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小檗碱季铵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心律失常活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合成原小檗碱季铵类化合物 ,寻找优良的抗心律失常活性新药。方法 :以小檗碱为先导物 ,在其 9位引入一系列酯基 ,再进行还原和季铵化 ,并测定目标化合物的抗心律失常活性。结果和结论 :合成了 12个原小檗碱季铵类化合物 ,其结构经IR、1HNMR、MS及HRMS得到确证 ;初步药理实验表明 ,化合物II1(10mg/kg)、II3(10mg/kg)、II4 (2 5 ,5 ,10mg/kg)、II8(2 5mg/kg)、II9(2 5 ,5 ,10mg/kg)对乌头碱诱发的心律失常有一定的预防作用。II9的作用最强 ,ED50 (VF) 为 1 0 3× 10 -6 mol/L。  相似文献   

2.
杨勇  张保顺  叶小利  张华珊  李学刚 《医学争鸣》2009,30(21):2363-2365
目的:了解8-烷基小檗碱同系物(Ber-C8-n)对蛋白荧光的淬灭作用与其抗菌活性的关系,探讨Ber-C8-n抗菌活性变化的机制.方法: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实验材料,等渗磷酸缓冲液(PBS)为溶剂,分别将每种Ber-C8-n用PBS溶液配制不同浓度的梯度溶液,测定BSA与不同浓度Ber-C8-n在PBS体系中反应后苯丙氨酸(Phe),色氨酸(Trp)和酪氨酸(Tyr)残基的荧光强度,观察Ber-C8-n对BSA残基荧光的淬灭情况.结果:Ber-C8-n对BSA中3种氨基酸残基的荧光均有不同程度的淬灭作用,并均有明显的剂量效应.比较后发现,Ber-C8-n对BSA中Phe,Trp和Tyr残基荧光的淬灭作用表现出相似规律,即Ber-C8-8同样表现了最强的荧光淬灭作用,其次为烷基链较长或较短的Ber-C8-n,基本上呈现以Ber-C8-8顶点的抛物线.3种残基之间比较,Ber-C8-8对Trp残基荧光的淬灭作用明显强于对Tyr和Phe残基的作用.结论:抗菌活性越强的Ber-C8-n对BSA荧光的淬灭作用也越强,Ber-C8-n抗菌活性的差异可能是不同Ber-C8-n与目标蛋白的富Trp残基区的结合能力差异导致的.  相似文献   

3.
以具心血管活性的四氢小檗碱类生物碱为先导物,结合某些钾通道阻滞剂的结构特征,设计并合成了14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四氢小檗碱季铵化合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合成化合物8-十六烷基小檗碱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将8-十六烷基小檗碱设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以临床拟用剂量的250、100和25倍剂量给大鼠灌胃给药,连续喂养90天,观察该化合物对大鼠的长期毒性反应,分别测量大鼠体重,计算脏器系数,测定血液学和血液生化学指标,并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长期毒性试验研究表明8-十六烷基小檗碱高、中、低剂量组动物的外观行为,体重,脏器系数,血液生化指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病理检查未见与药物毒性相关的明显病变。结论 8-十六烷基小檗碱对大鼠大剂量长期用药无明显毒性,推论临床拟用剂量应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5.
6.
原小檗碱类和四氢原小檗碱类为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可以由许多科植物中分得。番荔枝科(Annonaceae)、小檗科(Berberidaceae)、旋花科(Convolvulaceae)、蓝堇科(Fumariaceae)、樟科(Lauraceae)、防己科(Menispermaceae)、罂粟科(Papaveraceae)、毛茛科(Ranuculaceae)和芸香科(Rutaceae)为这类生物碱的主要来源。近十年来大量具有原小檗碱结构的化合物被分离出来,其中有些进行了药理研究。它们的主要活性为:抗微生物、降压、镇静、抗白血病和抗肿瘤。  相似文献   

7.
四氢原小檗碱型季铵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某些参数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中草药有效成分原小檗碱类生物碱为先导物进行结构修饰,将原小檗碱用四氢硼钾还原成四氢原小檗碱,与卤代烃直接反应合成了24个四氢原小檗碱型季铵化合物。并测定了部分化合物对α_1受体的亲和力,HPLC反相C_(18)柱保留因子k。化合物的α_1受体亲和力随保留因子k及N-取代侧链的疏水参数π值的增大而增强。IC_(50),k及π之间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抑制离体血管平滑肌的收缩,比较CPU-86017与小檗碱对抗胞内钙动员与外钙内流的活性。观察对3类血管收缩的抑制强度,以苄普地尔为阳性对照。⑴大鼠主动脉环在含钙K-H液中加100mmol.L^-1KCl的收缩;⑵大鼠主动脉环在无钙K-H液中KCl100mmol.L^-1的收缩;⑶在无钙K-H液中再加2.5mmol.L^-1CaCl2的收缩。CPU-8601730,100,300μmol.L^-1剂量依赖性抑制含钙K-H液中高钾引起的收缩,而小檗碱较弱。在无钙K-H液中、CPU-86017剂量依赖性地抑制血管收缩,而小檗碱直到300μmol.L^-1才显示抑制作用。小檗碱中度抑制由胞内钙动员和外钙内流的血管收缩。与之相比,CPU-86017明显增强抑制外钙内流。  相似文献   

9.
取代苯甲醛缩二胺类双席夫碱的合成及抗菌活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设计合成一系列新的取代苯甲醛缩二胺类双席夫碱,通过抗菌活性测试寻找具有抗菌活性药物。方法:以取代苯甲醛与二胺类经缩合反应,合成席夫碱,并进行体外抑菌活性筛选。结果:合成了8种席夫碱,其结构经元素分析、IR和H^1NMR确证。结论:合成的席夫碱对多种致病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吡啶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杀菌性能。方法:采用定量法(GB15981—2005),无菌培养细菌。结果:经过测试,吡啶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和白色念珠菌有显著杀灭能力。结论:吡啶季铵盐表面活性剂杀菌能力均大于传统的表面活性剂“1227”,尤其溴化十二烷基乙基吡啶对白色念珠菌的杀菌率可达到98.8%,最小抑茵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所需药物浓度比较低,分别为40mg/L、50mg/L。  相似文献   

11.
在研究黄连属植物的化学分类学时,作者对五叶黄连(Coptis quinquefolia)作了成分分析。作者以云取山(日本埼玉县)和南山(日本长野县)采集的五叶黄连干燥根茎,用热甲醇提取,提取液经真空浓缩后用2种混合的溶剂系统作硅硅层析:I.B_z-AcOEt-n-ProOH-MeOH-NH_2Et(a=8:4:2:1:1,b  相似文献   

12.
本文总结了有关四氢原小檗碱的构象和构型的各种测定方法和它们的进展,对各种方法的应用范围及其优劣作了初步的评论。  相似文献   

13.
在对高等植物抗菌和抗真菌活性的筛选中,从美国鹅掌秋(Liriodendron tulipi-fera)心材中分离到的一种氧化阿朴啡生物碱,即鹅掌秋碱(I)。鹅掌秋碱对革兰氏阳性细菌、耐酸细菌和一些真菌微生物具有抑制作用。作者选择了四种真菌用该化合物进行实验,结果表明鹅掌秋碱对须发癣菌和总状共头霉菌的抑制作用,与灰黄霉素和杀念珠菌素对照,具有较好的活性。对鹅掌秋碱的抑菌谱也进行了研究和实验,确认是好的。如表所示。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采用液体培养基稀释法与琼脂稀释法,测定小檗碱体外抗5种支原体活性。结果显示:小檗碱有较强的抗唾液支原体、口腔支原体的作用,其MIC50与MIC90分别为4与8μg/ml。抗尿素支原体与人型支原体作用相同,MIC50与MIC90为8与16μg/ml。抗精氨酸支原体作用较弱,MIC50与MIC90为16与32μg/ml。本研究结果提示:小檗碱在体外有明显的抗支原体作用,但尚须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5.
N-烷基氟哌啶醇季铵盐的合成及对细胞钙离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合成N-烷基氟哌啶醇季铵盐衍生物并研究其对血管平滑肌细胞钙离子的作用。方法:以氟哌啶醇为原料,将其与碘代烷在回流的情况下进行反应而得到相应季铵盐衍生物。以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测定活细胞内钙离子的动态变化。结果:合成了6个新化合物(Ⅰ—Ⅵ),其中化合物Ⅳ量效依赖地使KCl诱导的细胞内钙荧光强度出现持续性下降。结论:Ⅳ具有抑制KCl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电压信赖性钙通道的开放作用,从而降低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壳聚糖(CS)及其季铵盐(HTCC)对3种牙周常见致病菌的抑菌活性.方法 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CS及HTCC对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和伴防线放线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抑菌环直径.结果 HTCC和CS对3种牙周致病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MIC为0.5~2.5 g/L.HTCC乳酸溶液较HTCC水溶液及...  相似文献   

17.
小檗碱是黄连、黄柏等中药材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属于单苄异喹啉类季铵型生物碱,具有抗菌、消炎、抗心律失常、降血脂、降血糖以及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但小檗碱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存在原形成分体内暴露水平与药效不相关的问题,提示小檗碱进入体内后可能产生了其他一些具有活性的代谢产物。因此,该文围绕小檗碱体内药物代谢、药物动力学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有助于对小檗碱体内物质基础及药理活性有一概貌性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比例的季铵盐型抗菌单体正畸釉质粘结剂的抗菌及抗剪切性能。方法:变形链球菌为评价菌种,不同比例季铵盐单体加到粘结剂中,测定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观察抗菌性,测抗剪切性,记录并分析粘结剂残留指数(ARI)。结果:与普通粘结剂组相比,在抗菌剂的添加量为4%时,抗菌率最强;不同比例的季铵盐型单体的正畸托槽粘结剂组的剪切粘结强度没有明显差异;对照组与实验组ARI指数记分非常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添加季铵盐型单体正畸釉质粘结剂对变形链球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满足正畸临床需求。  相似文献   

19.
杨勇  张保顺  张华珊  李学刚 《医学争鸣》2009,30(22):2673-2676
目的:观察亲脂性修饰后小檗碱体内调脂活性的变化.方法:以8-烷基小檗碱同系物(Ber—n)为模型化合物,以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为实验动物模型,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高脂对照组(FC组)和小檗碱组(Ber-0组),8-丁基小檗碱组(Ber-4组),8-辛基小檗碱组(Ber-8组),8-月桂基小檗碱组(Ber-12组),8-十六烷基小檗碱组(Ber-16组)5个药物组.实验期间NC组给予普通饲料,FC组和5个药物组均给予高脂饲料.用7g/L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作为药物溶剂,5个药物组大鼠每日按125mg/kg分别给予灌胃相应药物,NC组和FC组给予同体积药物溶剂.于给药后10d和25d时测定各组实验大鼠血清总胆同醇(TC)、总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实验结束时记录计算各组大鼠肝脏指数,肾脏指数,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结果:在给药10d后与FC组相比较,各药物组血清TC,TG,HDL—C均有一定程度的修复.HDL—CBer-16组(1.22±0.19)mmol/L与FC组(0.95±0.19)mmol/L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但各Ber—n组间的差异不明显.当给药25d后,TC值FC组(11.38±3.41)mmol/L与Ber-8组(6.77±3.26)mmol/L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与Ber-12组(5.24±2.45)mmol/L,Ber-16组(4.78±2.67)mmol/L相比较差异更为显著(P〈0.01).TG值FC组(1.05±0.37)mmol/L与Ber-12组(0.64±0.25)mmol/L,Ber-16组(0.66±0.23)mmol/L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HDL—C值FC组(1.11±0.21)mmol/L与Bet-8组(1.34±0.20)mmol/L差异显著(P〈0.05);与Ber-12组(1.49±0.21)mmol/L,Ber-16组(1.48±0.28)mmol/L相比较差异更为显著(P〈0.01).各药物组的肝脏指数与FC组相比较明显降低且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随着烷基链长度的增加,Ber—n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盐酸小檗碱片中小檗碱的含量。[方法]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以激发波长Ex=365nm,发射波长Em=409nm的条件下测定其荧光强度。[结果]小檗碱在0.946μg.ml-1~7.568μg.ml-1浓度范围之间线性关系良好,r=0.9993。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51%,RSD=1.15%。[结论]方法简便易行,快速准确,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