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MSCT小肠造影(multislice computer tomography enterography,MSCTE)对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有临床最终诊断并行MSCTE检查的CD患者,对其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42例中,单纯累及小肠34例,单纯累及结肠2例,小肠-结肠同时累及6例,病变以末端回肠累及最常见,为37例。MSCTE表现:肠壁增厚42例,肠腔狭窄37例,假性憩室形成4例,肠壁分层强化39例,肠壁均匀一致强化3例,肠系膜水肿、渗出28例,肠系膜血管呈"梳齿状"改变33例,肠系膜淋巴结增大29例,肠管周围蜂窝织炎、脓肿形成3例,内篓2例。结论:MSCTE对CD活动早期、活动期、慢性期及并发症的表现具有较高的特征性,可作为诊断及随访该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对Crohn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内镜、手术、病理证实的60例Crohn病的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影像学表现。结果:60例中多节段病变43例(72%),单独小肠受累21例(35%)、小肠和大肠同时受累35例(58%)、单独大肠受累4例(7%)。小肠累及的56例(93%)中,累及回肠末端39例(70%)。MSCTE所见包括:肠壁增厚60例(100%)、强化增加58例(97%)、肠壁分层39例(65%)、肠腔狭窄32例(53%)、肠壁脓肿5例(8%)、肠系膜血管增多("梳征")39例(65%)、病变肠管周围纤维脂肪增多19例(32%)、蜂窝织炎40例(67%)、腹腔脓肿和炎性肿块13例(22%)、窦道/瘘管15例(25%)、假憩室12例(20%)、多发淋巴结肿42例(70%)、肛周病变4例(7%)。肠管增厚、肠管分层、强化增加、肠壁内脓肿、病变肠管周围蜂窝织炎、血管增多(梳征)等可反应病变的活动性。动脉期与静脉期比较,未提供肠壁、肠管外病变的更多信息。结论:CT小肠造影可同时显示Crohn病的小肠和结肠病变,对肠壁病变及肠腔外并发症的显示以及在判断病变活动性方面有独特的优越性,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毛明香  朱希松   《放射学实践》2012,27(4):436-439
目的:探讨MSCT对结肠Crohn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内镜、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9例结肠Crohn病患者的MSCT影像学表现。结果:39例中多节段病变30例(76.9%),单独大肠受累4例(10.3%)、大肠伴小肠受累35例(89.7%)。大肠病变累及盲肠31例(79.5%)、升结肠26例(66.7%)、横结肠17例(43.6%)、降结肠10例(25.6%)、乙状结肠16例(41.0%)、直肠6例(15.4%)。MSCT征象:肠壁增厚、强化增加、肠壁分层、肠腔狭窄、肠壁脓肿、肠系膜血管增多("梳征")、病变肠管周围纤维脂肪增多、蜂窝织炎、腹腔脓肿和炎性肿块、肛周病变、瘘管/窦道、系膜淋巴结肿等。肠管增厚、肠壁分层、强化增加、肠壁内脓肿、病变肠管周围蜂窝织炎、"梳征"等可提示病变处在活动期。结论:结肠Crohn病易累及盲、升结肠,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MSCT在显示肠壁病变及肠腔外并发症以及判断病变是否在活动期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SCT对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合并肛瘘以及CD活动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CD合并肛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患者均行全腹部MSCT,结合MSCT重建图像,分析病变肠壁的厚度、黏膜强化程度、肠系膜血管改变、肠系膜淋巴结、肠腔狭窄及肛瘘情况。结果:22例CD患者中15例经外科手术治疗肛瘘,其中复发7例,CT图像均表现为肠壁明显增厚、明显强化、肠系膜血管增多、肠系膜淋巴结增多、肠腔明显狭窄;未复发8例,CT表现为肠壁增厚8例、肠壁明显强化1例、肠系膜血管增多3例、肠系膜淋巴结增多3例、肠腔狭窄4例。22例CD患者,CT表现为肠壁增厚21例(95.5%),肠壁强化22例(100%),肠系膜血管增多17例(77.3%),肠系膜淋巴结增多17例(77.3%),肠腔狭窄16例(72.7%)。结论:肛瘘是否术后复发与肠道病变的MSCT表现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MSCT对Crohn病(crohn disease,CD)的诊断,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采用64层多排螺旋CT,对36例经手术和病理诊断Crohn病患者的年龄、病变部位、病灶厚度及增强表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6例CD患者,男13例,女23例,平均年龄(56.1±17.2)岁。回肠末端最易受累(28/36),小肠单独受累(20/36),小肠-结肠受累(9/36),大肠单独受累(7/36),肠壁厚度(3.2~12)mm,增强扫描动脉期、静脉期病灶进一步强化。累及肠段数目94处,其中多层强化24处,双层强化53处,均一强化1 7处,5例并发肠梗阻。结论 MSCT对Crohn病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SCT对结肠Crohn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内镜、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9例结肠Crohn病患者的MSCT影像学表现.结果:39例中多节段病变30例(76.9%),单独大肠受累4例(10.3%)、大肠伴小肠受累35例(89.7%).大肠病变累及盲肠31例(79.5%)、升结肠26例(66.7%)、横结肠17例(43.6%)、降结肠10例(25.6%)、乙状结肠16例(41.0%)、直肠6例(15.4%).MSCT征象:肠壁增厚、强化增加、肠壁分层、肠腔狭窄、肠壁脓肿、肠系膜血管增多(“梳征”)、病变肠管周围纤维脂肪增多、蜂窝织炎、腹腔脓肿和炎性肿块、肛周病变、瘘管/窦道、系膜淋巴结肿等.肠管增厚、肠壁分层、强化增加、肠壁内脓肿、病变肠管周围蜂窝织炎、“梳征”等可提示病变处在活动期.结论:结肠Crohn病易累及盲、升结肠,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MSCT在显示肠壁病变及肠腔外并发症以及判断病变是否在活动期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SCTE)和消化内镜在诊断炎症性肠病(IBD)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IBD患者的MSCTE表现,主要分析病灶部位、肠壁增厚情况、肠壁强化、肠腔狭窄、肠系膜淋巴结增多、肠系膜血管改变、腹腔脓肿或瘘管形成等,并与消化内镜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0例IBD患者中,克罗恩病28例,溃疡性结肠炎12例。IBD患者MSCTE主要表现为肠壁增厚(大于4mm)35例(87.5%),肠壁强化38例(95.0%),肠腔狭窄26例(65.0%),结肠带消失5例(12.5%),多节段性病变33例(82.5%),多发炎性息肉3例(7.5%),肠周脂肪间隙模糊1 5例(37.5%),肠系膜血管增生12例(30.0%),肠周淋巴结增多18例(45.0%),腹腔脓肿或瘘管形成6例(15.0%)。MSCTE未显示肠壁溃疡和卵石征,对多发炎性息肉的显示率不高。40例IBD患者消化内镜检查显示肠壁溃疡33例(82.5%),多发炎性息肉10例(25.0%),卵石征1 3例(32.5%),肠腔狭窄28例(70.0%),多节段性病变30例(75.0%),消化内镜未显示肠壁增厚及肠外并发症。结论 MSCTE对显示IBD患者的肠壁增厚、肠壁异常强化及肠外并发症具有优势,但难以显示肠壁溃疡、卵石征,对多发炎性息肉的显示率不高,而消化内镜则易于显示IBD的肠壁溃疡、多发炎性息肉、卵石征。两种检查方法相互结合,有助于全面评价IBD的病变范围、并发症,对于IBD的临床诊断及综合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消化道症状首发的狼疮性肠炎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以消化道症状首发的狼疮性肠炎的CT表现,以提高其CT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收集本院以消化道症状首次就诊最终诊断为LE的8例病人资料.8例均行全腹部CT平扫、动脉期和静脉期增强扫描.分析其CT表现,包括病变部位、肠壁厚度和肠腔宽度(小肠壁厚度>4mm及结肠壁厚度>5mm被认为肠壁增厚,小肠肠腔宽度>25mm及结肠肠腔宽度>50mm被认为扩张)、肠壁强化方式、肠系膜血管及腹部其他改变.结果:CT表现为8例(8/8例)均有空肠及回肠肠壁水肿、增厚并分层强化,呈环形的"靶征"和"双晕征"06例空、回肠肠壁最厚达8~12mm,其中4例(4/6例)空肠壁厚达9~12mm,平均11mm,回肠壁厚达5~10mm,平均7mm,并且空肠肠壁多个节段或全部增厚,而回肠肠壁增厚仅1个或2个节段,长度仅3~14cm.十二指肠、结肠、直肠和胃窦壁增厚分别为6例、5例、3例和3例.7例(7/8例)/b肠、2例结肠广泛扩张,积气积液,形成假性肠梗阻.伴有肾盂、输尿管积水6例.累及膀胱3例(2例膀胱壁增厚,1例膀胱扩张).肠系膜小血管扩张充血呈梳征、腹水及肠系膜淋巴结增大均为8例.结论:LE的CT表现为小肠和结肠广泛肠壁水肿、增厚,空肠常较回肠肠壁增厚严重而广泛,小肠广泛扩张,肠系膜充血,并多伴有腹水和泌尿系受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和MRI小肠造影对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活动期与静止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2例CD患者的CT和MRI小肠造影表现,重点观察病变活动期及静止期情况。结果:72例CD中,病变活动期48例,静止期24例。活动期指标:肠壁分层增厚(36/48)、黏膜中重度强化(42/48)、肠壁溃疡形成(14/48)、肠腔狭窄(22/48)、肠瘘(11/48)、蜂窝织炎(13/48)、淋巴结肿大(18/48)、木梳征象(10/48),以上8种征象与静止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止期指标:肠壁单层增厚(16/24)、黏膜不强化或轻度强化(19/24)、息肉形成(12/24)、腹腔脓肿(6/24),以上4种征象与活动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和MRI小肠造影可全面评价CD的活动期与静止期表现,对于指导CD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小肠Crohn病的多层螺旋CT(MSCT)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5例小肠Crohn病的MSCT表现,分析病变肠管的数量、部位、肠壁厚度、增强后的强化特点及并发症.结果 MSCT均能显示小肠Crohn病的病变肠段,敏感性为100%.35例中共显示112段炎症肠壁,病变累及第6组小肠(回肠远段)35例,累及第5组、第4组、第3组、第2组分别为29例、16例、7例、4例,累及回盲部25例,广泛累及结肠4例.所有病例均表现为肠壁增厚,增强扫描显示病变肠壁有较明显强化,呈分层状或均一强化.肠系膜血管增生及“梳样征”21例,肠管周围蜂窝织炎13例,炎性肿块1例,瘘管2例,不全梗阻4例.结论 MSCT检查是小肠Crohn病的一种敏感的检查方法,小肠Crohn病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可判断病变的活动性及疾病的发展阶段,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小肠Crohn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肠Crohn病螺旋CT表现。将螺旋CT表现与小肠造影进行比较,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10例患者中小肠造影发现6例异常,表现为肠腔节段性狭窄、肠粘膜破坏及瘘管形成。10例CT表现为多节段肠壁及肠系膜增厚,肠壁不同程度强化,3例出现肠瘘,2例出现腹腔脓肿及肠梗阻,肠系膜淋巴结肿大3例。结论:螺旋CT对小肠Crohn病的部位及性质诊断较小肠造影更具有优势,同时能更多观察肠内外病变.并能判断临床治疗效果,有可能成为小肠Crohn病的主要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肠Crohn病的多层螺旋CT(MSCT)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5例小肠Crohn病的MSCT表现,分析病变肠管的数量、部位、肠壁厚度、增强后的强化特点及并发症。结果 MSCT均能显示小肠Crohn病的病变肠段,敏感性为100%。35例中共显示112段炎症肠壁,病变累及第6组小肠(回肠远段)35例,累及第5组、第4组、第3组、第2组分别为29例、16例、7例、4例,累及回盲部25例,广泛累及结肠4例。所有病例均表现为肠壁增厚,增强扫描显示病变肠壁有较明显强化,呈分层状或均一强化。肠系膜血管增生及"梳样征"21例,肠管周围蜂窝织炎13例,炎性肿块1例,瘘管2例,不全梗阻4例。结论 MSCT检查是小肠Crohn病的一种敏感的检查方法,小肠Crohn病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可判断病变的活动性及疾病的发展阶段,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CT小肠造影对活动性克罗恩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CT小肠造影(CT enterography,CTE)检查对活动性克罗恩病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确诊克罗恩病患者。男性47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53.5岁。所有病例行小肠CTE检查。扫描范围从膈顶至盆腔。由2位不知道病理结果的放射科医生共同观察确定有无病变,病灶部位,累积肠段数目,肠壁厚度,肠壁强化,肠腔狭窄,肠外淋巴结,肠系膜水肿及血管改变,肠外炎症,瘘管及瘘道等,判断病变是否具有活动性。并将CTE检查结果与临床症状及内镜检查比较。结果:58例克罗恩病以回肠末端为最常见受累部位(54/58),小肠单独受累(48/58),小肠-结肠受累(10/58)。肠壁增厚(51/58)。累积肠段数目(107段)、肠壁厚度(3.2~21.5)mm,动脉期肠壁强化(56.2~89.4)HU静脉期(87.6~103.8)HU、肠腔狭窄(55/58)、肠外淋巴结(32/58)、肠系膜水肿及血管改变(50/58)、肠外炎症、瘘管及瘘道等(3/58)。临床症状及内镜检查证实的活动期患者51例,稳定期患者7例。2位医生诊断活动性克罗恩病阳性48例,3例稳定期病例误认为活动期。CTE诊断克罗恩病活动期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48/51)、(40%,2/5)、(96%,48/50)、(38%,3/8)。结论:CT小肠造影对活动期克罗恩病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确诊还应结合临床及肠镜检查。CT小肠造影对早期克罗恩病诊断作用还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丁怀银  朱西琪  杜超  戴峰  袁军   《放射学实践》2009,24(11):1258-1261
目的:探讨小肠Crohn病的MS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5例小肠Crohn病患者的MSCT征象,评价增强扫描不同期相(动脉期和门脉期)中病变肠管的强化方式及其意义。结果:45例中病变多发38例,单发7例;所有病例均出现肠壁增厚,表现为环形或偏心性增厚。增强扫描示病变段肠壁有较明显强化,呈多层状或均一强化,各种增厚及强化方式多混合存在于同一病例中;门脉期病变强化更加充分。36例合并肠系膜淋巴结肿大;13例患者出现肠系膜改变,主要表现为系膜密度升高、模糊(10例),系膜血管增生及“梳样征”(7例);21例合并肠外器官改变,包括肛周脓肿2例、腰大肌脓肿1例、骶髂关节炎1例、肾结石6例、胆囊结石及胆囊炎13例;并发瘘管穿孔1例,不全梗阻5例。结论:小肠Crohn病的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MSCT在小肠Crohn病的早期诊断及疾病发展阶段的判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SCTE)征象在小肠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3月在我院行MSCTE检查发现小肠壁增厚(≥3mm)患者46例,同时均经病理学确诊,分析不同类型小肠疾病肠壁增厚程度、受累长度等特点。结果小肠恶性肿瘤肠壁增厚受累长度、增厚程度和强化方式明显与肠梗阻、小肠炎性或感染性疾病有差异(P0.05);小肠恶性肿瘤受累长度5cm、增厚程度10mm的患者比例较高,均为85.71%;小肠恶性肿瘤患者均匀和不均匀强化的比例分别为42.86%和57.14%;受累长度、增厚程度和强化方式诊断小肠恶性肿瘤的灵敏度分别为85.71%、85.71%和100.00%,特异度分别为74.36%、97.44%和79.49%,阳性预测值分别为37.50%、85.71%和46.67%,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67%、97.44%和100.00%。结论 MSCTE征象在小肠恶性肿瘤诊断中有一定应用价值,有助于小肠肿瘤与其他小肠疾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肠CT造影在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肠镜或手术明确诊断的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小肠CT造影检查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临床表现包括腹痛(75%,18/24)、腹泻(70.8%,17/24)、血便或脓血便(25%,6/24)、肛瘘(50%,12/24)。小肠CT造影检查显示病变位于空肠或回肠(16例)、回肠末端及回盲部(20例)、结肠(12例)。病变处肠壁多表现为多节段性增厚,其中2例肠壁增厚呈团块样改变,增强扫描后肠壁单层强化4例(16.7%),双层或多层强化20例(83.3%),1例见强化包块。肠壁系膜侧系膜血管束增多、增粗,其中8例尚表现出"齿梳征"(33.3%,8/24)。本组16例伴有不同程度肠腔狭窄,4例并出现不全性肠梗阻,肛瘘患者12例(50%),未发现腹腔脓肿或肠穿孔。结论小肠CT造影检查可清晰显示病变肠管的改变以及肠管外并发症情况,对克罗恩病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克罗恩病(CD)的CT小肠造影(CTE)特征,探讨CTE在C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年6月~2008年6月在我院经临床、影像学、肠镜、手术和病理检查确诊为克罗恩病的患者66例(研究组),所有患者皆符合WHO关于CD的诊断标准;选择2007年6月~2008年6月在我院行CTE检查,临床及影像学诊断胃肠道系统无明显病变且排除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肝硬化、心功能衰竭、精神病以及碘过敏的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每一病灶的部位、肠壁厚度、肠壁增厚模式、肠腔狭窄、肠管直径、强化特点、并发症及周围脏器受累情况,并结合MDCT重建图像作出诊断.CT值及肠壁厚度均测量2次取平均值.数据分析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克罗恩病最常见的病变部位为回肠(80.3%),最常见的影像学表现是肠壁增厚(95.5%).CTE检查除了能显示肠壁增厚及肠腔狭窄外,还可清晰显示病变肠管周围的并发症,包括肠系膜水肿及增厚、肠系膜淋巴结增生、蜂窝织炎、腹腔脓肿、窦道和窦管形成.66.7%患者可见梳征,有梳征的患者多为A型或B型肠壁增厚(65.9%),而无梳征患者多为C型或D型肠壁增厚(78.9%)(P<0.01),提示梳征与疾病活动度相关.结论:CT小肠造影对克罗恩病的诊断、活动性判断及并发症诊断具有独到的优越性,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同时还应结合临床症状、肠镜检查以及传统的钡剂小肠造影以正确、完整诊断CD.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肠道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的MSCT表现进行分析,讨论其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CD患者的MSCT图像,男性36例,女性32例,其中44例患者MSCT检查图像入选。结果 44例患者的MSCT图像中,均可见肠壁增厚、肠腔狭窄,病变单发者10例、多发者34例;累及小肠者35例、累及回盲部者32例、累及结肠者20例;同时累及小肠、回盲部及结肠者14例;只累及小肠和回盲部的11例,只累及小肠和结肠的有1例,只累及回盲部和结肠的有2例。肠壁强化呈分层或单层、且为中度或明显强化者26例,肠壁单层强化且强化程度较轻或未见明显强化者18例,多数肠壁可见溃疡形成,5例并发瘘或脓肿,7例并发肠梗阻,呈"木梳征"者24例,肠壁周围纤维脂肪密度增高者21例,部分患者腹腔及腹膜后可见肿大淋巴结,其中所测最大淋巴结长径约为1.36cm。结论 MSCT可清楚显示CD病变处肠腔、肠壁及肠腔外并发症的病变情况,对该病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X线和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对小肠Crohn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并对照经内镜、手术、病理证实,且在间隔1个月内(1~30 d,平均8 d)同时行X线和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的23例小肠Crohn病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23例小肠Crohn病的X线表现为:多节段病变18例(78%)、黏膜增粗22例(96%)、线形溃疡17例(74%)、卵石征16例(70%)、肠腔狭窄14例(61%)、假憩室样改变6例(26%)、瘘管/窦道6例(26%)、肿块/脓肿2例(9%).CT小肠造影表现为:多节段病变19例(83%)、肠壁增厚23例(100%)、强化增加22例(96%)、肠壁分层14例(61%)、蜂窝织炎16例(70%)、肠系膜血管增多("梳征")12例(52%)、肠腔狭窄9例(39%)、窦道/瘘管7例(30%)、病变肠管周围纤维脂肪增多7例(30%)、脓肿和炎性肿块5例(22%)、假憩室4例(17%)、多发淋巴结肿17例(74%).X线显示黏膜病变22例,CT小肠造影显示肠壁病变23例,CT较X线显示了更多的Crohn病相关的肠腔外病变.结论 X线和CT小肠造影两者结合有利于对小肠Crohn病的正确诊断,及时发现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多层螺旋CT小肠成像在诊断克隆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隆病(crohn disease,CD)是一种肉芽肿性炎性病变,其特征是肠壁节段性受累和透壁性炎症.可以累及消化道的任何部分,但以末端回肠和近段结肠最易受累[1].70%的病变位于小肠,其中30%位于末端回肠[2].早期主要表现为黏膜或黏膜下层水肿,黏膜面溃疡形成,进而病变累及肠壁全层,导致肠壁纤维化、穿孔,甚至瘘管、窦道形成,造成肠周脂肪、肠系膜以及邻近组织、器官受累.病变肠管呈节段性改变,故又称其为节段性肠炎.临床上诊断CD主要依靠消化道造影和肠镜检查,但最终确诊依赖病理.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其极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和真正意义上的各向同性扫描[3],使得运用CT来诊断肠道疾病成为可能.目前临床上对小肠病变的检查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笔者就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ulti-slice CT enterography,MSCTE)在诊断小肠CD中的价值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