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探讨CT影像扫描在腰椎骨折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的127例腰椎骨折患者进行传统的X线检查和16排螺旋CT扫描检查,对结果进行比照,分析其对腰椎骨折的诊断应用价值。结果127例患者中,单纯屈曲压缩性骨折21倒,椎体粉碎压缩性骨折19例,爆裂型骨折76例,骨折脱位11例,螺旋CT对腰椎骨折的诊断检查结果准确率明显优于X线平片。结论螺旋CT对腰椎骨折有较高的诊断率,有助于腰椎骨折分型,对诊断有较高价值,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
3.
目的为了进一步研究和比较X线与CT技术在临床诊断胸腰椎骨折过程中的实际差异,从而为临床诊断胸腰椎骨折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本文选取了该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入院的胸腰椎骨折患者32例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分别采用X线与CT技术进行了检查,观察比较采用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结果与手术诊断结果之间的符合程度。结果患者采用两种不同诊断方法的诊断结果与手术诊断结果的符合情况比较如下,采用X线诊断方法与手术诊断结果的符合率为53.13%(17/32),采用CT诊断方法与手术诊断结果的符合率为81.25%(26/32),采用CT诊断的符合率显著的高于采用X线诊断的符合率,且组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诊断胸腰椎骨折的实践过程中,与传统采用X线诊断方法想比较,采用CT诊断技术的临床效果显著,是临床诊断胸腰椎骨折的可靠选择。 相似文献
4.
1989年以来,作者针对目前应用脊柱推弓根固定器械的缺点,研究出一种新型脊柱固定器械,经生物力学测定,优于其它类型的固定器械,临床应用治疗胸腰椎骨折,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三器械结构该器械结构简单,由主杆,滚花灯和横向连接板三部分组成。主杆2枚。主杆H端均有螺纹孔,孔四周有均匀的齿状结构,通过锁死螺钉。一头可连接固定于椎弓报的滚花钉,另一头将另一枚滚花钉纵向连接,形成纵向连杆,穿过固定于椎弓根的另一枚滚花钉孔,此枚滚花钉可在纵向连杆上下活动,达到骨折整过程中的撑开与压缩作用。在纵向连杆中下部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腰椎骨折患者采用CT扫描诊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腰椎骨折患者127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传统的X线检查以及16排螺旋CT扫描检查,然后比较上述两种诊断方法的影像结果.结果:全部127例患者中,单纯屈曲压缩性骨折21例,椎体粉碎压缩性骨折19例,爆裂型骨折76例,骨折脱位11例,与X线诊断方法相比较CT诊断具有非常明显地优势,诊断率明显高于传统的X线检查.结论:腰椎骨折患者采用CT扫描进行诊断,有效克服了X线检查的局限性,不仅诊断率高,而且非常安全,对腰椎骨折分型具有很好地作用,有效避免了漏诊、误诊情况的出现.值得在临床进行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6.
胸腰椎骨折应用64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不仅可获得优质影像,还能清楚显示骨折类型、受损椎体与相邻椎体间的关系,同时可清晰显示椎管内碎骨片、椎管狭窄程度、脊髓受损情况及估计脊柱稳定性等。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术式选择以及术后疗效观察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技术操作方法和可行性。方法2002年10月至2007年5月,采用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31例。在骨折节段上下椎体的椎弓根皮肤对应切口并在x线检视下穿刺。定位钻扩椎弓根钉,置入固定棒支持复位固定骨折。结果31例手术时间平均为110min,手术中出血平均为40ml,住院时间平均21d。随访9—32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均未发生惟弓根钉断裂及继发性脊柱后凸畸形等并发症:矫正椎体高度无丢失。结论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治疗不需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骨折复位内固定确切。手术操作技术要求精细,x线暴露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9.
胸腰椎骨折是脊柱创伤中的一种常见损伤,在创伤骨科中约占3%~5%,且常合并脊髓损伤及其系统的并发症。对于该类损伤尤其需要周密的护理计划,科学的护理措施,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致残程度,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本科在近3年中,共收治58例胸腰椎骨折的患者,现将有关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SF内固定器是用于治疗脊柱骨折和脊柱滑脱的新型内固定器械。其中S型用于脊柱滑脱 ,F型用于脊柱骨折 ,该器械为较理想的内固定器械 ,具有创伤小 ,固定坚强 ,复位满意 ,操作简便 ,恢复脊柱生理曲度及椎管容积效果佳 ,可早期下床活动等优点。近五年来 ,我们用F型内固定器治疗胸腰椎骨折 16例 ,S型治疗腰骶椎滑脱 1例 ,收到较好疗效。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临床应用 17例 ,男 12例 ,女 5例。年龄 2 1岁~ 4 5岁 ,平均 2 9.9岁。高处坠落伤 9例 ,车祸伤 6例 ,塌方压伤 2例。受伤节段 :T9、10、111例 ,T12 3例 ,T12、L11例 ,L14例 ,… 相似文献
11.
AF(atlasfixation)系统是最近在国际上广泛应用的椎弓根螺钉技术在有关生物力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由国内邹德威等人[1]研制并应用临床的新型脊椎短节段后路内固定系统。主要用于脊椎胸腰段及腰椎不稳定性骨折、脱位。作者从1997年2月至1998...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胸腰椎骨折患者腹胀及便秘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 根据我科收治56例胸腰椎骨折的患者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出关于胸腰椎骨折患者的腹胀及便秘的原因,针对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并对于发生腹胀及便秘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患者的不适症状,有利于更好的治疗疾病.结果 此组患者显效率为35.7%;有效率为39.2%;无效率为7.1%.结论 对于胸腰椎骨折的患者极易产生腹胀及便秘的现象,针对发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及护理措施能够减少这一现象的发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患者的不舒适症状. 相似文献
13.
14.
胸腰椎骨折和脱位及合并不同程度的截瘫是临床上常见的损伤。由于脊柱解剖结构及损伤机制的复杂性,目前难有统一的分类与治疗方法给临床作出明确的指导。治疗的原则在于椎管的扩容与减压、复位与矫形、固定与融合,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自1992年以来,作者通过对68例胸腰椎骨折合并不同程度截瘫患者,综合Armstrong形态分类,Denis三柱学说及Volter椎管分度进行骨折分类与治疗,取得良好效果。且对35例患者术后随诊6月至4年,结果表明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者,术后病椎再度压缩及术后腰痛发生率明显较横突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应用前后路法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结果、经验和教训。方法 回顾分析1994年 1月~ 2 0 0 3年 12月采用前后路各种手术方法治疗 4 6例胸腰椎骨折的不同结果、手术方法选择的经验。结果 平均随诊 13个月 ,前路手术 2 3例 ,术后腰痛消失 ,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 ,均有 1~ 3级的改善 ,椎体高度恢复 ,无丢失 ,脊柱融合好 ;后路手术 37例中 ,9例骨折复位不满意 ,残留腰痛和神经功能不全。结论 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 ,前路比后路效果略好。 相似文献
16.
李圣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38-40
胸腰椎骨折是指发生于胸11至腰1之间的脊柱骨折,由于其为胸腰椎移行区,为生物应力的集中点,所以易于发生损伤,而胸腰椎骨折的治疗目标是让患者存活,避免更进一步的神经损害,通过重建脊柱序列获得脊柱的稳定性并通过早期的活动及康复,从而使患者尽快恢复正常工作.胸腰椎骨折因其固有的解剖特点,在诊断、治疗等方面有其特殊性,且因其发生率较高,为临床工作经常遇到的疾病,为了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现就胸腰椎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螺旋CT之SSD和MPR对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螺旋 CT三维 (3 D)技术在脊柱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分析 2 3例胸腰椎骨折的 3 D及多平面重建 MPR的影像特点。结果 3 D对脊柱骨折显示良好 ,尤其是显示碎骨片的移位和椎间孔情况 ,对软组织欠佳。MPR可良好显示脊髓受伤程度。结论 螺旋 CT的 3 D和 MPR技术利于脊柱骨折分类 ,对手术径路选择以及预后评价有较好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SS)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胸腰椎骨折患者90例,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GSS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复位效果、神经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椎体前、后缘高度均明显比术前高,术后Cobb角也显著比术前低,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术后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未见断针、断棒及复位后椎体回缩现象。结论 GSS不仅具有操作简单、省时、复位力大、复位效果好和固定牢靠等优点,还能重建脊柱生理弯曲之优点,是目前治疗胸腰椎骨折最理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正>2004~2006年,我院应用椎弓根内固定器经伤椎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17例,取得满意效果。1资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7例,男12例,女5例,年龄19~56岁。损伤部位:T_(10) 1例,T_(12) 3例,L_1 2例,L_2 2例,L_3 7例,L_4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后路经伤椎短节段固定并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7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后路经伤椎短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手术治疗。术后平均24个月(15~32个月)按ODI评分评估患者临床症状及功能改善情况,通过影像学检查观察患者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后凸角改善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术后平均24个月随访,ASIA评分,A级0例,B级2例,C级5例D级8例,E级22例。平均恢复1-2级,无一例患者神经障碍加重。末次随访时ODI为7~11分,平均(8.9±2.6)分,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SUK法,植骨融合率为100%。本组病例无感染、血肿、神经功能损伤及内固定器械断裂松动脱落等并发症。结论后路经伤椎短节段植骨融合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神经功能恢复良好,能够合理地矫正后凸畸形,可以达到坚强骨性融合,并可以减少长期卧床导致的并发症,临床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