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脑积水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之一,传统的治疗方法是脑室-腹腔分流术,该方法有较多的手术并发症已被大家所公认.随着神经内镜在临床的应用逐渐普及,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已成为治疗脑积水,尤其用于非交通性脑积水常见的神经内镜操作技术.我科于2004年12月至今采用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非交通性脑积水3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脑积水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之一,传统的治疗方法是脑室-腹腔分流术,该方法有较多的手术并发症已被大家所公认.随着神经内镜在临床的应用逐渐普及,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已成为治疗脑积水,尤其用于非交通性脑积水常见的神经内镜操作技术.我科于2004年12月至今采用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非交通性脑积水3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非交通性脑积水的经验。方法对37例非交通性脑积水病人行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随访12-36个月。结果35例病人术后症状明显缓解,且无明显并发症,2例无效者改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症状缓解。结论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非交通性脑积水是一种微创、有效、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成功治疗交通性脑积水的手术机制和指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交通性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患者术前MRI显示第四脑室异常扩张和“喇叭形”中脑导水管出口,其中9例效果良好;另外7例无此影像学特征的均失败而需进一步行分流术.结论 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是 治疗部分交通性脑积水的有效手段,而近端脑池梗阻可能是其重要的作用机制.第四脑室相对第三脑室异常扩张和“喇叭形”中脑导水管出口可能是此类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可作为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交通性脑积水的手术指征之一.  相似文献   

5.
神经内镜技术在治疗脑积水方面发挥着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神经内镜技术中尤以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在治疗脑积水中最常见。本文阐述了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在治疗脑积水传统适应证——非交通性脑积水中的应用,同时也回顾了近些年该项技术在交通性脑积水和小儿脑积水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交通性脑积水的磁共振特点,指导临床选择手术适应证.方法 15例患者行神经内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术,磁共振常规扫描分析其术前术后的影像特点.结果 15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术后影像显示梗阻部位的积水解除,脑室缩小,室周水肿现象减退,病人症状改善.结论 磁共振可通过显示脑池的大小,三脑室底的形态,室周水肿现象推断交通性脑积水在脑室外脑池内梗阻部位,通过对交通性脑积水的术前影像分析,可帮助确定交通性脑积水行神经内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术的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7.
脑室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非交通性脑积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脑室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05年行脑室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的30例非交通性脑积水患者临床资料。结果30例患者近期疗效满意,1例症状复发改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脑室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可迅速有效地改善症状,脑脊液通过瘘孔进入生理性循环,可避免感染和过度分流,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联合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外伤性脑积水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外伤性脑积水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联合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结果 1例术后因颅内感染死亡;其余34例CT检查显示脑室情况改善。术后GCS评分[(12.5±1.9)分]较术前[(8.5±1.5)分]明显增高(P0.05)。34例术后随访4~18个月,2例发生分流管脑室段堵塞,但脑积水及症状未加重。结论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外伤性脑积水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治疗松果体区肿瘤导致的梗阻性脑积水的手术技巧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4年6月采取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的22例因松果体区肿瘤引起的梗阻性脑积水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发生少量出血3例,少量颅内积气4例;术后出现短暂性发热6例。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后遗症。22例术后随访3~24个月,手术有效18例(81.8%);无效4例,均改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结论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具有微创性,术后并发症少,是松果体区肿瘤引起的梗阻性脑积水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神经内镜下治疗梗阻性脑积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对梗阻性脑积水患采用神经内镜下进行第三脑室底和(或)透明隔造瘘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分析手术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方法 对10例不同原因造成的梗阻性脑积水患进行10次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或,和透明隔造瘘术。结果 随诊1—12月,平均6月显效8例有效1例无效1例(改V—P分流术)。手术并发症:1例轻度颅内感染、1例轻度脑室内出血,无死亡病例。结论 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或,和透明隔造瘘手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是一种完全有效的手术方法。但为了提高手术疗效应有良好的手术器械,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并能熟练进行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11.
神经内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交通性脑积水(15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行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交通性脑积水的手术适应证.方法 15例交通性脑积水病人均行神经内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术,术前术后行NPH评分,测Evans指数,腰穿测颅内压,脑池显像观察脑脊液动力学的改变.结果 患者术后NPH评分平均提高(3.26±1.83),Evans指数平均减小(0.11±0.09),颅内压平均下降(66.3±65.8)mmH2O,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池显像表明放射性示踪剂在术后1~3h进入侧脑室,术后6h离开侧脑室,术后24h于大脑凸面呈大致对称的放射性分布.结论 神经内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术可应用于交通性脑积水,造瘘同时穿透Liliequist膜间脑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导水管狭窄所致正常压力脑积水(normal pressure hydrocephalus,NPH)的有效性。方法对23例年龄12~71岁的自发性脑积水患者通过术前核磁电影成像法检查及腰穿测压评估,在确诊为导水管狭窄所致的正常压力脑积水后采用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术后进行腰穿测压评估及疗效随访。结果19例患者术后腰穿压力较术前下降大于30mmH2O;显效17例,有效1例,暂时性有效1例,无效4例。结论神经内镜下的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导水管狭窄导致的正常压力脑积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术前正确评估脑积水状况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核磁电影成像对确定导水管狭窄导致的NPH具有明显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松果体区肿瘤所致脑积水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43例并发脑积水的松果体区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依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和处理方法进行分类,然后比较不同的病理类型、不同的治疗方式之间脑积水缓解率及半年复发率的差异。行肿瘤放疗或化疗39例,脑室-腹腔分流后放疗1例,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后放疗1例,第三脑室底造瘘+神经内镜下活检后化疗2例、放疗1例,开放性肿瘤切除术56例,开放性肿瘤切除术+术中直视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43例。6例肿瘤切除术前先行化疗。结果仅行肿瘤切除术的病人,术后脑积水治疗有效率87.5%,半年内复发8例。肿瘤切除术中辅以第三脑室底造瘘的病人,脑积水治疗有效率100%,复发2例。在各种病理类型的肿瘤中,胶质瘤术后脑积水缓解率最低,复发率最高。生殖细胞瘤直接放疗或化疗后脑积水均缓解,且无复发。结论松果体区肿瘤所致脑积水的治疗结果与肿瘤病理类型和治疗方式相关。肿瘤切除术中辅以直视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可明显提高脑积水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正目前,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是梗阻性脑积水的首选治疗方法~([1])。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endoscopic third ventriculostomy,ETV)损伤小,并发症少。随着对于脑积水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加深和神经内镜技术的不断成熟,EVT逐渐应用于一些特殊类型的脑积水治疗,并且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1 ETV治疗脑积水长期随访效果目前,ETV治疗脑积水的报道越来越多,但大多数只报道近期缓解率,远期缓解率的报道相对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和传统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的疗效优劣。方法梗阻性脑积水患者60例,随机进行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或脑室腹腔分流术,对两组患者术后主要并发症、治疗有效率及术后复发率进行对比,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颅内感染、脑室内出血、气颅、硬膜下积液、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生率分别为0.0%和3.1%、7.1%和3.1%、3.6%和3.1%、0.0%和6.2%、0.0%和6.2%,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术后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9.3%和84.4%,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造瘘组患者术后复发率为3.6%,低于分流组的28.1%,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术后主要并发症及治疗有效率和传统脑室腹腔分流术无明显差异,但复发率比脑室腹腔分流术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应用神经内镜在治疗慢性复杂脑积水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5例用神经内镜行第三脑底造瘘术并脑室冲洗治疗的慢性复杂脑积水的病人资料.结果 15病人获得良好的效果,无并发症发生,1例病人术后15 d,脑积水复发,冉次行第三脑底造瘘时发现造瘘口闭合,二次造瘘后恢复良好.结论 神经内镜行第三脑底造瘘术并脑室冲洗治疗慢性复杂脑积水的病人有确实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的疗效。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符合标准的梗阻性脑积水3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对照组采用脑室-腹腔分流术,观察组采用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近期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脑室-腹腔分流术相比,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endoscopic third ventriculostomy,ETV)对迟发特发性中脑导水管狭窄(Late-onset idiopathic aqueduct stenosis,LIAS)脑积水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15例LIAS患者,在神经内镜下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治疗,并利用MRI、临床症状、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在术前和术后对患者进行评估、比较分析,了解LIAS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神经内镜治疗效果.结果 15例LIAS患者术前MRI均有可见的中脑导水管狭窄或梗阻,侧脑室和第三脑室扩大,脑组织相对萎缩,无室管膜下渗出;术后3个月MRI显示第三脑室底造瘘口通畅,脑室缩小.MoCA、临床症状评估显示术后3个月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所有病人利用Odom评价标准进行调查,显示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度高.结论 神经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可明显改善LIAS患者的认知功能和临床症状,注意不应该把此类患者定义为静止性脑积水进行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相位对比磁共振电影成像法在对非交通性脑积水患者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后瘘口开通状况的评估价值.方法 利用相位对比磁共振电影成像法对128例非交通性脑积水患者行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后进行瘘口的流速测定,并作为随访方法 .对部分术后临床症状缓解不佳、或在随访期内再次出现高颅压症状的患者进行二次内镜下探查,结合术中探查及二次手术前磁共振电影成像检查结果 来分析电影成像检查对判断造瘘口是否开通的准确性.结果 3例术后临床症状缓解不佳,电影成像检查显示脑脊液流过瘘口良好,二次手术探查中亦证实造瘘口处于开通状况;16例患者术后再次出现高颅压的患者,磁共振电影成像检查显示造瘘口脑脊液流速明显减小,二次内镜下手术探查显示造瘘口闭塞或明显狭窄,重新造瘘后临床症状改善.电影成像检查结果 和手术探查显示的结果 符合率为100%.结论 磁共振电影成像可以精确反映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后造瘘口开通情况,可以作为评估造瘘后造瘘口开通状况的金标准及重要的随访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发生分流不畅的治疗经验。方法 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采用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患者87例。结果 术后出现分流不畅共6例,占6.90%(6/87)。梗阻性脑积水患者3例,远端和近端梗阻各1例,行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远端堵塞1例,行脑室-心房分流术后好转。交通性脑积水患者3例,1例远端堵塞,行左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好转;2例分流系统通畅但症状进行性加重,更换更低压力分流泵后好转。结论 严格把握脑室-腹腔分流术指征,选择合适分流系统和手术方式,规范精细的手术操作有助于预防术后分流不畅的发生;脑室-心房分流术、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对分流不畅的治疗有较好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