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脾弥漫性髓小B细胞淋巴瘤(SDRPSBCL)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SDRPSBC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该例SDRPSBCL患者,以脾肿大、发热及淋巴细胞计数升高为主要表现,经脾脏组织病理学及其它相关检查确诊为SDRPSBCL。结论 SDRPSBCL是1种新被认识的独立疾病实体,临床少见,以中小淋巴瘤细胞弥漫性浸润脾脏红髓为重要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脾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表型特点。方法 对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患者肝脾明显肿大,伴有发热、全血细胞减少及肝功受损;病理示瘤细胞弥漫浸润肝/脾脏红髓血窦;免疫表型:瘤细胞表达CD+2、CD+3、CD-4、CD-8,TCR-γ/δ(+)。结论 肝脾T细胞淋巴瘤是较为罕见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预后较差,应注意与恶性组织细胞病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脾淋巴瘤(PSL)的诊断以及原发性脾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方法:报告1例以PSL为表现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表现为左上腹疼痛,无发热、盗汗,无浅表淋巴结肿大,CT证实脾脏内有占位性病变,脾脏病理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外周血和骨髓检查正常,脾切除术后PET/CT未见明显与淋巴瘤相关的18F-脱氧葡萄糖摄取异常增高表现,后给予联合化疗,随访8月余仍处于完全缓解期。结论:PSL是一少见肿瘤,采取脾切除后继以CHOP±利妥昔单抗治疗原发性脾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能够达到长期生存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脾淋巴瘤(PSL)的诊断以及原发性脾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方法:报告1例以PSL为表现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表现为左上腹疼痛,无发热、盗汗,无浅表淋巴结肿大,CT证实脾脏内有占位性病变,脾脏病理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外周血和骨髓检查正常,脾切除术后PET/CT未见明显与淋巴瘤相关的18F-脱氧葡萄糖摄取异常增高表现,后给予联合化疗,随访8月余仍处于完全缓解期。结论:PSL是一少见肿瘤,采取脾切除后继以CHOP±利妥昔单抗治疗原发性脾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能够达到长期生存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伴有毛细胞的脾淋巴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报告2例伴有毛细胞的脾淋巴瘤,并对该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该病特点为脾脏大,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或比例增加,出现数量不等的绒毛状淋巴细胞,免疫表型示该类细胞属B淋巴细胞,脾脏病理示以白髓浸润为主.如无临床症状可观望.单用氟达拉滨、脱氧助间型霉素或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有效.伴病毒感染的患者使用干扰素加利巴韦林治疗有效.结论氟达拉滨、利妥昔单抗等新型药物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卵巢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报道1例原发性卵巢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及术后免疫组化结果,并阅读及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该例患者为(右)卵巢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积极治疗后现考虑肿瘤复发。结论:原发性卵巢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罕见,确诊依赖于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预后不佳,常采用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和放疗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诊治和预后,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本文回顾分析7例患者的临床、影像特征、病理学类型及疗效并文献复习。7例患者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软组织肿胀。临床分期Ⅰ期2例,Ⅱ期4例,Ⅲ期1例。病理类型有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3例,伯基特淋巴瘤1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1例,间变大细胞性淋巴瘤1例,霍奇金淋巴瘤1例。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联合化疗、局部放疗、靶向治疗等。该病临床表现无特殊性,早期诊断困难,确诊依赖病理,采用放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及靶向治疗明显改善部分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性分析韦氏环与结内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 分析病理确诊的韦氏环和结内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81例资料,其中韦氏环80例,结内101例.Ann Arbor分期1期57例,Ⅱ期83期,Ⅲ期26例,Ⅳ期15例.Ⅰ-Ⅱ期接受化疗加受累野照射,Ⅲ-Ⅳ期以化疗为主.结果 与结内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相比,韦氏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多表现为临床Ⅱ期和邻近器官受侵,少见全身症状、脾受侵、乳酸脱氢酶和β2微球蛋白升高.韦氏环和结内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6%和56%(x2=2.43,P=0.119),Ⅰ~Ⅱ期韦氏环和结内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8%和58%(x2=76,P=0.097).单因素分析显示乳酸脱氢酶升高、国际预后指数评分≥1、β2微球蛋白升高是韦氏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不良因素,而β2微球蛋白升高、大肿块和国际预后指数评分≥1与结内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差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只有乳酸脱氧酶升高、β2微球蛋白值升高与伞组患者预后差有关.结论 与结内病变相比,韦氏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具有某些不同的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9.
据Straus统计大约35%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有脾脏侵犯,且脾脏是主要的病变部位.而起源于脾脏边缘带的淋巴瘤(splenic marginal zone lym-phoma,SMZL)是由Cousar首先报道的.它的主要表现为脾中度肿大、贫血、体重减轻和发热等,并常有脾外转移.许多患者在接受脾切除术后可存活.随着对SMZL的深入研究,在1994年新修订的欧美淋巴瘤分类标准中已将它归为一类独特的外周B细胞肿瘤.本文综述近年来的研究概况,包括该病的概念、临床特征、组织学特征、免疫学特征、分子遗传学特征和鉴别诊断.一、概念脾脏边缘带位于脾脏的白髓和红髓之间,宽约100μm.该区的淋巴细胞较白髓稀疏,较红髓密集,含有T细胞和B细胞,但以中等大小有圆形或椭圆形核的B细胞为主,另有较多的巨噬细胞和血细胞.由于由中央动脉分支的毛细血管末端膨大成边缘窦,血细胞可由窦内皮细胞间的间隙进入淋巴组织,所以边缘带是淋巴细胞从血液进入脾内淋巴组织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脾首先接触抗原引起体液免疫反应的重要部位.当然,这些抗原常是非T细胞依赖性的,例如细菌荚膜多糖等.Hammer等提出脾脏边缘带淋巴瘤的诊断标准是:①肿瘤细胞在肿大的脾脏边缘带有明确定位;②大多数病例边缘带细胞的结节是通过替代通常的滤泡中心和外套层产生的;③肿瘤细胞在细胞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乳腺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免疫表型进行分析.方法 对1998年1月至2007年5月诊治的乳腺原发性淋巴瘤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分型.结果 8例乳腺原发性淋巴瘤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5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2例,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1例.免疫组织化学标记,LCA、CD20、CD79a肿瘤细胞膜阳性;CD45RO、CD3、CD23、CD10、CD5肿瘤细胞阴性.临床分期,5例为ⅠE期,3例为ⅡE期.采用CHOP方案化疗,随访2~110个月,其中1例随访108个月后,另一侧乳腺肿瘤复发.结论乳腺原发性淋巴瘤主要为B细胞淋巴瘤,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较多见,而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少见.对于临床ⅠE期和ⅡE期的早期患者,采用CHOP方案化疗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12.
背景与目的: 研究仙人掌原液的毒性。 材料与方法: 小鼠急性毒性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大鼠30 d喂养试验。 结果: 仙人掌原液雌、雄小鼠LD50均大于20.0 g/kg,属无毒物质;Ames试验、微核试验和精子畸形试验结果均为阴性;大鼠30 d喂养试验结果显示该样品30 d喂养对大鼠各项观察指标未见毒性作用。结论: 在本次实验条件下,仙人掌原液为无毒物质,未显示有遗传毒性和亚急性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院1975年6月~1990年7月共收治食管平滑肌瘤10例,占同期食管肿瘤总数的0.192%(10/1092)。位于食管上段2例,中段5例,下段3例。X线食管钡餐造影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行食管粘膜外肿瘤摘除9例,食管部分切除1例,效果良好。本文就其诊断与手术治疗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Chronic experiments on CBA and C57B1 mice and acute experiments on CBA mice established: (a) carcinogenic effect of sodium nitrite given continuously with drinking water (0.1; 1.0 and 10.0 maximum allowable concentr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morpholine fed with bread, and (b) endogenous synthesis of nitrosomorpholine as a result of simultaneous intragastric administration of same doses of sodium nitrite and morpholine. Also, nitrosomorpholine and N-nitrosodimethylamine synthesis was observed in vitro following addition of low-dose sodium nitrite, morpholine and amidopyrine to human gastric juice. Carcinogenic hazard associated with low-dose nitrite consumption in humans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与目的:研究仙人掌原液的毒性。材料与方法:小鼠急性毒性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大鼠30 d喂养试验。结果:仙人掌原液雌、雄小鼠LD50均大于20.0 g/kg,属无毒物质;Ames试验、微核试验和精子畸形试验结果均为阴性;大鼠30 d喂养试验结果显示该样品30 d喂养对大鼠各项观察指标未见毒性作用。结论:在本次实验条件下,仙人掌原液为无毒物质,未显示有遗传毒性和亚急性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晚期贲门癌148例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贲门癌手术治疗影响生存率的因素 ,提供今后工作参考。方法 对 14 8例经手术治疗的贲门癌患者进行术后并发症、绝对生存率的X2 检验。结果 本组切除率为 94.5 9% ,近半胃切除占 72 .14 %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67.9%、45 %和 2 4.3 %。病期、外侵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等因素对 5年生存率有显著影响 (P <0 .0 1)。术后并发症以吻合口瘘及肺癌并发症为多见 ,其发生率为 3 .6% ,手术死亡率 1.4%。结论 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 ,根治手术和术后积极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胆囊癌的防治方法。方法分析29例胆囊癌病人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及结果。结果术前诊断明确者21例,剖腹探查发现已属晚期,9例为Ⅳ期行根治术,12例为Ⅴ期未行根治术,均于术后1年内死亡。术前怀疑胆囊癌者5例,剖腹探查冰冻切片证实为Ⅴ期及Ⅳ期者各1例,Ⅴ期未行根治术,Ⅳ期行根治术,均于术后1年内死亡;Ⅲ期者3例,行胆囊癌根治术分别于术后10月、13月、17月死亡。2例术中冰冻切片发现的Ⅱ期胆囊癌,行胆囊癌根治术,分别于术后23月、26月死亡。1例意外胆囊癌属Ⅰ期胆囊癌,术后5年半死亡。结论要减少胆囊癌危害,重在及时治疗胆囊结石。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