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溶栓再灌注对AMI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体表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的差异称Q-T间或离散度(Q-Td),它反映心室肌复极的非同步性,而非同步复极是心肌缺血猝死的危险因子。通过心电图测算Q-T离散度,可评价心脏病发生猝死的危险性。有学者认为Q-Td与心肌再灌注状态有关。本文总结了52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并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及意义。方法:观察48例糖尿病并AMI发病6小时内患的静脉溶栓治疗,按溶栓后冠脉有无再通分为再通组(32例)和未通组(16例),测定溶栓前和溶栓后2小时的Q-T离散度。结果:溶栓前两组AMI患的Q-T离散度无差异,溶栓后Q-T离散度再通组明显低于未通组,有显差异(P<0.05)。Lown氏3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溶栓前两组无显差异(P>0.05),溶栓后再通组的显低于未通组(P<0.01)。结论:糖尿病患AMI早期有效的溶栓治疗可缩短Q-T离散度,改善心肌电稳定性和植物神经功能,并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Q-T离散度具有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及其亚组的Q-TC和J-TC离散度(Q-Tcd和J-Tcd)。方法:测量6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和60例无冠心病老年人心电图的R-R、Q-T、QRS和J-T(J-T=Q-T-QRS)间期,根据测量结果计算Q-Tcd和J-Tcd。结果: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平均Q-Tcd和J-Tcd均显著大于年龄相仿的无冠心病老年人(P<0.001)。老年冠心病亚组中A组的平均Q-Tcd和J-Tcd显著小于B组(P<0.02)和C组(P<0.005、P<0.01)。结论:本组结果提示Q-Tcd、J-Tcd可预示冠心病严重程度,作为预测冠心病预后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4.
冠装动脉移植术患者Q—T离散度与心律失常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移植术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及Q-Td与术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对87例冠状动脉移植术患者(分成Ⅰ组65例:术后无心律失常;Ⅱ组12例:术后伴室性心律失常;Ⅲ组10例:术后伴房性心律失常)术前术后Q-T离散度进行分析。结果 3组Q-Tmax、Q-Tcd、Q-Td在术前、术后3天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在术前,术后3天、1周,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均高于下学,而无心律失常组和房性心律失常组基本正常。术后2周室性心律失常组Q-Td也已降至正常,此时3组的Q-Td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Q-Td和ST-T改变呈显著正相关(P<0.05),且与室笥心律失常的发生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Q-Td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肌缺血的程度,可作为冠状动脉移植术后心肌血供改善的一个指标。Q-Td增大对心律失常及猝死有一定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谢晓林  林玎  路长 《心电学杂志》2010,29(6):470-472
目的探讨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是否存在区域性和跨心室壁复极离散度(TDR)增大。方法分别测量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尿毒症组,n=35例)和正常健康者(对照组,n=40例)体表心电图的Q—T间期、R—R间期、丁波峰末问期(Tp—e),进而计算Q-T离散度(Q—Td=Q—Tmax—Q—Tmin)、心率校正的Q—T离散度(Q—Td/R√R--R),心率校正的最大Tp—e间期(Tp—emax/√R-R)、T波峰末问期离散度(Tp—ed=Tp—emax—Tp—emin)、心率校正的Tp—e间期离散度(Tp—ed/√R—R)。结果尿毒症组的Q—T离散度及校正的Q—T离散度较对照组明显延长(66.3±15.9VS40.2±12.4,681±14.8VS44.5±13.1。均P〈0.05);尿毒症组的最大Tp—e间期及最大校正Tp—e间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98.34-14.6VS77.6±12.1,94.2±12.6VS72,54-11.4,均P〈O.05),Tp—e间期离散度及校正的Tp—e问期离散度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48.4±16.3VS32.1±12.3,44.3±12.2VS30.2±12.5,P〈0.05)。结论尿毒症患者的Q—T离散度和Tp—e间期及其离散度较正常者明显延长,表明尿毒症患者区域性和TDR增大。  相似文献   

6.
束支传导阻滞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复极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束支传导阻滞患者Q-T离散度测定的影响因素。方法:分析62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束支付导阻滞(Ⅰ组)、94例不合并束支传导阻滞(Ⅱ组)及40例正常组(Ⅲ组)Q-T离散度,Q-T离散度以12导联体表心电图上最长与最短Q-T间期之差(绝对离散度)及其变异系数(相对离散度)计算。结果:Ⅰ组Q-T、Q-Tc间期及其绝对离散度比Ⅱ组显著延长,但相对离散度相近;J-T、J-Tc绝对和相对离散度均显著长于Ⅱ组和Ⅲ组。结论:束支传导阻滞可影响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复极离散度的测定,但其离散程度主要与潜在的基础心脏疾病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特点,方法:对比分析59例老年人和41例青年人AMI临床资料。结果:老年组与对照组相比,女性患者较对照组多(P<0.01),其余危险因素比例无差别(P>0.05);老年AMI无明显诱发因素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老年组曾有心肌梗死和脑梗死者多(P<0.05-P<0.01);老年组症不典型者多,且心衰、房颤发生率高(P<0.05-P<0.01),死亡率亦高(P<0.05),而两组相比室速,室颤、房室传导阻滞无差别(P>0.05)老年组广泛前壁,前壁,无Q波性心肌梗死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人AMI诱发因素及临床症不典型,心衰发生率及近期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Q-T、J-T离散度对严重心律失常的预测意义。方法:测定73例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三天内的Q-T离散度(Q-Td)、校正Q-T离散度(Q-Tcd)和J-T离散度(J-Td)、校正J-T离散度(J-Tcd).并与94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AMI组的Q-Tcd及J-Tcd与对照组呈显著性差异(P<0.001)。二周内出现严重心律失常12例的Q-Tcd及J-Tcd和无严重心律失常组的61例也呈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结果提示,Q-Tcd及J-Tcd可以快速简便地预测AMI早期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为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与预后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QTd)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5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中的死亡组(14例)与生存组(41例)的QTd变化。结果:AMI组的QTd增大,显高于正常组(P<0.001),死亡组的QTd增加明显长于生存组(P<0.001)。结论:AMI的QTd增大对预测其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心向量图和12导联心电图对比分析Q—T间期离散度(Q—Td)。方法使用Metronics心电工作站分别对确诊的心肌梗死组100例(其中心电图ST—T正常和异常者各50例)、正常组100例、对照组50例(心电图ST—T均异常)行同步12导联心电图(D1)、心向量图(正交心电图,D2)和时间心向量图(D3)检测,并测定和比较Q—Td。结果心肌梗死组中ST-T异常者D1(27.49±25.32)ms,明显大于D2(7.35±13.01)ms和D3(1.56±4.08)ms(均P〈0.01):正常组D1(15.72±15-71)ms,明显大于D2(1.22±4.7)ms、D3(1.60±4.92)ms(均P〈0.01);对照组D1(46.37±23.80)ms,亦明显大于D2(16.88±20.56)ms和D3f4.334-9,47)ms(均P〈0.01)。心肌梗死组无ST-T改变者D2、D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D1则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测量方法可影响Q-Td的大小,12导联心电图Q—Td的增大与ST—T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1.
老年人运动试验结果与Q—T离散度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童鸿  陈勇 《心电学杂志》1997,16(1):15-16,59
为探讨Q-T离散度(Q-T_d)变化的机制,观察39例老年人踏车运动试验前后心肌复极Q-T_d变化。结果显示:运动试验阴性组运动前Q-T_d、Q-T_(cd)及Q-T_d/R-R分别为38.6±9.9ms、43.6±12.1ms及4.95±1.55%,阳性组运动前为40.6±14.8ms、45.9±17.3ms及5.29±2.01%,两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阴性组运动后上述3值为26.4±8.5ms,35.4±10.1ms及4.77±1.24%,其中Q-T_d及Q-T_(cd)显著缩短(P<0.001及0.05);阳性组为35.9±9.4ms、48.9±12.9ms及6.59±1.86%,其中Q-T_d/R-R显著延长(P<0.001),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0.001)。提示运动缩短健康老年人心肌复极离散度,但运动诱发的心肌缺血却使之延长。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意义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为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严重心律失常与Q-T延长的关系,观察32例急性心肌梗死、2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及50例对照组的Q-T_a、J-T_d及Q-T_(cd)的变化,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的Q-T_d、J-T_d及Q-T_(cd)分别为65.6±22.7,59.4±22.6及70±25ms,均显著高于陈旧性心肌梗死组和对照组(P<0.01)。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功能状况与Q-T_d延长程度有关。揭示Q-T_d对判断心肌梗死病情程度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为评价心功能不全患者Q-T_d、Q-T_d的临床应用价值,观察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不全患者(n=19)和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患者(n=20)Q-T、Q-T_c,并与健康成人(n=30)作对比。结果显示扩张型心肌病组与高血压性心脏病组Q-T_d无显著性差异(P>0.05),Q-T_(cd)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认为Q-T_(cd)比Q-T_d更能准确反映心肌复极离散程度。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不全患者Q-T_d、Q-T_(cd)增加最显著可能与其预后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14.
平板运动试验前后Q—T离散度的半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探讨冠心病患者运动试验后Q-T_d 改变的规律, 观察508例患者平板运动试验前后Q-T_d、Q-T_(cd)变化.结果显示:阳性组运动后1、3min Q-T_(cd)(3293±1090、31.01±11.09ms)比阴性组(28.91±10.03、27.00±10.08ms)显著延长(P<0.01,P<0.05);且比运动前(26.30±10.53ms)显著延长(P<0.05),认为Q-T_(cd)可作为冠心病运动试验的一项有价值的参数.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左心室舒张功能对心肌复极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左心室舒张功能与心肌复极离散度的关系,采用脉冲多普勒测定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的56例冠心病及20例健康人的左心室舒张功能,同时描记并测量两组病人心电图有关指数。结果显示:(1)冠心病组病人E、A、A/E、Q-T_d、Q-T_(cd)、J-T_d、J-T_(cd)改变较对照组明显(P<0.01)。(2)冠心病组E、1/2DecT与Q-T_d、J-T_d、J-T_(cd)呈显著负相关(P<0.01)。(3)健康对照组病人E、A、A/E、1/2DecT与Q-T_d、Q-T_(cd)、J-T_(cd)的相关性分析,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提示冠心病有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病人的心肌复极离散度增加,冠心病人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与心肌复极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塞后Q—T及J—T离散度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急性心肌梗塞后Q-T及J-T离散度改变的临床意义,观察53例AMI后Q-T及J-T离散度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急性心肌梗塞部位与Q-Td及J-Td无明显关系(P〉0.05)。(2)猝死组Q-Td及J-Td明显高于非猝死组(P〈0.05或P〈0.001)。(3)再发AMI病人Q-Td及J-Td明显高于首发病人(P〈0.01—0.001)。认为测量AMI时Q-Td及J-Td可用于预测猝死发生的危险性,而再发性AMI后Q-Td及J-Td变化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Q-T_e离散度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心室颤动的关系,比较6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者与73例非心肌梗死者住院期间不同时期心电图Q-T_e离散度.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室颤动组心室颤动发生前的Q-T_e离散度(74.0±30.3ms)显著延长,比非心室颤动组及对照组患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43.8±26.7ms、27.5±14. 8ms, P<0.01).认为Q-T_e离散度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心室颤动发生有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低血钾患者的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卢平  鲍志莲 《心电学杂志》1996,15(4):207-208
为探讨低血钾时Q-T离散度(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测量37例低血钾患者补钾前后的Q-Td并与30例血钾正常者作对照。结果显示低血钾组Q-Td显著高于补钾后和对照组(P〈0.001),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大于补钾后和对照组(P〈0.01)。说明Q-Td是低血钾患者的心律失常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及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以超声心动图检测80例AMI患者以及20例健康对照者的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两组脑钠肽(BNP)的浓度;AMI患者被随机分为传统治疗组(38例)和早期康复组(42例),3周和3月时再测定上述指标。结果:AMI患者在治疗后3周LVEDd、LVEF及LVFS与治疗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个月时的上述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改善显著(P<0.01),但早期康复治疗组LVEF水平较传统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0.05)。AMI患者在梗塞后24h血浆BNP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治疗3周和3月时血浆BNP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但早期康复组较传统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血浆BNP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P<0.01)。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改善AMI患者心功能和降低血浆BNP水平;AMI患者血浆BNP水平的改变早于心脏结构的变化,可作为观察AMI病情的一个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