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目的:比较前路TSRH与Z-plate不同固定方法在脊柱内固定后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力学性能的改变。方法:采用15具尸体胸腰段标本,5具为正常(NS)对照组,10具造成压缩性骨折后分两组(每组5具),分别用TSRH和Z-plate行侧前方固定,应用实验应力分析法进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应用TSRH内固定的脊柱应变、位移比正常脊柱对照组的应变、位移分别减小17%~20%和8%;周定后的强度和刚度与Z-plate固定组相比仅小5%和5%,统计显示两种固定方法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TSRH侧前方内固定后的脊柱不但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得到满足,而且在承载能力、脊柱的稳定性上优于正常对照组,与Z-plate固定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且操作简便,价格也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前路TSRH与Z-plate不同固定方法在脊柱内固定后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力学性能的改变.方法:采用15具尸体胸腰段标本,5具为正常(NS)对照组,10具造成压缩性骨折后分两组(每组5具),分别用TSRH和Z-plate行侧前方固定,应用实验应力分析法进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应用TSRH内固定的脊柱应变、位移比正常脊柱对照组的应变、位移分别减小17%~20%和8%;固定后的强度和刚度与Z-plate固定组相比仅小5%和5%,统计显示两种固定方法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TSRH侧前方内固定后的脊柱不但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得到满足,而且在承载能力、脊柱的稳定性上优于正常对照组,与Z-plate固定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且操作简便,价格也低.  相似文献   

3.
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临床常见,常由于骨折块的压迫而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对于神经功能正常或者完全损伤者采用何种治疗方式最好,目前仍有争议。由于内固定器材的不断改进,前路减压固定融合越来越被提倡和推广。我科自2004年3月-2006年8月共应用侧前方入路减压,自体肋骨及减压骨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28例,经过3个月。2年的随访,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5.
TSRH系统治疗胸段脊柱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98~2003年应用TSRH钩/棒系统经后路治疗脊柱胸段骨折11例,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侧前方减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评价侧前方减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效果。方法:对28例胸腰段骨折患者采用侧前方减压术治疗,术后卧床休息3个月。结果:经6—61个月的随访,所有病人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4例全瘫患者在感觉、运动和大、小便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因前方压迫产生神经损伤,尤其对于仅由中柱的骨折移位而致脊馈损伤者,侧前方减压术是首选方法。该术式安全可靠。对脊髓直接减压充分彻底,仅影响脊柱中柱结构,保持了后柱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7.
报告44例胸腰段骨折合并截瘫的侧前方减压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T_(11)3例,T_(12)13例,L_124例,L_24例,完全性瘫痪15例,不完全性瘫痪29例。随访38例,随访时间8~36月,脊髓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5例全瘫及1例不全瘫无恢复,余32例均有1~3级的恢复。就手术时机、手术方式、内固定器械的选用、术中预防出血及避免负损伤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胸腰段爆裂型骨折侧前方减压TSRH内固定18例手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胸腰段爆裂型骨折椎管侧前方减压及脊柱稳定性的重建方法。方法  18例胸腰段爆裂型骨折全部行左侧前方椎体次全切除椎管减压自体髂骨移植 TSRH短节段内固定。结果  18例患者平均随访二年 ,术后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者 16例。 X线片示全部骨性愈合。重建椎体高度无丢失。钉棒结合部无松动。结论 胸腰段爆裂型骨折侧前方椎管减压安全彻底 ,自体髂骨移植融合率高 ,TSRH内固定安全可靠 ,无须外固定 ,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阐述椎管侧前方减压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对本院2001~2004年胸腰椎骨折98例行侧前方减压内固定治疗,其中男65例,女33例。随访时间4个月~3a,平均2.5a。结果不全瘫患者术后Frankel至少进步一级,所有患者术后椎体稳定性好,无继发性椎体压缩。结论椎管侧前方减压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减压直接彻底,对后柱韧带复合体干扰小的优点;以中柱为轴心的重建符合脊柱的生物力学特征;采用骶棘肌腰方肌间隙入路损伤小,出血少。  相似文献   

10.
作者自1996年1月开始,应用AF器械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52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总结有关临床资料,并就复位固定问题进行讨论。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52例,男39例,女13例;年龄19~56岁,平均35岁。受伤原因:坠落伤23例,车祸事故16例,重物压伤13例。损伤节段:T1211例,L125例,L211例,L35例。损伤程度:按Frankel分级,A级8例,B级9例,C级10例,D级12例,E级13例。伴有脊髓或马尾神经损伤者38例,占73%。骨折类型:按McAffee分型:爆裂骨折41例,压缩骨折8例,骨折脱位3例。术前均作X线摄片和CT检查,骨折块椎管占位大于30%者44例,占84.6%。全部病…  相似文献   

11.
短节段钉钩结合脊柱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设计短节段椎弓根钉与椎板钩结合使用的脊柱内固定方法(modified cotreldubousset instrumentation,MCD),比较MCD、CD、RF、Steffee、Dick在胸腰椎骨折固定中的力学效果。方法 用7具人尸胸腰段标本,按Panjabi方法制作骨折模型,分别安放5处固定器,利用生物力学的电测实验应力分析方法测试固定后脊柱的强度、刚度、扭转强刚度和极限强度。结果M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GSS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分析我院骨科从1999年5月~2008年1月应用GSS(General Spine System)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43例。根据神经功能判定(Frankel法):B级2例;C级5例;D级29例;E级7例。结果病例随访平均14个月,末次随访时Franke分级:C级1例.D级12例,E级30例。临床疗效:术前胸椎平均后凸Cobb角优33例;良9例;可1例;差0例。角25.3度.术后后凸Cobb角3.4度,末次随访后凸Cobb角6.2度,平均丢失2.8度。结论GSS内固定系统可以三维矫形、三柱固定,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靠,创伤小,并发症少的特点。对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应用GSS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进行手术治疗并植骨,就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后路短缩截骨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症状性陈旧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18例后路短缩截骨内固定治疗的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平均年龄67岁。T12、L1、L2节段分别为8例、5例、5例,其中骨折不愈合4例,后凸畸形并神经功能障碍11例,爆裂骨折合并神经压迫保守治疗无效3例。应用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及JOA评分法评估临床结果,Frankel分级评价神经功能状态,X线评估融合及后凸状况,并观察手术并发症。结果:平均手术时间213min,平均出血量780ml。随访27个月(19~48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由术前8.9分减少到2.5分,JOA评分(25.1±4.1分)显著优于术前(12.7±3.6分,P<0.001);Frankel分级5例由术前C级恢复到D或E级,9例由D级恢复到E级;平均后凸角由术前37.3°矫正到术后6.5°,末次随访时为13.7°。无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结论:后路短缩截骨内固定是治疗骨质疏松性症状性陈旧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但应严格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14.
胸腰段脊柱骨折后路内固定手术失败原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分析胸腰段脊柱骨折后路内固定失败的原因,探讨如何选择内固定手术。方法依据作者收集的14例内固定失败病例的临床资料结合典型病例的症状体征及X线片表现进行分析。结果14例患者中13例仍留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症状,脊柱后凸Cobb's角度为12.5~34.2°。结论常见原因为(1)内固定手术适应证选择不当;(2)内固定选择错误;(3)内固定节段的选择错误;(4)内固定撑开过度;(5)植骨与否对内固定手术存在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研究复杂髋臼骨折内固定的生物学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关生物力学依据。方法以髋臼横形骨折及后壁骨折为骨折模型,采用3种不同内固定方式[前柱钢板加后柱螺钉(SPG)、前柱螺钉加后柱钢板(PSG)、双柱钢板(PPG)]进行生物力学实验。结果3种不同内固定方式下的各点应变值与正常状态下应变值之比,分别记做SPG/NG(1组)、PPG/NG(2组)、PSG/NG(3组),每组根据要求设立5个应变点。1组为:2.70、1.47、2.18、1.59、1.67;2组为:0.94、0.89、0.75、0.76、0.92;3组为1.06、1.05、1.32、1.52、1.22。3组经方差齐性检验和t检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柱螺钉加后柱钢板组的效果不如双柱钢板组及前柱钢板加后柱螺钉组,前柱钢板加后柱螺钉组略优于双柱钢板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脊柱后纵韧带(PLL)的形态,力学强度及其在不同状态下对椎体爆裂骨折突入椎管骨块前推复位力。方法:取人体新鲜脊柱标本解剖观测PLL形态,并游离后测试PLL强度:取人体脊柱标本制作爆裂骨折模型,以测力探头测试脊柱不同状态下PLL对突人椎管骨块的前椎复位力,结果:PLL在胸腰段较宽,抗拉力强度平均197.7N;在撑开力(140N)作用下PLL前推复位力明显增加,撑开状态下后伸时PLL前推力与前屈时无显著性差异;PLL推力与骨块占位程度成正相关。结论:PLL的解剖及力学条件为椎管内骨块的间接复位减压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撑开力作用是PLL对骨块间接复位作用的决定性因素。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中要获得椎管内骨块的间接复位减压,应使用具有较强撑开能力的内固定装置进行纵向撑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改良法经病椎椎弓根植钉、复位、植骨及后路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3月-2010年9月,对21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行经病椎椎弓根植钉、复位、植骨及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20~61岁,平均38.4岁。累及节段:T125例,L17例,L25例,T12~L14例。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A级2例,B级4例,C级6例,D级5例,E级4例。按Denis分型均为爆裂性骨折,其中A型7例,B型11例,C型3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时行X线片检查测量伤椎椎体高度、后凸Cobb角,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2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26个月。无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发生。X线片示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2~23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1周及1年时后凸Cobb角分别为(3.4±2.4)°和(5.2±3.2)°,两时间点间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较术前(22.1±1.2)°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伤椎前缘高度恢复至(36.0±2.0)mm,伤椎前缘高度与正常相邻上下位椎体高度比值为95.3%±1.3%,术后1年分别为(35.0±2.4)mm和94.4%±2.5%,两时间点间高度丢失不明显(P>0.05),但均较术前(14.6±2.1)mm和40.2%±1.5%显著提高(P<0.05)。术后1年患者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恢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40,P=0.025)。结论改良法经病椎椎弓根植钉、复位、植骨以及后路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重建脊柱前中柱稳定性,防止后期矫正角度及椎体高度的再丢失。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固定胸腰椎单椎体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在16具新鲜小牛胸腰椎标本(T11-L3)的L1椎体上制作不完全爆裂骨折模型,分为两组,分别行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对固定后的标本施加扭矩为4Nm的疲劳载荷共2000次,加载频率为0.5Hz,经脊柱三维运动测量系统测量正常、损伤、固定和周期性加载后固定节段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运动时固定节段的运动范围。结果:单节段固定组前屈、后伸、侧屈、旋转稳定指数(SPI)分别为0.78、0.80、0.92、0.83,双节段固定组SPI分别为0.88、0.89、0.95、0.85,在前屈方向单节段固定组明显小于双节段固定组(P<0.01);疲劳后,单节段固定组SPI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方向分别降低0.05、0.03、0.05、0.11,降低值均大于双节段固定组,且在旋转和侧屈方向有显著性差异(旋转:P<0.01;侧屈: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可重建脊柱骨折即刻稳定性,效果无明显差异。在旋转、侧屈方向,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抗疲劳载荷效果优于单节段固定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