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显微镜下多血管炎的肺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12例显微镜下多血管炎患者的特点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对确诊的12例多血管炎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肺部X线片、CT及高分辨CT、实验室资料,观察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12例多血管炎患者中11例存在肺损害。9例为肺间质纤维化及弥散性通气功能障碍;全部患者P-ANCA阳性;3例表现为弥漫性肺阃质纤维化、蜂窝肺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进行性呼吸衰竭而死亡。结论:肺问质纤维化是多血管炎的早期表现之一,多血管炎早期应及时监测肺功能、肺部高分辨CT,以便及时发现肺间质纤维化。  相似文献   

2.
许坚  赵文翰  庾慧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3):2129-2129
患者女,49岁,2010年12月初受凉后开始咳嗽,咯白色稀泡沫样痰,未行就诊。2011年1月27日开始出现痰中带血,色鲜红量少,活动后气促,于外院胸片检查提示双下肺感染,经抗感染、祛痰处理未见明显改善。遂于2011年2月7日入住我院,入院时症  相似文献   

3.
显微镜下多血管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培达  彭晖 《新医学》2004,35(5):269-270
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icroscopic polyangiitis,MPA)又称为显微镜下多动脉炎,目前国际上对该病定义为无或仅有少量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坏死性血管炎,累及小血管,包括毛细血管、小静脉或微动脉,小型和(或)中型动脉也可受累,一般以坏死性肾小球肾炎和肺毛细血管炎较为常见。它和结节性多动脉炎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不累及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  相似文献   

4.
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icroscopic polyangitis,MPA)是一种主要累及小血管的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可侵犯肾脏、皮肤和肺等脏器的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和微小静脉[1]。本病与韦格纳肉芽肿、Churg-Strauss综合征三者同属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的系统性小血管炎症,常累及肾、肺等全身多个器官。其中肺脏是累及频率最高的脏器之一,2004年显微镜下多血管炎诊治指南  相似文献   

5.
显微镜下多血管炎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icroscopic polyangitis,MPA)是一种累及小血管(毛细血管、微小动脉、静脉)的坏死性血管炎,也可累及小或中动脉,可有多系统、器官受累,而以呼吸道和肾脏受累最为常见。其他表现可见肌肉、关节痛或关节炎,皮疹尤其是紫癜多见,并且可出现腹痛、胃肠道出血、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等。我科2006年4月~2009年5月共收治5例MPA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女,66岁。主因乏力、食欲不振3个月、痰中带血3d于2004年5月28日入院。于入院前3个月无诱因感乏力、食欲不振,活动时胸闷、心悸,休息后缓解,体重下降6kg,时有关节痛,无发热、咯血,无少尿及水肿,无腰痛及肉眼血尿,无鼻塞及听力下降,未曾诊治。人院前3d症状加重,咳嗽、痰中带血,无喘息及平卧困难,于当地医院静脉滴注青霉素、头孢曲松无效,来我院。入院查体:T37.7℃,P90次/min,  相似文献   

7.
吴永刚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0):7487-7487
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icroscopic polyangiitis,MPA)临床表现复杂,易漏诊、误诊,尤其是早期。笔者所遇1例,现报告如下。1病历摘要女,53岁。发热、气促3周尿少2周入院。患者3周前突发发热、气促、稍咳嗽,体温39.2℃,在地段医院拟急性支气管炎予青霉素等静脉滴注,症状无缓解。发病第6天因呼吸急促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血管炎是以血管壁的炎症和(或)纤维素样坏死为病理基础的一组疾病。1999年美国Chapelhill根据受累血管的大小将其分为大血管炎、中血管炎和小血管炎。认为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是原发性系统性小血管炎中的一种,以小动脉、微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纤维素样坏死性改变、管壁及壁周嗜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9.
1病例介绍 患者男,80岁。因"咳嗽、咳痰、气促4+个月,气紧7 d,发热3 d"于2013年8月2日入院。4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气促,痰为白色黏痰,院外诊断为"间质性肺炎",经治疗好转出院。7 d前,患者出现气紧、咳嗽、咳痰,痰液为白色泡沫痰,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无端坐呼吸。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icroscopic polyangiitis,MPA)的临床特点及诊断要点,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误诊为肺结核的MPA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表现为发热、咳嗽、少痰伴胸痛,少许肺部啰音。胸部X线片示:两肺较多片絮状、条索状高密度浸润影,多次痰涂片未见抗酸杆菌。先后在两家医院诊断为Ⅲ型肺结核。足疗程抗结核治疗,病情进展,渐出现呼吸衰竭、肾损害。后在某三甲综合医院经皮肺活检病理检查及测定血清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阳性,确诊MPA,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后病情缓解。结论 MPA以呼吸道损害首发并感染时,易误诊为肺结核。临床上对痰菌涂片阴性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效果不佳并出现多系统损害时,应警惕MPA可能,及时行ANCA及肺穿刺活检病理检查助诊。  相似文献   

11.
12.
13.
患者女,37岁.以"左侧腰背部及腹部持续性隐痛10余天"就诊.体格检查:左上腹轻压痛,左肾区叩击痛可疑阳性;全身浅表淋巴结无明显肿大.实验室检查: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醇升高;EB病毒阳性.  相似文献   

14.
15.
MSCT诊断毛母质瘤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度强化,右颞浅动、静脉血管分支分布至病变部位 图3镜下见患者女,20岁,半年前发现右额部皮下绿豆大小结节,后增大至鸡蛋大小.专科检查:右额部包块约4.0 cm×4.5 cm×4.5 cm,质硬,包块外皮肤发红,稍有压痛,活动可,与皮肤稍粘连.MSCT示软组织密度包块位于皮下脂肪层内,在皮肤与颞肌筋膜间,边界清,内见点状高密度影(图1);增强后轻中度强化,并见右颞浅动、静脉分支分布于病灶处(图2).行右额部皮下肿物切除术,术中见包块位于皮下,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完整切除病变.病理结果:毛母质瘤(图3).  相似文献   

16.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患者男,43岁.无明显诱因出现进食后腹胀,自觉恶心,伴腹泻,无肿瘤病史.腹部CT:肝左叶单发类圆形低密度影,大小约15 cm×10 cm,密度均匀,CT值约40 HU,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呈条片状不均匀强化,其边缘可见粗大血管影绕行,门脉期肿块持续强化,且范围扩大,延迟期肿块密度较正常肝实质略低,边界显示不清.  相似文献   

17.
18.
患者男,19岁.以"左髋不适2年半,加重2周"就诊.平素体健.血、尿常规、生化系列及肿瘤标志物阴性.查体:双侧腹股沟区及会阴部软组织肿胀,左侧可触及大小约3.00 cm×2.00 cm×0.50 cm肿物,质稍韧、固定、边界不清、轻压痛.影像学检查:X线示骨盆多发骨质溶解、消失,右侧骨质残端变细、变尖,形似"笔尖",无骨膜增生及新生骨形成(图1).CT示双侧髋臼多发骨质溶解,左侧骨质残端变薄、变细,周围软组织明显肿胀(图2).术中见耻骨联合处有软组织覆盖,其上被覆淡红色纡曲血管,左侧耻骨大部分溶解、消失.病理镜下见骨小梁稀疏、萎缩,髓腔扩大,增生血管呈分支状贯穿于纤维结缔组织中(图3).诊断:大块骨溶解症.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