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医学和西医学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学术体系,各有所长.中医在疾病诊断方面多从全局着眼,注重从疾病的当前表现中抓主要矛盾,但比较笼统,针对性不强;西医则重视实验,对疾病的病因病理认识比较深入,诊断定位具体,针对性强.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既是中西医结合诊治疾病的基本途径,也是基本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18世纪西医器官病理学的诞生创造了现代意义的西医疾病概念,由此开始了西医学以疾病为中心的研究历史。从器官病理学的建立、西医学对疾病的分类方法,及对疾病的诊断等方面进行探讨,阐述18世纪西医学对疾病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3.
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在临床中不能机械地结合,而应优势互补,从产生两种医学不同的思维方法相互融合开始,以中医为基础,各取所长,裨补阙漏,从而提高疗效,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文章从中、西两种医学诊疗方法的结合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以及两种医学思维方法的结合存在不容忽视的难度和必要性等方面,尝试探讨"中西医结合"未来的发展方向。自20世纪以来西方医学在中国迅速发展并传播,中国本土传统医学在受到挑战的同时也发生了重大变革和进步,从"衷中参西"到"中西医结合",中、西医是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受到不同的思维方式影响而形成的两种医疗体系,因各自不同的观察视角和研究工具而按照不同的方向发展,故此"中西医结合"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叉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4.
从理论体系形成管窥中西医医学的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医学理论形成的角度分析中西医医学差异及其优劣形成的原因发现:第一,二者的研究对象不同;第二,二者的知识基础迥异;第三,二者所采用的方法论不同.在比较差异的同时,我们不难窥见中西医两种医学的各自优缺点:中医的优势在于宏观把握,西医的缺点是过于孤立和片面.西医学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病因探究具体、深入,在器质性疾病治疗中游刃有余;而中医学立足于从内外环境去研究疾病的发生,对致病因素的认识抽象、笼统,于器质性疾病治疗回天乏力.  相似文献   

5.
半个多世纪以来 ,中西医结合在争论和困惑中发展 ,在发展中延续着困惑与争论。笔者就中西医结合的点滴理解和思考与同行作一探讨。1 宽容理解是中西医结合的基石上世纪初 ,西医学传入中国并得到迅猛发展。由于各自对医学的认识和研究方法都有很大的差异 ,两种医学、两种文化间产生激烈的碰撞、矛盾和斗争。一些保守的“国粹派”不懂得中医学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关系 ,不懂得西医学的科学性、先进性 ,固步自封 ,学术僵化 ,狂妄自大 ,容不得任何人的批评和质疑 ,一味对西医排斥和拒绝。而一些西医学者以西医的解剖、生理来对应中医的五脏六腑、…  相似文献   

6.
对《金匮要略》中的"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进行了叙述。3种疾病均属于西医学中的结缔组织病,张仲景早在2 000年前就把这些现在才能诊断的疑难疾病归为同类进行讨论。中、西医对这些疾病的认识虽论述方法不同,但其理相通,因此以经方治疗所对应的结缔组织病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中医外科学发展到明清时期已较为成熟,外科专著增多,逐渐形成了不同的三大学术流派。"文艺复兴"以后的西医外科学得到突飞猛进地发展。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得出中医内外一理、气血外荣,西医解剖定位、自外而入的思维模式;西医凭技术、中医重学派的关于中西外科学术发展的基本特征。从而分析看到:中医外科病利用植物药进行治疗、西医内科疾病通过外科手段干预之不同的治疗思路和发展趋向;旨在说明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在临床实践中可以形成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8.
在近代中西医汇通的不同时期,张锡纯主张通过"衷中参西"的方式将西医纳入到中医知识体系中,恽铁樵则以生理病理为标准重新建构"新中医".本文选取两人医著中有关外感热病的理论进行话语分析,认为差异性的医学话语背后意涵有三:代表着对西医知识吸收借鉴的不同侧重点;凸显出不同时期社会结构的差异及两种医学话语力量强弱的改变;深层次的文化意涵是展现了近代中医学家在医学汇通的不同时期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维从信赖到跳脱的过程,提示医学从传统逐步走向现代.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与西医学虽然同属医学范畴,都以病人为治疗对象,但两者的理论体系截然不同。中医学是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自然观影响下,以实践为基础,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核心,强调整体观,通过调整阴阳平衡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西医学以解剖学为基础,是建立在实验学基础之上的多学科相融合的一门科学。如何使已较全面接受西医理论,形成了较稳定的现代医学思维模式的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另一门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是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就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10.
中医和西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治疗疾病的方法,它们有着各自的医学理论体系。但很多百姓常常把中医和西医的一些理论概念混淆,产生一些误解。这很不利于一些疾病的治疗,在此特介绍一下。一、血虚不等于贫血有不少人听到中医说自己“血虚”,便自认为是贫血,而私自购买治疗贫血的药  相似文献   

11.
试谈中西医思维方式的交融对中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洁 《医学与社会》2004,17(2):37-38
中医和西医这2种医学体系分别走过了几千年漫长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思想和学术风格。至16世纪,特别是鸦片战争后,随着西学东渐,西医学传入中国,在中国出现了2种医学体系同时并存、相互争鸣的局面。西医学的理论及研究方法、思维方式不断地向中医界渗透、冲击。从而出现了“汇通学派”,其后又有中西医结合的多种尝试。西医学的引进逐步影响、改变着中医界人员的思维方式。尤其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医传统的思维方式面临着来自许多方面的挑战,中西医2种不同理论体系的医学理念和方法相互渗透、交融,形成了新的思维定式,主导着中医…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生理解剖和医学理论两方面,论述了中国近代早期中、西医学比较研究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医学人物、著作及其主要学术观点,并从历史学与科学方法论的角度,评述了他们在中国近代医学史的地位与作用。作者认为:这一时期关于中、西医学比较研究,虽然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果,但是,在当时对中国医学界有一定的启蒙作用。并且,为后人正确评价中、西医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以及中医学怎样吸收西医学之长,实现自身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3.
中医和西医是分别根植于东方和西方文化中所产生的医学理论体系,两种医学理论对世界医学影响的不同,暗示着医学背后的两种文化对世界影响力的差异。从医学人类学的发展历史入手,站在医学人类学的角度对中医的文化性、西医的生物性加以探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从共时性的角度展现两种医学文化的多元化,为进一步理解中西医的处境以及未来的发展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研究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由于观察角度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西医学和中医学形成了各自独立的理论和诊治疾病的体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运用中、西医两种理论和方法形成中西医结合是医学发展的趋势,为此,开展中西医结合的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研究,对于揭示疾病时各种临床表现和体内变化的内在联系,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条件、机制和规律,深入揭示疾病的本质并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进行相关的研究时,应从病与证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局部与整体结合切入,做到临床研究系统化、疾病动物模型研究证候化、证候模型与临床统一化.将中医理论基本思想渗透于现代医学研究之中,使病理、病理生理学研究具有鲜明的中医思辩的特征,使两个医学学科相结合的方式不仅仅停留在外在的关系上,更加强重视研究其本质性联系.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与西医学遵循着两种不同的医学观和医学模式 ,中西医结合研究要突破 ,需要在医学的根本目的和本质功能上寻求统一 ,要消除中西医两种医学模式之间的差异 ,要冲破疾病医学的疗效观和评价标准 ,要以“健康医学”模式和生态医学观作为结合的基础 ,要坚持和发展中医学的生命健康生态医学观 ,这是中西医结合的务本之道  相似文献   

16.
16世纪中叶,西医学以天主教传教士为媒介,相继传人中日两国,但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差异,西医在两国的传播方式显著不同。在中国,西医的传播是先重理论,后趋实用;而在日本,西医的传播则以临床治疗为肇始,从技术上升到学理。因而,中日两国对西医学知识及医学体制的认识、移植和本土化也明显不同。日本本土西医群体的产生早于中国,其吸纳态度也较为积极主动,并且很快建立了国家医疗卫生体制。中国的相应情况明显落后于日本,并一度效法其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7.
16世纪中叶,西医学以天主教传教士为媒介,相继传入中日两国,但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差异,西医在两国的传播方式显著不同.在中国,西医的传播是先重理论,后趋实用;而在日本,西医的传播则以临床治疗为肇始,从技术上升到学理.因而,中日两国对西医学知识及医学体制的认识、移植和本土化也明显不同.日本本土西医群体的产生早于中国,其吸纳态度也较为积极主动,并且很快建立了国家医疗卫生体制.中国的相应情况明显落后于日本,并一度效法其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8.
16世纪中叶,西医学以天主教传教士为媒介,相继传入中日两国,但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差异,西医在两国的传播方式显著不同.在中国,西医的传播是先重理论,后趋实用;而在日本,西医的传播则以临床治疗为肇始,从技术上升到学理.因而,中日两国对西医学知识及医学体制的认识、移植和本土化也明显不同.日本本土西医群体的产生早于中国,其吸纳态度也较为积极主动,并且很快建立了国家医疗卫生体制.中国的相应情况明显落后于日本,并一度效法其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9.
16世纪中叶,西医学以天主教传教士为媒介,相继传入中日两国,但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差异,西医在两国的传播方式显著不同.在中国,西医的传播是先重理论,后趋实用;而在日本,西医的传播则以临床治疗为肇始,从技术上升到学理.因而,中日两国对西医学知识及医学体制的认识、移植和本土化也明显不同.日本本土西医群体的产生早于中国,其吸纳态度也较为积极主动,并且很快建立了国家医疗卫生体制.中国的相应情况明显落后于日本,并一度效法其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20.
16世纪中叶,西医学以天主教传教士为媒介,相继传入中日两国,但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差异,西医在两国的传播方式显著不同.在中国,西医的传播是先重理论,后趋实用;而在日本,西医的传播则以临床治疗为肇始,从技术上升到学理.因而,中日两国对西医学知识及医学体制的认识、移植和本土化也明显不同.日本本土西医群体的产生早于中国,其吸纳态度也较为积极主动,并且很快建立了国家医疗卫生体制.中国的相应情况明显落后于日本,并一度效法其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