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在乳癌治疗中不良反应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在乳腺癌治疗中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致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方法:收集并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11月我科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致不良反应病例。结果: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致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多数为过敏反应,反应较轻,尚有罕见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临床应重视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使用的安全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漱口治疗肿瘤化疗后口腔溃疡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经盐水稀释后漱口用于治疗肿瘤化疗后口腔溃疡患者30例,观察其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 30例患者的口腔溃疡全部治愈,未出现明显毒副反应.结论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经盐水稀释后漱口用于治疗肿瘤化疗后口腔溃疡患者疗效肯定,且给药方法简便,给药量小,未见明显毒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长短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用于治疗IV度骨髓抑制的有效性和药物成本效果分析,以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经济的使用该类药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6月期间首次化疗并导致IV度骨髓抑制的患者104例,分为两组,其中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静脉滴注方案的(A组)54例,使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皮下注射方案(B组)50例,比较用药3d后的短期疗效、不良反应评价,计算治疗成本,对两种方案进行药物经济学成本 效果分析。结果:AB两组治疗方案的成本分别为1222.5元、3574元,白细胞减少痊愈率分别为38.9%、34.0%,显效率分别为77.8%、8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1.5%、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考虑药物的有效性、经济性,A组方案是治疗重度骨髓抑制的最佳治疗方案;B组方案有更好的安全性,适合日间化疗的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咖啡酸片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减少宫颈癌化疗后重度骨髓抑制的疗效。方法选择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79例经过化疗的宫颈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35例)及对照组(34例),对照组患者化疗后24 h开始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在化疗前第1天口服咖啡酸片,对比两组化疗1天、化疗后第5、10、14、20天时的白细胞和粒细胞计数情况,两组重度骨髓抑制的发生率和抑制发生率、持续时间,两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使用量、药物使用费用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化疗前1天、化疗后第5天,两组的白细胞和粒细胞计数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第10、14、20天,观察组的白细胞和粒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重度骨髓抑制持续时间、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使用量及重度骨髓抑制药物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咖啡酸片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宫颈癌化疗后白细胞和粒细胞减少的重度骨髓抑制安全有效,且可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5.
国产rhG—CSF预防肿瘤化所致白细胞减少的Ⅱ期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癌症》1997,16(3):206-210
考察国产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回子对化疗患者的中性粒细胞的影响。96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恶性肿瘤,包括肺癌、恶性淋巴瘤、乳癌、卵巢癌等四种肿瘤病例,分别使用同样方案和主一的化疗并采用交叉自身配对对照的方法,对这些化疗病例同时国中用或不加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作对照研究。比较两组病人中性粒细胞绝对数的动态变化。结果:192个疗程不同化疗方案治疗种肿瘤,并用国产rhG-CSF者,粒细胞减少症持续  相似文献   

6.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是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的长效剂型,是在rhG-CSF的氨基酸序列N末端共价结合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而形成的一种蛋白质。  相似文献   

7.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化疗患者的临床应用陆凤娟,马伴吟,陈笑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uG-CSF)有促进中性粒细胞的增殖和成熟,并调节其功能的作用 ̄[1]。国外临床应用报道已日益增多,但国内仍很少见。我院1991年12月至1994年6月就...  相似文献   

8.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属蛋白质类的细胞因子,采用DNA重组技术而生产,通过将人体粒细胞刺激因子基因插入大肠杆菌(ECOLI)的DNA后,由大肠杆菌所表达的一种蛋白质,它通过与靶细胞的细胞膜受体相结合后而起作用,从而作者单位:江苏省...  相似文献   

9.
 为观察格宁(国产基因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M/CSF) 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 于1996年3月~ 1997年3月组织临床协作组对格宁进行了多中心随机、自身交叉对照的临床研究, 现报告其结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每周期1 剂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与每日1 剂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 )预防癌症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方法:合并分析PEG-rhG-CSF的2 期和3 期临床研究中的单中心数据,比较疗效与安全性指标。两项研究均为随机、自身交叉对照试验。56例初治恶性肿瘤患者接受2 个周期常用化疗方案治疗,且化疗方案相同,其中试验周期给予PEG-rhG-CSF100 μ g/kg 皮下注射,每个周期1 次;对照周期皮下注射rhG-CSF 5 μ g/kg ,每日1 次。结果:2 个研究单中心共纳入56例患者,其中53例可进行疗效评价,PEG-rhG-CSF和rhG-CSF 各使用53个周期。在使用PEG-rhG-CSF的周期和使用rhG-CSF 的周期中,4 度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 )减少未发生率均为94.3%(50/ 53),均未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抗生素使用率分别为7.5%(4/ 53)和3.8%(2/ 53,P = 0.678)。 全组患者中位应用rhG-CSF 天数为10(3~14)天。此两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均为骨痛、注射部位疼痛、心悸、发热和乏力等。结论:1 剂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与连续10剂常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相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康复新液联合rhG-CSF(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局部应用对放射性口腔炎的防治效果。方法:将46例经病理确诊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3例)采用康复新液联合rhG-CSF稀释后含漱,对照组(23例)采用rhG-CSF稀释后含漱,两组均采用常规分割方式放疗。采用全美放射肿瘤治疗协作组(RTOG)急性放射性黏膜炎的分级标准,观察放射性口腔炎的发生时间、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放射性口腔炎平均发生时间分别为(28.57±1.93)d 及(19.57±1.95)d,P<0.001。放射性口腔炎总发生率分别为65.22%及91.30%,P=0.032。2级以上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发生率分别为17.39%及47.83%,P=0.028。结论:康复新液联合rhG-CSF能够延迟放射性口腔炎出现时间,降低放射性口腔的发生率,并减轻其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rhG-CSF对21例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细胞体外对阿糖胞苷(Ara-C)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检测Ara-C的细胞毒作用。结果rhG-CSF可显著增强Ara-C对耐药AML细胞的毒性,与对照组相比P<0.05;结论rhG-CSF可能通过促进耐药AML细胞进入增殖周期,而增强Ara-C对耐药AML细胞的毒性,从而具有耐药的逆转效应,预示着rhG-CSF与Ara-C联合运用治疗耐药AML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改良CVP联合rhG—CSF方案对血液肿瘤和实体瘤41例患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动员及造血重建效果。方法:2001年3月至2006年3月采用改良CVP联合rhG—CSF动员方案,完成APBSCT41例(血液肿瘤32例,实体瘤9例),平均年龄39.6岁(18岁~67岁)。WBC升至4.0×10^9/L左右采集单个核细胞(MNC)并计数MNC和CD34^+细胞数;预处理结束48h~72h回输MNC。结果:动员期间患者WBC均降至1.0×10^9/L以下,PLT 40×10^9以下。34例1次采集成功,7例(双次移植5例)作第2次采集。采集MNC数0.9×10^8/kg~8.3×10^8/kg(2.8±2.0×10^8/kg),CD34^+细胞1.1×10^6/kg~9.4×10^6/kg(3.2±2.6×10^6/kg)。预处理后所有病例均达到骨髓抑制,WBC恢复到1.0×10^9/L时间为+8~+16d(平均+11.3d);38例PLT恢复到50×10^9/L时间为+13~+22d(平均+16.8d),3例P1月恢复延迟,最长+35d。随访15~65个月,持续完全缓解19例(46.3%),部分缓解或好转13例(31.7%),总有效率78.0%,无效9例(22.0%),无1例发生移植相关死亡(其中5例带瘤生存,17例死亡)。结论:改良CVP联合rhG—CSF动员方案行APBSC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动员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方法,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中性粒细胞作为一种重要效应细胞在机体抗肿瘤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了探讨G-CSF基因治疗及大剂量化疗后对荷瘤小鼠中性粒细胞的影响以及G-CSF基因治疗后中性粒细胞在抗肿瘤中所起的作用,我们对G-CSF基因治疗后荷瘤小鼠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和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G-CSF基因治疗与重组G-CSF(rhG-CSF)注射疗法相比,能更明显地提高结肠癌小鼠中性粒细胞的数量、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杀伤C-26细胞的活性以及分泌IL-1、TNF、NO水平。对大剂量化疗后的结肠癌小鼠,仍能明显提高中性粒细胞数量、吞噬功能、杀伤C-26结肠癌细胞的活性以及分泌IL-1、TNF、NO水平。表明G-CSF基因治疗比rhG-CSF注射疗法更有效地纠正并提高由于大剂量化疗后引起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降低,增强中性粒细胞的杀伤活性,促进中性粒细胞分泌IL-1等细胞因子,发挥直接或间接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5.
Recombinanthumangranulocytecolonystimulatingfactor(rhGCSF)hadbeenidentifiedasafactorthatregulatehaematopoieticcelproliferat...  相似文献   

16.
索拉非尼不良反应36例的分析与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回顾性分析肾癌和肝胆癌患者在服用索拉非尼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出现频率、治疗及护理方法等,总结经验,指导临床。方法:对使用索拉非尼出现不良反应的36例晚期肝癌和肾癌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及心理护理,观察服药期间出现的各种症状并及时处理,对各种可能与索拉非尼有关的不良反应进行分级、记录与统计分析。结果:36例患者中除1例患者因心肌梗死死亡,1例患者因Ⅲ度皮肤不良反应而停药外,其余34例均能够继续接受索拉非尼。其中皮疹、疼痛及腹泻为常见不良反应,且分级多为Ⅰ度和Ⅱ度,Ⅲ度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9.4%。结论:索拉非尼合并皮疹及腹泻等轻中度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亦有心肌梗死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常规护理、心理护理和积极治疗将有助于减轻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 CSF)对供者淋巴细胞亚群及其表面活化标志的影响。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2 2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供者rhG CSF动员前、中、后外周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及T淋巴细胞活化指标的变化。结果 rhG CSF动员第 4天 ,淋巴细胞数、B淋巴细胞、CD3+ 、CD4 + 、CD8+ 细胞绝对值均明显升高 ;CD3+ 、CD4 + 、CD8+ 细胞的比例及CD4 /CD8值动员前、中、后无明显变化。除CD4 + CD2 5 + 、CD4 + CD4 5RO+ 表达动员后降低外 (且于动员停止后第 7天恢复至动员前水平 ) ,其余活化标志的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 rhG CSF可暂时性升高正常供者的淋巴细胞数及降低T淋巴细胞活化水平 ,但于停止动员后 1周恢复至动员前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索拉非尼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7月至2009年12月间应用索拉非尼400mg每日两次治疗21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2例由于在服药后1月内出现肝功能异常而停药,未进行肿瘤评价。19例接受过1次以上实体瘤治疗反应评价标准(RECIST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urs 1.0版)的评价,其中无客观缓解者,14例(73.7%)疾病稳定且稳定时间大于3月。5例(26.3%)持续肿瘤进展。药物不良反应最常见的为手足皮肤反应、高血压、腹泻,其次有脱发、乏力、纳差、口腔溃疡、肝功能异常、发热等,不良反应一般在服药后1-2周内出现,其中有2例不能耐受不良反应而减少药物剂量,2例由于肝功能异常而停药。结论:索拉非尼治疗肝细胞癌患者以疾病稳定者多见,应严密监测并及时处理不良反应,以保证持续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索拉非尼治疗后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评价服药后6个月的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36例服用索拉非尼的肝细胞癌患者所发生的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进行分级、记录与统计分析。按照RECIST标准评价服药6个月后的疗效。EORTC QLQ-C30量表评估索拉非尼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患者服用索拉非尼后出现手足皮肤反应、腹泻、皮疹、高血压等不良反应。患者服药6个月后总反应率为75%。经索拉非尼治疗后患者在躯体、角色、认知、情绪及社会功能评分有所上升,有统计学差异( P<0.05)。除腹泻外其他症状评分均有下降,有统计学差异( 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