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了解肠道胃肠间质瘤(gastr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的特殊临床病理改变。方法:收集31例肠道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资料,每例常规光镜切片观察,作免疫组化CD34、CD117、SMA、S100、CKp标记。结果:肠道胃肠间质瘤临床症状以腹痛、肿块、便血为主。分布在十二指肠、小肠和直肠。以高危险度胃肠间质瘤为主。免疫组化标记:肿瘤细胞以CD34和CD117阳性为主。结论:肠道胃肠间质瘤临床症状与肠恶性肿瘤相似,诊断依据组织学改变和免疫组化标记,并以此判断肿瘤的危险度。  相似文献   

2.
哈英娣  李宁  杨艳丽 《陕西肿瘤医学》2009,17(12):2331-2333
目的:了解食管间质瘤的特殊临床病理改变。方法:收集21例食管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资料,每例常规光镜切片观察,作免疫组织化学SMA,S100,CD34,CD117,CKp抗体等标记。结果:食管间质瘤临床症状以吞咽困难为主,肿瘤直径〈3.0cm者17例,〉6.0cm的4例。肿瘤无出血坏死,瘤细胞以梭形细胞为主,核分裂0—4个/50HPF。免疫组化染色:CD34阳性20例(20/21),CD117阳性(20/21),SMA阳性20例(20/21),S100蛋白阳性1例(1/21)。结论:食管间质瘤临床症状与食道癌相似,病理改变以良性肿瘤为主。  相似文献   

3.
胃间质瘤的临床病理改变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了解胃间质瘤的特殊临床病理改变。方法:收集37例胃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常规光镜切片观察,免疫组化SMA,S100,CD34,CD117,CKp标记。2例恶性胃间质瘤新鲜组织常规电镜切片,观察超微结构。结果:胃间质瘤临床症状以上腹痛、肿块和呕血为主。良性间质瘤直径〈4.5cm,无出血坏死,瘤细胞以梭形细胞为主,核分裂0—2个/50HPF。多数恶性间质瘤直径〉5cm(20/25),有出血坏死,瘤细胞多形性,核分裂6—564/HPF。免疫组化标记:肿瘤细胞以CD34和CD117阳性为主。电镜观察2例恶性间质瘤的瘤细胞中细胞器稀少,无密体密斑、神经内分泌颗粒和细胞外基板。结论:胃间质瘤临床症状与胃癌相似,良性和恶性胃间质瘤的病理诊断依据组织学改变和免疫组化染色。免疫组化和电镜观察示胃间质瘤以未分化型为主。  相似文献   

4.
24例胃肠间质瘤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病理诊断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对 2 4例胃肠间质瘤进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CD34、SMA、S 10 0染色特点分析。结果  2 4例胃肠间质瘤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 ,其中 2 1例CD117和 18例CD34标记阳性 ,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87.5 %和 75 %。结论 胃肠间质瘤是胃肠常见的间叶性肿瘤 ,缺乏定向分化。CD117和CD34标记阳性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食管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病理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食管间质瘤的特殊临床病理改变.方法: 收集21例食管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资料,每例常规光镜切片观察,作免疫组织化学SMA ,S100,CD34,CD117,CKp抗体等标记.结果: 食管间质瘤临床症状以吞咽困难为主,肿瘤直径<3.0cm者17例,>6.0cm的4例.肿瘤无出血坏死,瘤细胞以梭形细胞为主,核分裂0-4个/50HPF.免疫组化染色:CD34阳性20例(20/21),CD117阳性(20/21),SMA阳性20例(20/21),S100蛋白阳性1例(1/21). 结论:食管间质瘤临床症状与食道癌相似,病理改变以良性肿瘤为主.  相似文献   

6.
胡建生 《肿瘤学杂志》2009,15(6):574-575
对75例胃肠间质瘤(GIST)进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CD34、SNA、S-100、Ki-67等染色特点分析,胃肠间质瘤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其中66例CD117和56例CD34标记阳性,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和74.7%。胃肠间质瘤缺乏定向分化.CD117和CD34标记阳性对胃肠间质瘸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检测Ki-67对预测GIST恶性潜能非常有用,Ki-67标记阳性病例更具有复发的倾向。  相似文献   

7.
68例胃肠道及腹腔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及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及良恶性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方法 用CD117和CD34等抗体,通过免疫组化S-P法对发生于胃肠道、腹腔内的间叶源性肿瘤进行研究,确诊68例间质瘤.对其进行临床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按肿瘤发病部位分为胃肠道间质瘤(GIST)组和胃肠道外GIST型组.GIST组54例CD117阳性表达率为92.6%,CD34的阳性表达率为77.8%;胃肠道外GIST型组14例CD117阳性表达率为85.7%,CD34阳性表达率为71.4%;Actin与S-100阳性瘤细胞大部分为散在或小灶状分布,Dcsmin均为阴性表达.结论 免疫组化CD117和CD34阳性表达是确诊间质瘤最有诊断价值的依据,间质瘤良、恶性诊断上仍需结合肿瘤的大体、组织学形态及生物学行为等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和胃肠道外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与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特征.方法对48例GIST和6例EGIST作了临床病理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化分析.同时观察8例胃肠道平滑肌瘤,作对比分析.结果 48例GIST和6例EGIST CD117阳性率均为100%,CD34阳性率均为83.3%.8例胃肠道平滑肌瘤,CD117和CD34均为阴性,desmin和SMA均呈弥漫强阳性表达.结论 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确定间质瘤最具有诊断价值的依据.但不能作为良恶性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道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EGIST),尤其是膀胱胃肠外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分析1例膀胱胃肠外间质瘤患者的诊治情况,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患者行膀胱部分切除术,免疫组化结果:CD117(++),诊断为膀胱胃肠外间质瘤。结论:膀胱胃肠外间质瘤临床罕见,无特征性临床表现,需靠免疫组化确诊,以手术切除治疗为主,转移和不能手术治疗者可采取分子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瘤13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13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点,提高对此类肿瘤的认识。方法: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与免疫组化研究,并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结果:13例中3例交界性胃肠道间质瘤2例复发,1例良性胃肠道间质瘤3年内死于肿瘤,4例恶性胃肠道间质瘤术后半年到3年内死亡,其余均健在,肿瘤组织学特点为肿瘤组织呈结节状、分叶状、多发性,肿瘤细胞以梭形或上皮样细胞为主。免疫组化标记物CD117、CD34。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具有独特临床病理学特征的肿瘤,熟悉该肿瘤的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特点。对避免误诊为肌源性,神经源性肿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D117和CD34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s)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117和CD34在46例GISTs患者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和24例真性平滑肌瘤(对照组)中的表达,并观察GISTs的病理学特征。结果:GISTs患者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在光镜下主要由数量不等的梭形和(或)上皮样细胞组成,梭形细胞排列成束状、编织状或旋涡状,上皮样细胞多呈弥漫片状、束状或巢状排列,两种细胞可按不同比例混合性或单一性组成肿瘤的实体。CISTs组织中CD117、CD34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84.8%,对照组真性平滑肌瘤组织中CD117和CD34均:无表达。GISTs主要发生在胃(52,2%,24/46)和小肠(26.1%,12/46)。结论:CD117和CD34是诊断GISTs比较特异性的抗体,具有非常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D117阴性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s,GISTs)的临床病理及超微结构特征。方法:采用HE、免疫组化(EnVision法)及电镜技术观察16例CD117阴性GISTs。结果:16例患者中11例男性,5例女性,年龄32-67岁,平均54岁。随访9例,1例死亡。组织学形态可分为梭形细胞为主型、上皮样细胞为主型以及梭形和上皮样细胞混合型三类。肿瘤细胞免疫组化阳性表达为DOG1 81.2%(13/16),CD117 0%(0/16),CD34 63%(10/16),Des 6%(1/16),α-SMA 31.3%(5/16),S-100 12.5%(2/16)。电镜下GISTs的超微结构特点与卡哈尔细胞相似。结论:CD117阴性GISTs可通过免疫标记DOG1及电镜检测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c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病理组织特点及其免疫组化表达情况,并对影响GSIT患者预后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GIST的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经病理诊断的67例GIST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所有GIST患者均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对CD117、CD34、S-100、dog-1、desmin染色特点进行分析。运用Life-table法计算总生存期并绘制生存曲线加以比较,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67例GIST中,病变位于胃41例,肠17例,胃肠道以外9例;组织学类型主要以梭型细胞型多见,为52例,其次为上皮细胞型12例,混合细胞型最少,为3例;免疫组化CD117阳性61例,CD34阳性52 例,S-100阳性28例,dog-1阳性65例,desmin阳性23例;发生于消化道的GIST其CD117、CD34、dog-1的表达均高于发生于消化道外者,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100及desmin的表达在二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提示GIST预后与是否存在远处转移、危险度分级、格列卫治疗情况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直径和CD117的表达情况均无关(P>0.05)。结论 GIST常见的组织学类型为梭型细胞型,胃为GIST最常见的发生部位,其次是肠,发生于腹膜外的GIST少见;CD117、CD34、dog-1在GIST中呈高表达,发生于消化道与消化道外的GIST其免疫组化分子的表达存在差异。远处转移、危险度分级和格列卫治疗情况是影响GIST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3月至2007年3月间6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资料。结果:GIST主要发生在胃(46.8%)和小肠(30.6%)。CD117阳性表达率为93.5%,CD34阳性表达率为79.0%。结论:GIST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较难;病理免疫组化CD117、CD34等标记阳性是确诊GIST的依据;手术切除仍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相龙全  徐康宁 《世界肿瘤杂志》2009,8(1):29-32,36,F0004
目的探讨Nestin、PKC-θ和PTEN的表达在胃肠道间质瘤 (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组织中的诊断、鉴别诊断意义,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和危险度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1例GIST组织中Nestin、PKC-θ和PTEN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对CD117、CD34、Vim、SMA、S-100重新进行标记,对这些病例进行危险度分级,并分析上述免疫组化指标与临床病理相关因素(性别、年龄、发生部位、组织学分型)和危险度的关系,并与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进行阴性对照研究。结果GIST组织中Nestin、PKC-θ和PTE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4%(70/81)、88.9%(72/81)、88.9%(72/81),Nestin和PKC-θ表达水平均与CD117(69.1%)有显著性差异(P〈0.05),Nestin、PKC-θ在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表达均阴性,在26例CD117阴性表达中PKC-θ阳性表达,在6例PKC-θ阴性表达中CD117阳性表达。PKC-θ在良性和交界性GIST(x2=5.395,P=0.020)以及良性和恶性GIST中(χ^2=4.468,P=0.035)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TEN的表达在良性和恶性GIST中有显著性差异(χ^2=6.255,P=0.012)。Nestin、PKC-θ和PTEN三种蛋白在不同性别、年龄、部位、瘤体大小、核分裂数和组织学类型之间表达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Nestin和PKC-θ在GIST中高表达,作为胃肠道间质瘤的两种特异而敏感的新标志物,联合CD117对GIS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PKC-θ和PTEN蛋白可以作为GIST分化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87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应用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87例胃肠道间质瘤,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本组GISTs均为成年人,年龄28 ~ 73岁,平均53岁。发生于胃56例,小肠29例,结肠2例。镜下肿瘤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以不同的比例构成。瘤细胞vimentin均阳性,CD117,CD34多为弥漫强阳性,SMA、S-100在肿瘤向平滑肌和神经方向分化时阳性。结论 GISTs好发于中老年人,肿瘤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免疫组化特征为CD117,CD34阳性。  相似文献   

17.
35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探讨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病理组织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及其在良性、潜在恶性、恶性临床分布特点方法:选用35例临床资料完整、病理诊断准确的病例(均经免疫组织化学测定CD117、CD34、SMA、S-100、NSE)结果:35例GISTs恶性(包括潜在恶性)达85.0%以上;组织形态以梭形细胞为主23例(65.7%),上皮样细胞7例(20.0%),混合型5例(14.2%);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表达率CD117 74.3%(26/35例)、CD34 68.6%(24/35例)、NSE65.7%(23/35例)、S-100 31.4%(11/35例)、SMA 48.6%、(17/35例);向神经分化13例,向平滑肌分化5例,双向分化12例,未分化5例.结果:GISTs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CD117及CD34等免疫标记物配合使用,可起互补作用并对其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及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胃肠道及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应用光学显微镜观察20例胃肠道及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形态特征,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17、CD34、Vimentin、SMA、desmin及S-100等6种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20例间质瘤中,女性11例,男性9例,平均年龄59·82岁(27~80岁)。发生部位:胃8例(40%),小肠4例(20%),大肠2例(10%),食管1例(5%),肠系膜4例(20%),大网膜1例(5%)。肿瘤镜下主要由梭形和上皮样细胞组成,有栅栏状、交叉束状、漩涡状及巢状等多种排列。CD117、CD34、Vimentin、SMA、desmin及S-100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5%(19/20),75%(15/20),100%(20/20),40%(8/20),5%(1/20)及25%(5/20)。临床症状以腹部包块、腹部不适及消化道出血为主。良性3例(3/20),潜在恶性4例(4/20),恶性13例(13/20)。恶性间质瘤中的核分裂>5/50HPF、肿瘤细胞坏死及细胞密集比良性和低度恶性者常见(P<0·05)。结论:间质瘤多发生于老年人,无性别差异,胃肠道是其好发部位,细胞排列多样,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免疫组化证实部分GIST具有不完全的平滑肌、神经单向或双向分化特征。核分裂>5/50HPF、肿瘤细胞坏死及细胞密集是重要的恶性指征。CD117及CD34是其较特异及敏感的抗体,免疫组化在间质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