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药药理与临床》2021,(1):256-259
临床上脑缺血患者常伴有心脏功能障碍,而引起脑缺血常见原因有心律不齐、房颤等,表明心脏和大脑之间密切相关。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心主血脉,阐明了血脉是心脑相关的内在物质基础,心脑依靠脉络紧密相连形成心脑轴,神明通过心脑轴使心气入脑。西医理论认为大脑通过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分支直接控制心脏,并通过脑循环、心激素、心磁场等影响脑。心脑之间在病理生理层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的心-脑轴系统在脑缺血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基于心-脑轴神经通路探讨脑缺血的中西医病因病机,明确心脑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有助于丰富脑心同治论,同时为研发多靶点药物预防和治疗脑缺血提供一种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关梓桐  徐雅 《世界中医药》2014,9(9):1243-1246
根据中医对"神"定义的不同概念,来阐述"心主神明""脑主神明""心脑共主神明"这三个学派的学术观点及论据。并赞同从神的不同角度来分别阐述心主识神和脑主元神的"心脑共主神明"的观点。认为此观点更符合临床实验研究,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心脑同治睡眠障碍机理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欢  于睿  梁健 《辽宁中医杂志》2019,46(8):1617-1619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和觉醒正常节律性机制交替紊乱,包括睡眠量不正常以及睡眠中出现异常行为。"心主神明""脑主神明""心脑共主神明"这三个学派的学术观点及论据主要来源于中医对"神"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和阐释,并且认为从神的多角度,多层次来阐述心主识神、脑主元神以及心脑共主神明的观点,更符合临床实践,实验理论的研究。从"心主神明"和"心脑同治"理论角度出发,利用中医整体观念对睡眠障碍疾病进行治疗。文章基于"心脑同治"角度对改善睡眠障碍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初步探讨心脑同治睡眠障碍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深化其治疗机制,从神经网络和信号通路层面深入研究中药改善睡眠的作用机制,从而为睡眠障碍疾病奠定深厚的诊疗和理论研究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4.
章薇  严洁 《中医药导报》2003,9(1):11-13
心、脑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自<内经>"心主神明"以来,随着中医学说的发展,"心主神明说"、"脑主神明说"、"心脑共主神明说"的争鸣也渐次展开.作者通过引经据典,对此进行了论述.认为,在理论上"心主神明"仍占主导地位,而实际上,多数医家已逐渐认识到脑在精神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在临床实践中,都自觉不自觉地用"脑主神明"的理论,指导脑病的诊疗.因而在中医理论体系中不应拘泥于"心神说"与"脑神说"之取舍,而应从"心脑相关"的角度系统整理、发掘中医学心、脑生理、病理理论与相关内容的基础上,从病因病机,辨证施治各方面探索和完善中医心脑学科的相关规律,使之系统化、理论化、规范化,丰富和完善中医理论体系,发挥中医药在治心脑疾病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张锡纯的心脑相通理论,认为神明有元神与识神之分,神明之体在脑、神明之用在心,心脑之间相通,这个通路就是神明运行、神机升降的道路。生理状态下,心脑之间息息相通,神志正常;病理状态下,痰浊内生或痰火上泛,"瘀塞其心与脑相连窍络",则神志失常。他还提出,思考和记忆是神明运行的2种不同方式,是神机升降的两种相对的过程。思考是神机发散的过程,神由脑及心而发挥作用;而记忆是神机收敛的过程,神由心及脑而贮藏积蓄。心脑相通理论是对传统中医神志病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创新,能够有效地指导一些神志疾病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6.
"心神"与"脑神"谁主人的神明,随着西医的普及,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争论。目前,"心脑共主神明说"更受大家的认可。经查阅文献,分析现代医疗报道,观察总结生活中的现象,可以发现心脑共主人之神明,但所主神明有所不同,心之所主神明偏向于感情及长期建立起来的爱好习惯性神明,而脑之所主神明偏向于思维,记忆等后天学习性神明。二者各司其职又相互影响,共主一身神明。  相似文献   

7.
孰主神明之论争及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中医界对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及心脑共主神明论之论述概况。认为心主神明论受当时历史条件限制,有一定的局限性。心脑共主神明论实质还是倾向于脑主神明论。脑主神明论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是中医脑病学的理论基础,符合中医脑病的临床实践,应该确立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在形神关系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心主神明”“脑主神明”及“心脑共主神明”这几种观点的争议,本文从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义及其在中医学理论形成发展的过程,探讨了神的本质及其与心脑的关系,并对“心主神明”、“脑主神明”、“心脑共主神明”几种观点做了分析,旨在为临床治疗神明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蔡向红  梁昕 《世界中医药》2013,8(6):620-622
自从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府",一百多年来中医界关于"谁主神明"一直争论不休,有待解决。本文探讨了"元神"和"识神"的概念并为心、脑、神明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理论模型,为"心脑共主神明"赋予了新的内涵,不仅有助于解决心与脑"谁主神明"之纷争,更有利于开发行之有效的人格重建与潜能开发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0.
王文炎  陈瑞  梁凤霞 《环球中医药》2020,13(9):1499-1502
中医“神明”与心、脑关系密切,目前对其认识争议较多。通过分析《黄帝内经》中对“神明”涵义,及与心、脑关系的论述,认为心藏“神”,为“神”之根,统领生命活动;脑主“明”,为“神”之用,主事生命活动;形成心-目-脑的“神”运行通路;以心为主,心脑协作调控“神明”。基于此认识,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在针刺领域研究取得的成果,对“神明”及与心、脑关系进行思考与展望,以期为中医“神明”及与心脑关系理论的认识提供参考,为脑病的诊治提供思路,促进中医的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1.
心脑共主神明论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神明所主问题至今尚无定论,心主神明和脑主神明两种观点均未能回答神明产生和变化领域的一切问题。而心脑共主神明观点,既有文献记载支持,亦有现代科学证据。该观点的提出,对于正确认识神明之生理及病理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中多处指出"心主神明",与"脑为元神之府"一说相互抵触。在中医理论框架内,"谁主神明"的问题自然会引起学术界的争论。从心和脑的生理功能谈起,分析了能使各自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及其生理、病理关系,得出"心脑共主神明"的结论。心脑之间生理上相互联系,功能上对于神志的影响各有优势,有主次之分。心为统领,脑为府库,在心的统领下,心脑配合完成表现"神"的各项生命活动。心中所藏之"心神"具有能担当认识和处理事物的能力,意志思虑智皆由"心神"派生。脑中的"元神"通过感官负责搜集信息及各种感觉,这些信息的接受、判断,及其发出的指令,则需要"心神"支配,由此产生的记忆也反馈、并存在于脑中。  相似文献   

13.
刍议“心主神明论”的科学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所谓“神明”即神或精神。广义的“神明”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狭义的“神明”是指思维意识活动而言。《灵兰秘典论篇》载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关于“君主之官”的提出,是根据中医脏象学说的特点提出的,是以“朝庭”模式将心譬作君主,其它脏腑譬作臣属并集权于心的一种假说。关于“神明出焉《类经》有:“心为一身之君主,禀虚灵而含造化,具一理以应万几,藏府百骸,唯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如之,故曰神明出焉张锡纯解释说:善言神明藏于脑,而用时实发露于心”他精辟地说出“脑为元神,心为识神”、“心脑相贯而后可以成思矣”的心脑关系。也明确的指出心参与思维意识活  相似文献   

14.
心脑相关理论是中国古代医家对心和脑相互关系的概括,是中医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在藏象学说中,心脑虽分属于五脏和奇恒之腑,但其结构与功能之间却存在着密切联系。该文从心脑与神明的关系、心脑与络脉的关系入手,深入探讨和完善"心脑相关"理论的科学内涵,不仅有利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完善与创新,更有利于临床医师运用该理论指导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5.
心、脑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黄帝内经》首载“心主神明”,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指出“脑为元神之府”,那么,心、脑究竟孰主神明?目前有3种说法,即“心主神明”“脑主神明”“心脑共主神明”,各执一端,一直未有定论。现就以上3种说法,根据其中医理论基础溯源、现代科学依据进行了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16.
<正>中医理论体系深受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其原始含义是指天神,许慎《说文解字》:"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徐灏注:"天地生万物,物有主元者曰神"。即"神"为天地万物之主宰。《内经》将神引入中医理论体系,用于解释人体生命现象,但保留了"主宰"内涵[1]。"心主神明"之说由来已久,而明清以后时至今日,许多学者力倡"脑主神明"、"心脑共主神明",并对此进行相关的论述,就孰主神明问题争论许久[2-4]。亦有学  相似文献   

17.
关于“孰主神明”的争鸣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心主神明”观念的形成,乃是由心之于身,犹君主之于社稷国家的观念推论而来;在中医学中,脑连属于脏腑的“资格”都不具备,也就更谈不上将“主神明”的功能赋予脑了,故“脑主神明”“纵然能说必不能行”;“心脑共主神明”既无必要,也不可行。并对中医界热衷于“脑主神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反思。  相似文献   

18.
心、脑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自《内经》“心主神明”以来 ,随着中医学说的发展 ,“心主神明说”、“脑主神明说”、“心脑共主神明说”的争鸣也渐次展开。作者通过引经据典 ,对此进行了论述。认为 ,在理论上“心主神明”仍占主导地位 ,而实际上 ,多数医家已逐渐认识到脑在精神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在临床实践中 ,都自觉不自觉地用“脑主神明”的理论 ,指导脑病的诊疗。因而在中医理论体系中不应拘泥于“心神说”与“脑神说”之取舍 ,而应从“心脑相关”的角度系统整理、发掘中医学心、脑生理、病理理论与相关内容的基础上 ,从病因病机 ,辨证施治各方面探索和完善中医心脑学科的相关规律 ,使之系统化、理论化、规范化 ,丰富和完善中医理论体系 ,发挥中医药在治心脑疾病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分析历代医家对不寐的认识,主要从病因病机治疗而论;阐述了"通督调神"的理论内涵,指出心脑共为神明之主,安神应心脑皆重,并指出督脉为枢机的心-脑-肾轴,突出督脉在调神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详细阐述督脉的生理功能及经络联系。督脉是人体经络中唯一一条既络肾又贯心、既属脑又络脑的经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脑为元神之府,故"通督"可以起到"调神"的作用。在临床中通过背夹脊、背俞穴作为中间桥梁加强了各脏腑与督脉经气沟通,从而达到调衡阴阳、调和营卫、调整脏腑、通调经络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抑郁症和心脏病都是临床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目前关于抑郁症与心脏病之间的关系已经提出了一些关键的机制,包括行为学机制、遗传机制、和自主机制等。通过探讨抑郁症与心脏病的相关机制,目的阐明"心脑"中医与现代医学相互关系,进而揭示"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府"的"心脑"中医相关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