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膦酸盐对骨巨细胞瘤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及细胞组织学变化。方法:取我院收治的7例双膦酸盐(唑来膦酸)治疗前后的患者肿瘤组织切片进行了透视电镜观察和TUNEL凋亡染色及图像分析。结果:双膦酸盐(唑来膦酸)治疗后的肿瘤组织切片中透视电镜下多核巨细胞和基质细胞出现了明显的凋亡表现,细胞质变化的特点是大量扩张紊乱的粗面内质网及分散于细胞质中包含于囊泡中央的高电子密度核。线粒体水肿或空泡化。巨细胞核变化的特点是形成致密的染色质材料分散于细胞核中,核膜增厚或分离,部分核碎裂和形成凋亡小体;双膦酸盐(唑来膦酸)治疗后的肿瘤组织切片中TUNEL染色强烈阳性,基质细胞凋亡率从治疗前的1.31%至治疗后的33.4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8),多核巨细胞凋亡率从治疗前的8.41%至治疗后的56.8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8)。结论:双膦酸盐可以诱导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的凋亡。从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水平证实双膦酸盐作为骨巨细胞瘤辅助治疗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双膦酸盐(唑来膦酸)对骨巨细胞瘤多核巨细胞和基质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7例唑来膦酸治疗前后患者的肿瘤组织切片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和TUNEL凋亡染色及图像分析。另10例未予唑来膦酸治疗的患者,取术中切除的骨巨细胞瘤新鲜组织进行细胞原代培养,分别给予5、30、150μmol/L唑来膦酸诱导肿瘤细胞凋亡48h,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Annexin-VFITC凋亡染色及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结果 唑来膦酸治疗后的肿瘤组织切片透射电镜观察到多核巨细胞和基质细胞呈明显的凋亡表现;TUNEL染色呈强阳性;基质细胞凋亡率治疗前为1.31%,治疗后33.42%(P=0.018);多核巨细胞凋亡率治疗前为8.41%,治疗后56.83%(P=0.018)。在原代培养的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中予不同浓度的唑来膦酸诱导凋亡48h后,细胞数量减少,部分细胞形态有显著变化;Annexin-VFITC凋亡染色及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以及5、30、150μmol/L唑来膦酸诱导组的凋亡率分别为(10.67±2.15)%、(20.47±3.77)%、(44.21±8.34)%和(56.96±9.68)%,各诱导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凋亡率呈剂量依赖性(r=0.775,P=0.000)。结论 双膦酸盐能够诱导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的凋亡,且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的凋亡率呈剂量依赖性,因此,双膦酸盐可以作为骨巨细胞瘤辅助治疗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唑来膦酸诱导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方法 取我院收治的7例唑来膦酸治疗前后的患者肿瘤组织切片行HE染色、茜素红染色、碱性磷酸酶(ALP)染色以及成骨前因子Ⅰ型胶原和骨唾液蛋白(BSP)的免疫组化染色。取10例未予唑来膦酸治疗的患者术中切除的骨巨细胞瘤新鲜组织进行原代培养,待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贴壁生长后分别给予1μmol/L唑来膦酸诱导12天后行ALP染色、免疫组化法检测Ⅰ型胶原和RT-PCR检测Cbfa-1的表达。结果 (1)唑来膦酸治疗前,肿瘤组织切片中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BSP染色阴性或低至中度阳性、Ⅰ型胶原染色阴性或轻度阳性,茜素红和ALP染色均为阴性;治疗后,茜素红染色阳性,ALP染色弱阳性,BSP和Ⅰ型胶原染色均转为强阳性,3例患者组织切片中HE染色发现类骨质或骨矿化的增加。(2)原代培养的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中予1μmol/L唑来膦酸诱导12天,空白对照组ALP和Ⅰ型胶原染色均为弱阳性表达,唑来膦酸诱导组呈阳性表达。RT-PCR检测发现唑来膦酸诱导组骨巨细胞癌基质细胞中Cbfa-1表达,而空白对照组未见Cbfa-1表达。结论 体内外研究初步证实,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具有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潜能并在唑来膦酸的诱导下向成骨细胞分化,这从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水平部分解释了临床上长期应用唑来膦酸治疗后肿瘤病灶和术后残留囊壁中的明显骨生成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膦酸盐作为辅助治疗方法降低四肢骨巨细胞瘤复发率的可行性。方法:2001年2月~2007年8月我院及香港中文大学威尔士亲王医院收治的39例四肢骨巨细胞瘤患者,男性28例,女性11例,年龄18~45岁。肿瘤影像学分级按Campanacci分级标准,其中Ⅱ级18例,Ⅲ级21例。所有患者治疗前均经过病理活检诊断为骨巨细胞瘤。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0例患者,未予双膦酸盐治疗。治疗组19例患者,于手术前给予1~3疗程的双膦酸盐治疗(唑来膦酸4mg,2~3周1次),术后继续给予3个疗程以上的双膦酸盐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囊内切除+骨水泥或骨移植重建,瘤段切除+骨移植或人工关节重建。结果:随访19~34个月。双膦酸盐治疗后患者疼痛减轻,VAS疼痛评分由8.19±1.33减轻至2.42±1.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5.304P=0.000)。78.9%的患者肿胀减轻,63.2%的患者在唑来膦酸治疗2~3疗程后X线片上肿瘤内出现明显的骨矿化增加或骨生成。治疗组的复发率为5.3%,低于对照组3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5.284,P=0.022)。3级骨巨细胞瘤对照组的复发率为50.0%,治疗组为9.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4.295,P=0.038)。结论:双膦酸盐作为辅助治疗能够显著降低四肢骨巨细胞瘤的复发率。用药后症状与体征的改善,影像学中骨矿化或骨生成都可作为双膦酸盐疗效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与骨巨细胞瘤局部溶骨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Western blot分析和免疫组化双染检测了10例骨巨细胞瘤、5例骨肉瘤和5例正常人血清中TNF-α、含量和M-CSF、IL-1的表达,结果:骨巨细胞瘤组织TNF-α、含量和M-CSF表达率明显高于骨肉瘤和正常人。TNF-α、由骨巨细胞的部分单核基因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分泌;而-CSF及IL-1由部分单核基质细胞份泌,多核巨细胞则不表达。结论骨巨细胞瘤中各种细胞份泌不同的细胞因子可能与该肿瘤的局部溶骨过程。  相似文献   

6.
唑来膦酸作为第3代双膦酸盐药物已广泛用于乳腺癌骨转移相关事件的防治。唑来膦酸在乳腺癌中具有抗肿瘤治疗作用。唑来膦酸通过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降低肿瘤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防止有利于肿瘤生长的骨微环境的形成,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调节免疫等多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发挥其抗肿瘤作用,与放化疗及内分泌等辅助治疗有序贯协同增效作用。唑来膦酸在乳腺癌患者辅助治疗中的协同抗肿瘤作用也在几项相关的前瞻性临床试验中进行。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目的:双膦酸盐是一类强有力的骨吸收抑制剂,被广泛的应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变形性骨炎和恶性肿瘤引起的高钙血症。越来越多实验表明双膦酸盐具有直接的抗肿瘤作用。本研究探讨第三代双膦酸盐:唑来膦酸诱导骨肉瘤LM8细胞凋亡的机制和对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CCK-8法、Hoechst 33258染色形态学观察及Annexin V-FITC/PI双染法证实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活化caspase-3的表达,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VEGF的表达。结果:唑来膦酸对骨肉瘤细胞株LM8的增殖抑制呈浓度依赖性,50μmol/L唑来膦酸作用48 h能明显抑制LM8细胞增殖,抑制率为(54±3)%,形态学观察可见明显胞核凝聚、固缩;流式细胞仪检测可见细胞凋亡率为(31.7±2.9)%和caspase-3活化;免疫组化SABC显示VEGF的表达明显被抑制。结论:唑来膦酸可能通过激活caspase-3诱导LM8细胞凋亡,并抑制LM8细胞VEGF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庞健  徐钢 《中国肿瘤临床》1997,24(12):899-902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32便骨巨细胞瘤进行增殖细胞核抗元原(PCNA)的检测分析,探讨PCNA在骨巨细胞瘤的表达分布及与Jaffe病理分级和复发的关系。结果显示,PCNA的阳性反应只在骨巨细胞瘤波形蛋白阳性的单核基质细胞的胞核中出现,而多核巨细胞均无阳性表达;PCNA在骨巨细胞瘤中的增殖指数虽随Jaffe病理分级增高有呈递增趋势,但各级相互之间在交叉重叠现象;PCNA增殖指数低即低度增生的骨巨细胞瘤复发率低,PCNA增殖指数高即中度和重度增生者复发率明显增高。本文结果进一步支持单核基质细胞是骨巨细胞瘤的主要肿瘤细胞成份的观点,并提示PCNA的表达与Jaffe病理分级不完全一致,但PCNA是判断骨巨细胞瘤预后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唑来膦酸治疗既往用过双膦酸盐的实体瘤骨转移患者骨疼痛的缓解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唑来膦酸4mg静脉注射15min以上,每4周1次,治疗既往用过和未用过双膦酸盐的骨转移实体瘤患者,记录疼痛评分、东方协作肿瘤组织(ECOG)体力状态评分和毒副反应。[结果]疼痛评分较基线下降(P〈0.001)。ECOG体力状态评分保持稳定。发热、乏力和恶心是最常见的毒副反应,在既往用过与未用过双膦酸盐患者间毒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既往用过双膦酸盐静脉注射治疗的实体瘤骨转移患者,可以安全地给予唑来膦酸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骨巨细胞瘤中单核基质细胞的性质和来源进行探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8例骨巨细胞瘤的单核基质细胞,用胶原酶分离方法和差速贴壁法分离纯化细胞,将分离培养的骨巨细胞瘤单核基质细胞与狗股骨薄磨片共培养,观察骨巨细胞瘤单核基质细胞的噬骨能力、TRAP染色和RT—PCR检测降钙素受体(CTR)和细胞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RANK)。结果利用酶消化的方法可以获得较高纯度的单核基质细胞;TRAP染色阳性;体外培养具有噬骨能力;采用RT—PCR方法可检测到降钙素受体和细胞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结论利用胶原酶-Ⅱ消化的方法结合差速贴壁方法可以获得较纯的单核基质细胞,可用于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是进行骨巨细胞瘤细胞学研究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1.
正骨巨细胞瘤是原发交界性骨肿瘤,具有较高局部侵袭性和少见的远处转移性,主要好发于长骨的骨端,也会发生于较难治疗的隐匿部位如骨盆、骶骨和脊柱。骨巨细胞瘤的病理基础是由分泌表达RANKL的梭形基质细胞诱导和促进表达RANK的类破骨前体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发挥溶骨作用,从而导致病理性骨质破坏。作为局部侵袭性肿瘤,局部的控制率成为骨巨细胞瘤治疗最重要的疗效指标,根据肿瘤的部位,侵  相似文献   

12.
唑来膦酸是第三代双膦酸盐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恶性高钙血症及骨转移癌。目前的研究发现,除抑制骨吸收外唑来膦酸还具有直接和间接的抗肿瘤活性。其中抑制肿瘤血管形成是其间接抗肿瘤作用机制之一。其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可能机制如下:(1)抑制肿瘤细胞及肿瘤间质细胞分泌VEGF,调节VEGF-VEGFR自分泌环抑制血管生成;(2)抑制血管内皮细胞迁移、黏附作用;(3)诱导循环内皮细胞祖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及肿瘤浸润巨噬细胞分泌MMPs;(4)抑制肿瘤细胞血管生成拟态。但唑来膦酸抗肿瘤活性的用药剂量不同于目前治疗骨转移的剂量,其抗肿瘤血管生成拟态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董书坤  刘子君 《癌症》1990,9(2):94-96
本文采用细胞涂片法,利用非特异性酯酶(ANAE)和酸性磷酸酶(ACP)反应。在35例中常见骨肿瘤和瘤样病变中显示巨噬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结果表明:所有骨肿瘤和瘤样病变都含有数量不等的巨噬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含巨噬细胞较多的病变,多核巨细胞也较多。巨噬细胞与多核巨细胞的ANAE和ACP反应相似,呈弥漫强阳性。这说明两者是有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从有些多核巨细胞的形态,也支持多核巨细胞是由许多单核巨噬细胞互相融合而成的观点。巨噬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无异型性,也未见核分裂,因而它们不可能是恶性细胞,而是机体对肿瘤的反应性细胞。基于这个观点,就不难理解本文所有骨病变都存在有巨噬细胞和多核细胞。经统计学分析,各类骨肿瘤和瘤样病变的巨噬细胞数有显著性差异。Ⅰ级骨巨细胞瘤的巨噬细胞数比Ⅱ级骨巨细胞瘤多。骨巨细胞瘤中的巨噬细胞样间质细胞可能是浸润到肿瘤中的巨噬细胞。  相似文献   

14.
骨巨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牛晓辉 《癌症进展》2005,3(4):316-319,398
骨巨细胞瘤是一高侵袭性良性肿瘤,主要发生于年轻人中,骨端发病.典型的影像学表现是骨端完全溶骨的膨胀性改变,多不伴有骨膜反应及软组织包块.CT及MRI可以很好地显示肿瘤的侵及范围,X线平片最具诊断意义.圆形及卵圆形基质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是骨巨细胞瘤的基本组织构成成分.刮除术是治疗骨巨细胞瘤的基本外科手段,但其复发率较高,应加用物理及化学的方法扩大至边缘或广泛的外科治疗边界.放疗可用于治疗难以手术的病例,但可致肉瘤变.化疗对于骨巨细胞瘤基本无效.骨巨细胞瘤的转移及恶变可能与以往治疗有关.  相似文献   

15.
骨转移导致的骨相关事件使患者生存时间缩短,生活质量下降,同时也增加了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研究表明,第三代双膦酸盐(Bisphosphonate,BPs)唑来膦酸(Zoledronic acid,ZOL)在治疗多种实体瘤骨转移骨相关事件以及延缓骨相关事件的发生方面有效。目前大量临床前及临床研究提示:ZOL 可能具有预防骨转移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涉及阻滞肿瘤细胞周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侵袭和肿瘤血管生成。因此,ZOL 可能对没有发生骨转移的早期癌症患者有预防骨转移的作用。本文就唑来膦酸预防骨转移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骨巨细胞瘤多核巨细胞和基质细胞的相互关系和组织发生,自四十年代(Gomori,1946)以来,陆续有采用酶的组织化学进行观察的报道。在光学显微镜水平,Pep-ler(1958)、Schajowicz(1961)和Jeffree等(1965)都曾对骨巨细胞瘤的酸性磷酸酶  相似文献   

17.
王林  董书  文剑明 《癌症》2001,20(5):549-550
已有研究表明,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UPA)、 UPA受体( UPAR)和 I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抑制物( PAI-I),这三种物质连同胶原酶构成胶原溶解系统,直接影响肿瘤细胞的浸润、转移和骨质吸收的能力。本研究拟定量检测 UPA在骨巨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肿瘤分级及预后之间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所有标本为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孙逸仙纪念医院 1994至 1998年的临床骨科手术标本(术前均未经化疗)。经病理诊断为骨巨细胞瘤,参考 Jaffe的分类标准分为 3级,Ⅰ级:单核基质细胞数量较少而排列疏松,形状大小较一致,异型性不明显,偶见核分裂,多核巨细胞体积大、核多,散布于单核基质细胞之间,数量较多;Ⅱ级:单核基质细胞数量增多而致密,出现异型性,核分裂增多,多核巨细胞体积缩小,核也减少;Ⅲ级:单核基质细胞分化不良,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多见,梭形细胞常呈纤维肉瘤样,多核巨细胞体积缩小,核也减少。其中Ⅰ级 2例,Ⅱ级 9例,Ⅲ级 2例,并有 1例非骨化性纤维瘤作对照。  相似文献   

18.
唑来膦酸属于第三代双膦酸盐.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临床疗效确切,应用前景广泛.唑来膦酸在体外可抑制破骨细胞活动,诱导破骨细胞调亡;还可以抑制由肿瘤释放的多种刺激因子引起的破骨细胞活动增强和骨钙释放;缓解实体瘤患者骨转移引起骨痛,起效迅速,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9.
p16、p27蛋白在骨巨细胞瘤和骨肉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16、p27在骨巨细胞瘤(GCT)和骨肉瘤(OS)中的蛋白表达特点及其在骨肿瘤发生中的意义。方法:应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16、p27蛋白在16例骨肉瘤、46例骨巨细胞瘤(其中JaffeⅠ级18例、Ⅱ级6例、Ⅲ级12例)。中的表达。结果:p16和p27蛋白的阳性表达均定位于骨肉瘤细胞、骨巨细胞瘤的基质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质内。在骨巨细胞瘤Ⅰ级、Ⅱ级、Ⅲ级和骨肉瘤中p1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依次为16.7%、62.5%、66.7%和25%;p2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依次为11.8%、56.3%、50%和25%。p26和p27蛋白的骨巨细胞瘤I级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地低于Ⅱ级和Ⅲ级(P<0.05),p16蛋白在骨肉瘤与骨巨细胞瘤Ⅲ级之间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p27蛋白在骨肉瘤和骨巨细胞Ⅲ级之间的率差异则不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p16、p17基因在骨巨细胞瘤和骨肉瘤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但其阳性表达率不足以单独作为判断恶性程度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伊班膦酸钠及其在肿瘤相关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伊班膦酸钠系第三代含氮双膦酸盐药物,能强效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并诱导破骨细胞凋亡;能抑制肿瘤细胞分泌产生基质金属蛋白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活性物质,抑制骨溶解过程;能抑制乳腺癌细胞、前列腺癌细胞和骨髓瘤细胞对骨质的粘附和侵袭作用,并诱导上述肿瘤细胞凋亡,防止肿瘤骨转移;能防止骨质丢失,并通过对骨的二次性矿化作用,显著增加骨密度和改善骨的机械特性,用于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等.现综述近年来伊班膦酸钠的基础研究及其在肿瘤相关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