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利用听觉稳态反应(audition steady-state response,ASSR)测试听力筛查未通过的婴幼儿听反应阈,了解听力筛查未通过婴幼儿的听力损失情况,对ASSR的临床应用价值作出评价。【方法】对186例听力筛查未通过的婴幼儿272只耳进行ASSR测试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biainstemrespomse,ABR)测试,对记录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听力初筛、复筛未通过的272耳,41.5%的反应阈≤30dB,轻中度听力损失占49.6%;AS-SR0.5,1,2,4kHz4个测试频率的反应阈值与ABR结果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16,0.749,0.795,0.713,有极显著相关性。【结论】ASSR和ABR阈值有较高相关性,是一种具有频率特性的客观测听方法。因此,ASSR测试对新生儿听力筛查后续的听力学评估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听力筛查异常175例听觉脑干反应测试随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索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的有效模式,为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合理途径与措施。[方法]应用听觉脑干反应(auditorybrainstemresponse,ABR)诊断技术对175例新生儿听力筛查异常的婴儿在3个月时进行听力测试,并做高危因素回顾性调查;ABR异常者,6个月时做第2次ABR测试。[结果]175例新生儿听力筛查异常儿经ABR确诊有169例单耳或双耳有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阳性率为96.6%。其中绝大多数的听力障碍属轻、中度。48例第2次ABR复诊儿,不管有无高危因素,听力状况均较前明显好转,听力损失有不同程度的减轻(P<0.01)。[结论]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是非常必要的和有效的测查听力障碍进而进行适宜干预的体系。对新生儿听力筛查异常儿在6个月时进行ABR复诊,再对其中的听力障碍儿推荐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等干预措施更为经济可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早期发现婴儿听力损失,以便进行早期诊断和干预,促进其正常的言语发育,并探讨婴儿听力筛查的运作模式。方法:采用瞬态耳声技术对2006年10月1日~2007年9月30日在玉环县妇幼保健所儿保门诊检查的6586例42天以内的婴儿进行听力筛查,3个月复筛仍未通过者建议转诊,采用听觉诱发电位技术进行诊断。结果:6586例行TEOAE测试,初筛通过6141例,通过率93.24%,需复筛445例,复筛率6.76%,复筛未通过163例,转诊作ABR检查,最后确诊10例为听力障碍,发病率为1.52‰。结论:TEOAE是目前婴儿听力筛查比较理想的检测方法,玉环县妇幼保健所以《出生医学证明》发放为切点既使卫生资源得以合理应用,又提高了听力筛查率,减少了玉环县妇幼保健所耳聋儿童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听力损失婴儿的听力变化趋势,为正确有效干预提高依据. [方法]对101例(173耳)3个月内初次听性脑千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疑为听力损失的婴儿在3个月后进行ABR追踪复查.[结果]第1次ABR检查,平均阈值(50.91±14.46)dBnHL,第2次ABR检查,平均阈值降为(39.57±19.74)dBnH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121耳周值减低,29耳不变,23耳增加,轻中度者分级程度转为正常78耳,占45.1%,8例9耳分级程度加重,极重度者阈值基本未改变.[结论]对于初次听力诊断疑为轻中度听力损失者,应进行每3个月1次的听力学监测和跟踪随访,重度以上的听力损失者3月龄的早期诊断和6月龄的早期干预是可行.  相似文献   

5.
婴幼儿早期的听力损失,即使是轻度的也可导致其在生理和行为交往上明显及永久的功能障碍。因此,为使听力障碍的儿童能被早期发现,以便早期干预,玉环县妇幼保健所使用瞬态声耳声发射听力筛查仪(transiently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TEOAE)对儿保门诊的3459例42d以内的婴儿进行听力筛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①获得本地区新生儿听力损失发病资料;②寻找适合本地区的筛查模式;③推动黑龙江省新生儿听力筛查项目的广泛实施。方法对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临床医院2005年3月~2006年1月出生的366例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对142例转诊至本院听力中心的疑似听力损失婴幼儿和儿童进行诊断性听力学检查。对未通过者进行声阻抗、耳声发射、听性脑干反应、听觉稳态诱发反应的全面综合检查以确定听力损失的性质和程度。结果研究期限内,本院共出生366名新生儿,其中65例(17.76%)未通过初筛,42天56例复筛(9例失访),有3例需行听性脑干反应检查,经过听力学初步评估发现2例(5.46‰)有听力损失,其中正常新生儿1例(发病率为3.12‰),高危新生儿1例(发病率为22.7‰)。转诊疑似听力损失儿142例中,确认听力损失113例(79.58%),其中轻度2例(1.8%)、中度10例(8.8%)、重度37例(32.7%)、极重度64例(56.6%),发现确诊年龄为6个月~3岁。结论哈尔滨地区新生儿先天性听力损失发病率相对较高,应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新生儿听力筛查,3个月内早期诊断和6个月内早期干预是必要的,以便尽早发现患儿及时给予干预。此筛查及诊断模式适合本地区经济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鼓室声导抗测试用于儿童听力筛查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7月在中山市某医院保健科进行体检的3岁及以上儿童685名作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鼓室声导抗测试,根据测试得出的鼓室图分析测试结果,将结果异常的儿童转诊至耳鼻喉科,并追踪转诊情况。结果研究对象中共147名儿童单耳或双耳鼓室图异常,占比21.5%。异常鼓室图中,22只耳的鼓室图呈Ad型曲线(10.5%),129只耳的鼓室图呈B型曲线(61.7%),58只耳的鼓室图呈C型曲线(27.8%)。在鼓室图异常的研究对象中,有59名儿童(40.1%)遵医嘱前往专科诊治。转诊的研究对象中,共26名儿童诊断出相关疾病,占转诊者的44.1%,其中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的12例,外耳道炎的7例,腺样体肥大的4例,鼻窦炎的9例(1名研究对象可能同时诊断有2种或以上疾病)。结论鼓室声导抗测试通过评估儿童中耳功能,可以及时发现影响中耳功能的相关疾病,进而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听力损失的发生,因此也可作为听力筛查的方法之一。在临床应用上,可与耳声发射及纯音测听等方法相结合,以提高筛查结果的准确性。同时,应加强对家长的宣教,提高家长对听力损失...  相似文献   

8.
58名听力障碍儿2次听觉脑干反应听力随访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了解新生儿听力筛查异常儿的听力发育变化,并探索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的有效模式。方法:应用听觉脑干反应(Aud itory B rainstem Response,ABR)诊断技术对205名新生儿听力筛查异常儿在3个月时进行听力测试,并做高危因素回顾性调查;ABR异常者,6个月时做第2次ABR测试。结果:有58名听力障碍儿参加了第2次ABR复诊。该58名听力障碍儿ABR初诊时听力损失耳共计96只,平均听阈值为60.6±12.0 dBnHL;ABR复诊时平均听阈值下降到48.0±11.7dBnHL,差异有极其显著性意义(P<0.001)。其中,25名非高危儿与33名高危儿相比较,他们在ABR初诊、ABR复诊时听力损失耳的平均听阈以及前后听阈下降的平均差值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听力筛查异常儿在6个月时ABR复诊后再对其中的听力障碍儿推荐配戴助听器等干预措施在目前的中国国情下是经济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1 268例听力筛查初筛通过婴儿的随访情况,探讨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者随访的重要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7月于新生儿期听力筛查通过的新生儿1 268例,均于湖北省妇幼保健院门诊听力体检复查,未过者对其病史、临床表现、听力学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 268例初筛通过者中复查通过者1 250例,未通过者18例; 18例小儿中确诊分泌性中耳炎者15例,神经性听力损失2例,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异常1例。结论对于新生儿听力筛查阴性者,要警惕分泌性中耳炎及迟发性听力损失的发生,尤其对高危儿应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10.
6387例新生儿听力筛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索适合于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临床策略,获得新生儿听力损失发病的基本资料。方法:应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技术(DPOAE)对2002年7月~2003年10月在本院分娩的新生儿6460例进行听力普遍筛查。对复筛未通过者,于生后3个月左右采用听性脑干反应(ABR)和40Hz听性相关电位(40Hz-AERP)技术诊断。结果:实际筛查6387例,筛查率为98.9%。初筛通过5881例(92.1%)。需复筛的506例,实际复筛504例,复筛率为99.6%。复筛通过491例,复筛通过率97.4%。14例复查ABR中确诊“新生儿先天性听力损失”13例,1例假阳性。本组新生儿先天性听力损失的发病率为2.03‰,初筛假阳性率为7.62%,两步筛查后的假阳性率为0.015%。结论:新生儿听力普查十分必要。耳声发射是一种快速而行之有效的新生儿听力初筛方法,两步筛查法可及早发现听力损失,为尽早进行干预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全自动听觉脑干反应(AABR)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用全自动听觉脑干反应(AABR)对瞬态耳声反射(TEOAE)两次筛查均未通过的157例婴儿再次进行筛查。结果157例中82例双耳均显示通过,75例未通过的婴儿中左耳未通过的23例,右耳未通过的15例,双耳均未通过的37例。显示TEOAE两次筛查的假阳性率为52.23%。结论全自动听觉脑干反应(AABR)具有快速、方便、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等优点,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筛查型耳声发射仪应用于婴儿听力筛查的可行性。[方法]应用筛查型耳声发射仪(EchoScreen)对生后42d的婴儿5324人进行TEOAE测试。[结果]初次听力筛查通过率为92.00%;第1次复查通过率为54.00%,第2次复查通过率为86.15%。未通过的27人进一步检测,结果11人听力异常。[结论]检测结果基本能反映本地区婴儿听力筛查基本状况。提示对婴儿听力筛查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聊城市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的状况,探讨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可行性。方法研究对象为2009年出生于聊城市9个县的新生儿71797例。应用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TEOAE)技术对出生3d的新生儿进行听力普遍筛查,未通过者在产后42d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复查,仍未通过者,用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技术检查,并跟踪随访。结果初筛59376例,初筛率82.70%,其中NICU高危因素患儿2432例,普通病房56944例;初筛通过53952例,未通过5424例,复筛1971例,复筛率36.33%,确诊的102例,先天性听力损失的检出率为1.72‰,NICU患儿检出率为2.55%,普通病房检出率为0.07%。其中81例接受了听力评估和治疗。结论聊城市新生儿筛查覆盖率不高,检测系统不完善,治疗方式应系统化,在聊城市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4.
孙磊  郭玲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0):1608-1610
目的:分析听力筛查未通过的新生儿听力损失的高危因素。方法:对43 568例新生儿出生后3~5天用耳声发射仪进行初筛,初筛未通过者在出生后42天内进行复筛,复筛未通过者在出生后3月内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仪、声导抗、诊断型耳声发射进行听力障碍的诊断。结果:43 568例新生儿复筛未通过者802例,进行初次诊断者660例,占全部听力筛查儿的1.51%,其中256人出现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含分泌性中耳炎导致的传导性听力损失),重度聋在听力筛查儿中的发生率为1.45‰。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率在听力损失组与听力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检验,P<0.01)。1∶1配对的病例对照多因素分析显示听力损失家族史是听力损失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听力筛查未通过的新生儿中,约一半听力损失伴有分泌性中耳炎,听力损失家族史是新生儿听力损失高危因素,应加强妇幼保健宣传教育,针对迟发性听力损失,应重视随访。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听力筛查2266名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早期发现新生儿听力损失,以便进行早期诊断和干预,促进其正常的言语发育。【方法】应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技术对在攀枝花市妇幼保健院2002年7月以来出生的2266名新生儿进行听力普遍性筛查,对未通过复筛的新生儿于生后3月龄时采用听觉诱发电位技术进行诊断。【结果】2546名住院分娩的新生儿中有2266名(88.37%)接受了听力筛查,初筛通过1881名,通过率83.01%。385名未通过初筛的新生儿中有364名(94.54%)接受门诊复筛,通过344名(94.50%),最后未通过复筛的20名新生儿都进入诊断评估程序,确诊听力损失9例,另有1例迟发性听力损失,共发现新生儿听力损失10例。本组资料显示新生儿听力损失发病率为4.41‰,初筛的假阳性率为15.34%,整个筛查程序的假阳性率为0.48%,灵敏度为90.00%,特异度为99.51%。【结论】攀枝花城区局部新生儿听力损失发病率为4.41%,高于国外标准。通过筛查,新生儿听力损失可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有效地促进婴幼儿语言发育。  相似文献   

16.
2007年,北京市出生的新生儿82均接受了听力筛查。其中,城市筛查率达85.37%,农村筛查率为25.81%。北京市0~6岁儿童筛查听力损失发生率,2005年为2.36%,2006年为1.57%,2007年为1.29%。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探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假阳性发生的原因,降低假阳性的发生率。方法使用丹麦AC-CUSREEN手持式耳声发射仪,对我院2008年1月~2008年12月47例未通过筛查的新生儿进行筛查情况的分析。结果1350例进行筛查的新生儿中有47例未通过筛查,其中双耳未通过18例,占1.3%,一侧未通过29例,占2.2%。经过跟踪回访,有1例早产儿3个月后复查仍未通过,经诊断确诊为听力障碍儿;1例系右耳道闭锁;1例其父母均为聋哑患者,新生儿经ABR听性测试诊断为听力障碍。结论新生儿听力筛查假阳性的发生有多方面的原因,采取环境噪音的控制、测试时机的选择、测试探头的放置、专业人员的培训都可以使假阳性的发生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的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及其与听力损失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听力筛查初筛未通过并在湘南学院附属医院(郴州市听力筛查中心)行听力复筛的628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听力筛查初筛在新生儿出生后2~3 d内实施,初筛由地方医院听力筛查中心专业医务技术人员进行检查,在新生儿安静或自然睡眠的状态下通过耳声发(OAE)对新生儿听力进行初步筛查。未通过者或漏筛者于出生后42 d内至湘南学院附属医院采用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SSR)、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OAE)对双耳进行复筛,若复筛仍未通过新生儿则出生6个月后再进行听力诊断学检查,对不同胎龄新生儿的复筛及6月后诊复查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参与听力复筛的628例新生儿,共有344例通过,通过率为54. 78%,新生儿不同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新生儿不同胎龄的复筛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其中胎龄在28~37周阶段且复筛未通过的新生儿在6月复查时通过率为60. 87%。结论新生儿的胎龄与听力损失发生有一定的联系,而早产儿听力筛查通过率明显低于正常新生儿组,但其最终预后存在一定可逆性,部分未通过的早产儿听力损失情况可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可恢复,需对胎龄小的未通过听力筛查新生儿进行严密的随访观察,及时进行相关干预及处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的有效模式,为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合理途径与措施。方法:应用听觉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诊断技术对296例新生儿听力筛查复筛未通过的婴幼儿在3个月内进行听力测试。ABR异常者,6个月内做第2次ABR测试。结果:296例新生儿听力筛查异常婴幼儿经ABR确诊双侧ABR正常的为58例(19.6%)。有238例单耳或双耳有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阳性率为80.4%。其中绝大多数的听力障碍属轻、中度。双耳极重度听力障碍24例。结论: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是非常必要的和有效的。对新生儿听力筛查异常婴幼儿在6个月时进行ABR听力确诊,可以早期发现耳聋。再对其中的听力障碍儿进行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及语言训练等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未通过听力筛查的婴幼儿听力变化情况及其特点,为听力损失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109例因新生儿听力筛查初筛及复筛均未通过而转诊至本院的婴幼儿进行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及声导抗检测。结果 109例婴幼儿中听力正常者17名(15.6%),听力损失患者92名(84.4%)。92例患者中轻度52例(47.7%),中度17例(15.6%),重度8例(7.4%),极重度15例(13.7%);92例患者中传导性耳聋23例(21.1%),感音神经性耳聋69例(63.3%)。结论 听觉神经系统未发育完善和中耳疾病是导致听力筛查未能通过的重要原因,利用ABR及声导抗进行听力评估并确诊其听力状况,可有效提高检出率,听力异常患儿的复查率低和维吾尔族失访率高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