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年龄和性别的骨髓成份和分布各不相同。MRI检查对骨髓变化极其敏感,它可以分辨和确定髓腔成份、位置及范围,即红骨髓或黄骨髓的分布情况。同时,对正常骨髓MRI表现的充分认识也有利于提高对骨髓病变的MRI诊断。  相似文献   

2.
MRI能敏感地反映骨髓结构和化学成分的变化,但存在灵敏性高、特异性差的问题,而MR功能成像在骨髓病变的定性及疗效判定等方面具有优势。现就不同MR技术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重视MRI在骨髓病变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MRI是一种无创性的安全检查方法。磁共振成像依赖于能影响组织化学特性的内在组织参数 ,尤其是人体组织内的氢原子 ,这是磁共振成像的基础。正常的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刚出生的婴儿 ,体内大部分为红骨髓 ,随着年龄增长直至成人 ,部分红骨髓生理性转换为黄骨髓。成人体内大部分骨髓为黄骨髓。骨髓由脂肪组织、造血细胞、蛋白质、水及骨小梁等构成。黄骨髓内脂肪组织约占 80 % ,其他成分约占 2 0 % ;而红骨髓内脂肪组织约占 4 0 % ,其他成分约占 6 0 %。这一组织特性有利于MRI骨髓成像 ,因为骨髓内各种不同成分含有不同的氢原子数…  相似文献   

4.
周围神经病变的MRI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近年来 ,MRI新技术不断涌现 ,相控表面线圈的应用 ,使MR图像分辨率、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明显提高 ,周围神经及其病变的MRI研究也渐受重视并在临床诊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周围神经病变繁杂 ,目前MRI研究较多、进展较快的主要是发病率较高的视神经、三叉神经、听神经和面神经等颅神经病变 ,臂丛、腰骶丛及其分支病变。因此 ,笔者结合重点阐述以上周围神经病变的MRI表现及其临床价值。一、颅神经病变的MRI研究进展(一 )视神经病变的MRI表现MRI是目前诊断视神经病变最准确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能比较准确地提供视…  相似文献   

5.
化学位移反相位成像是特征性显示在细胞水平同时含有脂肪和水分的组织或病变的一种磁共振成像技术,其简单易行,成像速度快,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在骨髓病变的诊断和评估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活体骨髓激发的MRI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激发后骨髓的MRI变化情况。方法给经治疗缓解的11名淋巴瘤或多发性骨髓瘤成人患者注射rhG-CSF,然后分别于rhG-CSF注射前(0周)和注射后1周、2周、4周使用T1WI和STIR脂肪抑制观察患者L3椎体和髂骨骨髓的MRI和对比信噪比(CNR)。3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分别阅片,取其平均结果。同时计算骨髓和皮下脂肪的CNR比值,并进行配对检验。结果与rhG-CSF激发前对比,激发后1周所有患者的骨髓MRI均未见明显改变,激发后2周有5例患者的骨髓MRI信号轻度升高,激发后4周所有患者的骨髓MRI信号均明显降低。激发后1、2、4周所有患者的骨髓CNR改变与激发前对比,均没有统计学差异。腰椎和髂骨骨髓的改变除1例在2周和1例在4周时骨髓改变不一致外,其余病例2个部位骨髓的改变一致。结论被rhG-CSF激发4周后,骨髓MRI信号明显减低。但骨髓CNR的改变没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以无效造血为特征的骨髓疾病,特点是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风险高。MDS一旦转化为AML,病人将面临治疗难度增加、预后变差等诸多问题,故了解MDS向AML转化的征象、预测MDS向AML的转化具有重要意义。MRI能够从整体上显示骨髓结构并具有无创性,其有助于MDS的诊断、病情评估及预测MDS转化为AML的风险。就MRI在MDS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淋巴瘤骨髓的MRI表现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研究骨淋巴瘤的MRI表现,探讨其MRI诊断的价值。方法:10例骨淋巴瘤,男8例,女2例,年龄11-75岁,平均35.6岁。10例均行MRI检查,原发性霍奇金病(Hodgkin‘s disease,HD)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gkin‘s lymphoma,NHL)各1例,继发性B细胞源性NHL8例。结果(1)发病部位:8例继发性者累及腰椎6例次,胸椎5例次,骶尾椎4例次,骨盆3例次,股骨近端、肋骨、颅骨、胸骨各1例次。2例原发性HD和NHL分别累及胸腰椎和胸椎;(2)病灶数目;8例继发性者均多骨多发,2例原发性HD和NHL分别为多骨多发和单骨发病;(3)MRI信号:骨髓异常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软组织肿块表现为等T1、略长T2信号;(4)病灶形态;9例呈多发灶状、斑片状态改变,1例原发生HD呈弥漫性改变;(5)病理性骨折及软组织肿块;3例合并椎体病理性骨折,6例合并软组织肿块,结论:骨淋巴瘤以继发性NHL为主,主要侵犯中轴骨,多呈多局灶性,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MRI检查敏性高,但缺乏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随着MRI新成像序列的研发,目前已在大脑较普遍使用的各种成像技术亦开始应用到脊髓,并成为脊髓MRI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这些技术主要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WI)、弥散张量成像(DTI)、波谱成像(MRS)、血氧水平依赖成像(BOLD)及水成像。另外灌注MRI,脊髓及椎管造影等也在很大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本文将对上述序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骨髓弥漫性病变MRI应用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骨髓弥漫性病变放射学诊断的主要依据为骨质破坏 ,尽管其特异性较高 ,但敏感性很低 ,因为许多骨髓浸润在放射学发现骨破坏之前 ,病变即已很广泛。骨核素扫描尽管敏感性较高 ,但却不易发现弥漫性骨髓浸润及溶骨性转移瘤。与其他影像方法不同 ,MRI能直接显示骨髓及其病变 ,并且有极好的软组织对比、良好的解剖结构显示及任意多平面成像功能。因此 ,MRI能迅速、广泛应用于骨髓病变的检查。一、正常骨髓解剖与生理基础骨髓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之一 ,成年男性重约 30 0 0g,女性约 2 6 0 0g。正常骨髓封闭于骨髓腔内 ,呈海绵状或胶冻状 ,可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正常颈椎椎体骨髓MRI信号随年龄、性别变化的类型及其规律.方法 随机选择522例正常颈椎的MRI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将颈椎椎体骨髓出现的信号变化归类总结,与年龄及性别的关系做统计学处理.结果 颈椎椎体骨髓MRI信号随年龄而变化,根据信号的不同将其分为5型,I型、Ⅱ型、Ⅲ型随年龄增长而减少,Ⅳ型、Ⅴ型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统计学显示信号分型与年龄有关与性别无关.结论 认识正常颈椎椎体骨髓MRI信号特点及变化规律对鉴别颈椎病变,尤其弥漫性骨髓疾病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股骨近端作为机体骨骼系统中的重要承重部位之一,在运动及支撑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部位红骨髓含量较为丰富,易发生多种骨髓病变。动态增强MRI(DCE-MRI)可以精确评估股骨近端的血流灌注情况,从微循环层面上对股骨近端病灶进行诊断、鉴别诊断、预后及疗效评估,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相关骨髓病变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学信息。就DCE-MRI在股骨近端及相关骨髓病变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单椎骨病变MRI诊断的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分析单个椎骨病变的MRI表现,探讨MRI对其诊断的影像学特征。材料与方法 采用美国GE公司1.5TMR成像仪,扫描序列包括:矢状位:T1WI、T2WI,增强后:矢状位、冠状位、横轴位T1WI。选择24例经术后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脊柱肿瘤、脊柱结核以及嗜酸性肉芽肿等,分别观察椎体、椎间盘、附件病变的情况,脓肿或软组织肿块的大小与有无,MRI信号的变化。结果 脊柱转移性肿瘤中常可见附件的破坏,椎旁软组  相似文献   

14.
口腔颌面部病变的MRI应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部病变的MRI表现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复习 13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确诊的口腔颌面部病变的MRI资料 ,其中包括恶性肿瘤 9例 ,良性肿瘤 2例 ,口腔颌面部感染 2例。结果 MRI具有优良的软组织分辨率 ,可清楚显示口腔颌面部正常解剖结构及病理改变。结论 MRI对口腔颌面部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MRI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日益广泛,在鞍区病变诊断中的作用亦颇引人注目,本文就鞍区病变的MRI进展作一综述。 MRI检查技术鞍区MRI采用部分饱和(PS)、反转恢复(IR)或自旋回波(SE)技术以获取图象。PS法所得图象对于不同组织间质子密度差别的鉴别性能较强、有利于显示鞍隔、垂体后叶及海绵窦内的神经等细微解剖结构。I-R法则能更好地利用T_1的差别来鉴别组织。磁场强度多在0.5~1.5T范围,便用头部线圈。扫描时患者取仰卧位,层厚3~5mm,一般先行矢状面成象,再行冠状面和轴面成象。为提高垂体微腺瘤检出率,可静注顺磁物质Gd-DTPA后行MRI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16.
正常股骨骨髓MRI定量分析及图像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利用SE/T1WI像的信号强度值 ,定量研究股骨红、黄骨髓的转变 ;描述不同年龄组股骨骨髓MRI表现。方法 选择无骨髓相关疾病者 14 2例 ,男 97例 ,女 45例 ,按年龄分为 11组。行股骨冠状SE/T1WI及FS/T2 WI扫描。在SE/T1WI像上测量股骨干、股骨颈、大转子及股骨头的MRI信号强度值。观察股骨不同部位红、黄骨髓转变方式。结果 不同性别股骨各部位MRI信号强度值无显著性差异 (Ρ >0 .0 5 ) ;上述各部位MRI信号强度在 2 5岁以前与年龄呈正相关 (r =0 .71~ 0 .91,Ρ <0 .0 0 0 1) ,其后则随年龄增长 ,MRI信号强度变化不显著 (r =0 .0 4~ 0 .2 4,Ρ >0 .0 5 ) ;股骨近端MRI表现分为四型 ,各型在不同年龄组所占比例不同 ;股骨干 5岁前MRI表现为红骨髓 ,10岁后为黄骨髓。股骨头及大转子骨化中心一旦出现即为黄骨髓信号。结论 MRI信号强度值的测定可用于观察股骨红、黄骨髓的转变 ,MRI能区分股骨红、黄骨髓及不同年龄的表现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患者股骨骨髓的MRI表现.方法 搜集本院经临床确诊为MDS和骨髓粒细胞性白血病(AML)的病例各25例,采用SE-T1WI及T2WI-脂肪抑制序列,行骨盆及股骨中上段骨髓正冠状面MRI扫描,另选50例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量股骨同一部位骨髓感兴趣区(ROI,约60.5 mm3)的MR信号强度(SI).病灶骨髓率=T1WI序列ROI的SI/T2WI脂肪抑制序列ROI的SI,骨髓率>2.0为低度浸润,1.0~2.0为中度浸润,<1.0为高度浸润.分析50例对照组不同年龄段骨髓的特点.分别比较MDS组和AML组MRI分级的差异、骨髓率的差异.分别把MRI分级、骨髓率与MDS组及AML组的骨髓原始细胞计数(marrow blast count,MBC)比较其差异性.结果 对照组从儿童到成人股骨近端红骨髓区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MDS和AML患者股骨近端骨髓MRI按浸润程度和范围分为3级: 25例MDS属Ⅰ级3例,Ⅱ级12例,Ⅲ级10例; 25例AML属Ⅱ级15例,Ⅲ级10例,无Ⅰ级病例.MDS与AML的MRI分级的差异无显著性(χ2=3.333, P=0.189>0.05).MDS组、AML组及对照组间两两比较骨髓率,其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F=131.476,P值=0.000均<0.01).结论 MRI表现及骨髓率评分相结合的综合分级标准,对MDS的诊断、病情评估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腮腺淋巴结病变的MRI形态学表现及特征。方法:收集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淋巴结病变患者的MRI资料。结果 :本组淋巴结反应性增生5例,淋巴瘤4例,非结核性淋巴结肉芽肿性炎3例,结核性淋巴结肉芽肿性炎2例,增殖性淋巴结核1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1例,Castleman病1例,淋巴结转移腺癌1例,慢性腮腺淋巴结炎1例。1例慢性淋巴结炎表现为单发不规则肿块,边界不清,信号不均,增强扫描显著强化;1例淋巴结转移癌表现为腮腺后下极单发圆形结节,边界清楚,T1WI呈中央均匀稍高信号、周围环形低信号,T2WI呈中央高信号、边缘环状稍高信号,2例均术前误诊。其余17例均表现为腮腺单侧或双侧多发结节及肿块,边界清楚,信号均匀一致;1例淋巴瘤见不规则融合状,其余为圆形或卵圆形;3例淋巴瘤及1例嗜酸性肉芽肿部分病变融合,其余不相融;均伴腮腺周围、颈部、颌下淋巴结增大且信号一致。结论:腮腺淋巴结病变病理种类较多,且影像表现共性较多,部分单发病变缺乏特点易误诊,多发病变结合腮腺外淋巴结可诊断,但部分病理类型鉴别困难。  相似文献   

19.
正常腰椎骨髓高场强MRI信号类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正常人体腰椎骨高场强MRI信号随年龄、性别变化的规律及类型。方法:随机筛选了470例正常腰椎的MRI影像,男235例,女235例。按10岁一年龄组,共分8组。以T1WI为重点进行回顾性观察,按信号表现归类,对信号类型与年龄性别的关系做统计学处理。结果:依据椎体内信号的不同表现将其分为5型(6亚型),Ⅰ型与年龄负相关(r=-0.781,P=0.00),随年龄增长而减少,86%年龄小于20岁,30岁以上罕见;Ⅱ型与年龄负相关(r=-0.661,P=0.00),随年龄增长而减少,多见于40岁以下。Ⅲ型与年龄正相关(r=0.804,P=0.00),随年龄增长而增多,其中Ⅲa型在20-30岁有个高峰期,Ⅲb见于40岁之后;Ⅳ型信号分布与年龄正相关(r=0.748,P=0.00),随年龄增长而增多,多见于30岁以上;Ⅴ型信号分布与年龄无相关性(r=-0.234,P=0.099),均见于各年龄组。不同性别与信号类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腰椎骨髓的MRI信号随年龄而变化,骨髓转化以局灶、不均匀为主。高场强磁共振可以更清楚地、准确地反映骨髓转化的生理特点,了解骨髓变化规律对正确认识正常腰椎骨髓及病变的鉴别诊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的MRI诊断和在疗效评价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骨髓穿刺镜检证实的再生障碍性贫血16例及正常组30例,常规行腰椎MRI检查,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和脂肪抑制短时反转恢复(STIR)脉冲序列,层厚5mm,层距1mm,矩阵180×256。对2组腰椎骨髓MRI表现分别总结、测量其T1值,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组,计算椎体异常信号(低信号)区所占面积的百分比。结果本组病例根据腰椎MRI表现分为3种类型1型2例,表现为T1WI呈均匀高信号,T2WI呈均匀等信号,STIR呈均匀低信号,2例均为急性再障;2型7例,表现为3个序列中出现少许灶状不均匀信号,5例为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3型7例,表现为明显高低混杂不均匀信号,7例均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腰椎T1WI低信号的面积占椎体的比例明显小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30.00,P<0.01)。再生障碍性贫血组的T1值明显低于正常组(q=7.02,P<0.01)。治疗好转后,骨髓又恢复接近正常信号和T1值。结论MRI可作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一种非创伤性的骨髓检查,对观察病变程度、范围以及治疗后疗效评价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