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皮神经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肌电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21)对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损伤的再生作用,为临床研究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择由创伤等原因引起神经损伤36例46根神经根据接受门诊治疗前后随机分为2组,A组接受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B组接受弥可保治疗,疗程两个月。治疗前后进行肌电图检测,测定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运动电位潜伏期和波幅。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周围神经运动电位潜伏期及波幅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经皮神经电刺激对周围神经损伤有促进神经再生作用,可作为周围神经神经损伤保守治疗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术中电刺激及肌电监测在手外科周围神经损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手外科收治的周围神经损伤患者35例,给予松解手术治疗,术中给予电刺激并且通过肌电图仪监测电刺激前后受损神经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的潜伏期及波幅变化,术后3个月随访记录临床疗效。结果:与电刺激前比较,臂丛神经损伤组及尺神经损伤组CMAP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臂丛神经损伤组、正中神经损伤组及桡神经损伤组CMAP波幅明显增加(P<0.05);术后3个月随访91.42%的患者受损神经功能得到恢复。结论:术中电刺激及肌电监测可有效提高手外科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促进受损神经再生,利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经皮神经肌电治疗周围神经损伤57例效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丹迪Cantata型肌电图仪对57例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患者,进行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并辅助以运动疗法及心理治疗,观察受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行治疗前、后肌电图对比分析及不同病程治疗后的疗效对比分析。结果:57例臂丛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不全损伤者,经1~10个疗程的治疗,受损神经功能治愈率67%(38/57),有效率95%(51/57)。病程越短,疗效越好。治疗后肌电图检查结果较治疗前明显好转。结论: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可改善受损神经局部血液循环,提高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辅助以运动疗法,可改善和保持关节活动范围,防止肌肉萎缩,增强肌肉协调性,配合心理疗法最终取得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
经皮神经肌电刺激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目的:探讨经皮神经肌电刺激中运用设定的电参数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TERESA-神经肌体仪(低频脉冲治疗仪)对23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进行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治疗中应用设定好的刺激参数,观察受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进行治疗前、后肌电图对比分析。结果:23例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及胫神经损伤患者,经1-2个疗程治疗后受损神经功能有明显恢复,神经纤维平均再生距离达21.3cm(2.03mm/d)。再生速度显著快于1-1.5cm/d的平均速度(P〈0.05)。其中21例(91.31%)感觉、运动功能达S3M3以上。肌电图检查发现经电刺激治疗后17例(73.91%)患者出现再生电位。结论:以设定的经皮神经肌电刺激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可有效促进周围神经再生,改善受损的神经支配的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对周围神经损伤再生的促进作用,并与维生素B1,B6的疗效相比较。方法:收集北华大学附属医院手外科收治急诊前臂神经切割伤患者22例(30根神经:正中神经14根,尺神经16根),随机分为两组(n=11):①维生素B组:神经缝合术后口服维生素B1,B6各10mg/次,1次/d,连续用药3个月。②前列腺素E1组:神经缝合术后前列腺素E1 150μg加入生理盐水500mL静点,1次/d,连续用药1个月。术后3个月开始每个月做肌电图检测。测定神经运动电位、感觉电位的潜伏期和波幅,统计最后一次检测值。两组进行比较。结果:术后平均随访7个月。22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至最后一次检测时维生素B组损伤神经中感觉电位恢复率28.6%,运动电位恢复率为85.7%;前列腺素E1组感觉电位恢复率为50%,运动电位恢复率为87.5%。②运动电位潜伏期:两组正中神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尺神经前列腺素E1组较维生素B组短5ms(P〈0.01)。③运动电位波幅:正中神经:前列腺素E1组较维生素B组波幅高5mV(P〈0.05),尺神经:前列腺素E1组较维生素B组波幅高8mV(P〈0.01)。④前列腺素E1组尺神经感觉神经电位的潜伏期较维生素B组短4ms(P〈0.01)。⑤两组比较尺神经的感觉神经电位的被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前列腺素E1能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其效果优于维生素B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对周围神经损伤再生的促进作用,并与维生素B1,B6的疗效相比较。方法:收集北华大学附属医院手外科收治急诊前臂神经切割伤患者22例(30根神经:正中神经14根,尺神经16根),随机分为两组(n=11):①维生素B组:神经缝合术后口服维生素B1,B6各10mg/次,1次/d,连续用药3个月。②前列腺素E1组:神经缝合术后前列腺素E1150μg加入生理盐水500mL静点,1次/d,连续用药1个月。术后3个月开始每个月做肌电图检测,测定神经运动电位、感觉电位的潜伏期和波幅,统计最后一次检测值,两组进行比较。结果:术后平均随访7个月。22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至最后一次检测时维生素B组损伤神经中感觉电位恢复率28.6%,运动电位恢复率为85.7%;前列腺素E1组感觉电位恢复率为50%,运动电位恢复率为87.5%。②运动电位潜伏期:两组正中神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鸦尺神经前列腺素E1组较维生素B组短5ms(P<0.01)。③运动电位波幅:正中神经:前列腺素E1组较维生素B组波幅高5mV(P<0.05),尺神经:前列腺素E1组较维生素B组波幅高8mV(P<0.01)。④前列腺素E1组尺神经感觉神经电位的潜伏期较维生素B组短4ms(P<0.01)。⑤两组比较尺神经的感觉神经电位的波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前列腺素E1能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其效果优于维生素B族。  相似文献   

7.
周围神经损伤后,其所支配的肌肉部分或全部瘫痪,导致相应的肢体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严重者甚至影响患者的自理能力和日常生活[1].目前,有应用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周围神经再生的相关动物实验及临床报道,但应用电脑中频及低频电刺激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则鲜有报道.本科采用电脑中频并低频电刺激辅助治疗周围神经损伤29例,与单纯口服营养神经药物的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2008-03-2012-01来我科就诊的门诊及病房会诊患者5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全部病例均经神经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检查确诊.观察组29例,其中男18例,女11例;年龄18 ~ 46岁;平均病程22 d;桡神经损伤10例,尺神经损伤6例,正中神经损伤13例.对照组28例,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21 ~ 45岁;平均病程27 d;桡神经损伤9例,尺神经损伤5例,正中神经损伤14例.  相似文献   

8.
经皮神经肌电治疗周围神经损伤57例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丹迪Cantata型肌电图仪对57例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患者,进行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并辅助以运动疗法及心理治疗,观察受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行治疗前、后肌电图对比分析及不同病程治疗后的疗效对比分析。结果:57例臂丛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不全损伤者,经1~10个疗程的治疗,受损神经功能治愈率67%(38/57),有效率95%(51/57)。病程越短,疗效越好。治疗后肌电图检查结果较治疗前明显好转。结论: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可改善受损神经局部血液循环,提高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辅助以运动疗法,可改善和保持关节活动范围,防止肌肉萎缩,增强肌肉协调性,配合心理疗法最终取得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绝对支配区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以健康志愿者30人(正常组)、正中神经损伤患者10例(正中神经损伤组)、尺神经损伤患者10例(尺神经损伤组)以及正中神经、尺神经均损伤患者3例(正中神经尺神经损伤组)为研究对象,采用神经肌电图电刺激方法引出SSR,分别在掌心、小鱼际、示指和小指指腹记录潜伏期和波幅,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正中神经完全损伤后,示指指腹SSR消失,掌心SSR波幅降低,而小指指腹SSR正常;尺神经损伤后,小指指腹SSR消失,小鱼际SSR波幅降低,而示指指腹SSR正常。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均损伤后,整个掌面均不能引出SSR。 结论掌心和小鱼际SSR受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双重影响;示指指腹和小指指腹SSR分别受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单一神经通路上的交感神经调控;示指指腹和小指指腹是检测单神经通路上交感传出功能的理想部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尺神经-大鱼际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潜伏期正常值,以定量分析尺神经共同刺激所致腕管综合征(CTS)患者正中神经-大鱼际潜伏期的误差。 方法正常组112例,记录224侧正中神经-拇短展肌(APB)和224侧尺神经-大鱼际的CMAP潜伏期和波幅。另对其中10例20侧正中神经,分别记录以正中神经-APB最大波幅之刺激强度的30%、50%、70%、100%刺激时的CMAP潜伏期和波幅。其中4例分别予以120%、150%和200%的超强刺激,记录CMAP潜伏期和波幅。CTS组16例,记录到正中神经-APB的CMAP最大波幅后,继续增大刺激强度,记录尺神经共同刺激效应后的正中神经-大鱼际CMAP。 结果①正常组:尺神经-大鱼际远端潜伏期为(3.17±0.25)ms,波幅为(6.60±1.07)mV;正中神经-APB远端潜伏期为(3.45±0.31)ms,波幅为(6.47±1.08)mV。当正中神经刺激强度从引出最大CMAP波幅之强度的30%、50%、70%增加至100%,正中神经远端潜伏期相应缩短0.1~0.3ms;达到最大波幅后继续增加刺激强度至120%、150%和200%的超强刺激,则潜伏期不再继续缩短。②CTS组:尺神经共同刺激所引起的正中神经-大鱼际CMAP潜伏期缩短范围为0.5~8.7ms,导致正中神经-APB的错误潜伏期范围为(2.9~4.1)ms。 结论CTS患者正中神经检测时,若正中神经-APB CMAP潜伏期随刺激强度增大而缩短超过0.3ms,并且达到2.9~4.1ms的范围,则提示可能发生了尺神经共同刺激。  相似文献   

11.
江澜 《中国康复》2010,25(4):288-289
目的:观察外周神经损伤患者康复治疗前后肌电图的变化。方法:选取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腓总神经及胫神经等外周神经损伤患者共计95例,均给予红外线、功能性电刺激、针灸及康复训练等物理治疗。康复治疗前后均进行肌电图检测,评定康复疗效。结果:治疗前,95例患者肌电图检测阳性率100%;平均治疗(2.5±0.3)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各部位自发神经电位、插入延长电位、随意运动动作电位及神经传导速度(MCV)均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根据肌电图确定外周神经损伤部位、类型及损伤程度,制定针对性的早期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损伤部位的神经电生理,恢复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神经电生理检测对腕管综合征(CTS)的诊断敏感性。方法:80例临床提示为CTS或不能除外CTS的患者进行神经电生理测定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例116侧正中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末端运动潜伏期和波幅、肘至腕的运动传导速度、指至腕部的感觉传导速度及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等5项指标检测异常率分别为75.0%、19.8%、9.5%、88.8%及37.9%;45例65侧拇指正中/桡浅神经潜伏期差(MRLD)及环指正中/尺神经潜伏期差(MULD)检测异常率95.4%。结论:正中神经拇指至腕段的感觉传导速度测定是诊断CTS的敏感指标,采用MRLD及MULD测定,诊断敏感性更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经颅磁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电生理学和组织学变化,探讨其对促进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作用。方法 用电生理学和组织学方法分别观察磁刺激对损伤周围神经的潜伏期、波幅及神经传导速度和周围神经髓鞘结构和数目的影响,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磁刺激组受损坐骨神经的潜伏期较对照组缩短,组织学观察可见大量新生髓鞘,其数目较对照组多,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磁刺激组髓鞘的结构也较对照组清晰完整。结论 经颅磁刺激可能具有促进受损周围神经再生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背景: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变性与再生是一个很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关于电刺激对神经再生恢复的促进作用仍需要探讨。目的:比较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促进不同部位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与效果。设计:以患为观察对象,病例分析。单位:一所医学院附属医院的神经电理室和骨科。对象:1999—10/2003—06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的周围神经损伤患中,选择经临床诊断和肌电图证实的78例周围神经不全损伤患。方法:对人选78例周围神经不全损伤患采用丹迪Cantata型肌电图仪对.进行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观察受损周围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行治疗前、后肌电图对比分析及不同病程治疗后的疗效对比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治疗前后肌电图变化。②神经传导速度变化。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78例臂丛神经、坐骨神经不全损伤,经1~10个疗程的治疗,53例患肢体运动、感觉功能恢复正常,18例患肢体运动、感觉功能明显改善,有效率91%(71/78)。治疗后失神经电位,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结论: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可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改善受损神经局部血液循环,提高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肌电图定位定量电刺激治疗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上肢不完全性周围神经损伤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43例。2组患者均常规给予营养神经药物甲钴胺(华北制药厂)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肌电图定位定量经皮电刺激治疗,对照组则辅以低频电刺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对比2组患者肌电图变化及临床疗效情况。 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率(23.26%)及显效率(51.16%)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分别为6.98%和34.88%),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受损正中神经、桡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分别为(47.99±5.03)m/s和(47.21±5.91)m/s]、潜伏期[分别为(4.04±0.78)ms和(4.21±1.43)ms]及尺神经潜伏期[(3.62±0.88)ms]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肌电图定位定量电刺激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具有定位准确、电刺激参数适宜、安全性好等优点,能进一步促进受损神经修复、改善患者受损神经功能,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经颅磁电刺激和局部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经颅磁电刺激和局部电刺激后损伤坐骨神经的电生理学变化,探索一种促进周围神经功能恢复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用电生理学方法观察磁电刺激对周围神经恢复的影响,并与局部电刺激组进行比较。结果:磁电刺激组动物受损坐骨神经的潜伏期较电刺激组缩短,波幅亦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经颅磁电刺激可能具有优于局部电刺激的促进受损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背景: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后,如何促进周围神经再生及传导功能的恢复仍是医学临床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以往已证实磁刺激在动物模型上应用安全性的基础上,探讨经颅磁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电生理学和组织学变化。目的:观察经颅运动皮质磁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电生理和组织学变化,探讨其促进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双盲前瞻性研究。地点和材料:1998/1999实验在复旦大学医学院手外科研究所动物实验室和肌电图研究室、复旦大学电镜中心和复旦大学病理实验室进行。实验动物为20只雄性SD大鼠(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实验动物部提供,医动字第02-33号),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磁刺激组,并用苦味酸标记编号,每组10只(1~10号)。干预:建立周围神经损伤模型。磁刺激组大鼠在手术次日开始作经颅皮质磁刺激(刺激频率为6次/min,磁场强度为1T),1次/d,20min/次,共20次。对照组不作磁刺激,但同样置于和磁刺激组相同的笼内,1次/d,20min/次,共20次。用电生理学和组织学方法分别观察磁刺激对受损坐骨神经潜伏期、波幅及神经传导速度和周围神经髓鞘结构和数目的影响,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主要观察指标:经颅磁刺激和对照组受损坐骨神经潜伏期、波幅及神经传导速度和周围神经髓鞘结构和数目。结果:磁刺激组受损坐骨神经的潜伏期[(2.65&;#177;0.07),(0.47&;#177;0.21)ms]在经皮神经电刺激和直接神经电刺激检查时均较对照组[(3.46&;#177;0.53),(2.27&;#177;0.88)ms]缩短,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磁刺激组神经传导速度也较对照组快,但无显著性差异。组织学观察磁刺激组可见大量新生髓鞘(12826&;#177;1678),其数目较对照组(6506&;#177;779)多,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磁刺激组髓鞘的结构也较对照组清晰完整。结论:经颅运动皮质区磁刺激可能具有促进受损周围神经再生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电生理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前后电生理指标变化,探讨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①选择2002—08/2004—03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痛症科就诊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0例,男5例。女5例;年龄41-63岁。均对治疗方案及检测项目知情同意。②选4号或3号小针刀,按针刀疗法的四部进针法,刀口线避开神经、血管,针刀垂直于颈项部皮肤进针,用针刀松解棘间韧带和相应的肌肉、韧带筋膜、关节囊。先纵行切开或剥离,再横行剥离,如有结节需切开剥离。出针后压迫针孔片刻。使不出血为止。针刀松解后观察20min,若无晕针等不良反应时,对患者实施相应的术后推拿治疗。5d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3个疗程。③应用意大利百胜公司生产的ESAOTE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检测患者正中神经(感觉/运动神经)、尺神经(感觉/运动神经)、桡神经(感觉/运动神经)、肌皮神经(运动神经)、腋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潜伏期、诱发电位波幅。④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针刀治疗前后肌电图检测结果显示,10例患者中,共检查肌肉100块(治疗前后各检查50块)。治疗前50块肌肉肌电图检查均提示神经源损害。经针刀治疗后,肌电图均有不同程度的修复。②正中、尺、桡、腋、肌皮神经运动传导的潜伏期:治疗后明显短于治疗前(P〈0.05);正中、尺,桡、腋、肌皮神经运动传导的诱发电位波幅:治疗后明显商于治疗前(P〈0.05~0.01);正中、尺、桡神经传导速度:治疗后明显快于治疗前(P〈0.05~0,01)。③正中、尺、桡、腋、肌皮神经感觉传导的潜伏期:治疗后明显短于治疗前(P〈0.05-0.01);正中、尺、桡、腋、肌皮神经运动传导的诱发电位波幅和感觉传导速度:治疗后明显高于或快于治疗前(P〈0.05-0.01)。结论:针刀治疗可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电生理检查结果,是一种可行的确实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前后电生理指标变化,探讨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①选择2002-08/2004-03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痛症科就诊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0例,男5例,女5例;年龄41~63岁。均对治疗方案及检测项目知情同意。②选4号或3号小针刀,按针刀疗法的四部进针法,刀口线避开神经、血管,针刀垂直于颈项部皮肤进针,用针刀松解棘间韧带和相应的肌肉、韧带筋膜、关节囊。先纵行切开或剥离,再横行剥离,如有结节需切开剥离。出针后压迫针孔片刻,使不出血为止。针刀松解后观察20min,若无晕针等不良反应时,对患者实施相应的术后推拿治疗。5d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3个疗程。③应用意大利百胜公司生产的ESAOTE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检测患者正中神经(感觉/运动神经)、尺神经(感觉/运动神经)、桡神经(感觉/运动神经)、肌皮神经(运动神经)、腋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潜伏期、诱发电位波幅。④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针刀治疗前后肌电图检测结果显示,10例患者中,共检查肌肉100块(治疗前后各检查50块)。治疗前50块肌肉肌电图检查均提示神经源损害。经针刀治疗后,肌电图均有不同程度的修复。②正中、尺、桡、腋、肌皮神经运动传导的潜伏期:治疗后明显短于治疗前(P<0.05);正中、尺、桡、腋、肌皮神经运动传导的诱发电位波幅: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0.01);正中、尺、桡神经传导速度:治疗后明显快于治疗前(P<0.05~0.01)。③正中、尺、桡、腋、肌皮神经感觉传导的潜伏期:治疗后明显短于治疗前(P<0.05~0.01);正中、尺、桡、腋、肌皮神经运动传导的诱发电位波幅和感觉传导速度:治疗后明显高于或快于治疗前(P<0.05~0.01)。结论:针刀治疗可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电生理检查结果,是一种可行的确实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13例脑卒中患者分为FES组(9例)和FES安慰刺激组(4例)。患侧上肢腕背伸拇外展肌群接受FES治疗(30min)或安慰刺激(30min),FES治疗频率30Hz,脉宽200μs,强度为患者最大耐受量;治疗前后分别接受SEP及MEP检测,记录SEP检测中N9及N20潜伏期和波幅,MEP检测中正中神经的肘部刺激点,臂丛区刺激点,C7刺激点及皮质刺激点潜伏期和波幅;比较同一测试时间点MEP重复检测的信度,并对组内同侧治疗前后,组间治疗前后SEP、MEP变化率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MEP值各部位5次测量值的相关系数值均在0.8317—1.0000之间;2组患者患侧皮质MEP均未引出;FES组治疗后患侧SEP及MEP潜伏期均有缩短,波幅明显增高(P<0.05);FES组健侧和安慰刺激组双侧刺激后SEP及MEP变化不明显;刺激前后变化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患侧上肢FES后SEP及MEP潜伏期有缩短,波幅有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