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乌苏里藜芦Veratrum nigrum var.ussuriense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通过溶剂分配和反复硅胶柱色谱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并利用质谱和核磁共振(包括1D和2D)等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羟基-7-甲氧基-2-(3′-羟基-2′,5′-二甲氧基苯基)苯骈呋喃(Ⅰ)、白藜芦醇(Ⅱ)、3,5,2′,4′-四羟基茋(Ⅲ)、β-谷甾醇(Ⅳ)。结论化合物Ⅰ为新化合物,命名为藜芦呋喃素;化合物Ⅱ~Ⅳ为首次从该植物的地上部分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从D.pedicellata中分离出三个新化合物,一个查尔酮,isodidymocarpin-A(Ⅰ)和两个黄酮,didymocarpin(Ⅱ)和didymocar-pin-A(Ⅲ)。其结构已经确定。本文介绍有关Ⅰ和Ⅱ转变成Ⅲ的工作。将Ⅰ用硝酸氧化得2′,5′-二甲氧基-4′-羟基-3′,6′-喹啉并查尔酮(Ⅳ),再经二氯化锡还原得6-甲氧基-5,7,8-三羟基黄酮(Ⅴ),后者甲基化得5-羟基-6,7,8-三甲氧基黄酮(Ⅵ),经硝酸氧化成6,7-二甲氧基-5,8-喹啉并黄酮(Ⅶ),后者用亚硫酸钠还原得Ⅲ。Ⅱ甲基化得5,6,7,8-四甲氧基黄酮(Ⅷ),经硝酸氧化得Ⅶ,后者再经亚硫酸钠还原得Ⅲ。令人感兴趣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紫花苜蓿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及Sephadex LH-20柱色谱分离紫花苜蓿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该植物氯仿和正丁醇萃取部分分得7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apigenin-7-O-β-D-glucoside,Ⅰ)、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luteolin-7-O-β-D-glucoside,Ⅱ)、脲嘧啶核苷(uridin,Ⅲ)、β-甲基-吡喃葡萄糖苷(methyl-α-L-glucopyranoside,Ⅳ)、芹菜素(apigenin,Ⅴ)、苜蓿素(tricin,Ⅵ)、7,4′-二羟基黄酮(7,4′-dihydroxyflavone,Ⅶ)。结论化合物Ⅰ~Ⅳ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林荫千里光Senecio nemorensis.的化学成分,从林荫千里光中分离鉴定了12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烟酰胺(Ⅰ),香草醛(Ⅱ),丁香酸(Ⅲ),丁香醛(Ⅳ),3-乙酰基-4-羟基苯甲酸(Ⅴ),4,4-二甲基-1,7-庚二酸(Ⅵ)3-醛基吲哚(Ⅶ),咖啡酸乙酯(Ⅷ),对-甲氧基桂皮酸葡萄糖酯(Ⅸ),(6S,7E)-6-hydroxy-4,7-megastigmadien-3,9-dione(Ⅹ),Annuion-one D(Ⅺ)和(1′S,6′R)-abscisic acid(Ⅻ)。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金龙胆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层析反复分离,光谱方法测定其结构。结果 从金龙胆草中分得7个黄酮类化合物。根据其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分别鉴定为芦丁(Ⅰ)、槲皮素-3-O-葡萄糖苷(Ⅱ)、圣草素(Ⅲ)、槲皮素-3,4′-二甲醚(Ⅳ)、槲皮素(Ⅴ)、5,8-二羟基-7,3′,4′-三甲氧基黄酮(Ⅵ)和山柰酚(Ⅶ)。结论 化合物Ⅰ~Ⅲ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Ⅳ和Ⅶ为首次从白酒草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6.
制首乌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研究制首乌(Radix Polygonum multiflorum Preparata)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硅胶柱层析对制首乌氯仿萃取部分中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应用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IR,FAB-MS,EI-MS,1H-NMR,13C-NMR,HMQC,HMBC)分析技术鉴定结构。结果:得到12个单体化合物,确定了其中的7个,分别为大黄素(emodin,Ⅰ)、大黄素甲醚(physcion,Ⅱ)、大黄素-3-乙醚(emodin-3-ether,Ⅲ)、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甙(2,3,5,4′-tetrahydroxystilbene-2-O-β-D-glucoside,Ⅳ)、五味子素(schizandrin,Ⅴ)、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Ⅵ)、胡萝卜甙(β-sitosterol-3-O-β-D-glucopyranoside,Ⅶ)。结论:Ⅲ为新化合物,Ⅴ是首次从蓼属中药中分得。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穿龙薯蓣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分析鉴定其结构。结果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羟基-2,6-二甲氧基-1,4-菲醌(Ⅰ)、山柰酚-3-O-β-芸香糖苷(Ⅱ)、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Ⅲ)、(3S)-6,8-二羟基-3-苯基-3,4-二氢异香豆素(mon-troumarin,Ⅳ)、4′,5-二羟基-3,3′-二甲氧基联苄(Ⅴ)、薯蓣皂苷元(Ⅵ)、胡萝卜苷(Ⅶ)、β-谷甾醇(Ⅷ)、甘露醇(Ⅸ)、正癸烷(Ⅹ)。结论化合物Ⅰ~Ⅴ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黑桑Morusnigra茎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或ODS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羟基白藜芦醇(hydroxyresveratrol,Ⅰ)、二氢桑色素(dihydromorin,Ⅱ)、桑色素(morin,Ⅲ)、sanggenolF(Ⅳ)、sanggenolH(Ⅴ)、2,4,2′,4′-四羟基-3-(3-甲基-2-丁烯基)-查耳酮(2,4,2′,4′-tetrahydroxy-3-(3-methyl-2-butenyl)-chalcone,Ⅵ)、乌索酸(ursolicacid,)和β-谷甾醇(β-sitosterol Ⅰ,Ⅷ)。结论Ⅰ-Ⅷ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利用HMQC和HMBC谱正确归属了化合物Ⅵ的部分核磁共振谱信号。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宽叶荨麻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多种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多种波谱数据以及和对照品对照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宽叶荨麻地上部分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α,6β-二羟基胡萝卜苷(Ⅰ)、2α,3α,19α-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Ⅱ)、2,3,4,9-四氢-1H-吡啶骈[3,4-b]吲哚-3-羧酸(Ⅲ)、2,3,4,9-四氢-1-甲基-吡啶骈[3,4-b]吲哚-3-羧酸(Ⅳ)、东莨菪素(Ⅴ)、对羟基桂皮酸(Ⅵ)、对甲氧基苯甲酸(Ⅶ)、己二酸(Ⅷ)。结论 化合物Ⅰ~Ⅷ均为首次从宽叶荨麻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Ⅰ、Ⅲ、Ⅳ为首次从荨麻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从毛花猕猴桃Actinidiaeriantha的地上部分分得5个化合物,经理化常数分析和光谱数据鉴定为2α,3α,24-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Ⅰ),2α,3β,24-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Ⅱ),熊果酸(Ⅲ),β-谷甾醇(Ⅳ)和β-胡萝卜甙(Ⅴ)。以上均为首次从该植物地上部分获得。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异叶花椒Z anthoxy lum d im orphophy llum的化学成分,并对从异叶花椒中分离得到的一个新的香豆素成分进行结构鉴定。方法将乙醇提取物酸水处理,氯仿萃取部分采用硅胶、F lash柱色谱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利用光谱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单体成分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并鉴定出7个化合物,其中5个香豆素,分别为6-(3′-甲基-2,′3′-二羟基)丁基-7-甲氧基-8-(3″-甲基-2″-丁烯基)-香豆素(Ⅰ)、8-(3′-甲基-2,′3′-丁烯基)-2-′[(1″-羟基-1″-甲基)-乙基]-6,7-二氢呋喃香豆素(Ⅱ)、6,7,8-三甲基香豆素(Ⅲ)、滨蒿内酯(Ⅳ)、伞形花内酯(Ⅴ),1个生物碱铁屎米-6-酮(can th in-6-one,Ⅵ)和1个木脂素syringares ino l(Ⅶ)。结论化合物Ⅰ和Ⅱ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其中Ⅰ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异叶花椒内酯。化合物Ⅵ表现出显著的抑制口腔致病菌的活性。  相似文献   

12.
心叶淫羊藿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心叶淫羊藿Epimedium brevicornum 的化学成分。方法 通过多种色谱手段,对淫羊藿的叶子进行成分分离,通过理化方法和化合物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 结果 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硝基乙基苯酚(Ⅰ)、毛柳苷(沙立苷,Ⅱ)、5,7,4′-三羟基-8,3′-二异戊烯基黄酮(Ⅲ)、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Ⅳ)、宝藿苷Ⅰ(Ⅴ)、箭藿苷B(Ⅵ)、鼠李糖基淫羊藿次苷(Ⅶ)、7,3′,4′,5′-四羟基黄酮醇(Ⅷ)、去甲基淫羊藿素(Ⅸ)、1-O-β-葡萄糖苷-1,4-二羟基-2-(3′-羟基-3′-甲基丁基)苯(Ⅹ)。 结论 化合物Ⅰ、Ⅱ、Ⅳ、Ⅹ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Ⅵ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红花忍冬(Lonicera syringantha Maxim.)干燥地上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采用不同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用波谱及化学的方法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东莨菪素(scopoletin,Ⅰ),秦皮乙素(aeculetin,Ⅱ),东莨菪苷(scopolin,Ⅲ),丁香苷(syringin,Ⅳ),山柰素-3-O-β-D-葡萄糖苷(kaempferol-3-O-β-D-glucoside,Ⅴ),正二十九烷(nonacosane,Ⅵ),葡萄糖(glucose,Ⅶ),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Ⅷ),豆甾醇(stigmasterol,Ⅸ).结论 9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Ⅰ、Ⅲ、Ⅳ系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4.
从南京产延胡索的地上部分分离出5种结晶,分别鉴定为o-甲基南天竹碱(nantenine,晶Ⅰ)、海罂粟碱(glaucine,晶Ⅰ)、1-甲胺乙基-3,4,6,7-四甲氧基菲(1-methylaminoethyl-3,4,6,7-tetramethoxyphenanthrene,晶Ⅲ)、去甲海罂粟碱(norglaucine,晶Ⅳ)和β-谷甾醇(β-sitosterol,晶Ⅴ)。其中晶Ⅲ的结构经半合成品对照证明,本品系首次由植物中分离到的天然化合物,命名为“元胡菲碱”(coryphenanthrine)。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香椿子(Toona sinensis var.schensiana)的化学成分,寻找具有杀虫及药用的活性成分.方法:利用硅胶、RP - 18、凝胶Sephadex LH - 20、HPLC等色谱方法对香椿子95%乙醇提取部分进行分离纯化,运用MS和NMR来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香椿子中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3,5-二羟基苯乙醚(Ⅰ),山萘酚-3 -O-α-L-吡喃鼠李糖苷(Ⅱ),(2E,6E,10E) -3,7,11,15- tetramethylhexadeca -2,6,10 - triene -1,14,15 - triol(Ⅲ),eudesm -4(15) -ene - 1β,6α - diol(Ⅳ),ficusesquilignans A(Ⅴ),ficusesquilignans B(Ⅵ).结论:化合物Ⅲ,Ⅳ,Ⅴ,Ⅵ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从黄花铁线莲ClematisintricataBunge的地上部分分得5个结晶性化合物,经理化和光谱分析鉴定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Ⅰ),东莨菪内酯(scopoletin,Ⅱ),山柰酚(kaempferol,Ⅲ),槲皮素(quercetin,Ⅳ)和硝酸钾(Ⅴ),其中化合物Ⅲ,Ⅳ和Ⅴ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金叶子叶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柱色谱(正相硅胶、RP-18、大孔吸附树脂和Sephadex LH-20)、制备HPLC和光谱方法分离鉴定化学成分。结果从金叶子的叶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α,3β,23-trihydroxyurs-5,12-dien-28-oic acid(Ⅰ)、2α,3β,23-trihydroxyurs-12-en-28-oic acid(Ⅱ)、1-O-(β-Dglucopyranosyl)-(2S,3S,4R,8Z)-2-[(2′R)-2′-hydroxydocosanoilamino]-8(Z)-octadecene-1,3,4-triol(Ⅲ)、槲皮素-3-O-β-半乳吡喃糖苷(Ⅳ)、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Ⅴ)、槲皮素-3-O-α-阿拉伯呋喃糖苷(Ⅵ)、山柰酚-3-α-鼠李吡喃糖苷(Ⅶ)、金叶子毒素-Ⅶ(craibiotoxin Ⅶ,Ⅷ)、金叶子毒素-Ⅷ(Ⅸ)、proanthocyanidin A-2(Ⅹ)。结论化合物Ⅲ和Ⅴ为首次从该植物叶中获得。  相似文献   

18.
羽芒菊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研究羽芒菊 Tridax procumbens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Diaion HP-20、MCI-Gel CHP-20、Sephadex LH-20及硅胶等柱色谱法对羽芒菊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技术(1H-NMR、13C-NMR、DEPT、1H-1H COSY、HSQC、HMBC、ESI-MS、IR)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中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8,3′-二羟基-3,7,4′-三甲氧基-6-O-β-D-葡萄糖黄酮苷-6″-乙酸酯(Ⅰ)、豆甾醇(Ⅱ)、β-谷甾醇(Ⅲ)、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Ⅳ)、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Ⅴ)。结论 化合物Ⅰ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羽芒菊苷A(tridprocumoside A),化合物Ⅱ~Ⅴ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刺桐E ry thrina varieg a ta茎皮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分离化合物,运用波谱技术分析确定化学结构。结果从刺桐茎皮6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层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利用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确定其结构分别为:5,4′-二羟基-8-(3,3-二甲基烯丙基)-2,″2″-二甲基吡喃[5,6∶6,7]异黄酮(Ⅰ)、豆甾醇(Ⅱ)、erythrinas inate B(Ⅲ)、3-羟基-2,′2′-二甲基吡喃[5,6∶9,10]紫檀烷(Ⅳ)、5,7-二羟基-8-(3,3-二甲基烯丙基)-二氢黄酮(Ⅴ)、5,4′-二羟基-2,″2″-二甲基吡喃[5,6∶6,7]异黄酮(Ⅵ)、5,7,4′-三羟基-6,8-二(3,3-二甲基烯丙基)异黄酮(Ⅶ)、5,2,′4′-三羟基-8-(3,3-二甲基烯丙基)-2,″2″-二甲基吡喃[5,6∶6,7]异黄酮(Ⅷ)、5,4′-二羟基-6-(3,3-二甲基烯丙基)-2,″2″-二甲基吡喃[5,6∶7,8]异黄酮(Ⅸ)。结论化合物Ⅰ、Ⅲ、Ⅳ、Ⅶ、Ⅸ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Ⅴ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吗啡(morphine)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作用下降的表观遗传学机制。方法:42只SD雄性大鼠鞘内置管后随机分为6组(n=7):假手术组(Ⅰ组),坐骨神经慢性卡压(CCI)+生理盐水(NS)1组(Ⅱ组),CCI+5氮杂胞苷(5-aza)组(Ⅲ组),CCI+NS2组(Ⅳ组),CCI+NS+morphine组(Ⅴ组),CCI+5-aza+morphine组(Ⅵ组)。Ⅰ、Ⅱ、Ⅳ、Ⅴ组手术后0-14d每日鞘内注射10μlNS,Ⅲ、Ⅵ组0-14d每日鞘内注射10μl5-aza(10μmol)。CCI后21d取Ⅰ-Ⅲ组脊髓腰膨大检测总体甲基化和μ阿片受体(MOR)mRNA水平;Ⅳ-Ⅵ组鞘内注射10μlNS(Ⅳ组)和30μg吗啡(Ⅴ、Ⅵ组),注射后0,15,30,45,60min测定机械和热痛阈。结果:Ⅱ组脊髓甲基化水平高于Ⅰ、Ⅲ组,MOR表达水平低于Ⅰ、Ⅲ组,Ⅰ、Ⅲ组之间无差异;Ⅴ、Ⅵ组鞘内给予吗啡后30min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明显升高,均高于Ⅳ组,Ⅵ组最高。结论:DNA甲基化可能降低了CCI大鼠脊髓MOR表达,从而影响了阿片药物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