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金平 《光明中医》2010,25(4):678-678
<正>1一脉多证一种脉不是只反映一个证,而是反映了多种病证。试以浮脉为例:浮脉主太阳病。《伤寒论》(1条)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提出太阳病的基本脉  相似文献   

2.
脉诊感悟     
<正>脉诊是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属切诊。切诊虽居四诊之末,但最具中医特色,其历史之悠久,内容之丰富,文献之众多,涉及医学范围之广泛,都是望、闻、问三诊所不能比拟的。1追溯脉诊起源及形成1.1脉诊之起源脉学博大精深,古语曰:"脉理精微,非言可尽",就是指脉象之精深微妙,不是只言片语可以描述的。而脉诊的起源几乎和中医学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正> 心动过速即中医惊悸、怔忡之类也。以脉象数急为诊。多系血不养心,神气浮越所致。痰火内扰也间有之。《伤寒论》曰:“数则为虚”,“阳气微,膈内虚,脉乃数也”。《景岳全书·脉神章》亦曰:“数脉之病,惟损为多;愈虚则愈数,愈数则愈危。”然虚损有阴阳之别,故数脉亦有浮沉之分。《四诊正法》曰:“数大而虚则为精血消竭之脉,细急如数阴证似阳之候也。”稽其治法《四诊抉微》指出:“浮数空软阳浮于上,治当温补;沉数细涩阴竭于下,法必滋阴。”《医碥》更补充曰:更“有虚寒而逼火浮越者,真阳欲脱者,脉皆数甚”,且  相似文献   

4.
《素问.玉机真藏论》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提出以色泽、脉象、形态以及色脉与四时的顺逆,作为判断疾病预后好坏的依据。归纳四种易、难治的情况,“四易”是:形气相得,色泽以浮,脉弱以滑,脉从四时;“四难”是:形气相失,色夭不泽,脉实以坚,脉逆四时。笔者不揣浅陋,将这4种情况的粗浅认识,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5.
试论顽固性头痛与肝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顽固性头痛病因纷繁,病程迁延难愈。本症属祖国医学“头风”范畴。其病机与肝密切相关,探讨如下。一、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头为六阳之首,百脉之宗也,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会于此。《千金要方》曰:“头者身之元首,人神之所法,气口之精明,三百六十  相似文献   

6.
<正> 数脉是中医脉诊中常见之脉象,且在众多脉象之分类中,不论以四纲、六纲或八纲立论,数脉均为脉纲之一,与迟脉相对应。《难经》曰:“数则为热,迟则为寒。”由此在  相似文献   

7.
弦脉一、历代诸家对弦脉形象的认识《内经》论弦脉,有属时令正常之弦,有病脉之弦,有死脉之弦,弦非一种.《素问·平人气象论》说:"春胃微弦曰平".(王冰注:言微似弦)此言春时之脉微弦,即是略弦.又说:"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王冰注:谓急而益劲,如新张弓弦也),言弦多,则是偏于弦;言胃少,则是缺乏柔和之胃气,故属病脉;至于但弦而无柔和之胃气,则为死脉.又说:"平肝脉来,耎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王冰注:如竿木梢,言长耎也),揭、高举也,招招即迢迢,举长竿之末梢,末梢细耎,根端粗重,则觉所持之末梢耎弱而迢迢,且有强感,以此象征肝脉,说明柔和之中有强感.又说:"春以胃气为本.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王冰注:长而不耎,故若循竿),循、《说文》"行顺也",《正韵》"摩也".如摩长竿,但觉盈实而滑,不见软弱,以此象征肝之病脉.又说:"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观此则肝脉当柔和而长,其形微弦,病脉之弦当盈实而滑,死脉当如新张弓弦之劲急;后世形容弦脉曰如新张弓弦,是以死脉形容病  相似文献   

8.
祖国医学认为,脾胃是血液之生化之源,其物质基础来自水谷之精微。如《灵抠·决气篇》曰:“中焦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生成后的血液在通过脾的运化上注肺脉。循环运行于脉道之中。以奉养全身。如《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水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脉,肺朝百脉,输精于皮  相似文献   

9.
涩脉论     
《中医药通报》2011,(6):4-4
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一昼一夜,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此平人血气营运之定数也。医者欲知血气之病与不病,非切脉不足以得之。脉之状不一,载于《脉经》者二十有四:浮、沉、芤、滑、实、弦、紧、洪、微、缓、涩、迟、伏、濡、弱、数、细、动、虚、促、结、代、革、散。其状大率多兼见。人之为病有四:曰寒、曰热、曰实、  相似文献   

10.
慢性睾丸痛之辨证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因病机慢性睾丸痛属中医学“子痛”、“子痈”范畴,早在《内经》就对其作了描述,《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元·张子和在《儒门事亲·疝本肝经且通勿塞状》中曰:“两丸寒痛,足阳明脉气之所发也。”“邪气客于中厥阴之经,令人卒疝,故病阴丸痛也。”明代虞抟在《医学正传·疝气》中指出:“子和论七疝,病源至为详悉,但其处方一以攻下法为主治,不能使人无疑耳!……我丹溪先生独断为湿热,此发为古人之所未发也。夫热郁于中而寒束于外,宜其非常之痛,故治法宜驱逐本经之湿热,消导下焦之瘀血。”现代医家多认为本病…  相似文献   

11.
脉是病证的外候,是辨证不可少的客观指标。下面分几方面谈谈脉与辨证的这种密切关系: 一、一脉多证一种脉不是只反映一个证,而是反映了多种病证。试以浮脉为例: 浮脉主太阳病。《伤寒论》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脉浮,是风寒袭表,正气抗邪  相似文献   

12.
妇人妊娠妊娠之名,始见于《金匮》。与妊子、重身、怀娠等均同怀孕。其脉证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渴,不能食,无寒热。”考《素问·阴阳别论》曰:“阴搏阳别,谓之有子”。《平人气象论》曰:“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金匮》言妊娠之症状为渴,不能食,乃是有病之象。而脉则平,为无病之脉也。何以致之?此《素问·腹中论》所谓之:“身有病面无邪脉”也。妊娠  相似文献   

13.
《医学正传》载:"尝闻小方脉科,古人谓之哑科,最费调治,诚哉是言也。盖以婴儿之流,难问证,难察脉耳,抑且脏腑脆嫩,而孟浪之剂,与夫峻寒峻热之药,俱不可轻用。"又按古法曰:凡小儿症候,难以手太阴尺寸诊脉,如一岁至六岁曰婴孩,唯以男左女右手次指三关之脉,以为验病轻重死生之决。  相似文献   

14.
1.精明之府:指头部。《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头者,精明之府”。《医部全录·头门》注:“诸阳之神气,上会于头,诸髓之精,上聚于脑,故头为精髓神明之府。” 2.元神之府:指脑。《本草纲目》曰;“脑为元神之府。”精神意识,记忆思维,视觉器官,皆发于脑,故称。 3.血之府:指脉管。《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脉者,血之府也。” 4.胸中之府:指背部。《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 5.肾之府:指腰部。《素  相似文献   

15.
益气复脉祛痰化瘀法治疗心房纤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房纤颤是临床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现代医学对该病多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机械的方法转复窦律,但疗效不甚满意,且副作用较大。笔者经多年的临床实践,并根据祖国医学“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及“痰瘀互结”的理论,采用益气复脉,祛痰化瘀法,自拟“复律汤”加减治疗,经多例临床验证收到较好的疗效。现就该病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作如下探讨。1 发病机理 心房纤颤属中医“惊悸”、“怔忡”范畴。祖国医学虽无类似病名,但对该病早有描述,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提到:“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人呼脉四动以上曰死……乍疏乍数曰死”。《济生方,怔忡论治》中指出:“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真血虚耗,心帝失辅渐成怔冲。”《伤寒论》中更明确地指出了该病的治法,如“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此后  相似文献   

16.
周学海,字澄之,安徽建德人,自幼人塾,擅长经史词章,为光绪18年进士.其在<重订诊家直诀>自序中有言"医有四科:日脉、日证、曰药、曰方.知脉而后知证,知药而后能方,故脉尤汲汲也",故汇萃百家名论,参以西说,并合己之读书临证心得,而撰<脉学四种>[1].  相似文献   

17.
<正> 蒲辅周是已故著名中医学家,在学术上有很高的造诣.惜生前忙于诊务,亲自著述甚少.这里所选《蒲辅周医话》十则,系蒲老生前对其子志孝言传心授.虽系只言片语,但亦可窥蒲老学术思想之一斑.现公诸于世,以飨读者.一、谈脉之常变及诊脉的价值六三年在京同先父出诊.诊张老之脉,六脉皆大.先父说张老禀赋素厚,不能以火看待,这是六阳脉,还有一种六脉沉细如丝,亦不为病者,名六阴脉,如刘某就是这样.我的脉也经常结代,仍然活了这么多年.一女学生,一日为我诊脉,先喜形于色,既则蹙眉不语.余笑问曰:"何如?"良久,始告曰:"我知之而不敢言."余曰:"何也?"答曰:"四至一歇."余微笑曰:"汝有功夫.歇止脉危,是否三四动止应六七?六七日后尔当再来."后果来,讶其如初,问其故?余曰:"我有此脉久矣,岂可一见歇止脉即断为不治,须脉证合参."我在四川、北京都曾见  相似文献   

18.
脉诊刍议     
脉诊,亦称切脉或按脉,始见于《内经》,是祖国医学“四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寸口诊法站载于(索问·五睑别论》,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我于胃以养五脏气,气D亦大阴也,是五脏六腑之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气口,亦称寸口或脉口.春秋战国时期秦越人,在《内经)基础上加深研究,取其脉的精毕,对脉学大有发挥.西晋·王叔和更进一步选取(内经》、《难经》及张仲景、华访有关脉学的论述,结合临床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脉象、脉理加深研究,著有《脉经》,将五脏六用在两手寸关尺明…  相似文献   

19.
1皮肤结构与生理的整体性 中医认为肤腠、玄府、毛发、爪甲是人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杂病源流犀烛>曰:"皮也者,所以包含肌肉,防卫筋骨者也."说明肌肤具有类似墙垣的防护功能.<灵枢经释·本脏>曰:"肺应皮.皮厚者,大肠厚;皮薄者,大肠薄;…;皮滑者,大肠滑…;心应脉.皮厚者,脉厚;皮薄者,脉薄;脉薄者,小肠薄;皮缓者,脉缓;…"说明皮肤的厚薄与脏腑功能之关系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20.
在祖国医学文献中,很早就有关于心力衰竭的论述。《素问·痹论》曰:“心痹者,脉不通,烦者,心下鼓,暴上气而喘。”《素问·逆调论》曰:“夫不得卧,卧而喘者,是水之客也。”故心衰属于祖国医学之心悸、喘息等范畴。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笔者体会到对于心衰病人应针对不同的临床表现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