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健康观念的逐渐深入,人们越来越讲究饮食养生,追求“食味调和,百病不生,身利而寿登益”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在胃脘痛的治疗中,合理的饮食调护,是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一、饮食调护在胃脘痛治疗中的重要意义祖国医学非常重视饮食调理,有“食治胜于药治”之说。《金匮要略》指出:“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益则益体,害则成疾”。说明了饮食得当,则有利于胃病治疗,缩短病程,提高疗效,尽快恢复健康,但饮食不当,如饥饱无度,寒温失调,恣食肥甘,偏嗜五昧,又可使脾胃运化失常,伤及脏腑而成疾或加重胃痛。  相似文献   

3.
养身名言     
起居时,饮食节,寒署适,则身利而寿命益。起居不时,饮食不节,寒暑不适,则体累而寿命损。(《管子》)  相似文献   

4.
陈岱主任中医师认为痛风性肾病以肾虚为本,涉及脾,水湿、痰瘀为标,虚实夹杂是本病的病机特点.肾气亏虚,蒸腾气化无力,日久湿浊弥漫,痰瘀互结,痹阻肾络;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为诱因.治以补肾利湿、化瘀泄浊,创立"痛肾安"方.临证强调防治痛风性肾病的重要性,未病者应摄身调护、以预防为主,已病者应积极治疗、防微杜渐.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5.
正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而显火上行,独燎其面,《黄帝针经》云:面热者,足阳明病。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脾为死阴,不主时也,故亦从而病焉。形体劳役则脾病,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既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  相似文献   

6.
一、填空题1、故夫,,脾胃乃伤。2、火与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3、胃中元气盛,则,。4、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5、形体劳役则脾病,病脾则,,。6、夫胃病其脉,脾病其脉,且其人当脐有动气,按之。7、是以检讨《素问》、《难经》及《黄帝针经》中说,脾胃不足之源,  相似文献   

7.
<正> 脾胃病的病因繁异,病理复杂,治法多般.今综汇共性,摄其旨要,明纲晰目,以俾临床应用.病因有九概分两类脾胃病的病因,可概分两类:一是直接导致脾胃损伤的因素,称第一病因.包括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不均,六淫所伤等,二是脾胃病的病理产物,反作用于脾胃而重伤脾胃功能,称第二病因.包括痰湿、水气、血瘀、食积、虫积等.一、第一病因:1.饮食不节:包括饥饱失宜,饮食不洁和饮食偏嗜.饥饱失宜,过饥可致脾胃不足而成虚证;过饱可致饮  相似文献   

8.
竹剑平 《养生月刊》2017,(5):437-439
在我国古代便有节食能长寿的论述.孔子主张“食勿求饱”;《管子》也记载:“饮食节,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唐代的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写道:“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癖.”梁代医学家陶弘景在《养生延命录》中说得十分明确:“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焉.”《老老恒言》中指出:凡食总以少为有益,脾易磨运,乃化精液,否则极易之物,多食反致受伤,故曰少食以安脾也.《寿世保元》则更明确地概括为“食惟半饱无兼味,酒至三分莫过频”.  相似文献   

9.
王普恒  杨惠莉 《河北中医》2003,25(5):385-386
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合理的饮食调护 ,不仅能够保持五脏六腑的功能协调、阴阳平衡 ,而且能增强机体抗御疾病的能力 ,维持人体健康。故在饮食调护中 ,一定要掌握好饮食宜忌 ,以充分发挥饮食的作用。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饮食宜忌在饮食调护中的作用。1 饮食有节切忌暴饮暴食 ,不可饥饱无度 ,过饥则机体气血得不到足够补充 ,如减肥控制饮食过量者 ,久之气血亏损而为病 ;过饱则损伤脾胃 ,使营血不和 ,而发生疾病。饮食有节更为重要 ,对相宜的饮食也要适当控制。强食者易助邪 ,故《素问·痹论》说 :“饮食自倍 ,肠胃乃伤。”…  相似文献   

10.
胃肠病中医病因学探讨山西省五交化公司医务室(030001)李金玉山西省中医学院白兆芝《灵枢·小针解》云:“言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故命曰浊气在中也。”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饮食不节则胃病”“形体劳役则脾病。”可见胃肠病之成因不外外感六...  相似文献   

11.
各种类型的胃炎 ,祖国医学统称胃脘痛 ,通过胃病 132例的调护观察体会 ,并以典型病例阐明了调护在治疗胃病中的重要性。根据辨证 ,确立胃病的寒热虚实对证护理 ,强调饮食在胃病中的作用 ,烟酒过度、暴饮暴食、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将加重病情 ,促使病情恶化。乐观的情绪、起居有常的生活规律 ,均应是促进胃病康复的必须条件  相似文献   

12.
慢性腹泻多由饮食不节,调护失宜或因急性腹泻失于调治迁延而成。病位以脾为主,即所谓“久泻伤脾”。脾属阴土,须赖肾中阳气温煦,方能司其运化之职。若脾土虚寒,水湿内盛,日久势必影响肾阳,形成脾肾阳虚。肝为刚脏,最易侮土,脾虚木乘,司运失职,故慢性腹泻始则因泻伤脾,继则以脾虚为中心,牵及肝肾。肝、脾、肾三脏相互影响,不能截然分开。因此治疗应以补脾为主,  相似文献   

13.
刘淑彦 《河北中医》2007,29(6):573-574
一、填空题1、夫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而显火上行独燎其面。2、则脾病,病脾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3、夫病其脉缓,病其脉迟,且其人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4、如,此手太阳气郁而不行,以风药散之。5、经行身之前,主腹满胀、大便难,宜下之。盖阳明化燥  相似文献   

14.
黄桂菊 《四川中医》2008,26(9):120-121
目的:探讨中医饮食与饮食调护在临床实践中的辨证应用.方法:依据脏腑生理特点,从饮食有节,饮宜清淡,调和五味,饮食要随和,饮食宜忌几方面浅议正确选择食物.结果: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的不同,决定选用的食物也不同.结论:中医饮食调护在临床实践中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中医辨证分型的基础上,根据全面膳食、审因膳食、辨证膳食的原则,指导骨折病人饮食有节,合理膳食,使肝血充盈、肾精充足、气血充盛、四肢百骸、筋骨皮毛得以濡养,筋骨得以强壮,促使骨折患者早日康复。中医学非常重视饮食调护,《金匮要略》说:“凡饮食之味,以养于身,食之有妨,反能为害……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是指病人的饮食要按照病情,选择相宜者,避免有害的东西。  相似文献   

16.
胃痞病是临床常见的脾胃病,常缠绵难愈。本文介绍黄穗平教授治疗胃痞病的临床经验:辨治胃痞,首分虚实;治疗以健脾和胃,调畅气机为主;同时注重调肝、辨证和辨病结合;并重视饮食调护。  相似文献   

17.
脾与胃在中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素问.玉机真藏论》称脾为"中央土,以灌四傍",《素问.五藏别论》又说:"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源也。"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与胃,向为医家所重视。在当今各类饮食易受到污染、各类工种易致饮食不节的环境之下,脾胃疾患更是成为临床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故尤其应重视脾胃病的治疗。本文从中医理论基础上多方面分析各类胃病的病因病机,并结合数十载的临床经验,总结出升脾阳与养胃阴在中医脾胃病的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脾脏具有"脾主运化"和"脾为之卫"的功能,与现代医学胃肠黏膜的消化吸收和免疫屏障作用相应。在临床诊疗过敏性疾病时,注重结合脾胃生理特点来恢复卫外防御功能,从脾主运化、脾主统血、脾在体合肉、脾胃虚则九窍不通具体论治,且过敏性疾病常由饮食诱发,故治疗需重视调护脾胃。  相似文献   

19.
急性胃炎是指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炎症.急性胃炎常有胃部疼痛的症状,即中医学之"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如《素问》云"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胃痛的病位在胃,与肝、脾有密切关系.脾与胃表里相关,共主升降,故胃病多涉于脾,脾病亦可及胃.肝与胃是木土乘克的关系,肝气郁滞,势必克脾犯胃,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为痛.胃痛之因,即所谓"不通则痛".和胃理气止痛是治疗胃病的基本法则.1护理要点1.1 饮食以软、烂、热及少食多餐为原则.忌食生冷油腻、辛辣刺激和坚硬不易消化的食物.1.2了解胃痛的诱因和疼痛特点,以辨因施护.  相似文献   

20.
龚胜仪 《四川中医》2009,(11):24-25
脾胃病是临床中易反复发作,病程缠绵难愈的常见病,多发病。笔者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发现:脾胃病的发生除与饮食不节、起居不慎、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外,也与久病忧思郁怒,肝的疏泄不及等关系密切。因此,我们从肝气虚辨治脾胃病,确立了“补肝实脾,健脾化浊”的治疗法则,临床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