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冠状动脉病理学研究发现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由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所致。目前主张使用抗凝法来治疗不稳定心绞痛 ,以防止和减少病变部位血栓形成和扩展。我院于 2 0 0 0年 5月~ 2 0 0 2年 2月对 3 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 ,采取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病例选择 根据WHO关于不稳定心绞痛的诊断标准而确诊的 3 6例患者 ,随机分为二组。普通肝素组 2 2例 ,男 15例 ,女 7例 ,年龄 5 0~ 74岁 ,平均 (64± 7)岁。其中初发劳力型心绞痛 5例 ,恶化劳力型心绞痛 8例 ,自发性心绞痛 5例 ,混…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40岁以下青年初发劳力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40岁以下初发劳力型心绞痛患者和90例40岁以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影像学特点.结果 初发劳力型心绞痛组和心肌梗死组单支血管病变发生率均为最高,以前降支为主.心绞痛组均发现有血管病变,急性心肌梗死组血管未见明显异常者占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绞痛组前降支受累高于心肌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回旋支病变、右冠状动脉与左主干病变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绞痛组未发现血管闭塞,无室壁瘤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组血管闭塞发生率58.9%,室壁瘤发生率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绞痛组需要介入治疗36例,占64.2%.急性心肌梗死组需要介入治疗82例,占9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40岁以下青年初发劳力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特点有相同处,亦有明显差异,积极治疗初发劳力型心绞痛可有效控制临床症状和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青年初发劳力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的病变特点.方法 系统回顾性分析36例初发劳力型心绞痛青年患者和70例急性心肌梗死青年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影像学特点.结果 初发劳力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组单支血管病变发生率均为最高,以左前降支为主.心绞痛组均发现有血管病变,急性心肌梗死组血管未见明显异常者占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绞痛组前降支受累高于心肌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回旋支病变、右冠状动脉与左主干病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绞痛组未发现血管闭塞,无室壁瘤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组血管闭塞发生率58.6%,室壁瘤发生率2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绞痛组需要介入治疗23例占63.9%;急性心肌梗死组需要介入治疗62例占8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青年初发劳力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特点有相同处,亦有明显差异,积极治疗初发劳力型心绞痛可有效控制临床症状和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4.
曹春  韩良军 《基层医学论坛》2013,(31):4211-4212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心内科急症,临床上容易被误诊而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主要包括恶化劳力性心绞痛、初发心绞痛、静息心绞痛、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其最常见的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痉挛等病因导致心肌缺血。临床上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恰当的治疗,大约30%的患者在发作后3个月内可能发生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由于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易于破裂、出血、血栓形成和痉挛,因而可能转化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或发生摔死,鉴于冠心病监护病房(CCU)可以减少AMI 50%死亡率[1],本稿通过CCU与普通病房病人的护理效果比较,探讨UAP心电监护的重要性。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为UAP,诊断接1979年WHO心绞痛分型标准[2],UAP包括初发劳力型心绞痛、恶化劳力型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共63例。有并发症者除外。患者随机分为CCU组(A)或普通病房组(B),两组基本…  相似文献   

6.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临床常见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极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他汀类药物的长期应用能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我院自2001年应用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取得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2002年6月 ̄2004年6月我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77例患者,男41例,女36例,年龄36岁 ̄81岁,平均61.5岁。其中初发型劳力性心绞痛12例,恶化型劳力性心绞痛18例,变异型心绞痛16例,卧位型心绞痛12例,混合型心绞痛19例。并发高脂血症39例。1.2治疗方法在常规抗凝、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两组,观察…  相似文献   

7.
正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P)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导致对应的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的缺血,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中间临床综合征~([1])。UAP有5种亚型:初发劳力型心绞痛、恶化劳力型心绞痛、静息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及变异型  相似文献   

8.
李岩 《中原医刊》2003,30(14):43-43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一种。自然病史观察表明 ,未经适当治疗的UAP有效高的病死率。由于病情不稳定 ,它即可逆转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 ,又可恶化为急性心肌梗死 ,甚至发生猝死。我们于 1998年至今应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阿斯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 :参照WHO关于冠心病UAP的诊断和分型标准 ,选择 1998年 10月~ 2 0 0 2年 3月的患者 34例 ,男 2 3例 ,女 11例 ,平均年龄 5 7岁。其中初发劳力心绞痛 7例 ,恶化劳力心绞痛 16例 ,心梗后心绞痛 4例 ,变异性心绞痛 7例…  相似文献   

9.
普乐林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是指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斑块下出血或破裂,激发新的血栓形成,致冠状动脉不完全阻塞,而引起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由于其极易转化为心肌梗死或心脏猝死,故临床上对UAP的有效治疗备受重视。我院应用普乐林治疗UAP60例,疗效满意。1临床资料1998年1月~2001年12月期间收治的UAP患者共120例,均为住院病人所有病人均符合WHO不稳定心绞痛诊断。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61±937~81岁,其中初发性劳累性心绞痛15例,恶化性劳累性心绞痛20例,自发性心绞痛10例,混合型心绞痛15例…  相似文献   

10.
急性冠脉综合征 (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 ,急性心肌梗死 )主要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 ,继发血栓形成。最近研究表明 ,炎症反应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本研究测定了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浆中白介素 -6(IL -6)及C反应蛋白 (CRP)浓度 ,探讨炎症反应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发展中的作用。1 资料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①不稳定型心绞痛 (UA)组 :1 5例均为住院病人 ,全部符合WHO心绞痛分型标准。②慢性稳定型心绞痛 (CSA)组 :1 7例为住院病人及部分门诊病人 ,均有典型心绞痛临床表现及心电图依据。所有入选病例均排除了…  相似文献   

11.
急性冠脉综合征 (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 ,急性心肌梗死 )主要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 ,继发血栓形成。然而最近研究表明 ,炎症反应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测定了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浆中白介素 6(IL 6)及C反应蛋白 (CRP)浓度 ,探讨炎症反应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发展中的作用。1 资料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①不稳定型心绞痛 (UA)组 :1 5例均为住院病人 ,全部符合WHO心绞痛分型标准。②慢性稳定型心绞痛 (CSA)组 :1 7例为住院病人及部分门诊病人 ,均有典型心绞痛临床表现及心电图依据。所有入选…  相似文献   

12.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稳定心绞痛的发生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粘附、活化及集聚,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管腔不完全性阻塞。因此,寻找有力的抗凝、抗血小板药物以期阻断正在进展的及其血栓形成所致的急性心肌梗死(AMI)过程是当前研究不稳定心绞痛治疗的正确方向。在联合用药中,低分子肝素愈  相似文献   

13.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组综合征,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一种。以往单用抗凝药物,但是效果不佳,近年研究发现其发病机制与不稳定斑块导致局部白色血栓形成有关。我们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和阿托伐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10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前认为 ,急性冠脉综合征 (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 ,急性心肌梗塞 )主要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 ,继发血栓形成。然而最近研究表明 ,炎症反应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测定了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浆中IL - 6及CRP浓度 ,旨在探讨炎症反应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发展中的作用。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1)不稳定型心绞痛 (UA)组 :15例均为住院病人全部符合WHO心绞痛分型标准。 (2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 (CSA)组 :17例为住院病人及部分门诊病人 ,均有典型心绞痛临床表现及心电图依据。所有入选病例均排…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联合检测在冠心病(CHD)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1—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确诊冠心病患者(分三组:稳定心绞痛组31例;不稳定心绞痛组31例;急性心肌梗死组25例)及健康对照组30例分别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DD)与纤维蛋白原(FIB)的浓度。结果冠心病三组的三项测定值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高于不稳定心绞痛组(P<0.05),不稳定心绞痛组高于稳定心绞痛组(P<0.05),均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hs-CRP、DD和FIB与冠心病相关,由于冠状动脉血管内皮慢性损伤及炎症等多因素造成hs-CRP升高,另外冠心病血黏度升高,血小板聚集、共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导致DD和FIB水平升高。联合检测血清hs-CRP、FIB和DD浓度的变化对冠心病的预防和早期诊断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将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统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原因是他们有共同的病理基础,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不稳定、破裂、血栓形成,导致病变血管不同程度的阻塞。所以,临床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应高度重视,积极干预。本文观察56例患者,其中3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支架内血栓形成一直是困扰医师的严重并发症,临床可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不稳定心绞痛等。本文报道1例PCI术后反复支架内血栓形成和心源性休克的患者,通过此例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合并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反复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异舒吉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急性冠脉综合征,其病理基础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破裂、血栓形成,导致心肌细胞缺血缺氧,如果不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很容易演变成急性心肌梗死或发生猝死[1].我科2006年3月~2007年3月使用异舒吉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是介于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之间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初发心绞痛、恶化劳力性心绞痛、静息心绞痛伴心电图缺血改变和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引起进行性冠状动脉狭窄、血小板聚集产生血管收缩物质血栓素A2,而由正常内皮细胞产生的抗聚集物质如前列环素、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和内皮源弛缓因子等浓度则降低,引起冠状动脉收缩,管腔狭窄加重乃至闭塞以及动力性冠状动脉阻力增加、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痉挛等。由于其具有独特的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预后,如果不能恰当及时的治疗,患者可能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UAP治疗的目的是缓解症状、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而积极合理的治疗是减少心肌梗死和死亡危险的关键。现就UAP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王飞宇 《中外医疗》2011,30(2):188-188
心肌缺血可表现为心绞痛、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急性肺水肿和猝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心绞痛可分为劳累型、自发型和混合型三类。劳累型心绞痛属于冠状动脉相对缺血,多因劳力、情绪激动等使心肌代谢和耗氧量增加的因素而诱发。自发性心绞痛属于冠状动脉绝对缺血,因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而发作心肌缺血,多于静息状态发病,无任何诱发因素。不稳定性心绞痛和变异型心绞痛均属于自发性心绞痛。混合型心绞痛指患者同时并存劳累型心绞痛和自发性心绞痛,心绞痛可能由于心肌代谢增加和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两种因素所诱发。各种类型的心绞痛的心电图表现大体相似,鉴别主要依靠临床表现。本文从各类型冠脉供血不足各有其相对的心电图特点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