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Zhen ZJ  Sun XF  Xia Y  Wang ZH  Ling JY 《癌症》2006,25(4):471-475
背景与目的: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胸腺反应性增生不易与肿瘤残留或复发鉴别。常被误诊为肿瘤残留或复发而过度治疗。本研究通过分析儿童恶性淋巴瘤化疗后胸腺反应性增生的病例.探讨化疗后胸腺反应性增生的临床特征,以加深对此种病征的认识。方法:收集1999年3月至2004年3月初治淋巴瘤患者经化疗后胸腺反应性增生者共13例。其中霍奇金淋巴瘤5例。非霍奇金淋巴瘤8例。确诊后均予化疗。常规行CT检查评价疗效或追踪观察。纵隔出现新增肿块后,部分患者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ive electron tomography computed tomography,PET/CT)检查,明确肿块性质,再决定进一步的治疗;因经济条件所限而不能做PET/CT检查者,予密切追踪观察。结果:10例患者起病时肿瘤即侵犯纵隔,3例患者起病时纵隔无肿瘤侵犯。9例在化疗结束后随诊期间出现胸腺增生,4例在维持治疗期间出现(均为淋巴母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CT显示纵隔新增肿块影最大横径为2.2~6.0cm。平均3.7cm。胸腺增生距离上次化疗结束时间2~12个月,平均4个月。5例患者行PET/CT检查,均显示纵隔肿块无肿瘤活性。3例胸腺增生患者被误诊为肿瘤进展或复发,予二线治疗。所有患者随访1-6年(中位时间4年),无肿瘤复发征象。结论:儿童淋巴瘤患者在强烈化疗后胸腺可出现反应性增生.临床上须避免误诊为胸腺恶性肿瘤而过度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在蕈样肉芽肿(MF)分期、疗效评价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分析1例MF在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18F-FDG PET-CT显像结果及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中年女性,因全身红斑肿块伴皮肤瘙痒4年,加重半年入院.头面部肿块活组织检查确诊为MF,治疗前PET-CT提示皮肤广泛受侵,全身多处淋巴结及双侧乳腺、心包及胰腺受累.治疗中PET-CT提示病灶18F-FDG代谢减低,病情部分缓解;而治疗中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显示颅内淋巴瘤浸润,提示病情进展.改变化疗方案继续化疗,治疗后PET-CT提示全身未见18F-FDG代谢异常增高灶;患者出院后2个月复查头颅MRI,显示颅内新出现淋巴瘤浸润病灶,提示病情进展.后患者经过多次化疗及放疗,终因病情进展死亡.结论18F-FDG PET-CT在MF分期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而治疗中、治疗后PET-CT的疗效判断存在一定的假阴性,颅内浸润的MF患者仍需行头颅MRI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化疗后残余淋巴结的血流动力学状态、病理、影像及超声学改变,评价淋巴结性质及其与临床治疗的关系。方法分析50例经足疗程(R-CHOP方案6-8个疗程)化疗后有残余淋巴结存在的DLBCL患者,对其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行超声引导下的淋巴结穿刺活组织检查,部分患者残余淋巴结与PET—CT结合,分析残余淋巴结性质。结果50例DLBCL的患者足疗程化疗后,彩色超声共发现64枚淋巴结。其中42例患者53枚残余淋巴结未见动脉血流,病理活组织检查HE染色符合临床完全缓解标准。另8例患者11枚淋巴结超声提示淋巴结周边型血流;同时PET-CT显示这些淋巴结的标准摄取值较高,提示组织处于高代谢状态,与超声动力学状态相符合;选取残余淋巴结再行活组织检查HE染色,可见淋巴结残余病灶组织,未见肿瘤组织。42例治疗有效的患者治疗后残余淋巴结为治疗后炎性反应或是纤维组织增生。结论经足疗程化疗后的患者淋巴结可持续存在,超声与PET.CT检查对恶性淋巴瘤残余病变的诊断有较好的准确性,化疗后4周复查彩色超声示淋巴结长径〉1.5om、血流信号呈中心型血流或者周边型,可行PET,CT检查作为评价肿瘤残余性质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性,69岁,因"发现阴囊内肿块一月余"于2008年9月2日至江苏省中医院行彩超检查发现左侧附睾头部实质不均质包块,左侧睾丸鞘膜积液.于2008年9月8日在本院行"左侧睾丸、附睾切除术".术后病理:大体所见:灰色不整形组织一枚,大小7cm×5.5cm×3em,睾丸大小4×3×2cm,拉丝度较好,附睾见一肿块大小4cm×2cm×2cm,肿块切面灰白色,实性,可见坏死.病理诊断为附睾淋巴瘤,瘤组织穿透附睾被膜并侵及睾丸.免疫组化标记如下:CK(-),PLAP(-),LCA(+),CD20(+),CD79 α(+),Mam-1(±),Bcl-2(-),Bcl-6(-),P53(++),CyclinD1(-),CD3(-),CD7(-),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术后全身PET-CT检查示腹主动脉旁、左侧腹股沟及右肺门多发淋巴结肿大,代谢明显增高;纵隔及双腋下淋巴结数目增多,体积不大,代谢不高.血LDH及β 2-MG检查正常.骨髓穿刺涂片及病理检查未见异常.患者于2008年9月至2009年2月期间予CHOP方案化疗6个周期,3个周期后疗效评价为CR.目前患者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5.
1临床资料患者,男,42岁。于1997年4月查体行胸部透视时发现纵隔可疑占位。即行CT检查示前纵隔有一约4.5cm×3.6cm之类园形异常密度影,诊断为纵隔肿瘤,于1997年5月19日行纵隔肿块切除,术后病理报告:(胸腺)肿瘤的包膜有浸润,其中查到部分小圆细胞,免疫组化LCA(-),CEA(-),NSE(+),EMA(+),考虑为胸腺类癌。术后未行放、化疗及其他治疗。1998年5月起患者自觉腰痛,后逐渐加重且出现前胸正中部位处疼痛,行CT及ECT骨扫描均无异常发现,未行特殊处理。但3个月后腰痛明显加重,且双下肢疼痛,影响站立及行走。再次复查CT,见上纵隔原手术部位又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术前PET-CT显像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2年8月间进行手术根治或纵隔淋巴结活检的25例NSCLC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PET-CT检查,并根据手术或纵隔镜结果进行诊断及分期,计算PET-CT对诊断纵隔淋巴结的准确性、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25例患者中,纵隔淋巴结阳性率为28.0%。PET-CT对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灵敏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0%、57.1%、83.3%、57.1%和83.3%。3例假阴性患者的纵隔最大淋巴结短径分别为1.0、0.9和0.7cm。3例假阳性患者均为炎性增生。结论 PET-CT对NSCLC手术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灵敏度较低,特异度和阴性预测值较高。因此,PET-CT显示为阳性的纵隔淋巴结,有必要行纵隔镜检查;而阴性者则可不需行纵隔镜检查。  相似文献   

7.
肺癌PET—CT定位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在肺癌放疗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6例肺癌患者以PET-CT检查和定位,扫描数据刻盘输入治疗计划系统,将PET-CT融合图像、PET图像和CT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6例中,12例获得了与PET-CT检查前一致的临床分期, 4例临床分期提高;9例纵膈淋巴结直径≥1.0cm(1.0-4.2cm)显示为高放射性摄取,4例同时有≥1.0cm和<1.0cm的纵膈淋巴结均显示为高放射性摄取,3例纵膈淋巴结<1.0cm的显示无放射性摄取;在伴有肺不张的6例中,5例清楚区分了肿瘤组织与肺不张组织,1例合并阻塞性肺炎与肿瘤组织无法区分;3例化疗后病例清楚显示原发灶和纵膈淋巴结残存或消失.PET-CT融合图像前后方向位移25%(4/16),头脚方向位移31.3%(5/16).结论:PET-CT用于肺癌定位可以进一步明确临床分期,准确定位定性肿瘤病灶,确定淋巴结性质,区分肿瘤与肺不张,鉴别治疗后有无肿瘤残存等,进而使放疗靶区勾画准确,放疗计划设计合理.  相似文献   

8.
患者 男,49岁.左髋部疼痛1个月余,左髋骨术后5 d,于2008年11月28日入院.患者于2008年10月中旬无明显诱因出现左髋部疼痛,用力时加剧.11月中旬在当地医院行CT检查,示左髋臼局限性溶骨性破坏,胸部前纵隔有一7.5 cm×9.6cm密度不均匀肿块,考虑为胸腺瘤髋骨转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胸腺结外边缘区黏膜相关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5例胸腺黏膜相关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对手术切除标本进行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观察,并用PCR检测其中3例患者的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情况.[结果]5例均发生于成年女性,平均年龄50.4岁.其中3例既往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2例有干燥综合征病史.5例病例均行纵隔肿块切除,其中例4术后进行了化疗,目前所有病例随访均存活.大体均为囊实性肿块,光镜下胸腺正常结构消失,中心细胞样淋巴细胞弥漫浸润,并可见反应性淋巴滤泡形成.肿瘤内可见多个内衬上皮的囊腔形成,腔内可见大量红染无结构物质及胆固醇结晶.肿瘤性淋巴细胞浸润囊肿内衬上皮,形成明显的淋巴上皮病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瘤细胞阳性表达CD20、CD79a、Bcl-2.而CK、CD3、CD5、CD23、CD10、Bcl-6、cyclinD1及TdT等标记均为阴性.3例PCR均检测出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克隆性重排.[结论]原发性胸腺结外边缘区黏膜相关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肿瘤,常发生在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成年女性中,大体上常呈囊实性,应与多房胸腺囊肿、胸腺淋巴组织增生及胸腺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10.
梁颖  吴宁  张瀚  郑容  张雯杰  刘瑛  李小萌 《癌症进展》2012,10(5):435-439
目的霍奇金淋巴瘤治疗后常见残存肿块,本研究旨在评价~(18)F-FDG PET-CT诊断肿瘤残存的准确性,并探讨延迟扫描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自2006年8月至2011年1月间,50例治疗结束后有纵隔残存肿块[最大径(2.9±2.0)cm]的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行PET-CT检查评价治疗疗效。所有患者临床和影像学随访至少1年,证实13例有肿瘤残存,37例无肿瘤残存。结果经过ROC曲线分析,确定SUV_(max)评价肿瘤残存的最佳临界值为2.2。根据此标准,PET-CT诊断肿瘤残存的敏感性为69.2%、特异性为81.1%、准确性为78.0%、阳性预期值为56.2%、阴性预期值为88.2%。其中34例行胸部延迟扫描,以SUV_(max)2.2且延迟后升高10%作为延迟扫描判断肿瘤残存的标准,与常规扫描比较,延迟扫描减少了5例假阳性,增多2例假阴性。两者对肿瘤残存判断的准确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5)。结论对于霍奇金淋巴瘤治疗后纵隔残存肿块,PET-CT是判断有无肿瘤残存的有效检查方法,延迟扫描可减少假阳性。  相似文献   

11.
12.
我院1975年6月~1990年7月共收治食管平滑肌瘤10例,占同期食管肿瘤总数的0.192%(10/1092)。位于食管上段2例,中段5例,下段3例。X线食管钡餐造影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行食管粘膜外肿瘤摘除9例,食管部分切除1例,效果良好。本文就其诊断与手术治疗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与目的: 研究仙人掌原液的毒性。 材料与方法: 小鼠急性毒性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大鼠30 d喂养试验。 结果: 仙人掌原液雌、雄小鼠LD50均大于20.0 g/kg,属无毒物质;Ames试验、微核试验和精子畸形试验结果均为阴性;大鼠30 d喂养试验结果显示该样品30 d喂养对大鼠各项观察指标未见毒性作用。结论: 在本次实验条件下,仙人掌原液为无毒物质,未显示有遗传毒性和亚急性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Chronic experiments on CBA and C57B1 mice and acute experiments on CBA mice established: (a) carcinogenic effect of sodium nitrite given continuously with drinking water (0.1; 1.0 and 10.0 maximum allowable concentr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morpholine fed with bread, and (b) endogenous synthesis of nitrosomorpholine as a result of simultaneous intragastric administration of same doses of sodium nitrite and morpholine. Also, nitrosomorpholine and N-nitrosodimethylamine synthesis was observed in vitro following addition of low-dose sodium nitrite, morpholine and amidopyrine to human gastric juice. Carcinogenic hazard associated with low-dose nitrite consumption in humans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与目的:研究仙人掌原液的毒性。材料与方法:小鼠急性毒性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大鼠30 d喂养试验。结果:仙人掌原液雌、雄小鼠LD50均大于20.0 g/kg,属无毒物质;Ames试验、微核试验和精子畸形试验结果均为阴性;大鼠30 d喂养试验结果显示该样品30 d喂养对大鼠各项观察指标未见毒性作用。结论:在本次实验条件下,仙人掌原液为无毒物质,未显示有遗传毒性和亚急性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晚期贲门癌148例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贲门癌手术治疗影响生存率的因素 ,提供今后工作参考。方法 对 14 8例经手术治疗的贲门癌患者进行术后并发症、绝对生存率的X2 检验。结果 本组切除率为 94.5 9% ,近半胃切除占 72 .14 %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67.9%、45 %和 2 4.3 %。病期、外侵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等因素对 5年生存率有显著影响 (P <0 .0 1)。术后并发症以吻合口瘘及肺癌并发症为多见 ,其发生率为 3 .6% ,手术死亡率 1.4%。结论 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 ,根治手术和术后积极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胆囊癌的防治方法。方法分析29例胆囊癌病人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及结果。结果术前诊断明确者21例,剖腹探查发现已属晚期,9例为Ⅳ期行根治术,12例为Ⅴ期未行根治术,均于术后1年内死亡。术前怀疑胆囊癌者5例,剖腹探查冰冻切片证实为Ⅴ期及Ⅳ期者各1例,Ⅴ期未行根治术,Ⅳ期行根治术,均于术后1年内死亡;Ⅲ期者3例,行胆囊癌根治术分别于术后10月、13月、17月死亡。2例术中冰冻切片发现的Ⅱ期胆囊癌,行胆囊癌根治术,分别于术后23月、26月死亡。1例意外胆囊癌属Ⅰ期胆囊癌,术后5年半死亡。结论要减少胆囊癌危害,重在及时治疗胆囊结石。  相似文献   

18.
19.
20.
目的通过总结胰头癌病人的临床表现和影象学检查结果来评价手术切除的可能性。方法总结32例胰头癌病人的临床表现和CT、磁共振(MRI)检查结果,判断肿瘤是否已发生邻近浸润或远处转移,以此来评价其手术切除的可能性。结果在22例作CT检查的病例中,判断正确的为17例,准确率为77.3%。作MR检查9例,全部判断正确,准确率为100%。结论某些特殊的临床表现和CT、MR检查对判断肿瘤是否发生邻近浸润或转移有较大价值,为术前评价手术切除的可能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