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凝血因子Ⅴ、Ⅶ、Ⅶ、Ⅹ、Ⅺ的活性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血浆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采用一期法在ACL 2000全自动凝血仪上进行测定。同时对160例AIS患者的各个因子在疾病初发与复发、年龄、性别等方面作分析比较,8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结果:AIS组血浆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分别为102.25%±34.36%、187.29%±34.93%、157.29%±55.11%、135.60%±43.21%和106.74%±54.78%,与健康老年组比较,患者组的FⅤ:C、FⅦ:C、FⅧ:C、FⅩ:C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而FⅪ:C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AIS病人凝血因子超过其临界值的发生率分别为:25%、58%、53%、40%、11%。同时发现再发AIS组上述各凝血因子水平明显高于初发AIS组(P<0.01)。年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性别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AIS患者存在多个凝血因子活性水平增高,其中以FⅤ:C、FⅦ:C、FⅧ:C、FⅩ:C增高明显,但FⅪ:C并无明显变化,这表明凝血因子在参与AIS发病中的重要性及其复杂的机制。另外,我们的结果表明凝血因子升高程度与疾病初发与复发有关,复发组的上述各凝血因子水平明显高于初发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患者血浆凝血因子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的变化。方法:采用ACL-2000全自动凝血仪一期法测定了80例恶性肿瘤患者(肺癌31例、肠癌21例、乳腺癌12例、恶性淋巴瘤16例)血浆凝血因子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水平。结果:恶性肿瘤组血浆凝血因子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0.001);复发转移肿瘤组血浆凝血因子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较未复发肿瘤转移组明显增高(P<0.01-0.001);肺癌、肠癌、乳腺癌、恶性淋巴瘤等4组各组间血浆凝血因子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血浆凝血因子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水平的变化对恶性肿瘤的诊断及病情判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蛋白质Z(protein Z,PZ)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86例恶性肿瘤患者的PZ、FⅦ:C、FⅧ:C、FX:C、FⅪ:C进行测定。PZ用ELISA法,血浆FⅦ:C、FⅧ:C、FⅩ:C、FⅪ:C用一期法与ACL-2000全自动凝血仪进行测定。45名健康人作为对照。同时对复发转移组与未复发转移组作分析比较。结果恶性肿瘤组的PZ水平(1210.89ng/ml±251.13ng/ml)明显下降(对照组为2378.83ng/ml±429.51ng/ml),FⅦ:C、FⅧ:C、FⅩ:C、FⅪ:C水平明显升高,分别为162.42%±36.57%、201.95%±77.54%、120.27%±77.54%、145.88%±56.48%(对照组分别为116.70%±28.80%、70.15%±21.28%、76.13%±19.26%、77.23%±16.22%),P值均<0.01。相关研究中,发现恶性肿瘤组及对照组中的PZ水平与FⅦ:C、FⅧ:C、FⅩ:C水平之间均存在明显负相关(P值均<0.001),而PZ与FⅪ:C无相关性(P>0.05)。对肿瘤的病情研究发现,复发转移组PZ、FⅦ:C、FⅧ:C、FⅩ:C、FⅪ:C与未复发转移组比较,转移组的PZ更低,FⅦ:C、FⅧ:C、FX:C、FⅪ:C水平更高(P<0.01)。结论PZ水平在恶性肿瘤患者中明显减低,且与病情有关。PZ与FⅦ:C、FⅧ:C、FX:C存在明显负相关。提示PZ缺乏可能是恶性肿瘤患者获得性易栓症的一个新的发病因素。  相似文献   

4.
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尿毒症透析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血液透析患者54例,于透析前后测定血肌酐(Cr)、尿酸(UA)、尿素氮(BUN)、凝血因子Ⅴ、Ⅶ、Ⅷ、Ⅹ、Ⅺ活性及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血小板(PLT),对其透析前后结果进行分析,以68例健康体检者作正常对照。结果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前FⅦ:C、FⅧ:C、FⅩ:C、FⅪ:C与对照组比均明显增高,PLT数量低于对照组(P<0.01),PT、FIB、DD明显高于对照组,透析后FⅦ:C、FⅧ:C、FⅩ:C明显高于透析前(P<0.01);DD、FIB透析前后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T透析后明显下降(P<0.01)。结论尿毒症患者存在明显凝血功能紊乱,多个凝血因子活性水平增高,存在高凝状态;血液透析不能有效改善凝血功能的紊乱,可能进一步加剧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妊娠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凝血因子与抗凝蛋白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22例妊娠期VTE患者(V T E组)和44例体检健康产妇(对照组)的凝血因子活性(FⅡ、Ⅴ、Ⅶ、Ⅷ、Ⅸ、Ⅹ、Ⅺ、Ⅻ),以及抗凝蛋白 A T、蛋白C的活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受试者患病的危险因素,并对受试者进行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根据ROC曲线下面积选择最佳工作点(OOP),计算各指标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VTE组患者的FⅡ、Ⅴ、Ⅷ、Ⅹ、Ⅺ和Ⅻ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蛋白C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Ⅷ、Ⅹ及蛋白C的变化与妊娠期VTE发病呈显著相关;ROC曲线分析,FⅧ、Ⅹ及蛋白C的O O P取值分别为131.2、91.3和47.5;FⅧ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0.6%、85.2%。结论凝血因子活性异常升高与妊娠期VTE形成显著相关,其中FⅧ诊断妊娠期VTE的特异性、敏感性最大,其活性异常增高与 FⅩ活性增高蛋白C活性异常降低是妊娠期VTE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不同孕期妇女和妊高征患者血浆凝血因子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不同孕期妇女、妊高征患者及分娩后第5天产如分别进行血浆凝血活性测定。每一标本均测定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活性Ⅱ∶C、Ⅴ∶C、Ⅷ∶C、Ⅸ∶C、Ⅹ∶C、Ⅺ∶C、Ⅻ∶C及因子Ⅷ相关抗原(ⅧR∶Ag)、因子ⅩⅢα∶Ag、ⅩⅢβ∶Ag。测定结果:早孕妇女血浆凝血因子Ⅴ∶C水平升高(P<0.05),其余与非孕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孕中期妇女血浆凝血因子Ⅴ∶C、Ⅶ∶C、Ⅷ∶C、ⅧR∶Ag、Ⅹ∶C和Ⅻ∶C都明显升高(P<0.01或P<0.001),其余凝血因子无变化。孕晚期妇女大多数凝血因子都升高,Ⅻ∶C无变化而因子ⅩⅢα∶Ag则有所下降。妊高征患者比同孕期晚孕妇女变化更明显。分娩后几乎所有凝血因子均升高,而因子ⅩⅢα∶Ag则下降。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尿毒症透析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在我院确诊并计划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66例尿毒症患者作为病例组,并选取66例健康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对照组人群以及病例组患者血液透析前后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Ⅶ、凝血因子Ⅷ、凝血因子Ⅹ的活性,及血肌酐( Cr)、尿酸( UA)、尿素氮( BUN)、血清总蛋白( TP)水平,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病例组患者透析前凝血因子Ⅴ为(107.4±27.6)s,凝血因子Ⅶ为(142.7±21.8)s,凝血因子Ⅷ为(131.7±33.2)s,凝血因子Ⅹ为(119.7±20.5)s,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透析后凝血因子Ⅴ为(103.6±23.6)s,凝血因子Ⅶ为(163.4±25.1)s,凝血因子Ⅷ为(144.4±27.6)s,凝血因子Ⅹ为(134.7±25.4)s,与透析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病例组透析后Cr为(593.1±177.4)umol/L,BUN为(17.6±5.4)mmol/L,Ua为(280.4±8.4)umol/L,TP为(63.5±8.7)g/L,明显低于透析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尿毒症患者存在血液的高凝状态,而透析治疗并不能有效改善此状态,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患者,及时处理出血以及血栓形成等状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收集分析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下竹叶青蛇咬伤患者的凝血因子与D-二聚体(D-D)的变化规律,探讨蛇伤引起凝血功能障碍的机制。【方法】对2019年6~8月深圳市中医院46例竹叶青蛇咬伤的住院患者开展回顾性真实世界研究,观察分析入院第1天、第3天、第5天的内源性凝血因子4项[抗血友病因子Ⅷ(FⅧ)、血浆凝血活酶Ⅸ(FⅨ)、血浆凝血活酶前质Ⅺ(FⅪ)、接触因子Ⅻ(FⅫ)]、外源性凝血因子4项[凝血酶原Ⅱ(FⅡ)、前加速素易变因子Ⅴ(FⅤ)、前转变素稳定因子Ⅶ(FⅦ)、凝血酶原X(FⅩ)]及D-D水平的变化规律。【结果】(1)蛇咬伤后的第1天,患者的内源性凝血因子除FⅫ无明显变化外,FⅧ显著高于正常值,FIX、FXI有所升高但仍在正常值范围内,且均呈现第1天开始升高、第3天达到高峰、第5天较前回落的规律。(2)蛇咬伤后第1天、第3天、第5天患者的外源性凝血因子FⅡ、FⅤ、FⅦ、FⅩ水平均无明显变化。(3)蛇咬伤后内源性凝血因子FⅧ、FⅨ、FⅨ水平升高的比例第1天为67.4%、37.0%、21.7%,第3天为76.1%、69.6%、32.6%,第5天为69.6%、63.0%、30.4%;内源性凝血因子FⅫ及外源性凝血因子FⅡ、FⅤ、FⅦ、FⅩ水平在第1天、第3天、第5天均在正常范围内;而D-D水平升高的比例在第1天、第3天、第5天分别为76.1%、95.7%、95.7%。【结论】(1)蛇毒可使促凝系统活跃,凝血因子水平升高或正常;造成的纤溶系统紊乱以内源性凝血途径为主,对外源性凝血途径无明显干扰。(2)D-D水平升高可作为诊断竹叶青蛇咬伤敏感度较高的实验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凝血因子Ⅶ、Ⅷ、Ⅱ、Ⅰ的活性,研究其在急性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中的变化.方法分别采用凝血活酶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发色底物法及凝血酶时间法测定了急性心肌梗死(AMI)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病人血浆FⅦC、FⅧC、凝血酶原及纤维蛋白原相对活性.结果AMI病人血浆FⅦC为98.3%±36.7%,与青年组的104.0%±29.4%和老年组的114.9%±23.6%比较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而AIS病人为152.9%±30.3%,较青年组和老年组显著升高(P值均<0.001).AMI病人血浆FⅧC为234.2%±57.9%,明显高出青年组的101.2%±32.6%和老年组的116.4%±35.7%(P值均<0.001).但AIS病人FⅧC±为85.5%±32.6%,低于老年组(P<0.05).AMI和AIS病人血浆凝血酶原活性分别为130.2%±¨.7%和128.0%±29.4%,高于青年组的108.0%±7.7%(P<0.001和0.01)和老年组的106.1%±19.4%(P值均<0.001).AMI和AIS病人血浆纤维蛋白原活性分别为207.2%±53.0%和174.3%±28.5%,二者均显著高于正常青年组的103.3%±¨.6%(P值均<0.001)和老年组的143.8%±16.8%(P<0.001和0.01).结论AMI病人FⅧC增高,AIS病人FⅧC增高;二者血浆凝血酶原和纤维蛋白原活性均高于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探讨口服华法令抗凝治疗初期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活性的变化规律及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相应关系。方法:选择20例机械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在术后1 d开始服用华法令抗凝,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2、3、5、9、13 d测定其血浆中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活性及PT、APTT值。动态观察FⅡ、FⅦ、FⅨ、FⅩ活性及PT、APTT在其中的变化。结果:FⅡ、FⅦ、FⅨ、FⅩ活性术后第1 d显示低于术前组(P<0.05或P<0.01),而FⅨ:C活性明显高于服药前组(P<0.01);口服华法令后第1 d FⅦ:C明显低于服药前(P<0.05);FⅩ:C活性明显高于服药前(P<0.01);FⅡ:C、FⅨ:C从数值上看高于服药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华法令后第2-4 d各凝血因子活性逐渐下降,与前一时间段比较差异均呈显著性(P<0.05或P<0.01))。服药后第8 d由于药物剂量的调整FⅦ:C、FⅨ:C有所回升。到服药后第12 d各凝血因子活性基本保持稳定。PT值随FⅦ:C的波动而随之相应改变。而APTT值服药后第1 d与术前比较无差异外(P>0.05),其余时间段均明显高于术前组(P<0.01)。结论:在口服华法令抗凝治疗初期,PT、APTT不能准确反映各凝血因子活性变化的水平,同时检测FⅡ、FⅦ、FⅨ、FⅩ活性,可及时了解患者的凝血状态是防止出血和栓塞发生的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