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QT离散度(QTdispersion,QTd)是近年临床心脏电生理领域提出的新概念,代表心室肌复极不同步的程度。心室肌复极的不一致性增加易在心室肌内形成折返引发心律失常,严重的可致室速、室颤危及病人的生命。高血压引起的左心室肥厚是心源性猝死的一个重要危险因子,而这又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本研究选择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观察伴左心室肥厚者的QT离散度究竟有无变化。资料与方法一、对象2000年7月至2001年6月我院门诊及病房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其中男44例,女16例,年龄60~75岁,平均64.0±10.5岁,均符合WHO诊断标准(原发性高血压),除… 相似文献
2.
QT离散度与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近研究表明,左室肥厚是一项独立的心血管病危险因子,是高血压病患者发生心性猝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而这常源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为探讨QT离散度与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的关系,对76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QT离散度和左室重量指数的测量,并与健康成人组对比,以期了解... 相似文献
3.
吲哒帕胺是 90年代提倡使用的新型降压药物 ,具有降压效果肯定、作用维持时间长、副作用较少等优点。本文采用自身对照方法 ,观察其对高血压病 (EH)、左室肥厚 (LVH)的逆转作用及对QT离散度 (QTd)的影响。1 对象与方法1 1 EH伴LVH组 (A组 ) 均选自门诊及病房确诊、符合WHO诊断标准的EH者 ,经病史、体检及有关检查排除继发性原因 ,剔除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引起者。经超声心动图 (UCG)确诊为EH伴LVH者共 3 5例 ,男 19例、女 16例 ,年龄 42~ 72 (平均 5 2± 8 4)岁。部分… 相似文献
4.
肥厚性心肌病的QT离散度分析谭家余黄湘陈一伟BujaG等[1]发现肥厚型心肌病(HC)患者QT离散度(QTd)明显增大,并与恶性心律失常有密切关系。本文研究QTd与HC的类型、心律失常、心功能损害程度及预后的关系。资料36例HC患者(男29例,女7...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病左室肥厚QT离散度和心室晚电位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左室肥厚 (L VH)与 QT离散度 (QTd)、心室晚电位 (VL P)之间的联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 5 0例高血压病不伴 L VH组患者和高血压病伴 L VH组经苯那普利治疗前和治疗 3月后的 VL P,QTd。结果 :1高血压病 L VH组与非 L VH组相比 ,QTd有非常显著差异 (P<0 .0 1) ,VL P阳性率有显著差异 (P<0 .0 5 )。2高血压病 L VH组治疗前后相比 ,QTd有非常显著差异 (P<0 .0 1) ,VL P阳性率有显著差异 (P<0 .0 5 ) :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伴 L VH,不仅 QTd显著延长 ,而且 VL P阳性率升高 ;随着 L VH治疗好转 ,QTd缩短 ,VL P阳性率降低。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高血压左室肥厚(LVH)患者心肌缺血时间对QT离散度(QTd)及室性心律失常(VA)的影响。资料与方法144例LVH患者系我院连续住院的患者,符合1978年WHO高血压病诊断标准。剔除影响QT间期及其测量的有关因素。男113例,女31例,平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LVH)患者的QT离散度(QTd)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测量56例高血压有LVH患者(组1)、60例高血压无LVH患者(组Ⅱ)和68例健康对照组(组Ⅲ)的QTd及校正后的QT离散度(QTcd),并对各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组ⅠQTd,QTcd较组Ⅱ,组Ⅲ显著延长(均P<0.01),组Ⅱ与组Ⅲ的QTd,QTcd比较无显著性差异,QTd及QTcd增大者发生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比率显著增大。结论 高血压病左室肥厚者QTd,QTcd同时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病QT离散度与左心室肥厚及室性心律失常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QT离散度 (QTdispersion ,QTd)与左心室肥厚 (leftventricularhypertrophy ,LVH)及室性心律失常 (ventriculararrhythmia ,VA )的关系。方法 选择2 0 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进行静息同步 12导联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测定 ,计算QTd ,左室重量指数 (LVMI)等指标。结果 左心室肥厚组平均QTd水平为 (6 7 9± 15 0 )ms ,平均LVMI水平为 (12 9 6± 8 4 )g/m2 ,和左心室正常者相比有显著差异 (P <0 0 0 1)。QT和LVMI显著相关 (r=0 82 6 ,P <0 0 1)。QTd≥ 5 0ms的左心室肥厚组室性心律失常及复杂性心律失常的检出率为 10 0 %和 5 9 3% ,明显高于QTd <5 0ms的左心室肥厚组 (5 0 % ,2 5 % )和左心室正常组 (35 3% ,5 9% ) ,有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QTd对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室性心律失常 ,尤其是复杂性心律失常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左室肥厚逆转前后QT离散度的改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高血压左室肥厚(LVH)逆转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评价各种QT离散度的测定方法。方法用不同方法分别测量27名非LVH和32名LVH患者的QTD,对LVH组行6个月的降压治疗后再行复查各项指标。结果LVH组的QTac,QTc离散度(QTacD,QTcD),QTa和QT的标准差(QTaSD,QTSD)均与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相关地显著增加。降压治疗后又都降低。结论持续的降压治疗能逆转LVH并改善QTD。QTaSD及QTacD是更好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0.
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左室肥厚、QT离散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高尿酸血症(HUA)与高血压左室肥厚、QT离散度的关系。方法 将225例高血压患者测血压、测血尿酸值、作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后,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随血尿酸浓度上升,左室重量指数、QTd逐渐增大,高血压患者左室重量指数、QTd与血尿酸浓度有正相关性。结论 血尿酸增加对高血压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可能有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合并高血压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患者的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及预后特点. 方法:入选HOCM患者80例,根据是否合并高血压将患者分为2组:合并高血压的HOCM恶者为H-HOCM组(n=43),无高血压的HOCM患者为N-HOCM组(n=37).随访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与N-HOCM组患者相比,H-HOCM组患者年龄较大,合并糖尿病者较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收缩末期内径增大,室间隔厚度降低(P<0.05).药物治疗方面,两组患者β受体阻滞剂应用率均较高(>80%),H-HOCM组患者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RB)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应用率明显高于N-HOCM组(P<0.05).随访期间两组患者临床相关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合并高血压的HOCM患者呈高龄趋势,多合并糖尿病,左室呈离心性肥厚,其预后特征有待深入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老年肥厚型心肌病与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老年肥厚型心肌病患者(35例)与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35例)的症状和体征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的差异.结果 老年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均无高血压史.两组年龄、性别、脑血管病史及肥厚型心肌病家族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老年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晕厥者5例(14.3%),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中,无晕厥者,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无心脏杂音者9例(25.7%),明显少于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23例(65.7%),P<0.05].心电图示:老年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有异常Q波者10例(28.6%),较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1例(2.9%)多(P<0.05).老年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心房颤动(房颤)及ST-T改变者分别为11例(31.4%)及34例(97.1%),明显多于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3例(8.6%)及26例(74.3%),均为P<0.05.超声心动图示:老年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左室后壁厚度为(9.5±1.1)mm,明显薄于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12.6±1.0)mm(P<0.01),左房内径老年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为(41.6±6.3)mm,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为(38.6±5.5)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二尖瓣血流频谱E/A<1者15例(42.9%),明显少于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32例(91.4%),P<0.05.老年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有主动脉瓣钙化者7例(20.0%),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20例(57.1%),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间隔厚度、左室内径与射血分数2组相似(均为P>0.05).结论 老年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临床表现有晕厥者多,心脏有明显的杂音,心电图有异常Q波及房颤者较多,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室不对称性肥厚多;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左室肥厚多为对称性,合并主动脉瓣钙化者多.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病患者QT离散度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QT离散度 (QTd)的变化 ,进一步明确QTd与左室肥厚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对入选的 90例高血压患者经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检查后分为左室肥厚组 38例 ,左室正常组 5 2例 ,另 38例健康人作对照组 ,测量各组QTd并相互比较 ;统计各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并作比较。结果 (1)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组 (QTd 6 9 2 1± 12 82 )与高血压病左室正常组 (QTd41 5 4± 13 6 3)及正常对照组 (QTd 36 84± 13 71)比较 ,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而高血压左室正常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2 )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13 16 % )高于左室正常组 (1 92 % ) ,差别有显著性。结论 QTd可作为预测高血压病左室肥厚及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病左室肥大Q-T离散度异常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观察18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Q-T离散度(Q-Td),左室肥大组及左室正常组Q-Td分别为67.31±13.57和38.8±8.55ms(P<0.001),左室肥大组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为92.5%,其中复杂性者为64.2%,室速为23.9%,该组中Q-Td>60ms 3项检出率均高于<60ms及左室正常组中Q-Td>60ms者,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室速有显著性差异(P<0.001).提示高血压左室肥大Q-Td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室速有一定关系,结合左室重量指数(LVMI)和Q-Td可作为评估高血压病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依那普利对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长期使用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病合并左心室肥厚时对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2 4例高血压病 (EH)合并左心室肥厚 (LVH)者 ,服用依那普利 (10mg 1次 /d) 3年 ,用标准 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间期、校正的QT间期 (QTc)、QT间期离散度 (QTd)及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 (QTcd) ;用二维及M型超声心动测定有关心血管参数。结果 依那普利不仅能迅速降压 ,而且能逐渐降低左心室重量指数 (LVMI)达 3 9% (P <0 .0 0 1) ,显著提高左心室泵血功能 ;同时明显缩短QTd[从 (61± 2 1)到 (41± 15 )ms、QTcd从 (67± 2 7)到 (46± 18)ms] ,QT及QTc也同样明显缩短。结论 长期用依那普利治疗EH合并LVH ,能明显使患者左心室肥厚回缩 ,提高其左心室收缩功能 ,并通过降低QTd及QTcd ,进一步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上QT间期离散度(QTd)与肥厚性心肌病(HCM)左心室形态学改变的关系。方法43例HCM患者,均经二维超声心动图确诊。根据心室肥厚的部位不同,将患者分为4组:A组(室间隔肥厚)16例、B组(室间隔肥厚及左室前壁肥厚)10例、C组(室间隔肥厚、左室前壁肥厚及左室侧壁肥厚)10例、D组(室间隔肥厚及广泛左室壁肥厚)7例。在安静状态下记录同步12导联心电图(ECG),人工测量各导联的QT间期、QRS波时间,并计算QT及QRS离散度(QTd及QRSd)。结果超声心动图检查D组的左室后壁厚度(PWT)明显大于A、B、C组,D组的室间隔厚度(IVST)/PWT明显小于A、B、C组。A、B组的QTd明显大于C、D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QTd不仅反应了左心室复极的不均一性,也反应了左心室肥厚的形态学改变的不均性。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与QT离散度增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进一步探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及左心室质量增大与 QT离散度 (QTdispersion,QTd)改变的关系。方法 采用 12导联心电图同步描记及心脏超声检查等方法对 9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男性 40例 ,女性 5 4例 ,年龄 (5 9.9± 11.2 )岁 ]和 11例正常人 [男性 4例 ,女性 7例 ,年龄 (5 2 .8±16 .9)岁 ]作 QTd及左心室肥厚、左心室质量检测分析。结果 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组 ( 组 ,n=6 2 ) QTd较非肥厚组 ( 组 ,n=32 )以及正常对照组 ( 组 ,n=11)均明显增大 (P<0 .0 1~ 0 .5 0 ) ,QTd与左心室质量呈正相关 (r=0 .47,P<0 .0 1)。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左心室质量增大可使 QTd明显增大 ,具有心室肌复极不均一、有形成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心脏性猝死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18.
Summary To investigate whether bizarre myocardial hypertrophy with disorganization (BMHD) is characteristic of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HCM), the histopathology of the biopsied left ventricular myocardium in 18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HT) and 14 patients with HCM was studied. A biopsy score was devised for a mor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the BMHD and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biopsy score of the left ventricular biopsied specimen was also performed. The patients with HT were judged to be in stages I or II of the WHO criteria and had a history of hypertension of more than 5 years. The BMHD was defined as myocardial cells showing hypertrophy, disorganization, and bizarre nuclei. Disorganization of myocardial cells was distinguished both by the terminology and hist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from disarrangement of myocardial cells. The biopsy score employed four factors and was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formula: Biopsy score = hypertrophy of myocardial cells + (disorganization of myocardial cells) ×2+ bizarre nuclei + whorling of muscle bundles. Both the hypertrophy and the disorganization of myocardial cells were regarded as essential conditions indicating the presence of BMHD. The BMHD was found in 2 of 18 patients with HT (11%) and in 10 of 14 patients with HCM (71%) in the left ventricular biopsied specimens (P<0.005). However, disarrangement of myocardial cells was found in 13 of 18 HT patients (72%) and in 10 of 14 HCM patients (71%) in the left ventricular biopsied specimens, showing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biopsy score in HCM patients was larger than that found in HT patients. It was concluded that BMHD is highly specific (89%) for HCM but that disarrangement of myocardial cells is not specific or diagnostic for HCM. The biopsy score is, therefore, useful for diagnosing HCM histologically and for distinguishing HCM from HT. 相似文献
19.
陈启华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1999,(4)
目的 :探讨 QT间期离散度对高血压病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154例高血压病患者接受 QT间期离散度 (QTd)、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左心室心肌厚度 (LVH)检测。结果 :在中、重度组高血压病患者 ,左室心肌明显增厚 ,QTd明显延长 ,复杂性心律失常明显增加 ;而在轻度组患者 ,左室心肌肥厚不显著 ;当血压急剧升高时 ,伴发急性心肌缺血、 QTd明显延长和复杂性心律失常。结论 :QTd可作为预测高血压病患者预后的有意义指标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与QTc离散度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观察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服用依那普利和氨氯地平前、治疗6月未及停药2周冲洗期后血压、左室重量指数(LVMI)和QTc离散度(QTcd)的变化,以探讨QTcd与高血压左室肥厚(LVH)的关系。结果显示,LVH组QTcd明显高于对照组(88.4±34.1比51.1±19.2,P<0.01);LVH组治疗期末较治疗前血压下降,随之LVMI亦减小,但停药2周药物冲洗期后血压回升而LVMI不变;QTcd也不随血压的改变而改变。提示,QTcd的变化不取决于血压升高而与LVH严重程度(LVMI)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