经腹Heller术附加胃底折叠并幽门成形术14例,其中治愈12例,好转1例,差1例.两种手术方式疗效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3).结论 经胸和经腹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方式应根据病变长度、局部情况及患者年龄、体质情况,做相应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析胸腔镜联合胃镜微创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贵州省人民医院2009年3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行胸腔镜Heller术30例贲门失迟缓症患者(观察组)的临床资料,术中联合胃镜检查、定位,选取同期治疗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行胃镜下环行肌切开术手术治疗,分析围手术期相关的临床指标以及随访疗效。结果观察组30例患者均顺利成功完成胸腔镜手术,术后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1例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由于食管黏膜破损,经胃镜证实之后行修补术,随访期间未见吞咽困难。2例患者在术后1年之内轻度胃食管反流以及胸骨后疼痛症状,在术后3个月内复查均恢复到正常水平。术后3个月随访,观察组食管测压显示静息压为(23.5±5.7)mmHg(1 mmHg=0.133 kPa),对照组为(37.3±7.8)mmHg;观察组残留压为(3.5±2.6)mmHg,对照组为(7.7±3.5)mmHg;观察组松弛率为(89±10)%,对照组为(7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联合胃镜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微创、恢复期短、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可有效地减少或者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吻合器在贲门癌、食管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50例贲门癌、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采用金属钉吻合器来进行治疗,治疗组25例采用镍钛记忆合金加压吻合器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中输血量明显地少于对照组,同时治疗组的治愈率84.0%高于对照组64.0%,且并发症率4.0%低于对照组36.0%,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镍钛记忆合金加压吻合器来进行贲门癌食管癌的治疗效果显著,且起效快、并发症少,值得临床上的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椎弓根内固定术两种术式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7年3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13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行跨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术患者67例(A组),行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术患者67例(B组),随访12~15个月(平均13个月)。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伤椎前缘高度、矢状指数、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周、48周两组间患者矢状指数、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周随访时行腰痛治疗结果评分(low back outcome score,LBOS)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行之有效,对伤椎畸形的矫正和内固定效果优于跨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术,值得临床探讨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苯基二甲基十四烷氯化铵(BAC)建立猫贲门失弛缓症模型,研究其下食管括约肌(LES)肌间神经丛的微观结构。方法10只猫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组胃镜下LES处环形注射BAC,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8周后检测食管动力学变化,然后应用电子显微镜观察LES肌间神经丛的形态学变化。结果模型组LES压力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两组食管收缩幅度无显著性差异;神经终末内有多种不同类型的突触小泡,两组神经末梢内清亮小泡的数量无显著差异(P>0.05),模型组突触小泡的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肌间神经丛的突触小泡的减少可能是贲门失弛缓症的发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许茹娜 《现代医药卫生》2014,(12):1783-1784
目的 探讨经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LM)与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TVM)2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特点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在该院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108例,分为LM组55例和TVM组53例。LM组行经LM治疗,TVM组行TVM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疼痛、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镇痛率、肌瘤数目及最大直径、并发症发生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种手术均有优缺点和局限性,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采用适合的手术方式,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分析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保肛术治疗中下段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6月~2012年5月收治的68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按患者住院尾号将其分为治疗组(n=34)和对照组(n=34),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排气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保肛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8.82%)显著低于对照组(2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保肛术治疗中下段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7.
陈亚晗 《安徽医药》2013,17(8):1336-1337
目的探讨分流术与脾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该院从2005年6月至2012年6月共113例采用脾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分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前后患者脾功能亢进症状、肝功能、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情况,比较两者的手术死亡率及术后再出血、肝性脑病和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自由门静脉压(free portal pressure,FPP)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PP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及随访期间,分流组分流术组术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减轻率和腹水消失率优于断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期肝功能好转情况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患者,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再出血、肝性脑病和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分流组再出血及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断流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断流组肝性脑病发生率显著低于分流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相比分流术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该手术方法具有肝性脑病不易发生,较好的维持入肝血流且止血彻底,肝功能影响小的优势,且手术创伤较小、手术死亡率低、操作简便,易于在基层推广。  相似文献   

18.
米丽  张忠兵  吴广通  张夏华 《中国药房》2010,(38):3608-3610
目的:探讨局部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BTA)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近期和远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原发性贲门失弛缓症(PA)患者248例和假性贲门失弛缓症(SA)患者11例,内镜下在食管痉挛处注射BTA20IU,根据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判定其疗效。结果:治疗1周后,所有PA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明显的缓解(100.0%),显著高于SA患者(18.2%)(P<0.001);PA患者治疗1、3、6个月的临床症状缓解总有效率达到91.5%、87.2%、77.0%,但治疗1、3、5、10年后总有效率只有51.1%、56.3%、49.0%、44.1%,长期疗效显著低于短期疗效(P<0.01)。结论:局部注射BTA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近期疗效较好,对PA和SA的鉴别也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内镜黏膜下注射氟尿嘧啶(5-Fu)治疗食管裂孔疝的效果. 方法 选择我院食管裂孔疝48例,注射药物前1周检测食管pH测定指数及压力指数,注射药物时通过内镜活检孔插入注射针,在食管膈裂孔压迹处、齿状线处及食管下段括约肌区环周多点注射5-Fu,每周1次,4次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1个月再次检测食管pH测定指数及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异丙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在小儿肠镜检查中应用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行肠镜检查的60例患儿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A组(单用异丙酚);B组(异丙酚+芬太尼),观察两组各时段的麻醉效果(起效时间、苏醒时间)及术前、术中、术后血压(SBP)、心率(HR)、呼吸(R)、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结果:A组患儿术中SBP、HR、R、SpO2与术前、术后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显著性;B组患儿术中SBP、HR、R、SpO2与术前、术后相比均有所降低,但仍在正常范围内(P〉0.05),差异无显著性;两组间术中SBP、HR、R、SpO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麻醉起效时间、苏醒时间与B组相比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异丙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不仅可以减少异丙酚用量.有效降低循环、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而且能缩短苏醒时间,使麻醉更平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