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晚期梗阻性黄疸多为肝脏、胆囊、胰腺等肿瘤晚期所致的临床症状,包括肝门部胆管癌、壶腹周围癌等恶性肿瘤直接侵犯或压迫肝外胆道所致的胆汁排出受阻.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外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biliary drainage,PTBD)是对不能切除的晚期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的胆道减压、使之带瘤生存的有效方法.本文回顾性总结2002-2010年我院收治的17例晚期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晚期梗阻性黄疸多为肝脏、胆囊、胰腺等肿瘤晚期所致的临床症状,包括肝门部胆管癌、壶腹周围癌等恶性肿瘤直接侵犯或压迫肝外胆道所致的胆汁排出受阻.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外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biliary drainage,PTBD)是对不能切除的晚期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的胆道减压、使之带瘤生存的有效方法.本文回顾性总结2002-2010年我院收治的17例晚期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经皮肝穿胆道内置猪尾巴管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经皮肝穿胆道内置猪尾巴管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徐正铿宋其同恶性梗阻性黄疸临床上并非少见,确诊时较多患者已失去手术机会。我院对四例晚期癌肿所致的胆道梗阻患者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内置猪尾巴导管引流术(以下简称置管引流术),取得成功,效果满意,现将初步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窦科峰  张洪涛 《腹部外科》2007,20(3):142-144
梗阻性黄疸是由于肝内毛细胆管、小胆管、肝胆管或胆总管的机械性阻塞所致.恶性梗阻性黄疸是指由恶性疾病所引起的梗阻性黄疸.其病因复杂,包括原发于肝、胆囊、胆道、胰腺等部位的恶性肿瘤以及转移、侵犯胆道的恶性肿瘤.由胆囊癌所造成的恶性梗阻性黄疸在临床上时有所见,其预后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5.
胆肠搭桥内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总结胆肠搭桥内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 ,分析、总结 1 991~ 1 999年间应用胆肠搭桥内引流术治疗晚期无法切除的恶性肿瘤所致肝外胆道阻塞性黄疸 3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 :血清总胆红素在术后 3d内以每日 (58.70± 46 .33 ) μmol/L的速度下降 ,术后 7~ 1 0d内以每日 (2 2 .3 6±1 1 .32 ) μmol/L的速度下降 ,ALP及GGT迅速下降。多在术后 2~ 4周黄疸消退 ,食欲及全身情况明显改善 ,无并发症发生 ,随访 30例平均生存 1 0个月。提示 :胆肠搭桥内引流术能迅速有效地解除胆道梗阻性黄疸 ,对晚期恶性肿瘤所致肝外胆道阻塞系一有效可行的姑息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良性梗阻性黄疸是指除恶性肿瘤外所致的梗阻性黄疸,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病因有胆道结石、胆管扭曲、胆道狭窄、胆道先天性闭锁、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等^[1]。近年来我院应用消化道吻合器、缝合器治疗良性梗阻性黄疸32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梗阻性黄疸系因肝内毛细胆管瘀滞或肝内外胆管梗阻所引起,前者可因药物中毒、过敏、毛细胆管性肝炎所致,为内科黄疸,主要是内科治疗。后者可因胆管结石、胰胆系统肿瘤、胆道寄生虫、胆管狭窄、胆道寄生虫以及先天性胆道发育异常等所致梗阻引起的簧疸,为外科梗阻性黄疸,常需外科手术治疗。本文着重讨论外科梗阻性黄疸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相似文献   

8.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近年来接受肝动脉栓塞化疗的患者越来越多,相关的并发症、后遗症也随之增多,其中胆管损伤所致的梗阻性黄疸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对于这类症状不典型的梗阻性黄疸有可能误诊为胆道恶性肿瘤,从而对后续处理带来难以预料的影响.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收治2例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肝血管瘤后发生梗阻性黄疸患者,总结其诊断与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9.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姑息性减黄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恶性梗阻性黄疸是指因肝胆胰恶性肿瘤生长、浸润或其他器官恶性肿瘤的转移、压迫、浸润导致肝内外胆管梗阻所引起的一种临床征象。这类患者就诊时多已属晚期,仅少数可接受根治手术,且手术并发症和术后病死率较高。不能根治患者的直接死因主要是黄疸、胆道感染和脓毒血症。因此,控制黄疸、保护肝功能和预防感染、以及由梗阻性黄疸所致的各脏器功能变化,是提高外科疗效的重要基础。施行姑息性的胆道引流以缓解梗阻性黄疸对机体的进一步损害、减轻痛苦、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基本的治疗目的。一些姑息性减黄术有了较大的发展空间。现就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姑息性治疗方法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0.
恶性梗阻性黄疸(Malignant obstructive jaundice,MOJ)是指因恶性肿瘤如胰头癌、胆管癌、胆囊癌、十二指肠肿瘤或壶腹部肿瘤压迫或阻塞肝外胆道而导致的黄疸.MOJ由于黄疸出现时肿瘤多数已进入晚期阶段,大部分患者已失去根治性手术机会.但是,如果不尽早解除胆道梗阻,患者往往在短期内死于肝功能衰竭或胆管炎,因此对于晚期已失去根治性机会的患者应尽早采取姑息性手段解除胆道梗阻,避免黄疸进一步加重,预防肝功能进行性恶化,从而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术式选择的总体原则是尽可能符合生理,常见的姑息性胆道引流术包括手术引流、经内镜胆道引流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每种方法各有利弊.本文就MOJ的诊断和各种姑息性减黄治疗方法作一简单阐述.  相似文献   

11.
恶性胆道梗阻是由胆道或其他转移性恶性肿瘤所致的胆道梗阻性疾病,主要以梗阻性黄疸、胆管扩张、肝损伤为其临床表现,后期患者肝功能恶化,容易合并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及肾衰竭等病症,大部分患者就医时已为晚期,失去手术机会。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内镜下放置鼻胆管引流、支架以及胆道腔内射频消融、内镜下光动力治疗等作为姑息性微创治疗手段,已在临床上广泛开展,而且与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相比,ERCP具有患者痛苦少、操作相对简单等优点。本文整理相关文献,综述经ERCP内镜下解除恶性胆道梗阻的主要方法及其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2.
恶性黄疸术前减黄的争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恶性梗阻性黄疸系指由恶性肿瘤直接浸润或压迫肝外胆道所致的胆汁排出阻碍,根据其梗阻部位,一般可分为低位胆道梗阻及高位胆道梗阻.低位胆道梗阻指壶腹周围恶性肿瘤所致的梗阻,通常包括胰头癌、胆总管下端癌及壶腹癌等.高位胆道梗阻即指肝门部胆管癌所致的胆道梗阻,部分胆囊癌可向肝管方向浸润发展,也可致高位胆道梗阻.低位胆道恶性梗阻的经典治疗手段是行胰十二指肠切除,高位胆道恶性梗阻的经典治疗手段是行胆管癌切除(或肝脏部分切除)及肝内胆管空肠吻合(或肝肠吻合).  相似文献   

13.
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胆道引流的争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性梗阻性黄疸是指包括肝门部胆管癌、中段胆管癌、壶腹周围癌等恶性肿瘤直接侵犯或压迫肝外胆道所致的胆汁排出受阻。由于此区域的肿瘤早期诊断困难,解剖部位毗邻肝门区与胰十二指肠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合并胆汁分泌亢进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恶性梗阻性黄疸一期经皮肝穿刺胆管外引流(BED)术后并发胆汁分泌亢进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二期手术治疗,12例行经皮肝穿胆管内外引流术(BIED),7例行胆道支架置入(PTCS),4例行BED联合经鼻空肠营养管胆汁自体回输.二期术后...  相似文献   

15.
外科阻塞性黄疸常见原因主要有结石、炎症、肿瘤、蛔虫和胆道医源性损伤所致的肝外胆道狭窄等.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结合病史、临床表现等资料,对阻塞性黄疸患者的定性及定位诊断绝大多数相对较易.但近一年来笔者遇见的2例患者,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却是曲曲折折,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恶性梗阻性黄疸是指恶性肿瘤直接浸润或压迫肝外胆道致胆汁排出受阻。根据肿瘤起源及胆道阻塞部位一般可分为低位胆道梗阻及高位胆道梗阻,分别包括胰头癌、胆总管下端癌、壶腹部周围癌及肝门部胆管癌等。胆囊癌和肝十二指肠韧带肿瘤病灶浸润、堵塞胆道,同样也可引起梗阻性黄疸。[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蔡成机 《腹部外科》1999,12(5):195-196
梗阻性黄疸是一个临床征象,可因肝、胆、胰等良性或恶性疾病所致,病因复杂。众所周知,梗阻性黄疸不但会影响胆盐代谢和肝、肾功能,随着病程的推延,还会进一步损害全身免疫功能。此外,从病因角度考虑,若为恶性病变引起的梗阻性黄疸,则更应及时确诊,否则将会贻误治疗而失去适时的手术时机。因此,梗阻性黄疸的诊断,应对胆道梗阻的部位、病因等给予全面的考虑,须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要重视临床资料的综合分析通常,梗阻性黄疸常伴有腹痛和腹部压痛、发热、腹部肿块、胆囊肿大以及黑粪等临床表现。首先应对梗阻性黄疸同其他临床表…  相似文献   

18.
恶性肿瘤梗阻性黄疸的治疗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恶性肿瘤梗阻性黄疸系指恶性肿瘤直接侵及或压迫肝外胆道致胆汁排出受阻。根据肿瘤起源及胆汁排出受阻的部位一般可分为低位胆道梗阻及高位胆道梗阻。低位胆道梗阻指壶腹周围恶性肿瘤所致的梗阻,包括胰头癌、胆总管末端癌及壶腹癌等,部分起源于壶腹附近的十二指肠癌及淋巴瘤等也可致低位胆道梗阻。高位胆道梗阻主要指高位胆管癌,即肝门部胆管癌所致的胆道梗阻,肝门部胆管癌又称Klatstin瘤。  相似文献   

19.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索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biliary drainage,PTB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价值.方法:对115例恶性梗阻性患者分别行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所有病人均行CT或MRI或B超等影像学以及血液生化诊断为恶性梗阻性黄疸,其中男66例,女49例,平均年龄为(59.2±10.6)岁.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成功率为100%.107例在电视透视下穿刺右肝管,8例在B超引导下穿刺肝管.结果:86例患者为一步法置入支架并行内外引流;29例患者先行外引流,其中23例经1~2w外引流后,再以二步法置入支架内外引流获成功,另6例持续带管行外引流.置入引流后较术前血清总胆红素下降明显,患者全身状况改善,血清谷丙转氨酶下降具有显著性,并发症发生率为15.65%,经治疗后症状消失.结论:经皮肝穿胆道引流疗效可靠,临床工作中应根据梗阻部位和梗阻程度选择引流方法.  相似文献   

20.
张雷达  别平 《腹部外科》2013,26(1):12-13
梗阻性黄疸是肝胆胰外科的常见病症.依据不同的胆管阻塞部位,梗阻性黄疸可分为肝内胆管梗阻和肝外胆管梗阻两大部分.对于较少见的肝内广泛的小胆管梗阻,往往不需要外科处理.需要我们外科干预的主要是肝门及肝外胆管阻塞引起的梗阻性黄疸.外科梗阻性黄疸的病因复杂多样,且不同的病因导致的梗阻性黄疸需要采取的治疗手段大相径庭,所以针对病因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是临床治疗的关键.现代影像学技术和设备的发展为我们诊治外科梗阻性黄疸疾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手段,它不仅使我们在术前能明确胆道梗阻的部位及可能原因,而且能基本明确病变的范围和程度,尤其是恶性肿瘤的侵犯情况、临床分型和分期,从而为我们术前评估病情和制定手术方案提供极其丰富的信息,这是安全开展梗阻性黄疸疾病手术的基础和技术保证.但是,目前胆道系统疾病的影像学检查复杂多样,新的检查手段和技术层出不穷,不同的检查手段具有各自的特点,因此依据病情,熟练地选择好各种检查方式,使之成为外科医师手中的一柄利器,是每一位优秀肝胆胰外科医师的必要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