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小剂量肝素治疗急性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小剂量肝素在治疗白血病合并DIC的疗效。方法 对急性白血病合并DIC患者7例,采用小剂量肝素皮下注射进行治疗。结果 5例治疗有效。结论 急性白血病合并DIC,小剂量肝素皮下注射是治疗DIC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3.
4.
5.
6.
急性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临床分析及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并发DIC的临床表现及其治疗措施。方法总结分析急性白血病并发DIC23例。全部病例在治疗原发病基础上进行抗感染、抗凝、运用肝素、补充血小板等治疗措施。结果急性白血病并发DIC临床以出血贫血发热溶血等表现,多发生在化疗早中期。治愈14例(6l%),死亡9例(39%)。结论DIC是急性白血病严重并发症之一,治疗措施以稳妥治疗基础疾病的同时加强抗感染,高凝期肝素抗凝及低凝期补充血小板纤维蛋白等可收到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APL并发DIC35例。全部病例采取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加抗感染、抗凝、补充凝血因子及小剂量肝素治疗等措施。结果合并DIC者治疗后1~2d死亡20例,2~10d死亡7例,临床缓解8例。结论 DIC是APL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常为APL致死的直接原因,且多发于病情危重期,严重感染期及疾病晚期。积极稳妥治疗原发疾病,去除病因,早期诊断DIC,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中止病情的发展,是DIC预防和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采用小剂量的肝素钠对患有急性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成人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48例患有急性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成人患者,采用小剂量的肝素钠进行治疗。结果:抽样患者治疗后的PT、aPTT、TT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的水平;Fbg、Plt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的水平;患者没有出现其他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结论:采用小剂量的肝素钠对患有急性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成人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理想的。 相似文献
9.
急性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53例临床分析胡俊斌,宋善俊,邹萍,魏文宁武汉同济医科大学血液病学研究所430022关键词急性白血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药物疗法中图法分类号R733.71,R55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引起急性白血病(AL)患者严... 相似文献
10.
小剂量肝素治疗急性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于桂兰马兰英李英陈诗鸿徐功立(山东省立医院内科)1989年7月~1996年3月,我们采用小剂量肝素治疗急性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21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21例中,男9例,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抗凝药物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及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方法选择我院从2010年2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92例APL伴DIC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6例。两组均进行实验室指标与体征检查,进行常规APL治疗,分别给予小剂量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与诺保思泰抗凝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一周测两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 PTT)、纤维蛋白原(Fbg)及D二聚体(D-D)含量,于治疗后7 d对两组进行疗效评估,治疗后1个月内记录两组胃肠道不适、肺损伤、心功能损伤情况发生率,并统计两组复发和死亡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7 d后血浆PT、a PTT、Fbg及D-D均有明显下降(P0.05),但LMWH组下降程度较诺保思泰组更显著(P0.05);治疗1周后,LMWH组治疗有效率可达80.43%,与对照组60.87%相比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1个月内两组胃肠道不适、肺损伤及心功能损伤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1个月内均无复发,死亡率也相当(P0.05)。结论采用小剂量LMWH治疗APL伴DIC,可获得优于诺保思泰的临床疗效,并显著改善患者凝血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凝血检查在判断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DIC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合并DIC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用维甲酸或合并亚砷酸诱导缓解治疗,动态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bg)、抗凝血酶(AT)、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结果 17例患者中,15例合并DIC。其中15例患者均在35天内获得完全缓解。PT、Fbg、D-D和FDP均明显异常,与临床出血症状、DIC相关;aPTT、TT和AT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结论动态观察血浆Fbg、D-D和FDP有助于判断DIC存在与严重程度,Fbg水平对指导血制品输注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观察急性白血病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时采用替代疗法加用与不加用肝素的疗效对比。方法:66例急性白血病合并DIC患者均给予替代治疗(输注血浆和血小板),31例(A组)不给予肝素,对照组35例(B组)给予肝素5mg,q8h,不负载。如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则同时使用全反式维甲酸或三氧化二砷。结果:DIC在A组和B组的治疗成功率分别为51.6%和54.3%.其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自血病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时采用替代疗法加用与不加用肝素可能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剂量肝素治疗急性白血病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pre-DIC)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急性白血病前DIC46例,随机分成2组,小剂量治疗组23例(A组),常规治疗组23例(B组),比较两组疗效。结果A组转化为DIC的患者少于B组(P<0.05)。D-二聚体转阴A组高于B组(P<0.05)。结论小剂量肝素治疗急性白血病Pre-DIC能有效阻止其向DIC发展,且具有良好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成人急性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 分析36例急性白血病病人的临床资料,观察常规DIC筛查指标,以及小剂量肝素钠治疗效果.结果 152例初治的急性白血病人中36例(23.68%)合并DIC,8例病人死亡,5/8人死于颅内出血.DIC病人与非DIC病人PT、Fbg、TT、PLT均数比较差异显著(P<0.01),D-dimer、PT、Fbg异常阳性率达80%以上.应用小剂量肝素钠联合血小板输注及凝血因子补充治疗,DIC治愈率77.78%,治愈率病人的DIC纠正时间为7~15 d(均值9.32±5.10).结论 DIC是急性白血病常见及严重并发症,PT、Fbg、TT、D-dimer是白血病合并DIC重要观察指标,小剂量肝素钠可以有效治疗急性白血病合并DIC. 相似文献
16.
FlelcherB.Taylor.Jr 《血栓与止血学》2003,9(2):51-51
This review describes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 as a syndrome in which hemostatic factors areactivated and products are generated. This syndrome rangesin severity from an obvious decompensated coagulopathy(overt-DIC) to the subclinical compensated activation ofhemostatic factors(non-overt DIC). Ths first part of this re-view emphasizes two points: First, activation of the hemostat-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儿凝血障碍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法、发色底物法和凝固法分别测定39例DIC患儿血浆D二聚体(D-D)、抗凝血酶活性(AT:A)、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含量(Fbg)等凝血及抗凝指标。结果DIC患儿的凝血指标与正常对照组儿童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特别是D-D含量明显增高,AT:A明显减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DIC发生时死亡组AT:A阳性率达100%。结论各凝血指标特别是AT:A快速定量检测对DIC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对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凝血功能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救治的产科急性DIC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输血方式的不同分为成分输血的观察组(34例)和全血输血的对照组(32例),比较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PLT、Fbg明显高于对照组,PT、a PTT明显低于对照组(t=2.843~27.343,P0.01,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128,P0.05),子宫全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686,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8.82%)明显低于对照组(28.13%)(χ~2=4.128,P0.05)。结论成分输血有助于改善产科急性DIC患者的凝血功能,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自1950年~1989年在我院6862例尸检中仅发现3例恶性胸膜间皮瘤(MPM)伴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检出率为0.04%。3例MPM患者均有皮下出血和休克,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时间延长,肺间质小血管内见均质透明血栓形成,血栓纤维素染色阳性。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和DIC形成的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