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不同类型及程度弱视儿童的立体视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举  付晶 《眼科》2008,17(1):59-62
目的 了解不同类型及程度弱视儿童的立体视觉状况.设计 回顾性对比临床分析.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89例屈光不正性弱视、45例屈光参差性弱视及39例斜视性弱视儿童.方法 采用颜少明随机立体检查图和同视机三级功能检查,对三种弱视儿童分别检测其近零视差立体视锐度、交叉视差及非交叉视差立体感知度、远立体视和融合范围.主要指标 近零视差、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远立体视和融合范围.结果 屈光不正性弱视及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中,轻度弱视近零视差、交叉视差均优于中度弱视(P均<0.05);斜视性弱视儿童中,中度弱视远立体视优于重度弱视(P<0.05);轻度、中度屈光不正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的远融合范围均无显著性差异,中度、重度斜视性弱视的远融合范围也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 弱视影响儿童期立体视觉的发育,且随弱视程度加重而增加.对立体视觉的影响程度,屈光不正性弱视轻,斜视性弱视重,屈光参差性弱视介于二者之间.(眼科,2008,17:59-62)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弱视儿童立体视觉状况及危害,为提高临床弱视治愈率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321例在我院门诊确诊为不同类型弱视的儿童,应用同视机随机点立体图行远立体视觉检查,颜少明随机立体检查图行近立体视觉检查,分别检测其近零视差立体视锐度、交叉视差及非交叉视差立体感知度,并对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屈光不正性弱视组、屈光参差性弱视组与斜视性弱视组及形觉剥夺性弱视组比较,患儿的近零视差、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及远立体视存在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斜视性弱视组及形觉剥夺性弱视组患儿的立体视觉存在率最低,但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不正性弱视组患儿立体视觉存在率最高,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患儿立体视觉存在率较屈光不正性弱视组低。

结论:不同类型的弱视均可导致儿童立体视觉的发育障碍,其中斜视性弱视及形觉剥夺性弱视对立体视觉影响最大,屈光不正性弱视影响较小,重视立体视觉的重建是巩固儿童弱视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立体视觉的状况.方法 对4~8岁,平均(5.2±1.8)岁,205例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其中散光性弱视65例、近视性30例、远视性110例),应用颜少明等随机立体检查图及同视机,检测不同类型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远融合范围、远近立体视、近零视差、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立体感知度.结果 轻、中度屈光不正性弱视三种类型近零视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远视性弱视较小,近视性次之,散光性最差(P均<0.05);远立体视有显著差异,远视性较好散光性较差(P均<0.05);重度弱视3型近零视差和远立体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融合范围3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弱视程度对弱视患者三级视功能有明显影响(P<0.05),程度越重影响越大.结论 弱视影响儿童期立体视觉建立,散光性弱视对立体视觉的影响大于近视性、远视性弱视儿童.  相似文献   

4.
屈光不正性弱视和正常儿童立体视觉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付晶  成娟娟  卢炜 《眼科》2004,13(5):280-283
目的 :了解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和正常儿童的立体视觉状况。方法 :采用颜少明《随机立体检查图》、随机点同视机立体图和同视机 ,对 33名经治疗矫正视力已≥ 0 9的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和 31名正常儿童 ,分别检测其零视差、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远立体视和远融合范围。结果 :(1)正常儿童的零视差、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和远立体视均好于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远融合范围无明显差异。 (2 )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组中轻度和中度组除交叉视差外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屈光不正性弱视同样严重影响立体视的形成 ,对立体视的各项指标均有影响 ;弱视治疗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双眼单视并获得良好立体视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屈光不正性弱视和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视觉康复过程中远立体视觉、近零视差、非交叉视差和交叉视差的恢复情况。方法前瞻性连续病例研究。收集4—12岁屈光参差性弱视和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58例,分别于初诊、治疗1、3、6个月时进行检影验光检测患儿最佳矫正视力.同时采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近零视差立体视锐度、交叉视差和非交叉视差立体感知度,采用同视机Ⅲ级功能定性图片检测患儿远立体视觉。应用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在弱视患儿视力提高的过程中,对于具有较好的基础视力和治疗过程中视力恢复较好的患者,立体视锐度恢复较好[近零视差与基础视力的回归方程是Y=-0.92X+3.13(F=9.203,P〈0.01);近零视差与终末视力的回归方程是Y=-0.81X+3.23(F=9.886,P〈0.01);同视机远立体视觉的恢复早于随机点近立体视觉:近立体视觉中,近零视差首先恢复,交叉视差随之,非交叉视差最后恢复。并且这种恢复规律在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中更为明显。结论在弱视患儿视觉康复过程中,随着患儿视力的提高,远立体视觉、近零视差、交叉视差和非交叉视差顺次恢复。  相似文献   

6.
增视能对屈光性弱视治愈患儿的立体视觉训练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占52.63%;非交叉视差达100"6例,占31.58%.治疗前后两组立体视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 增视能软件能有效改善屈光性弱视治愈患儿的远、近立体视觉;对屈光不正性弱视治愈儿的效果优于屈光参差性弱视治愈儿.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弱视儿童的视网膜结构和功能、视觉诱发电位及立体视功能的差异性。方法:选取2014-05/2018-05在我院眼科治疗的中度弱视儿童92例136眼为观察组(屈光参差性31例31眼,屈光不正性35例70眼,斜视性26例35眼),另选取在我院眼科检查视力正常的儿童29例58眼为对照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成像仪检测黄斑中心凹厚度、视盘周围及各象限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采用视觉眼电图检测视网膜功能变化,观察视觉诱发电位P100波幅值及潜伏期的特点,并进行立体视觉检查。结果:屈光参差性、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黄斑中心凹厚度、视盘周围及各象限RNFL厚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斜视性弱视儿童(P<0.01)。与对照组相比,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视觉眼电图光峰电位偏低,光峰时间延长,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中近视儿童暗谷电位偏高,Arden比和Gliern比减小(均P<0.01)。三种类型弱视儿童视觉诱发电位P100波幅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1°和15′空间频率潜伏期明显延迟(均P<0.01)。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近零视差、远立体视功能正常眼数显著高于斜视性弱视儿童(P<0.0167),但与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上述各项指标无差异。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视网膜结构存在明显异常,且P100波潜伏期延迟;斜视性弱视对立体视功能影响最大,而屈光不正性弱视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8.
屈光不正性弱视治愈后立体视觉训练疗效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屈光不正性弱视治愈后立体视觉训练疗效进行观察。方法应用国家医疗保健器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增视能视觉训练系统软件对30例屈光不正性弱视矫正视力达0.9以上、立体视功能异常患儿行20天立体视功能训练。采用颜少明《随机立体检查图》、随机点同视机立体图和同视机检测其训练前后近零视差、交叉视差及非交叉视差和远立体视锐度。结果训练前近零视差达60″2例,占6.67%;交叉视差达100′2例占6.67%;非交叉视差及远立体视锐度均无正常者。训练后近零视差达60″10例,占33.34%;交叉视差达100′10例,占33.34%;非交叉视差达100′5例,占16.67%;远立体视锐度达60″14例,占46.67%。治疗前后立体视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1)屈光不正性弱视治愈后远近立体视功能均有程度不同损害;(2)应用增视能软件进行立体视觉训练显著改善了远、近立体视觉;(3)改善敏感的顺序依次为远立体视锐度、近零视差、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  相似文献   

9.
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前后双眼视觉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前及矫正视力正常后双眼视觉的状况.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53例.方法 对53例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分别在治疗前及矫正视力≥0.9后采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和同视机检测其双眼视觉功能.主要指标立体视锐度、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立体视觉,同时知觉、远融合范围,定性远立体视.结果 屈光参差与弱视(r=0.613)、弱视与立体视(r=0.422)及屈光参差与立体视均具有相关性(r=354).弱视患儿矫正视力正常后其近立体视锐度、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立体视觉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弱视患儿矫正视力正常后其同时视功能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37);远融合范围及远立体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远融合范围P=0.03,远立体视P<0.01).结论 屈光参差、弱视、立体视觉三者之间具有相关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影响融合和立体视觉的发育.随着视力的提高,双眼视觉有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0.
斜视性弱视双眼视差信息缺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斜视性弱视双眼视差信息缺损状态,探讨斜视性弱视发生的神经机制.方法 对30例5~22岁的斜视性弱视患者,30例4~21岁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和30例6~30岁视力正常对照组进行多维空间感知觉检查,检查的视差信息包括知觉任务图像的状态、阶度、交叉与非交叉视差信息.比较斜视性弱视与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双眼视差信息缺损状态和程度.结果 斜视性弱视组各种双眼视差信息之间正确率的比较,受试者随机点动态视差的正确率大于随机点静态视差的正确率(67.62%>57.04%),其中动态零阶大于静态零阶(80.00%>55.00%),动态一阶大于静态一阶(65.00%>57.78%),动态二阶大于静态二阶(66.11%>58.33%),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斜视性弱视组、屈光参差性弱视组与正常组双眼视差参数信息正确率比较,包括静态零阶、动态零阶、静态一阶、动态一阶、静态二阶与动态二阶,均是正常组>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斜视性弱视组,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 斜视性弱视组零阶、一阶、二阶视差立体视缺损比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更加严重,静态视差立体视的缺损较动态的更加严重,斜视性弱视立体视的重建需要更长的时间.零阶视差选择性、一阶视差选择性、二阶视差选择性在大脑中的加工部位是不同的.动态立体图比静态的更加能诱发受试者的立体知觉.  相似文献   

11.
林楠  王京辉  孙省利  董芳 《眼科》2012,21(6):395-397
【摘要】 目的 了解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愈后双眼视觉状况。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74例,正常儿童74例。方法 采用同视机和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对74例 经治疗矫正视力已≥0.9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和74例正常儿童的双眼视觉功能进行检测。主要指 标  同时知觉、远融合范围、定性远立体视、 立体视锐度。结果 (1)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基本 治愈后其远立体视低于正常儿童(χ2 =11.331,P=0.001);同时视(χ2 =1.855,P=0.173)及 远融合范围(χ2 =1.012,P=0.603)无明显差异。(2)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基本治愈后其近立体 视锐度明显低于正常儿童(χ2 =27.759,P=0.000)。(3)屈光参差性弱视程度越轻,近立体视 锐度的改善越显著(χ2 =17.116,P=0.009);而同时视(χ2 =0.879,P=0.644)、远融合范围 (χ2 =7.930,P=0.094)、远立体视(χ2 =2.854,P=0.240)的改善无明显差异。结论 屈光参 差性弱视严重影响立体视觉的发育。即使治疗后视力达到正常,其立体视仍低于正常儿童。屈光参 差程度越重,对近立体视锐度的影响越显著。(眼科,2012, 21: 395-397)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小学生斜弱视的流行病学及相关因素,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指导。
  方法:对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第一小学600例学生进行视力、屈光及眼位等进行筛查,比较不同性别、年龄阶段的斜视患病率、弱视患病率,并统计不同弱视或斜视种类患儿的弱视程度及有无立体视。
  结果:弱视患病率与斜视患病率分别为4.0%,2.5%;各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学生斜视患病率、弱视患病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不正性是主要的弱视类型,占55.6%,且主要的弱视程度为轻、中度;屈光不正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及外斜视大多数有立体视,而大部分的斜视性弱视及全部的内斜视均无立体视。
  结论:屈光不正性弱视是小学生主要的弱视类型,其斜弱视的患病率与性别的关系不明显,但斜弱视的治疗效果、立体视的建立等与年龄、眼位存在密切的关系,应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13.
Lin N  Lu W  Wang JH 《中华眼科杂志》2006,42(2):139-144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前后近零视差、交叉视差及非交叉视差的临床变化规律。方法将10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分为4组,使用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测手术前后的近零视差、交叉视差及非交叉视差,使用同视机测定远融合范围和远立体视,分析、比较检查结果。结果在全部患者中,手术前后均无近零视差仅与非交叉视差共存者和交叉视差仅与非交叉视差共存者,也无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独立存在者。4组患者术后近零视差、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远融合范围及远立体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前后远融合范围4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远立体视4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组和2组患者远立体视的重建均优于3组和4组。结论(1)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近零视差立体视锐度、交叉视差和非交叉视差立体感知度不健全,损伤次序依次为非交叉视差、交叉视差、近零视差,重建顺序与之相反。(2)非交叉视差立体感知度严重受损或消失,也应视为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指征,此时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以利双眼视功能的重建。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山市学龄前儿童斜视和弱视调查情况及解决对策.方法:随机抽取中山市市区及镇区34所幼儿园3~7岁学龄前儿童7291名14582眼进行屈光筛查,对于屈光异常者采用浓度为10g/L阿托品眼膏散瞳检影,测定儿童的矫正视力,确定弱视.采用检影验光测定屈光性弱视,采用角膜映光法、交替遮盖法等完成斜视的筛查,分析中山市学龄前儿童的斜视、弱视情况.结果:入选的7291名学龄前儿童中有687名屈光异常,异常率为9.42%,236名弱视,检出率为3.24%,13名斜视,检出率为0.18%.3~<5岁及5~7岁年龄段屈光异常、弱视及斜视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6名弱视中215名屈光不正性弱视,占总弱视的91.10%;13名儿童斜视性弱视,其中8名共同性内斜视,5名共同性外斜视;8名形觉剥夺性弱视,斜视性弱视与形觉剥夺性弱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6名中3~<5岁轻度弱视儿童构成比高于5~7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5岁中度和重度弱视儿童构成比低于5~7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山市学龄前儿童斜视弱视发生率相对较高,应该早期筛查,对于异常儿童尽早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提高儿童视力.  相似文献   

15.
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708例屈光状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分析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屈光状态,了解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流行病学资料。方法:回顾2012-01/2013-12在我院小儿眼科与斜弱视专科确诊为屈光不正性弱视,并进行集中综合训练的弱视儿童708例1416眼,对其屈光状态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弱视儿童708例1416眼中,远视190眼(13.42%),远视散光612眼(43.22%),近视18眼(1.27%),近视散光134眼(9.46%),混合散光462眼(32.63%)。不同年龄组的弱视儿童的屈光状态分布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不正引起的弱视大多为轻到中度弱视(1276眼,90.11%),重度弱视以远视性散光为主(82眼,5.79%),散光以顺规性为多(1046眼,86.59%)。结论:远视性屈光不正及混合散光为造成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主要类型,弱视程度与屈光状态、散光轴向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