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田国礼  汤洁  史劲飞 《安徽医药》2014,(6):1164-1166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联合地塞米松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镇痛效果及预防术后恶心、呕吐的作用。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240例,随机双盲分成氟比洛芬酯1 mg·kg-1联合地塞米松10 mg组(A组);氟比洛芬酯1 mg·kg-1组(B组);对照组:生理盐水5 mL(C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同种药物静脉复合麻醉。观察术后1、3、6、12、24 h的VAS评分及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A组和B组显著低于C组(P<0.05);术后6、12、24 h VAS评分A组比B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胃肠道反应较其他两组明显减少(P<0.05),B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联合地塞米松镇痛明显,有效延长术后镇痛时间,副作用小,是良好的镇痛方法,并能有效减少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相似文献   

2.
侯望平 《河北医药》2013,35(7):999-1001
目的观察分析小剂量氯胺酮用于小儿术后自控镇痛的临床效果,总结其临床用药经验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行下腹部手术的患儿93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1例。A组给予小剂量氯胺酮进行术后自控麻醉镇痛;B组给予常规剂量氯胺酮进行术后自控麻醉镇痛;C组给予芬太尼进行术后自控麻醉镇痛,观察对比3组患儿术后2、6、12、24、36、48h的麻醉镇静评分、疼痛评分、生命体征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B、C3组患儿术后2、6、12、24、36、48h的麻醉镇静评分、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A、C组(P<0.05)。结论小剂量氯胺酮用于小儿术后自控镇痛的临床效果理想,小剂量使用即可达到满意镇静和镇痛效果,使用期间基本能够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不良反应较少,不会产生呼吸抑制,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术后恢复质量QoR-40评分系统,探讨小剂量地塞米松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体外循环下单瓣膜置换患者80例,随机分为地塞米松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40例。D组术中给予地塞米松20 mg(4 mL)、C组给予生理盐水4 mL。术后应用QoR-40对恢复质量及恶心呕吐、疲劳程度、寒战等进行评分。结果 D组在术后第1天及第2天,身体舒适、情绪状态、疼痛及总分上均优于C组(P<0.01)。D组术后第1天及第2天疲劳水平均较C组轻(P<0.05);D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术后2 d均低于C组(P<0.01),且前者术后第1天恶心呕吐水平显著低于后者(P<0.05)。D组术后第1天及第2天寒战比率均小于C组(P<0.01)。结论小剂量地塞米松能够明显提高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术后恢复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依托咪酯复合小剂量芬太尼对小儿七氟烷麻醉术后躁动的影响。方法 ASA I级小儿腹腔镜疝修补手术患者60例,根据手术结束前10min输注药物的不同分为3组(n=20),A组(依托咪酯0.1mg/kg)、B组(依托咪酯0.1mg/kg复合芬太尼1μg/kg)、C组(未加任何药物)。三组患者均给予8%七氟烷吸入麻醉诱导,静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0.01mg/kg),维库溴铵(0.1mg/kg),芬太尼(2μg/kg),继之气管插管,术中持续吸入七氟烷维持麻醉。术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各组术后苏醒时间,苏醒即刻躁动评分、CHEOPS镇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观察术后恶心呕吐、寒颤及呼吸抑制的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患儿的年龄、体质量、手术时间和吸入时间以及术前、术中、术后MAP、HR、SpO2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苏醒时间长于C组(P<0.05);而CHEOPS镇痛评分及躁动评分低于A组及C组(P<0.05),Ramsay镇静评分高于A组及C组(P<0.05)。三组患儿术后恶心呕吐、寒颤的发生率均低于10%,无呼吸抑制发生。结论静脉注射依托咪酯复合小剂量芬太尼可减少小儿七氟烷麻醉下的术后躁动,但苏醒时间稍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术前不同禁饮方案对小儿喉罩全麻诱导及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的影响.方法 选择全麻下行腹股沟疝修补手术的小儿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各50例.两组麻醉前均禁固体食物8h,A组麻醉前禁饮6h;B组麻醉前2h口服10%葡萄糖水,两组均采用喉罩下七氟烷吸入复合静脉全麻.观察2组患儿入室后镇静评分及面罩接受程度评分;对比两组诱导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对比两组术后恶心呕吐程度.结果 B组镇静及面罩接受程度评分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诱导后B组MAP高于A组,P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恶心呕吐程度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2h口服10%葡萄糖水可降低小儿全麻手术麻醉诱导期躁动,维持诱导期血流动力学平稳,降低PONV程度.  相似文献   

6.
于带弟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1):1617-1618
目的:观察阿扎司琼联合地塞米松对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的疗效.方法:选择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A组: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 mL,手术缝皮时静脉注射阿扎司琼10 mg,B组: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 mg,手术缝皮时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 mL;C组: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 mg,手术缝皮时给予阿扎司琼10 mg;D组:麻醉诱导前和手术缝皮时均给予生理盐水4 mL.观察并记录四组患者术后24小时恶心呕吐发生的例数、程度与不良反应.结果:术后24小时内,A、B、C三组恶心呕吐发生率较D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 B两组问的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C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较A、B两组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阿扎司琼联合地塞米松能有效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效果较单用阿扎司琼或地塞米松更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氟比洛芬酯在小儿扁桃体及腺样体摘除术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将择期在全身麻醉下施行扁桃体、腺样体摘除术的患儿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分别于手术结束前10min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mg/kg(用生理盐水稀释为10ml)或生理盐水10ml.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观察术后1、2、4、8、12、24h的静息VAS和运动(吞咽动作)VAS状态下的疼痛程度;应用Ramsay镇静评分法评价术后1、2、4、8h的镇静程度;并同时监测患儿的脉搏血氧饱和度变化及有无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异常出血、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结果 观察组术后1、2、4、8、12h的静息VAS和运动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术后1、2h的Ramsay镇静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术后脉搏血氧饱和度无变化,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异常出血及呼吸抑制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扁桃体和腺样体切除术患儿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其镇痛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羟考酮超前镇痛对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术后疼痛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80例择期全身麻醉下行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C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分别于手术开始前30min静脉注射:A组羟考酮0.05mg/kg、B组羟考酮0.1mg/kg、C组羟考酮0.15mg/kg,对照组静脉注射等剂量的0.9%氯化钠注射液。记录手术时间、麻醉药物用量、24h内不良反应及哌替啶使用情况;采用疼痛模拟评分(VAS)和改良镇静-躁动评分(RASS)对患者术后1、6、12、24h进行疼痛和镇静程度评分。在麻醉前、术后1、6、12、24h测定血清中血糖和皮质醇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B和C组患者的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与A组比较,B和C组VAS评分在术后1、6、12h时显著降低(P<0.05);C组术后1h时VAS评分低于B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A、B和C组术后1h的RASS评分显著降低(P<0.05);C组术后1hRASS评分低于A、B组(P<0.05)。术后1、6、12、24h血糖和血清皮质醇水平均高于麻醉前(P<0.05);与对照组比较,A、B和C组患者术后1、6、12、24h血糖和血清皮质醇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A组比较,B和C组术后1、6、12h血糖和血清皮质醇水平显著降低(P<0.05),术后24h,A、B和C 3组血糖和血清皮质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头晕、嗜睡和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其他3组(P<0.05);对照组术后追加镇痛药物病例数多于其他3组(P<0.05);4组患者均无瘙痒、躁动、呼吸抑制及腹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1mg/kg羟考酮用于超前镇痛可有效缓解术后疼痛且不良反应少,术后应激反应较轻。  相似文献   

9.
王云  于军 《西北药学杂志》2007,22(3):146-146
目的探讨小儿骶管麻醉吗啡超前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腹股沟斜疝修补术患儿60例,A组术前骶管注射布比卡因2mg·kg-1和吗啡0.04mg·kg-1;B组术前骶管注射布比卡因2mg·kg-1,手术结束时骶管注射吗啡0.04mg·kg-1;C组术前骶管注射布比卡因2mg·kg-1。用OPS评分法评测术后患儿疼痛程度。结果A组术后6,12和24h的OPS评分与B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A和B组评分高于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吗啡骶管注射超前镇痛明显减轻患儿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0.
曲马多联合地塞米松超前镇痛用于下肢手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曲马多联合地塞米松超前镇痛应用于下肢手术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75例骨科下肢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曲马多3mg.kg-1+地塞米松10mg;B组:曲马多3mg.kg-1+生理盐水(2mL);C组:单纯生理盐水(6mL)。各组于术前30min静注相应药物,术中患者采用连续硬膜外神经阻滞,术后予静脉自控镇痛(PCIA;2mL.h-1,48h)。记录术后2,4,8,12,24,48h各时点的视觉模拟评分(VAS)与术后48h最痛程度(PD)评分、术后2d平均疼痛程度(MD)评分来评价其镇痛效果,以舒适度分级(BCS)及睡眠障碍度分级(SS)来评价患者对术后镇痛的满意程度,记录术后各组辅助镇痛药物的使用情况,同时观察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嗜睡、切口感染、延迟不愈等相关不良反应。结果:C组术后2,4,8,12,24,48h VAS评分高于A、B组(P<0.05),同时BCS分级低于A、B组(P<0.05);A组术后2,4,8,12h的VAS评分低于B组((P<0.05);术后48h内A组的PDMDSS评分均低于B、C组(P<0.05),A、B组辅助镇痛药物的使用量明显少于C组(P<0.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托烷司琼复合氟哌利多、地塞米松对全身麻醉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预防作用。方法择期全身麻醉子宫切除术60例,随机双盲分成A、B两组,每组30例,A组术前给与托烷司琼5mg,B组术前给予托烷司琼2mg、氟哌利多1.25mg、地塞米松10mg。术后随访24h,记录患者术后的PONV的发生率和情况。结果与A组相比,B组术后6h内及6~24h的PONV发生率和程度降低(P<0.05)。结论托烷司琼复合氟哌利多、地塞米松对减少PONV的发生比单独应用托烷司琼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联合昂丹司琼预防七氟醚全麻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0例择期拟行全麻腹腔镜术的妇科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60例,分别为对照组(A组,不用止吐药)、地塞米松组(B组)、昂丹司琼组(C组)和地塞米松+昂丹司琼组(D组),观察并比较4组患者在术后24 h内出现恶心、呕吐的情况。结果:4组患者的术后恶心、呕吐分级不全相同(Hc=33.590,P<0.05),B、C、D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均低于A组(P<0.0083),B组与C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2,P>0.05),B、C组也均高于D组(P<0.0125)。结论:地塞米松和昂丹司琼均能较好预防术后恶心、呕吐,2药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比单一应用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效果,并寻找应用地塞米松的最小有效剂量。方法选择150例患者,随机分为5组(n=30)。分别于麻醉诱导前即刻静脉注射地塞米松0.05mg/kg(D0.05组)、地塞米松0.1mg/kg(D0.1组)、地塞米松0.2mg/kg(D0.2组)、恩丹西酮4mg(O组)和同容积生理盐水(S组)。观察记录手术后0~24h内患者PONV情况、抗恶心呕吐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D0.1组、D0.2组与S组比较:术后0~24h内总的PONV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需要抗恶心呕吐药物治疗的患者比例亦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0.1组与D0.2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D0.05组S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D0.1组与D0.05组比较,术后0~24h时内总的PONV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有统计学意义(P<0.01),需要抗恶心呕吐药物治疗的患者比例亦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0.1组与O组比较:术后0~24h内PONV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静脉注射地塞米松0.1mg/kg能有效地预防LC后PONV发生。  相似文献   

14.
彭丹晖  黎阳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23):3524-3525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或依托咪酯全麻对腹腔镜妇科手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妇科手术病人80例,ASA分级Ⅰ~Ⅱ级,心肺功能正常。随机分成瑞芬太尼-异丙酚组(RP组)和瑞芬太尼-依托咪酯组(RE组)各40例。两组全麻诱导用药相同,维持麻醉RP组采用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RE组采用瑞芬太尼联合依托咪酯。术后24h内观察并评估术后恶心呕吐(PONV)发生率及程度;记录需要昂丹司酮止吐治疗的病人例数。结果:RP组术后PONV发生率为20.0%,RE组为3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内插管全麻行腹腔镜妇科手术时,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能降低PONV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托烷司琼不同给药方式对老年患者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后恶心、呕吐的防治效果。方法将50例ASAI-Ⅲ级腰硬联合麻醉的老年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麻醉前静脉注射托烷司琼5mg;B组术毕镇痛泵加托烷司琼5mg。术后观察并记录0、8、16、24、48h视觉模拟评分WAs),恶心、呕吐发生程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术后VAS评分均达到满意效果,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hA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程度显著低于B组(P〈0.05);术后A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托烷司琼能有效防止老年患者术后PCEA导致的恶心、呕吐,麻醉前应用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等效剂量苏芬太尼低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和芬太尼复合布比卡因用于开胸术后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全麻下开胸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芬太尼镇痛组(F组,n=30)和苏芬太尼镇痛组(SF组,n=30)。检测术后24h和48h患者血浆中的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记录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频率和平均动脉压,并判定疼痛,镇静,恶心和呕吐评分。结果S组术后24h,48h血浆NE水平及疼痛评分均低于F组(P〈0.05),术后24h镇静评分和术后48h恶心呕吐评分均优于F组(P〈0.05)。与S组相比,F组术后24h恶心呕吐评分,48h镇静评分,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频率和平均动脉压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等效剂量芬太尼相比,苏芬太尼复合低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开胸术后PCEA的镇痛镇静效果好,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且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浓度降低,是开胸术后更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3种全身麻醉方法对患者麻醉苏醒期质量的影响。方法2013年1月选择66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Ⅱ级,年龄40~60岁,体质量45~70kg,择期拟在全身麻醉下行胃肠、肝胆、乳腺、甲状腺或妇科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S组(七氟烷联合瑞芬太尼组)、P组(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组)及SP组(七氟烷、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组)各22例。三组患者均以脑电双频指数值等于60为时间起点记录此刻至患者睁眼及拔管的时间:用激越严重性量表(OAAS)对患者进行苏醒质量评分:观察并记录患者苏醒时的并发症如术后恶心呕吐(PONV)、苏醒期躁动(EA)、嗜睡等发生情况。结果SP组患者睁眼及拔管时间均较S、P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组OAAS评分在睁眼时及拔管时较SP组高,但三组各时点0A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EA及PONV发生率较P、SP组明显增高:而P组术后嗜睡发生率较S、SP组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有1例患者发生术中知晓,但三组术中知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烷、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患者EA、PONV、术后嗜睡较单独使用七氟烷或异丙酚发生更少,患者麻醉苏醒期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18.
高建新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1):3239-3240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中给予小剂量氟哌利多对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0例ASA Ⅰ~Ⅱ级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术中给予氟哌利多组(F组)和对照组(D组).两组患者的麻醉诱导方法、麻醉维持药物及术中输液管理方法均相同,F组术毕前30 min给予氟哌利多1 mg,D组术毕前30 min给予生理盐水1mL.观察术后24h内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氟哌利多不良反应及其他全麻并发症.术中心电图监测有异常者和术后苏醒延迟、呼吸道梗阻、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低血压或高血压)、术中知晓等并发症者剔除本研究.结果:两组患者均未出现锥体外系反应等氟哌利多的不良反应,两组患者PONV发生率F组为12.9%,D组为38.5%,比较两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PONV程度分级构成比比较两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术中给予小剂量氟哌利多能显著降低PONV发生率,减轻恶心呕吐的程度,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预防PONV的措施,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布托啡诺超前镇痛用于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在全麻下行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且麻醉效果确切的患者94例,随机均分为布托啡诺组(A组)、对照组(B组)。A组于麻醉诱导前5min缓慢静注布托啡诺2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5mL);B组以生理盐水5mL缓慢静注。分别于术后1、4、8、12、20、24h进行镇痛及舒适度评分,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镇痛中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头晕、尿潴留等不良反应。结果 A组除术后1h其它各时间点疼痛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舒适度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5)。恶心、呕吐的发生率A、B两组分别为8.5%和19.1%,A组显著低于B组(P<0.01),头晕、呼吸抑制等并发症的的发生率两组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布托啡诺超前镇痛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改良雍垂腭咽成形术的患者术后急性疼痛且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全身麻醉复合双侧颈浅丛阻滞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行甲状腺手术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全身麻醉复合双侧颈浅丛阻滞组(A组)和单纯全身麻醉组(B组),每组40例,A组全身麻醉诱导后用1%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进行双侧颈浅丛阻滞;B组进行常规全身麻醉;记录麻醉诱导前、诱导后、切皮时、手术开始后30 min、缝皮时的MAP和HR变化及两组患者复苏时恶心呕吐、躁动和疼痛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切皮时、手术开始后30 min、缝皮时的MAP、HR均高于诱导前、诱导后及A组(P〈0.05)。两组复苏时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定义(P〉0.05)。B组复苏时躁动及疼痛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全身麻醉复合双侧颈浅丛阻滞用于甲状腺手术可有效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苏醒期躁动及疼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