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角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在肝癌经动脉介入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 C型臂X线机系统,对5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在介入栓塞治疗前后分别行肝固有动脉常规DSA及不同角度DSA,比较两种方法显示肝内肿瘤供血动脉和小病灶个数的差异,并分析小肝癌与非肿瘤性肝动脉门静脉分流在不同角度DSA中的鉴别诊断征象.结果: 常规DSA显示病灶62个,有21例患者肝亚段动脉因相互重叠而不能被独立分辨,18例因多支动脉分支与肿瘤位置重叠而不能确认肿瘤供血来源.不同角度DSA显示病灶66个,发现4个常规DSA漏诊的小病灶,在50例中清晰显示了肝亚段动脉的结构和复杂的肿瘤供血动脉及其走行.两种方法显示肝内肿瘤供血动脉比较,χ2=12.64,P<0.05.结论: 不同角度DSA能够多方位清晰显示迂曲走行的动脉和重叠隐匿的较小的肿瘤病灶,提高小病灶检出率,对小肝癌与非肿瘤性肝动脉门静脉分流鉴别诊断很有帮助,与常规DSA结合使用有助于提高肝癌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肝癌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69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八十年代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新的血管造影技术,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方法之一。近几年我们采用选择性或超选择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原发性肝癌,获得了较好的结果。现将我们所作的696例造影资料报道如下。1材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我...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腹部广泛应用,尤其是IADSA技术的日趋成熟,其诊断价值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就46例已确诊的原发性肝癌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表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本文总结了35例原发性肝癌的IADSA表现。肿块型23例,占65.7%;结节型9例,占25.6%;弥漫型3例,占8.6%。同时讨论了肝脏血管的变异和肝癌的肝外血液供应。  相似文献   

5.
对某医院DSA防护后的辐射场分布的测定结果表明,防护效果好,且随着距离增加,辐射剂量有下降趋势,可见介入辐射的防护工作是有效的,以后应该进一步重视和加强。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肝癌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附10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肝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的100例原发性肝癌分析,较详细地描述了原发性肝癌的DSA影像表现,认为肿瘤血管(100例)、肿瘤染色(100例)、血管侵蚀(43例)、门静脉癌栓(28例)、动静脉瘘(26例)为富血供原发性肝癌的主要表现。讨论部份影像产生的原因。DSA影像表现还能即时指导肝癌的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急性肺栓塞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和介入治疗的意义。方法 13例临床高度怀疑肺栓塞患者经急诊肺动脉造影确诊后,立即采取选择性肺动脉插管溶栓、吸栓、碎栓、解痉、球囊扩张治疗。疗效评价指标为肺动脉楔压、肺动脉开通率、远端肺血管网显示率、血气分析、血氧饱和度、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其中10例明确为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所致者,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后再行下肢深静脉溶栓治疗。结果 13例肺动脉造影全部为肺动脉主干或2个以上分支栓塞,介入治疗后肺动脉开通率80%~90%3例,91%~95%8例,完全开通3例;远端肺血管网显示率全部在90%以上,肺动脉楔压下降至25mmHg以下10例,25-30mmHg3例,血氧饱和度即刘改善,恢复至90%~95%9例,96%~100%4例.PaO2 90-95mmHg3例,〉95mmHg者10例,咳嗽、咯血、呼吸困难、胸痛完全消失11例,明显战轻2例。结论 肺动脉造影是肺栓塞诊断的金标准,介入治疗对急性大面积肺栓塞具有显著疗效,明显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国玲  赫卫平 《医学综述》1995,1(7):309-311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简称DSA)是医学影象学中,继X线CT之后的又一项新技术,也是当前医学影象学中具有突破性的新进展。尤其在血管疾患的临床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发展过程关于DSA的发展过程,还需追溯到血管造影术本身的历史。1895年11月8日,伦琴发现了X射线,几个星期后,两位奥地利医生就在尸体上进行了动脉血管造影尝试。1923年,德国医生将造影剂注入血管内,成功地利用X射线实施了人体四肢动静脉造影。30年代中期,创建了经腰部穿剌实施主动脉、颈动脉及周围血管造影的方法。此后,随着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9.
方烂基 《微创医学》2004,23(6):705-707
目的 探讨旋转DS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使用荷兰PHILIPS-INTEGRISV5000型DSA系统对15例疑有颅内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常规和旋转DSA检查.结果常规DS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11例,4例疑似动脉瘤,其中7例未能清楚显示动脉瘤,加摄旋转DSA检查,4例可疑病例得以证实,所有病例的动脉瘤全貌、瘤颈位置与结构及其与载瘤动脉关系清晰显示,15病例均成功地进行栓塞治疗.结论旋转DSA采集的图像可多方位的、立体的观察动脉瘤全貌及其周围的血管解剖结构,是对常规DSA一种重要补充,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示踪减影透视(TSF)下超选择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方法 102例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按随机化分组表分为基线资料均衡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1例,分别采用TSF技术超选择栓塞治疗及非TSF超选择栓塞治疗,对2组甲胎蛋白(AFP)、肿瘤大小和1、2年的生存率进行观察对比.结果 观察组采用TSF 技术后肿瘤血管内超选择栓塞治疗成功率为100% (51/51),对照组非TSF栓塞治疗成功率仅为27.4%( 14/51)(P<0.01);观察组患者的AFP水平由术前的(51.5±1.5) μg /L下降至(2.6±0.5)μg/L(P<0.01),肿瘤直径由术前的(10.1±1.5) cm缩小为(5.3±0.5) cm(P<0.01);且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10.3±1.3)μg/L、(7.3±1.5) cm,P 均<0.01];观察组1、2年生存率(90.20%、72.55%)高于对照组(41.18%、21.56%,P均<0.01).结论 应用TSF 技术可提高原发型肝癌介入治疗超选择栓塞的成功率,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提高介入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联合应用肝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和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肝癌患者脾功能亢进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高压患者85例,经导管行肝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同时行部分性脾栓塞,术前患者周围血细胞计数均低,以白细胞、血小板降低为显著.结果肝动脉,脾动脉分别插管成功率100.0%.术后24 h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开始升高(P<0.01).1月后,65例(76.4%)达正常水平,18例(21.2%)部分缓解,2例(2.4%)无效,术后食欲、体能及胃底静脉曲张均有所改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肝癌并脾功能亢进患者,在行肝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同时行部分性脾栓塞术,安全可靠,既能有效控制肿瘤发展,又能有效改善血象,提高机体免疫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肝动脉栓塞化疗189次前后的护理资料.结果 由于护理措施得当,理及时,组未发生不能恢复的并发症,者满意,果好.结论 做好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保证手术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肝动脉变异及其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肝动脉造影观察肝动脉及其肝外分支的不同变异情况,为肝癌介入治疗提供影像学指导。方法:收集200例原发或转移性肝癌患者的介入术前肝动脉造影资料,2名介入科医生共同阅片观察Michels肝动脉变异分型,分析肝动脉变异发生概率、肝固有动脉缺失变异情况及肝动脉肝外分支的出现概率、起始部位的变异情况。结果:最常见的肝动脉变异是MichelsⅢ型17例(8.5%),其次是Ⅱ型10例(5.0%)和Ⅴ型9例(4.5%)。Ⅰ型中肝固有动脉缺失25例,且发现5种亚型。肝外供血分支5种,最常见的是胃右动脉肝外供血分支156例(78.0%),其次是胆囊动脉126例(63.0%)、副胃左动脉19例(9.5%)、肝镰状动脉5例(2.5%)、副左膈动脉4例(2.0%)。结论:肝动脉变异除Michels分型外尚有其他亚型,且肝动脉的肝外分支变异较多,充分认识这些变异有助于提高肝癌介入治疗效果,预防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肝癌的肝外动脉供血与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肝外动脉供血规律,旨在指导介入治疗.方法 对本组2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常规腹腔动脉造影及肝癌肝外供血动脉探查,分别超选择插管及化疗栓塞(TACE).结果 25例患者共见27条肝外供血动脉,其中膈动脉供血7例,肠系膜上动脉供血10例,两者占多数.22条肝外供血动脉行超选择插管和化疗栓塞术,其余5条因未能超选择插管而只行化疗药物灌注治疗.结论 原发性肝癌的肝外动脉供血较为常见和多变,对肝外动脉供血支选择性栓塞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双重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肝动脉化疗栓塞(TAE)加B超引导下瘤体内注射同位素^32P内照射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对sIL-2R,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功能影响。方法首先用TAE治疗3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1周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引导在肝脏瘤体内注射同住素^32P内照射,观察双重介入治疗后免疫功能sIL-2R,T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Th细胞比健康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sIL-2R,Ts细胞比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双重介入治疗后原发性肝癌患者Th细胞明显增高(P〈0.05),sIL-2R,Ts细胞非常显著降低(P〈0.01)。结论双重介入治疗可以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免疫功能状态,测定原发性肝癌患者sIL-2R对判断疗效、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IMD在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前后的变化,以探讨IMD在冠心病疾病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患者52例,分别于术前、术后24 h静脉取血获得血浆,采用放免法测定血浆IMD浓度,并与健康对照组(n=20)进行比较。结果冠造介入组患者治疗前IMD水平(pg/ml)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146.85±33.10 vs 189.04±56.89,P<0.05),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后IMD水平显著升高(163.76±56.25,P<0.01)。治疗前冠状动脉造影不正常者IMD水平明显低于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患者(135.50±29.34 vs 167.37±18.63,P<0.05),且术后均明显增高(P<0.05)。结论 IMD在冠心病患者中含量较低,其水平的降低可能为冠心病潜在危险因素之一。在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后,出现IMD水平的增高,可能与治疗过程中的出现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体出现代偿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HC)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前后血清异常凝血酶原(DCP)和甲胎蛋白(AFP)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ELISA分别检测PHC患者TACE术前及术后第1、2、4个月血清DCP和AFP值;将95例行TACE术治疗的PHC患者根据治疗效果分为好转组和进展组,分析观察术前和术后DCP、AFP动态变化与TACE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好转组术后第2、4个月血清DCP和术后第4个月AFP水平均较术前降低(P〈0.01);进展组术后第2、4个月血清DCP和术后第4个月AFP水平均较术前升高(P〈0.05)。AFP〈400 ng/ml的PHC患者中进展组术后第1、2、4个月血清DCP水平均较术前升高(P〈0.05),术前、术后AFP水平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P和AFP都可以作为PHC患者TACE术疗效判断的指标,在AFP较低时DCP在判断TACE术治疗效果方面比AFP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8.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心病介入诊疗18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亓维东  韩霞 《吉林医学》2010,31(22):3664-3666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心病介入诊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统计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CAG)及冠脉介入治疗(PCI)的病例180例,观察手术成功率、并发症。结果:180例患者均首先经桡动脉穿刺,穿刺失败4例,成功率97.78%,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成功率97.22%,行冠脉支架置入成功率90.91%,经桡动脉途径失败者改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检查及治疗成功,总成功率100%。结论:经桡动脉途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冠心病介入诊疗方法,具有创伤小、局部并发症少、术后易于止血、不需强制卧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与传统股动脉途径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19.
邓元明  张龙  温云 《实用医技杂志》2009,16(12):962-96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在原发性肝癌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50例行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及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分别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层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进行MSCT成像,并与DSA作对照观察。结果MSCT腹部血管成像检出变异动脉10例,门静脉癌栓25例,动静脉分流15例,与DSA的检查结果有高度一致性。结论多层螺旋CT腹部血管成像作为一种无创伤的检查技术,可多方位、多角度观察血管走行及其与周围器官的关系,为临床特别是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等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