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我们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中,采用深低温微量灌注法,治疗3例先心病人,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3例先天性心脏病人中,有2例为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1例为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和二尖瓣关闭不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护理技术。方法对24例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前治疗、心律失常的护理、预防发生肺高压危象、伤口护理等多个环节进行观察研究和护理。结果通过对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围术期进行一系列的护理,使手术的难度和危险性相应降低。结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环节,系统的护理和手术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进一步明确超声心动图在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在惠州市第二妇幼保健院出生的730例疑似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诊断仪对其进行胸部多切面扫查,对其超声心动图筛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730例受检新生儿中,卵圆孔未闭273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205例,卵圆孔未闭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153例,室间隔缺损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62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室间隔缺损10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7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卵圆孔未闭6例,肺动脉狭窄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5例,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3例,肺动脉吊带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2例,永存动脉干1例,双主动脉弓1例,法洛四联症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例,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1例。结论超声心动图在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中应用优势众多,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病情较重患儿。各器官功能不完善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心肺功能极不稳定 ,术后及时有效的监护治疗十分重要。我院近年来行小体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并肺动脉高压心内直视术 70例 ,其监护治疗体会如下。临床资料  70例中男 33例 ,女 37例。年龄 7个月~ 4岁 ,1岁以下 12例。体重 7kg~ 14kg。其中室间隔缺损 32例 ,房间隔缺损 13例 ,室间隔缺损并房间隔缺损 10例 ,室间隔缺损并动脉导管未闭 7例 ,动脉导管未闭 7例。静息时发绀 4例 ,活动时发绀 9例。轻度肺动脉高压 2 1例 ,中度肺动脉高压 2 9例 ,重…  相似文献   

5.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占先天性心病的20%左右,发病率女多于男[1].PDA为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大PDA患儿在婴儿期常易反复发生肺部感染及并发心力衰竭,早期易导致肺动脉高压,病死率较高,因此应早期诊断治疗.近年来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介入手术人员技术的不断提高,经导管治疗PDA已成为首选方法.本院于2007年1~6月使用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年龄大动脉导管未闭患儿15例均获得成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 前列腺素E_1(PGE_1)是一种作用类似前列环素的血管扩张剂和血小板聚集抑制剂。PGE_1一般用于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需保持动脉导管开放待机手术的婴儿,以及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时保护血小板。我们就PGE_1对先心病肺动脉高压的降压作用进行了探讨。资料和方法一、病例选择:8名患者均为心脏外科住院病人,男2人,女6人;年龄7~27岁,平均20岁;经手术证实房间隔缺损1例,室间隔缺损3例,动脉导管未闭1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22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心内畸形的外科一期手术治疗体会,总结分析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心内畸形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0年2月-2007年6月我科治疗的22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心内畸形的临床资料。结果1例出现围手术期灌注肺,无早期死亡病例,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无死亡病例,无遗留动脉导管未闭病例。结论术前检查完善,术中心内外探查确切,可避免动脉导管未闭漏诊。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心内畸形可早期同期矫治。体外循环前结扎或体外循环下切开肺动脉直视缝闭动脉导管,同时矫治心内畸形疗效满意,浅低温不停跳下手术能降低肺部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以下简称室缺)合并肺动脉高压相当常见,约占25%左右。当出现重度肺动脉高压时,引起肺血管不同程度的病理性改变。对合并生度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外科矫治手术的围术期死亡率有明显升高。合理的围术期处理,可明显降低死亡率,提高手术疗效。本文分析了我院1986年5月至1994年12月收治的10例经右心导管检查证实为室缺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提出其围术期处理措施。 1 临床资料 本组10例均为先天性心脏病室缺患者,其中合并卵圆孔未闭1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例,动脉导  相似文献   

9.
动脉导管是在主动脉弓降部与肺动脉之间相连的管道,在胎儿时期,胎儿循环系统依赖其存在,但在出生后应自然闭合,如未能闭合,则存留一个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的通道,称动脉导管末闭,占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5%~10%,由于肺动脉压力大大低于主动脉压力,因此随动脉导管的粗细不同,便有不等量的血液从主动脉流入肺动脉,使肺充血、肺炎、心力衰竭处于高度危险状态。我科成功为粗大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症肺炎的小年龄、低体重患儿实施手术,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脂微球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及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至2010年在我院住院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及心力衰竭患儿116例,其中室间隔缺损60例,动脉导管未闭50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9例与对照组57例。对照组给予抗感染、强心、利尿、扩血管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同时给予前列地尔脂微球治疗,用法为5 ng/(kg.min)连续2 h静脉维持输入,约8~12 h重复一次治疗,连续应用2周。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肺部感染及心力衰竭总有效率98.2%,较对照组的73.6%改善更为显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输出量和肺动脉收缩压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前列地尔脂微球治疗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合并心力衰竭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正>动脉导管未闭(PDA)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目前绝大多数患者均可采用封堵治疗,疗效满意且创伤小。但还有一部分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延误治疗,发展至成人并且合并不同程度的肺动脉高压,甚至出现心功能不全的表现才就诊,这些患者动脉导管均有不同程度的钙化,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  相似文献   

12.
动脉导管未闭(以下简称导管未闭)常并发肺动脉高压,导管瘤样扩张,导管壁钙化和感染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可致导管壁脆弱,手术中发生大出血,危及病人生命。成年人导管未闭并发肺动脉高压的病例,手术游离短粗导管和导管切断缝合或结扎时常会遇到不  相似文献   

13.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超声心动图是诊断该病的重要手段.随着患者年龄增长,肺动脉压力可逐渐增高[1].当一些成年患者由于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DA的特征性杂音及常规超声表现并不典型而导致漏诊.对经过超声心动图正确诊断并被经CT血管造影(CTA)和外科证实的8例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超声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加以总结.  相似文献   

14.
动脉导管末闭(PDA)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约占先心病的10-15%,男女比例约1:3。病情视分流量大小而不同,分流量大者易引起肺动脉高压及心衰。介入治疗为动脉导管末闭患者提供了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现报道1例动脉导管末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介入治疗情况。  相似文献   

15.
魏东  周启宇 《天津医药》1998,26(10):632-633
在心脏外科手术中,常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我们在1995年1月至1996年12月,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对22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者进行同期根治术,手术效果满意,现将手术方法及体会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本组22例,男9例、女13例,年龄1~20岁,平均6岁。其中14例合并室间隔缺损 肺动脉高压,2例合并房间隔缺损 肺动脉高压,2  相似文献   

16.
陈黎  张旭光 《云南医药》2000,21(3):239-240
近年来我科手术治疗小体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并肺动脉高压70例,术后发生呼吸道并发症22例,发生率314%。明显高于同期4~10岁无肺动脉高压患儿发生率。此类患儿术后呼吸道管理很重要,有一定特殊性,现将我们的经验与体会总结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70例,男33例,女37例,年龄7个月~4岁,1岁以下11例,体重7~14kg。其中室间隔缺损32例,房间隔缺损13例,室间隔缺损并房间隔缺损10例,室间融缺损并动脉导管未闭7例,动脉导管未闭7例。静息时发绀4例,活动时发绀9例。轻度肺动脉高压21例,中度肺动脉高压29例,重度肺动脉高压20例。肺动脉平均压(MPAP)…  相似文献   

17.
先天性心脏病(CHD)是胎儿时期心脏和血管发育异常而形成的心血管畸形,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已成为5岁以下儿童的首位死因,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占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的15%。正常情况下,动脉导管在生后24 ~ 48 h 内功能性关闭,大部分在生后3 个月解剖关闭。由于左向右分流,未关闭的动脉导管将导致肺多血、肺动脉压力增高,严重者引起心力衰竭、梗阻性肺高压而失去手术治愈机会。因此,及时关闭动脉导管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临床上治疗PDA 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三种,现对这三种治疗方法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占活产婴儿的0.6%-0.8%,我国每年新出生约10-15万先天性心脏病,其中50%以上为左向右分流型心脏病。肺动脉高压是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重症肺动脉高压是指平均肺动脉压PAP〉50 mmHg,或肺动脉收缩压(Pp)/系统动脉收缩压(Ps)〉0.8,肺血管阻力(PVR)〉300 dyn·s·cm-5。随着小儿先心病诊治技术的提高,手术治疗的年龄趋于低龄化。除单纯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等造成长期左向右分流引发肺动脉高压,多水平左向分流先心病(房间隔缺损伴室间隔缺损,或伴动脉导管未闭等)和早期发生肺血管病变的先心病占有一定的比例(如完全性房室通道,主动脉缩窄,右室双出口,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等)。此类患儿早期会出现严重的肺动脉高压。长期肺高血流量引起的肺微血管的内皮受损,内皮分泌的内源性内皮舒张剂(一氧化氮和前列腺环素)和血管收缩剂(内皮素)失调是肺动脉高压的重要原因[1]。  相似文献   

19.
动脉导管未闭是新生儿较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早产儿因动脉管壁平滑肌发育不成熟,管径大,管壁薄,缺乏肌肉组织,且无内膜下垫,收缩时管腔不易关闭,再加上肺组织发育不成熟,更影响了动脉导管的正常收缩,其动脉导管未闭发病率高达40%~60%[1].部分早产儿的动脉导管未闭通过保守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导管粗大的患儿可发展为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并可危及生命,需急诊行外科结扎手术治疗.我科近年对10例早产儿实施全胸腔镜微创动脉导管钳闭术,围手术期给予精心的护理,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动脉导管未闭手术治疗12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导管未闭常规在全麻、常温、左胸后外侧切口或小切口胸膜外结扎。近来不少医院在胸腔镜下手术行未闭导管栓塞法治疗 ,合并心内畸形则需在体外循环下进行一期手术。我院近年施行动脉导管未闭手术 12 0例 ,无一例死亡 ,取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 12 0例中男性 6 6例 ,女性 5 4例 ;最小年龄 1.5岁 ,最大 36岁。单纯动脉导管未闭 94例 ,6例合并肺动脉高压 ,2 0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心内畸形 ,其中合并室间隔缺损 11例 ,房间隔缺损 7例 ,法乐氏四联症 2例。2 治疗方法单纯动脉导管未闭均采用全麻、常温、左胸后外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